⑴ 蛮,有文化上的歧视吗
有,蛮字有虫,那是将对方与虫兽等同,说对方不是文明人
⑵ 南蛮文化是什么意思
“南蛮之地”都被人认为是偏僻、落后、愚昧的代称,而古时中国对地理的划分是按方位进行的,称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这是一种地理特点,因此他们认为南蛮并不是贬义。
“荒蛮”的山水不等同于草木不长的穷山恶水,从文化的视角来说,“蛮荒”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遭受过人类破坏的纯自然形态,是一种原生态领域的深厚大美。
“南蛮”一词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扩张和影响,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
而“南蛮文化”是数千年以来中国地区及其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地理生态等各种历史元素演绎的结果,因此,“南蛮文化”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蕴含厚重、概念独特,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远古的楚辞,中古的古文运动和唐诗宋词,近古的理学,无不显示出南蛮文化的无穷魅力。
⑶ 蛮人代表哪个民族
韩愈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可见“中华”还是“蛮夷”都是个文化的概念而非血统的概念。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所有文化不同者皆谓蛮人。
⑷ 先蛮文化
先蛮,是一个时期的统称,当时的生产能力低下,文明程度极低。先蛮文化是指先蛮时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⑸ 蛮族艺术在欧洲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5世纪到11世纪是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和北方的曰耳曼人和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游牧民族尚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被“高贵的罗马人”称之为“蛮族”或“野蛮人”。“蛮族”的入侵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高度发达但已渐趋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建立了新型的封建王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他们在和当地居民混居后,带来了质朴原始的土着文化,为西欧中世纪艺术向前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⑹ 解释蛮族
蛮族,(Barbarian),该词在西方历史中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未开化的部落和民族的称呼,在当时,日尔曼人也属于蛮族。在中国历史中,蛮族一词指涉非中原地区的、文化落后于汉族的民族,最早在先秦时代,“蛮”字仅用于指涉位于南方的的非华夏族群,后来才及于其他四周民族。
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亦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秦汉以来,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
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曾以今重庆为中心,建立奴隶制政权。
越亦称百越、百粤。秦汉以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有百越之称。后逐渐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
畲民今畲族的古称。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山区。
羌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夏商时起,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婼、广汉、武都、越巂等部。后逐渐与汉族与其它民族相融合。今分布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后裔。汉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亦作吐浑。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后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
⑺ 何谓"南蛮",它的地域划分
南蛮是汉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现在也通称南方人为“南蛮”。
南蛮在古代一般是指四川云贵高原一代。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南的大部由于文化落后,中原文化称之为蛮.也就是今天长江以南的地域。
西汉末期,随着对南方的开发,汉文化重心逐渐南移,蛮荒之地缩小。
东汉以后逐渐指代西南山区。
唐以后,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南蛮等词以失去原本地域意义.
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西蜀三星堆文明与南蛮是同一个祖先——祝融(烛龙)。
⑻ 戎、狄、蛮、夷 分别指的是哪些民族
那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南蛮、北夷、东羌、西狄”不是戎!即:南方的是蛮人,北方的是夷人,东方的是羌人,西方的是狄人!汉人在中原。
⑼ 什么是蛮族艺术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他们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手段制成的日常用品。例如,1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的萨顿胡发掘出土的钱包盖,据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间东盎格鲁人国王的墓葬。这个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制作精致、色彩美妙,在图案设计中将抽象与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与自由想象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两旁伴有野兽的人形、鹰鸟组合以及野兽相斗的缠绕纹样,这些图案设计的动机可以在远古西亚的苏美尔艺术和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艺术中找到根源,而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转向基督教的前夜,这种工艺品揭示出克尔特-日耳曼动物风格的来源和迁移状况,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这些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但也出现在木制的或石制的作品中。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画上。在挪威南部的奥斯堡出土了9世纪初期的一个木制兽头,它是维金民族船头的一个饰物,造型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点,显示了与铜制的钱包盖的一致性。在牙齿、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种基本的写实倾向,在兽头的表面有一层交错的几何形花纹更明白无误地揭示出它和金属制品的亲缘关系。作为一个船头的饰物,它无疑带有萨蛮教的色彩,象征着避邪与祈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