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人们把认识世界的成果通过语言保存下来传播下去。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富和发展。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只表现在语音、语法、文字这几个方面,而且还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在生活当中的反映。
(1)语言如何影响文化和行为扩展阅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㈡ 为什么语言是影响认知和行为的唯一因素
英语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它无可避免的要与其他语言甚至文化进行一定的融合。中国英语即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地化。它不同于不合规范英语形式和规则的中式英语,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特有事物。通过汉语借词,翻译,词汇再生等手段进入语言交际,其中国特色在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均有体现。 语言态度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某种语言或变体的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语言态度又经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两个概念入手,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英语的语言态度。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并通过SPSS17.0做相应的数据分析。中南民族大学的400位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目前大学生对中国英语的总体的语言态度以及对中国英语的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分别是什么? (2)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3)语言态度的积极影响变量及消极变量是什么? 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1)大学生对中国英语的总体趋势是认可的;其中国英语的态度又受到学科和专业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态度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2)在认知态度方面:总体上大学生是基本接受认知态度的,但对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接受度较低。来自更高年级英语专业的通过专四和专八的女生对认知态度有更高的认可和肯定。同时课本、媒介和老师的影响对中国英语的认知态度起积极作用。中学所在地、家庭背景和开始学英语的时间对其没有太大的影响。父母职业和四级的通过对认知态度起消极作用。 (3)在情感态度方面:英语专业、英语水平、父亲职业、书本和老师的影响是积极因素。四级成绩是影响认知态度唯一的消极因素。 (4)在行为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不管来自城市或农村都很愿意学习中国英语。 (5)认知态度与情感态度高度相连,但与行为态度关系不大。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直接联系非常紧密。 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中国英语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㈢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一种语言中的词位和义素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使语言成为了解文化的钥匙.但是,词位和义素之间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关系.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没有掌握法语语言结构的人,就很难辨认法语字母不同组合后所表现出的词义,同样,不懂俄语的人,也会把俄语当成抽象的字母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达的词义.
㈣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于文化,大多学者认同,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具体的以实例去展示文化现象对与我们的理解会大有好处,物质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纱丽,尼泊尔喜欢手抓饭,日本人喜食生鱼片,中国人见面爱握手,毛利人见面碰鼻子,韩国人习惯盘腿习地,这都是各个民族物质文化的表现,而精神文化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意识形态集中起来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法律条例,审美意趣,而语言就是在人类产生之后,随着文化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6体和容器(许国璋1991、1)”。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最简单的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3.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
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D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iv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文化,继而文化又催生出与它相对应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人类的各种创造物常常需要借助语言的词汇或言语来加以记载巩固的,正是因为有各种书籍和历代学者的研究汇总,我们才能分析出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面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甲骨文的含义大多是占卜祭祀用的,试想如果没有语言以书面形式的记载,我们现代人事很难破解出甲骨上艰涩难懂的文字的含义,甚至我们可能无法了解那些都是文字,或许还会只是把它们当成了一种古人涂鸦绘画而已。语言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现代生活的人们,不必也不可能有过祭祀的活动,但是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详细记录祭祀行为的文献,口头传述,甚至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去了解祭祀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4.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
虽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语言(英文名: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英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世界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发展的结果。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系。每个语系包括有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㈤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㈥ 语言和文化有哪些关联
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于文化,大多学者认同,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具体的以实例去展示文化现象对与我们的理解会大有好处,物质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纱丽,尼泊尔喜欢手抓饭,日本人喜食生鱼片,中国人见面爱握手,毛利人见面碰鼻子,韩国人习惯盘腿习地,这都是各个民族物质文化的表现,而精神文化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意识形态集中起来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法律条例,审美意趣,而语言就是在人类产生之后,随着文化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91、1)”。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最简单的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㈦ 语言如何影响我们解决社会差异问题的能力
一、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对比分析。即对比语言学.分为理论对比分析和应用对比分析。前者重在寻求比较的理论模式,以便对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后者重在把对比的成果应用于教学、翻译、词典编写等。当对比分析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不再是纯语言学的。而是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语言哲学、思维与文化等理论运用于对比研究,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这一方法认为,外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而学生的错误.至少是那些可以清楚地找到根源的错误。除了粗心和一时疏忽之外,大部分是由于母语的干扰。因此,外语教师只有认真地把学生的母语和他们所学的外语进行具体比较。才能了解学生究竟错在哪里。错误分析则是建立在刨造性建构的外语习得理论基础之上的。以往对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是用来研究词汇、语法现象和句式结构等,研究的成果主要应用于字典、语法书籍的编撰。而忽视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
二、英汉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
2.文化习俗方面。东西方国家在称呼、打招呼、谦虚、赞扬、表示关心及谈话题材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称呼方面.由于中国有着两三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历史。封建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在称谓上就简单多了.无论是爷爷还是外公都叫“G r andpa”,叔叔、舅舅都称“uncl e”。在语体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汉语中,特别是在正式交际场合中,汉语常用“请+祈使式”结构。而英语族人在正式交际场合中邀请对方时则常采用问旬的形式.给对方接受和拒绝的选择。如“C om e a nd have di nne r w i t h us”(来吃晚饭吧。)显然,与“请光i临寒舍”相对应的英语语体表达应是”W oM d yo u obl i ge m e w i t II a vi s i t?”如果在这里把汉语正式语体表达方式迁移到英语中.发出”Pl ea se obl i ge m e w i t h a vi si t.”这样的邀请,是必造成对方的误解。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 ei ght,A代表age,R代替r el i gi O i l,M 代表m ar ri a 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
3.价值体系与思维模式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2)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着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指令性作用。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旬式。这个思维模式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房间里有一张桌子”(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 her e i s a de s k i n t he r oom-”(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
158
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而西方人着眼于未来。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即:英汉哲学在“为道”与“为学”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英语语言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在句式上体现为被动语态。汉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决定了英语语言的空间结构,汉语的无标记性体现了汉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思维。中国人在研究英语这门语言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如:“放学后我回家”总是用“A ft er sc hool1w ent hom e”。而较少使用:“1
w en t hom e af t er s chool”这种结构。虽然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语句式中的差别,英语学习者应有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所学英语句式更地道.更纯正。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具有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而在交际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等等。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要把文化的主要层面,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当作宏观的理论认识。同时结合理论对于体现差异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就会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具体差异.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因此。外语语言研究应该对文化差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了解和适应西方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㈧ 语言和文化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我认为语言包括文化,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我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㈨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网络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所以从网络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包括编辑网页和编程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与网络设施、技术有关的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人们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带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词语和符号。该类词语和符号,生成速度快,使用频率高,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已经堂皇地步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中学校等现实生活,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乃至标榜的时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①本文就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三个方面(礼俗等差、伦理道德和语言文字)进行论述,以期使网络语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和光大作用。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②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传统礼俗具有鲜明的等差性特点。所谓“等差”,即等级、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见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③这种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等十种人伦关系是宗法社会基本的等级关系。礼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种等级关系,根本职能就在于按照等差原则调整社会关系,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④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由于传统礼俗过度强调等差关系,重在保障尊者、长者和贵者的权益,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由此积聚着一种压抑的心理,正常的个性不敢张扬,正确的主张不敢表达,正当的利益不敢争取。但是,从人类的本质来看,他们始终在等待或寻求机会,以张扬其个性,表现其主张,实现其利益,始终会把成为高层或优势群体作为终身或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但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很难给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以这种机会。然而,新兴的网络却给接触它的群体慷慨地提供了这种机会。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们可以借助屏幕的遮蔽,掩饰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年龄,隐瞒自己的性别,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网络自由交流。交流的对象即便是官员,他可以“Slap”(打耳光)他;即便是长辈,他可以称他为“BB”(孩子);即便是仇人,他可以“爱老虎油”(我爱你);即便是妻子,他可以把她当作“BB”(情人);自己是男性,可以“娶”交流的男性对象为“妻”,甚而“结婚、登记、生子”。交流当中,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伦,没有贵贱之等、亲疏之分,没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更没有爵赏之施、上下之际。
这种释放压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必要的礼俗秩序。二是社会的局部方面,传统的礼俗秩序对人们过于束缚,而人们又苦于不得不接受,于是,来到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语言的聊天交流来获得彻底冲破束缚的快感。三是优秀的传统礼俗规约,尽管人们懂得它的好处,但由于教育的长期偏向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未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与遵从。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乐网不疲,就是因为在网络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网络语言,通过网络语言,释放现实沉重的压抑,享受内心渴望的平等。诚然,这种虚拟世界的发泄与享受,不失为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调剂。但是,这种原本只在网络中流行的思想方式与行为,已经来到了现实生活。许多年轻人用自我标准去评价长辈或上级领导,凡不合自我标准的长辈或领导就不尊重,用利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的决策,凡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就不执行或消极执行。这是一种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予以重视并有效地加以修正,容易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而出现社会的无序。
事实上,传统礼俗等差秩序有其可继承和发扬的一面。现代社会的长幼之间、管理层面的上下级之间,尽管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长者和上级也应该虚心、认真听取下辈或下级的建议、意见甚至批评。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想的角度不同,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具的经验和能力不同,一般而言,长者和上级的决策相对而言更为正确,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认真执行他们的决定。在其他方面也一样,为了保障社会和谐,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还是必须要有的。
因此,从网络语言在传统礼俗等差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我们既要调整过于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传统礼俗规约,但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必要的传统礼俗秩序。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存在和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⑤他还提出了孝、悌、忠、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⑥具体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父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⑦四端又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四德”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行为规范。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伦理,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总体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光大。同时,传统伦理道德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在这种价值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这些美德,比如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崇尚圣贤,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互联网,尤其在公共布告栏BBS上,网友之间完全平等,身份意识完全淡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主张,驳斥他人的观念,甚至与以往的权威直接交锋。从网络语言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难于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⑧网络语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构着人际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肆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误导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如TMD(他妈的)、S## (神经病)、K ick your ass(踢你的PP)、爆头(打得脑袋开花)、748(去死吧)、TNJJ(踢你的JJ)等等。
网络语言表现的非道德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网民的道德素质。网民的道德素质取决于平时的道德教育,平时道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的好坏在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道德行为表现的好坏在于社会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与取舍。网络语言反映的道德问题表明,我们高度重视的道德教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网络中所表现的非道德现象,真实地反映出网民们低层次的道德素质。网民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中所表现的道德反差,既显示出当今社会的道德环境存在着问题,也表明网民们接受了现实的道德环境,习惯了这种表里不一的道德行为。这些现象,实际上是道德的缺失,尤其严重的是,网民以及更多的人们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没有感觉,而有感觉的人们,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改变这种现象在责任上进行逃避。
因此,我们要从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的非道德现象中,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辅以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使伦理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⑨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了便利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它的形体的简明化。人们的这种追求,以及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但是文字的发展变化,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活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具备了文字变化的一定条件,经过社会成员集体自觉的努力自然促成的。
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尤其是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和书写工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替主页.用“气死我乐”代替气死我了,用“菌男”代替俊男。
第二,词汇方面。网络语言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的。(1)错别字替代,像“在——再”、“这——着”、“厚厚——吼吼”、“泥称——昵称”、“似忽——似乎”、“飞常——非常”等。(2)拼音缩写,像“MM——妹妹”、“GG——哥哥”、“XDJM——兄弟姐妹”、“PMP——拍马屁”、“JS——奸商”、“BS——鄙视”、“BT——变态”、“BD——笨蛋”等。(3)英文缩写,像“GF——女友”、“BF——男友”、“LOL——大笑”、“PK——比拼”、“VG——Very Good很好”、“PC机——个人计算机”等。(4)字母和数字谐音,像“CU——See you(再见)”、“I Love U——I Love you(我爱你)”、“3X——Thanks(谢谢)”、“9494——就是就是”、“555555——哭”、“7456——气死我了”、“847——别生气”等。(5)直接用英文单词替代,像“乐一乐——Happy”、“兴奋——High”、“一般——So so”、“追星族——Fans”、“动画——Flash”等。(6)中英文音译,像“Cool——酷”、“爱老虎油——I Love you(我爱你)”、“FANS——粉丝,迷”、“E-mail——伊妹儿”、“Show——秀”等。(7)转变现有词语的意思,像“恐龙——长得难看的MM”、“菜鸟——初级水平的电脑新人”、“婚检——系统检测、杀毒”、“写情书——编写应用程序”、“顶——支持”、“偶像——呕吐的对象”、“天才——天生蠢材”、“耐看——耐着性子看”、“善良——善变又没天良”、“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楼上——上面的帖子”等。(8)用方言音替代词语,像“粉——很”、“偶——我”、“木油——没有”、“速哦——是哦”、“搞掂——搞定”、“嘎哈——干什么”、“东东——东西”等。
由于聊天、交流的时候,网民的心情处于一种急迫的状态,他们依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输入方法,不假思索地选择计算机最易显现的信息,作为表达思想的具象来交流。同时,聊天、交流处于特定的语境,双方彼此能够理解随意替代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使用词语的替代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很多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为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发挥各自智慧,故意创新词语。这种简洁、随意、创新的网络语言恰好符合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加上频繁的接触和使用,网络词语便成了网民们的常用词语。
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网络词语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已向日常生活蔓延,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对语言教育也带来冲击。青少年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简约、快捷和形象的特点,对于喜欢追求新颖时髦、贪图便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中下怀。他们不仅在网上享受、传播、创造网络语言,而且还将网络语言运用进了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以及班级墙报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⑩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对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的鉴赏能力比较低,经常与网络打交道,他们极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网络语言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年轻学生通过大量语言规范、文字优美的文章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字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本身语言水平就不高,而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网络编辑的字斟句酌,因而错字、错句、病句连篇累牍,满目皆是。如果年轻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网”,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四、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11)
我们要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但不能对它放任自流。我们应适时建立与网络语言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使其对优秀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和光大作用。
注释:
①于根元、熊征宇:《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⑤王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③《礼记·祭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5页。
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页。
⑥《孟子·公孙丑上》,广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⑦《礼记·中庸》,广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1页。
⑧孙绍荣:“浅析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英才高职论坛》2006年第3期,第15页。
⑨邢公畹:《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⑩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第61页。
(11)于根元:《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8页。
㈩ 语言文字对文化起什么作用
语言文字对文化起传承的作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都需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
语言文字对民族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受到保护和尊重,是民族和谐、社会和谐的保证。凡有母语的民族,不论大小,都热爱自己的母语,都与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民族平等,自然包括语言文字平等;对民族的尊重,自然包括对其语言文字的尊重。
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之间都会存在强势和弱势之分,语言文字政策要促使二者协调互补、和谐共存。
二是语言互补和语言竞争的关系。不同语言共存于一个社会,由于语言背景、语言功能、语言使用人口的不同,除了互补还会有竞争。语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语言政策应有利于调节语言矛盾,促使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三是母语和通用语的关系。少数民族学习国家的通用语是必须的,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也是有利的。在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双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