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昆曲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❷ 安徽非物质遗产
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拟定项目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或单位
备注
一、民间文学(6项)
1
Ⅰ—1
鞭打芦花
宿州市萧县
2
Ⅰ—2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3
Ⅰ—3
桐城歌
安庆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传说
安庆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谣
黄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联匾额
黄山市
二、民间音乐(14项)
7
Ⅱ—1
五河民歌
蚌端口市五河县
8
Ⅱ—2
皖西大别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寿州锣鼓
六安市寿县
10
Ⅱ—4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六安市金寨县
11
Ⅱ—5
当涂民歌
马鞍山市当涂县
国家名录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国家名录
13
Ⅱ—7
繁昌民歌
芜湖市繁昌县
14
Ⅱ—8
铜陵牛歌
铜陵市铜陵县
15
Ⅱ—9
贵池民歌
池州市贵池区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县
17
Ⅱ—11
九华山佛教音乐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18
Ⅱ—12
潜山弹腔
安庆市潜山县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黄山市
20
Ⅱ—14
齐云山道教音乐
黄山市休宁县
三、民间舞蹈(11项)
21
Ⅲ—1
花鼓灯
蚌端口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国家名录
22
Ⅲ—2
卫调花鼓
蚌端口市龙子湖区
23
Ⅲ—3
临北狮子舞
蚌端口市五河县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凤台县
25
Ⅲ—5
秧歌灯
滁州市来安县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27
Ⅲ—7
十兽灯
芜湖市南陵县
28
Ⅲ—8
竹马灯
铜陵市铜陵县
29
Ⅲ—9
东至花灯
池州市东至县
30
Ⅲ—10
黎阳仗鼓
黄山市屯溪区
31
Ⅲ—11
祁门傩舞
黄山市祁门县
四、传统戏剧(20项)
32
Ⅳ—1
庐剧
合肥市、六安市
国家名录
33
Ⅳ—2
淮北花鼓戏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夹弦
亳州市谯城区
35
Ⅳ—4
坠子戏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戏
宿州市、蚌端口市
国家名录
37
Ⅳ—6
嗨子戏
阜阳市阜南县
38
Ⅳ—7
推剧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39
Ⅳ—8
洪山戏
滁州市来安县
40
Ⅳ—9
含弓戏
巢湖市含山县
41
Ⅳ—10
梨簧戏
芜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连戏
芜湖市南陵县
43
Ⅳ—12
皖南花鼓戏
宣城市
44
Ⅳ—13
贵池傩戏
池州市
国家名录
45
Ⅳ—14
青阳腔
池州市青阳县
国家名录
46
Ⅳ—15
石台目连戏
池州市石台县
47
Ⅳ—16
文南词
安庆市宿松县、池州市东至县
48
Ⅳ—17
黄梅戏
安庆市
国家名录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庆市岳西县
国家名录
50
Ⅳ—19
徽州目连戏
黄山市
国家名录
51
Ⅳ—20
徽剧
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
国家名录
五、曲艺(6项)
52
Ⅴ—1
门歌
合肥市包河区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县
54
Ⅴ—3
清音
阜阳市太和县
55
Ⅴ—4
渔鼓
阜阳市界首市
56
Ⅴ—5
凤阳花鼓
滁州市凤阳县
国家名录
57
Ⅴ—6
锣鼓书
六安市金安区
六、杂技与竞技(2项)
58
Ⅵ—1
华佗五禽戏
亳州市
59
Ⅵ—2
民间杂技马戏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60
Ⅶ—1
火笔画
合肥市
61
Ⅶ—2
灵璧钟馗画
宿州市灵璧县
62
Ⅶ—3
萧县农民画
宿州市萧县
63
Ⅶ—4
民间剪纸
阜阳市
64
Ⅶ—5
凤画
滁州市凤阳县
65
Ⅶ—6
青阳农民画
池州市青阳县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庆市望江县
67
Ⅶ—8
徽州“三雕”
黄山市
国家名录
68
Ⅶ—9
徽派版画
黄山市歙县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黄山市黟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21项)
70
Ⅷ—1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阜阳市界首市
国家名录
72
Ⅷ—3
紫金砚制作技艺
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73
Ⅷ—4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74
Ⅷ—5
舒席制作技艺
六安市舒城县
75
Ⅷ—6
太平府铜壶技艺
马鞍山市当涂县
76
Ⅷ—7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巢湖市
77
Ⅷ—8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巢湖市无为县
78
Ⅷ—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市
国家名录
79
Ⅷ—10
宣纸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国家名录
8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泾县
国家名录
81
Ⅷ—12
徽墨制作技艺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池州市石台县
8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
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84
Ⅷ—15
歙砚制作技艺
黄山市歙县
国家名录
85
Ⅷ—16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黄山市休宁县
国家名录
86
Ⅷ—17
徽州漆器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87
Ⅷ—18
徽州建筑技艺
黄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艺
黄山市歙县
89
Ⅷ—20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祁门县
90
Ⅷ—21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松萝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六安市霍山县
九、传统医药(1项)
91
Ⅸ—1
新安医学
黄山市
十、民俗(11项)
92
Ⅹ—1
洋蛇灯
合肥市肥东县
93
Ⅹ—2
涂山禹王庙会
蚌端口市怀远县
94
Ⅹ—3
界首苗湖书会
阜阳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县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巢湖市和县
97
Ⅹ—6
九华山庙会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县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算法
黄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102
Ⅹ—11
轩辕车会
黄山市黄山区
❸ 非遗文化有哪些啊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着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3、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
4、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5、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从小就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
❹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民间音乐
⑴当涂民歌(安徽省当涂县)
⑵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2.民间舞蹈
⑶花鼓灯(安徽省蚌端口市、凤台县、颍上县)
3.传统戏剧
⑷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
⑸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县)
⑹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⑺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⑻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
⑼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端口市)
⑽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
⑾池州傩戏(安徽省池州市)
4.曲艺
⑿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
5.民间美术
⒀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
6.传统手工技艺
⒁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
⒂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
⒃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
⒄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
⒅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⒆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❺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
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❻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一、民间音乐:
1、当涂民歌(安徽省当涂县)。
2、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二、民间舞蹈:
花鼓灯(安徽省蚌端口市、凤台县、颍上县)。
三、传统戏剧:
1、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
2、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县)。
3、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4、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5、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
6、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端口市)。
7、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
8、池州傩戏(安徽省池州市)。
四、曲艺:
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
五、民间美术:
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
六、传统手工技艺。
1、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
2、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
3、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
4、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
5、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6、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❼ 非遗文化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等。
吴地的民歌民谣,总称为“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 ,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 ,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的总称 ,发源于江苏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是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韵文,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艺术特征:
吴歌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
❽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物质文化遗产有东莞可园、虎门炮台、蚝岗遗址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广东凉茶、水草(莞香)等等。
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