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抖音催生无数网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网红文化
在朝九晚五的上班途中,或者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时,刷抖音成了人们打发时间的工具。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看搞笑视频、欢乐段子来弥补自己在精神上的缺失。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在上下班途中,还是宅在家里、宿舍时,人们都已经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抖音。或许你不知道今天的工作完成得如何,亦或是不知道今天上课内容是否牢记于心。但那些视频段子以及重复洗脑的歌曲,你一定听到就能哼出来。
甚至在大街上遇上熟人、老朋友或许还不认得,但抖音里的网红你一定记得那张脸(虽然小编认为网红脸都一样)。在抖音里,大多数的人们都能够得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快乐。于是,他们开始沉迷于此,宁可花上那个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也要刷一刷,不为别的,就图个开心。我并不认为抖音文化不好,只是一味地沉迷于这类网络文化,真的好吗?做个简单的调查,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你有多久没和父母通过电话了?你常常抱怨工作忙,没时间充实自己的大脑。常常大叫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跟远方的父母打一通电话,却心甘情愿花上好几个小时去看一些似乎与自己真的毫无关系的东西。
每个人对文化的认知不同,理解自然也千差万别。只不过我看到的一面是人性的迷茫与空虚,是人们在打发时间而不是争取时间,是人们在拿时间打赌,一场游戏一场赌注。网红文化只能当做娱乐,真正的主场还是要看个人立足社会的能力
㈡ 网红是什么,又是谁创造了网红.网红给我们带来什么
“网红”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网红能给整个互联网甚至社会带来以下至少三点正面的影响:
一、促进关联行业的蓬勃发展
现在网红变得越来越火热,整个网红群体拥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跟潜力,于是基于这种眼球效应伴随着的巨大利益催生出了所谓的“网红经济”。它的本质就是通过注意力来产生效益。 如Papi酱等之所以能吸引到千万投资,正是她身上被粉丝倾注了庞大的注意力。
网红经济现在俨然形成了一条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根据相关业内人士估计,目前我国的网红经济是一个超过千亿元的市场,社交、电商、直播、游戏等移动互联网纷纷渗透到各个细分领域之中,网红经济的行业也在不断扩展着边界,与文化、教育、体育,甚至就连一向严肃的财政、政治等领域都拥有更深度的结合。
我们就拿时下最火的视频直播平台来说,目前中国市场上直播平台超过400家,而各个平台的用户加起来将近三亿。不仅如此,互联网相关的软硬件设备,服饰、女性化妆品和服务行业等等相关产业链都基于网红的需求迎了巨大的发展良机。
二、让新媒体市场更具有创造力
虽然现在还是微博、微信统治互联网天下的位置,但社交媒体的迭代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发展趋势为“大众社交媒体”向“小众化社交媒体”转变。垂直领域的相关社交产品在不断地细分,如简书等文学创作社区、美拍等短视频分享平台、A站B站等一些二次元弹幕交流产品、虎牙、战旗等网络直播平台都相继纷纷涌现,在各自领域顺风顺水。
这些不同类型的垂直社交产品都服务于拥有不用兴趣、爱好和文化心理需求的团体,这些社交平台培养了数量众多的网红,也聚集了大量的粉丝。
如今整个网络的社交环境都在朝着个性化的需求、爱好、兴趣、问答等一些方向细分并加以延伸。想要成一个网红就要有提供更优质的内容的能力。正是基于网红行业的深度发展,新兴社交媒体和应用也顺势而起,为整个新媒体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
三、打破阶级壁垒,凸显社会公平
在没火之前,很多知名网红只是大街上无人知晓的路人,他们身处于社会的底层,虽然拥有才华,但是没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但是当他们成为网红后,就会吸引到媒体和大众的注意力,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会让底层网红自身的命运发生改变。例如YY上拥有千万粉丝的喊麦歌手“MC天佑”,在没成名之前就是一个卖二手车的,如今年入千万,跻身到富人阶级。
底层民众通过网络走红变为成功人士,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穷富两大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网红的现身说法让更多底层年轻人相信,社会是公平的,每个人通过努力都会有发展机遇。还记得曾经上过央视春晚舞台的农民工兄弟旭日阳刚吗?他们两个因为在工地上唱了一首“春天里”被人拍下后发布到网上,一夜爆红,然后引起主流社会关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只要有梦想就应该用心去追求,成为一个励志典型。
以往那些依靠卖丑、炒作成为出名网络红人,绝大多数都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但其中的部分人并没有放弃改变自己的机会,而是积极提升自己,再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出现在群众面前。凤姐曾经是被全体中国网民嘲笑的对象,但她现在身居美国,已经成为凤凰网客户端签约主笔,还成为了一个天使投资人,不得不让人感慨互联网的力量。
㈢ 在网红盛行的当下,网红文化会成为一种经典的文化吗
不会,“网红”最早指的是一些因独特的外貌或言行在网络上走红的民众,现泛指通过网络获取和维系声名的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网红居然也能成为一种文化,那这种新时代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有没有在荼毒下一代人,你是怎么想的?且来看看壹诧朋友们的讨论。
我认为网红文化本身没有错,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其一是各种造网红平台的监管不力,如某些网红主播传播色情内容;其二就是网络暴力,将某些事件放大了,像陈一发儿,好几年前的视频被人扒出来,视频内容只是脑子不经思考时的口误,就被“不爱国、歪曲历史”的口水淹没。但是值得乐观的是,这些不良现象会被封杀,也证明了网红文化也在不断地净化自身和发展进步,所以对于下一代,总是积极大于消极的。
㈣ 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网红”
1、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是“网红文化”兴起的主要原因,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越来越多样,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方式也日趋
元化,为网红的出现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QQ、微信、微博以及各种直播平台都是人们分享自我的平台,这些平台对分享者没有设置门
,同在这一平台的人能够互相吸引,甚至个别人能通过独特的才艺或有趣的视频吸引众多人的关注,逐渐为人所知,也就形成了网红。
2、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由普通大众自己选择出来的文化,往往迎合了大众口味,通常以超于常人的“绝技”或轻松搞笑的“段子”来吸
受众,满足了受众在结束了疲惫的学习工作后亟需卸下包袱,获得简单直接的快乐的需求。
3、以对网络主播进行“打赏”为代表的网红经济的出现,开拓了就业、获取经济来源的新渠道。这种看似轻松体面,轻而易举就
“名利双收”的职业获得大众的青睐和追捧,大大提高了网红这一类职业的地位和商业价值,促进网红文化的火速发展。
网红,一个当今极度热门的单词。其实际上则是一种标签,类似于大牛,博主。同时,网红也是一个过渡期,这些人无法获得高水平标签。
却拥有人群拥护,不能称之为老师,专家,但特征过于散乱,复杂,难以统一描述,遂拟一词为网红,意为凭网络火起来的一群人,但本身特征除此之外不够明显。
网红只是一个中性词罢了,但我们对它的过度推崇已经让它转变成了一个接近贬义词的词语。当然,网红现象我们也不可一概而论,上面说过,网红现象十分复杂。
其中,也有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网红,如玄色、当年明月、江南等,还有一些科普类网红,你可以在他们的视频或文字中汲取到许多知识,并且,由于网红的“接地气”,这些知识往往不够深入,但也更便于吸收,可以为今后的专业知识积累铺上基础。
㈤ 网红文化是什么意思
网红也就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网红文化就是网红这一群人形成的特有的一种文化
㈥ 丁真和李子柒的走红,代表着什么样的网红文化
喜欢刷短视频的网友应该都知道丁真和李子柒这两个人,他们通过短视频一夜爆红,收获了很多的粉丝,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丁真和李子柒,是纯粹和美好的不同化身,是诗和远方的不同载体,是超越现实的梦想体现。
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围观他们,也许不过是一种心理投射,不过是造一场梦,不过是看望梦境里的自己。
所以,李子柒和丁真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㈦ 你如何看待现在中国网红文化的盛行
网红,是通过在网络平台积聚起影响力而走红之人的代名词,是新媒介传播变革中的弄潮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受众猎奇、窥伺和观赏心理的兴奋点,精通个体IP的包装、经营和运作方法,从而在风起云涌的网络环境中聚拢相当程度的注意力资源。从网络红人到网红的进阶,这一脱胎于亚文化的群体正在实现蜕变,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网络平台上引领流行文化的意见领袖,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一时间,“人人都想当网红”“人人都在寻找网红”的势头涌现。然而,在网红文化红红火火的背后,我们亦需要对这份热闹喧嚣保持适度的清醒。除了直观可见的所谓庸俗、低俗内容的传播之外,网红文化及传播中隐含的诸如“重其表、轻其里”的虚荣导向价值隐患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㈧ 为什么网红成为了现在的一种文化“潮流”
我认为网红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现在网红给我们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有的网红可以唱歌给我们听,有的可以逗我们开心。而且网红还有不菲的工资收入,所以网红成为一种文化潮流。
㈨ 网络时代的文化新象,"网红"为什么这样红
因为都是寂寞惹的祸,因为是因为碎片化,多元化的娱乐吸引了很多人。所以形势大鱼人,这个时代来了。
“网红”何许人也?“网络红人”是也。
作为红透半边天且方兴未艾的热词,“网红”得以入选《咬文嚼字》杂志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咬文嚼字》对其定义是“被网民追捧而走红的人”,具体来说,即是在现实或者网络中因某个事件或者行为而被网民关注走红的普通人——由此可见,所谓“网红”,大抵仍属草根里的“明星”。
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网络红人就从不鲜见。根据媒介的不同,“网红”大抵又分三类:以文字言论走红的早期“网红”(凤姐、木子美)、以图文并茂上位的“网红”(奶茶妹妹、王思聪)和以视频直播夺魁的新晋“网红”(网络女主播)。一部“网红”的变迁史,可以说是互联网带宽的发展史,这也使得“网红”群体天然地带有媒介转型和技术革命的崭新特质。
作为草根明星,“网红”自然地拥有了明星的共性。
他们是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的产物,也需要通过包装炒作和群体狂欢来凸显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都变相折射出时代语境下大众心理的“暗角”。从互联网早期初睹世界的窥私、猎奇,到后来网络普及后的非理性狂欢、个性化表演,再到当下的整形美女、吐槽达人,“网红”占领的阵地正是被主流文化忽视或遮蔽的区域。可以说,越是不合流俗,越易于催生“网红”。
倘若只是标新立异,那么有史以来的“网红”不过提供了一种观察时代文化的独特视角。随着文化剖面图的不断起伏嬗变,“江山代有网红出,各领风骚数十天”,就像速生速灭的流行语一样,并无什么新鲜。怪就怪在,当今之世,“网红”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成群结队地涌现,以至于诞生出所谓“网红现象”“网红经济”。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标新立异的“网红”成为了一种扎堆签到的东西?
这,还得从“网红”背后的“资本”说起。
首先应当看到,当今的“网红”早已不限于“网红”本身,他们和淘宝、广告、套现、融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如火如荼的经济链条上的一环。这一现象绝非偶然。“网红”诞生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从眼球效应到规模经济的成长史。“网红”亦然。正如明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网红”也是互联网经济的关键一环。因此,离开经济视角谈“网红”,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不得要领。
谈论“网红”离不开对互联网经济的洞察,那么,互联网经济又是何物?用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话来讲,互联网经济即是用户至上、体验式消费和价值链创新,简单地说,便是先“诱之以利,动之以情”,以免费体验培养用户,再借机套现的商业模式。新世纪以来,国内各大产业受互联网冲击开始转型,新的商业模式遍地开花。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如何聚敛用户群便成了关键的一环。早期的互联网巨头擅用的是免费使用的“功能主导”模式。而时移境迁,在市场愈加饱和的“丰饶经济”时代,用户群的培养愈来愈倾向于“文化主导”,尤其在文化产业内部,利用社群建构、情怀贩卖、粉丝效应来聚敛用户,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于是乎,在阵容庞大的互联网大军之中,“网红”,渐渐成为了聚敛用户的先头部队——他们就是一个个异军突起的准“IP”。
事实上,“网红”自身也在经历着不断进化的过程。
从一开始单纯意义上的吸睛“赚流量”、站台做广告,到后来开店“卖东西”、自己搞营销的“网红”淘宝店主,再到时下具备了产品经理思维、自产自销“做产品”的高级“网红”,如锤子手机CEO罗永浩、融资上千万的papi酱等,“网红”的进化之路和互联网经济早已彼此融入,互利共生,成为一条迈向市场的通衢大道。在互联网大军愈加依赖“网红”前驱的同时,“网红”也给自己镀上了一层更加闪亮的资本成色。
所以,“网红”为什么这么红?我们大可不必事后诸葛亮,回头分析他们的与众不同。
反之应洞见的是,一个新兴的IP市场正在互联网经济的推波助澜下狂飙突进。市场需要“网红”,正如需求创造供给。闲置的资本急于寻找一个能够吸睛聚众的“宝葫芦”,把用户装进去,而大量涌现的“网红”,正好扮演了“宝葫芦”的角色。和所有新事物的生长历程一样,“网红”也必然经历从渠道为王到内容为王、从低俗无序到规范上道、从鱼龙混杂到优者生存的筛选过程。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丰饶的时代,脱颖而出的“网红”更像一面明镜,在被一众网民高高举起的同时,也折射出这个时代所有的安稳与浮躁、封闭与开放、保守与颠覆、正经与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