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水乡文化
有这么深奥么。。。
我感觉就时小桥流水人家。我就是住在江南,今不如昔,没有戏台了,也没有私塾了,都时高楼大厦,绍兴那边还有些民居,挺好玩的,风景不错。
2. 江南水乡文化的特点都有什么
赛龙舟,吃种子,初一十五给菩萨上香。
3. 江南水乡,千年古镇周庄究竟有何魅力呢
中国的古镇可以说是特别的多。提到苏州如果说古镇的话,大家脑海中第1个印象就是周庄了。周庄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名气呢?这和它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如果它不够优美的话,也不可能被称为江南水乡。
周庄位于苏州的昆山市,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也有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称赞。周庄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己去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小桥流水,住在这里应该是相当的惬意。周庄可以说是中国水乡文化的瑰宝之地了。
如果有小伙伴们去苏州旅游的话,周庄是必须要打卡的地方。不然的话就说明你没有来过苏州,一定要体验一下周庄的美,看一眼就忘不了它。
4. 江南水乡民族文化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角直、胜浦、唯亭、陈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购民俗服饰。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它的特点也是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宋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而裤于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挡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
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时由实现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无不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穿腰是与蹋裙相联的辅件。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劳动时柬了倔裙,腰背不易受风寒,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操作,又方便于野外小解遮盖,既实用又美观。然而,水乡地区鞋的特色也很浓。鞋的形式颇似小船,不分左右,故又称船形绣花鞋,鞋帮两刽合成,鞋面以绣花为主,色彩鲜艳,花样丰富多彩。船鞋的做工精细耐看,坚固实惠,是水乡妇女传统的礼鞋。
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年岁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精地利用服饰上的有限空间,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衬托、交错的手法,以达到显眼,花俏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特出了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美,给人轻盈洒脱之感。
而中年、老年妇女则以深色调为主,服饰庄重、稳定,穿着要求的舒展宽大,故而给人古朴持重之感。
水乡妇女服饰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相因成习,传承性很强。多少年来,经过劳动群众的筛选,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水乡特色的民俗服饰。适合水乡妇女的穿戴,尤其适宜于水乡生产劳动,实用价值较高,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些服饰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形成了具有水乡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审美观念,并证明了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美化自身的。至今角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俗服装。
5. 古劳水乡的民间文化
古劳水乡,衍生了不少与水有关的文化。例如“赛龙舟”,就是古劳水乡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的端午节前后,水乡便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处响起咚咚的锣鼓声。这段日子,那些远在外地拼搏的古劳人,都会自觉返回家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村或“墩”为单位,选拔精英,赤膊操练。这里流传着俗语:“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龙过基”。意思是指每逢农历五月初三、初四日,在沙坪河与古劳河的交汇处,古劳人总会举行龙舟竞赛。每年龙舟竞渡的时候,这里到处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场面。河涌里桨影翻飞,喊声阵阵。届时,更有华侨、港澳同胞不远千里回乡观赏盛典,或亲身参赛,以洗一身吉祥的“龙舟水”为幸福乐事。
俗话说得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劳水乡的美丽山水令这里名人辈出。例如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我国第一代影后胡蝶,咏春拳的一代宗师梁赞,中国着名品牌“王老吉凉茶”的创始人王泽邦等,他们的故乡都在古劳。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在被贬海南的途中乘船经过这里,见此地古榕参天,翠竹丛丛,风景优美,竟也“留连不能去”,泛舟上岸休息了几天。今日西江边坡山村的东坡亭,就是当年的“坡公泊舟处”。
6. 水乡文化的核心在哪
近日,东莞水乡片的建设渐成政府行政的热词。党政大员次第到水乡片区调研考察,而水乡片区的文化建设成了当前行政的优先议题。以洪梅、道滘、望牛墩、中堂等镇构成的东莞水乡片区,历来是东莞经济发展的薄弱点。但与经济发展的孱弱相对应的是:东莞水乡片的水乡文化,一直是东莞本土文化的标志。不管是龙舟还是花灯,都反映了东莞古老的文化传承和气质。 但在实际的文化提振中,因为镇域的分割,各个镇街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如中堂镇称谓自己为“龙舟之乡”,沙田镇亦说自己是龙舟之乡”。道滘说自己是水乡文化名镇,而望牛墩则称自己为“东莞现代岭南之乡先行地”。各个镇街纷纷争抢有水乡文化代表性的称号,在板砖乱飞中,东莞的本土文化却往往因为内耗而不能凝聚。 实际来讲,各镇纷抢“名优”称号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扩大本镇知名度,是为了招商引资而促进经济发展。如樟木头所举办的小香港旅游文化节,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樟木头的知名度,并最终促进了樟木头的经济发展。可以说不管水乡片的文化推广也好,还是其他镇街的各类文化节,其真正的内核是经济发展,而文化,不过是包裹在经济发展上的外衣。 这样的文化发展态度必然造就了文化提振的急功近利性,而在文化反映上,也凸显出肤浅的一面。比如说水乡各镇都有举行的龙舟文化节,我们往往只能见到端午期间的龙舟比赛,而与龙舟和端午相关的文字、图片推广,历史建筑的营建、河道景点的布置,都显得贫乏或者没有。 这样的文化状态,只能看到各级政府的“考古挖掘者”的姿态。他们在寻章纠句中推广着本镇的本土文化,这样的文化提振形式,显得整个水乡片的文化发展形式,像极了一个个循规蹈矩的老夫子,这样的形象根本看不到文化发展的创新。 实际上来讲,与同里、木渎等沉淀数千年的江南古镇比,整个岭南的水乡文化是弱小的,文化的底蕴远远不足。江南的水乡文化气质,不仅有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还有曲折幽深的园林,更有千古以来的无数骚客的体情歌赋。在整个珠三角的东北片,唯一能稍微追随末尾的,也只有惠州的西湖。但即便盛名如惠州西湖,也仅托名于被贬的苏东坡一人而已。东莞的水乡片想依古而宣扬本土文化,真正的弊病是基础太差。 如此看来,水乡片区当前的文化宣扬操作,实在是有点小打小闹的架势。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若没有幽美的山水建筑,若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仅靠闹腾式的活动形式和口号宣扬,又怎能深入人心,又怎能宣导入理?可以说东莞水乡片的文化发展形式,莫入了歧途。这是一种一哄而上的做派。 分析水乡片的地理形式,其最大的优势不是各类宏大的称号,而是曲折回绕的水乡地形。这样的地理形式,实际上跟世界最着名的水城威尼斯有点相像。可以说东莞水乡片的最大优势不是美妙的的山水,不是厚重的非物质遗产,而是岔道众多的水网河道。而若能将这些河网好好规划,依托本土文化的底蕴,将河网和本土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以各类的建筑形式为依托,将各个镇区建设成为深具岭南特色的旅游小镇,则不管是文化的共聚创新也好,还是本土文化发掘也好,定能比举办几场国际龙舟节要行之有效的多。 水乡片要整体规划,水乡片的文化更要在挖掘的基础上去创新。江南水乡的优势是东莞水乡片的弱势,但东莞水乡片的优势是在水乡文化上的掣肘较少,更能在文化形式,建设式样上尽心创新,从而打造古典与现代美相结合的新的岭南文化体系。如此才能真正的推动东莞水乡片的文化发展,才真正的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结合起来。(作者:孙平 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