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哪些文化精神

哪些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2-07-07 00:55:58

A. 中国文化到底有些什么精神,我们该怎么弘扬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产生很早。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是自觉追求的最高境界。《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谐产生万物,而雷同则不能使事物继续发展;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即“以他平他”,叫做“和谐”,而只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则新的事物不能产生,一切就完结了。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齐相晏婴则用“相济”、“相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说:“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形象地用厨师做羹要调配不同的味道、乐师演奏要协调不同的声音来比喻君主治理国家时,要倾听不同的意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可以达到“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的和谐状态。传世本《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则更提出“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重要思想。《易传·系辞下》也强调重和去同,主张多样化的统一:“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孟子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易传》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乾·彖》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和谐的最高境界,这样天下自然吉祥。贵和是与尚中分不开的。古代兵家关于上下和谐的思想更加丰富。《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吴子》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司马法》说:“凡战,三军一人,胜。”《三略》说:“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中庸》对和谐的概括更为精湛:“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就都处于兴旺的状态。《论语·学而》云: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和”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往把“中庸”归结成平均主义、模棱两可,或 “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实是误解!“中庸”所强调的“中和”,当然包括必要的“折衷”、“调和”,但更重要的是强调协调、和解中的度,即分寸;强调在协调、和解各方面关系中要尽量的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特点等等,要切忌“过犹不及”。
和谐是为了团结奋进,也是团结奋进的前提。如《国语·周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传世本老子》说:“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乘也。”而《管子》说:“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战国策·东周策》也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中铄金。”《吕氏春秋·本生》关于“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等思想,都强调了团结奋进的意义。
、重人轻神,以民为本
在科学未萌的远古时期,由于对自身及宇宙万物的无知,“神”的观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事。人们曾普遍相信“天命”,但伴随科学思想的萌生,“天命”观念渐渐动摇,如《尚书·君奭》就称:“天不可信。”于是“重人轻神”的观念渐渐显现,到西周,由迷信“天命”转为“敬德保民”。虽然“祖先崇拜”也是一种迷信,但由崇拜“天命”到崇拜“祖先”,毕竟标志着人对自己在世间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由对死去的祖先的崇拜到对现实的活人的尊重,标志着中国人文思想的重大突破。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重人轻神,以民为本”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视。《左传·昭公十八年》说:“天道远,人道迩”,就体现出这样的变化。而据《左传·桓公六年》和《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隋国的季梁和宋国的司马子鱼都说过“民,神之主也。”标志着“重人轻神”思想的确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春秋·内篇》)孔子所说的“天下万物,惟人为贵。”(《孔子家语》)因而“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并强调“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论语·雍也》)“王者之道,厚爱其民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吴问》)都说明了以民为本思想之普及。《礼记·缁衣》载:“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吕氏春秋·务本》称:“宗庙之本在于民。”传世本《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庄子·天运》也说:“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到孟子便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富有综合创新精神的荀子也大声疾呼:“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哀公篇》记载:“孔子曰: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把君与民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是对民本思想的精确说明。后人多把这话误认为出于唐太宗之口,不仅大错,而且延后了千余年。

补充:中国文化很多很多 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坚守下去

B. 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着特征。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C.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

1、中国文化的特征:
第一,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第二,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第三,历史悠久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第四,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第二,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看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
第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第四,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D.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

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为本的精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说过:“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5、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

“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传统文化中的“大人之觉”、“内圣外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无数的仁人人士,都有担当天下为民请命的情怀和为历史记诵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贤明的帝王那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对家国的态度,也都是这种担当天下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E.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dox》
下载本篇文章

F. 红色文化精神有哪些

红色文化精神有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
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是指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最早表现为一九一九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百色这块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丰富地红色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该站通过组织官兵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陵园、红七军军部旧址、靖西县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观看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聆听了一个个真实感的动人故事,让官兵在了解革命战争时期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接受洗礼,实现精神升华,让官兵在感悟祖国灿烂历史文化中,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

G.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H. 传统文化精神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显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容是丰富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极为丰富的。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还有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做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望采纳,谢谢)

阅读全文

与哪些文化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