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藏族的文化介绍,越简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价值的一种民间文化。现有史可证的藏族历书,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Ⅱ 藏族文化的集中地,有三个未解之谜,分别是哪三个
千百年来,西藏是人们一直探索和向往的地方。而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人们的虔诚仰望。据说西藏历史上有几大未解之谜,至今还震惊全世界!想知道有哪些吗?
3.十大未解之谜之:香巴拉之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另一个空间里的世外桃源。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有着谜一般的传说......
Ⅲ 青海的藏文化旅游景区有哪些
青海的藏文化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西宁市的湟中县,主打藏文化旅游,香巴林卡是他们包装出来最大的藏文化旅游点,建议去看看
Ⅳ 西藏有哪些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藏族人口数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称“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称“安多娃”。统称为“蕃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六牦牛”部初兴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大约进入6世纪时,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隋末唐初,“悉补野’’部的松赞干布兼并诸族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臣民共进赞普(王)尊号,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划分全境为四大军政区域,在西藏建成自称为“蕃”,汉籍称作“吐蕃”的奴隶王朝。松赞干布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进唐朝、印地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松赞干布统一后的吐蕃日益强大。公元7世纪,中原唐王朝兴盛,松赞干布遣使唐朝求婚,发展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册封松赞干部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宾王”,松赞干布则称唐高宗为“天子”,确立了唐蕃之间的舅甥亲谊关系。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赞。公元822年,唐蕃在拉萨会盟,立碑于拉萨大昭寺前。唐蕃的友好关系为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成为中国多民族中的一员奠定了基础。
Ⅳ 雍巴拉藏文化藏族主要分布哪里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民间工艺品
西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道的工艺特色,在世界颇负盛名。
地毯 织法独特,色泽鲜艳,构图古朴吉祥,民族风格浓郁;毯面细腻柔软,工艺精湛,美观大方,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洗涤不掉毛褪色,经久耐用。尤其以江孜地毯最为着名。
藏被 已有千年的历史,发源于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县。藏被传统产品有爱尼、爱松、爱西和足介四种。藏被具有细腻、柔软、密度紧、质地厚等特性。
藏毯 用牦牛毛绒织成的属上品,用绵羊细毛线织成的属中品,用一般羊毛线和牦牛毛线混织或用纯羊毛线织成的属下品。藏毯经久耐用,保暖防潮,携带方便,广大僧俗群众特别是农牧民都将它作为被褥使用。
氆氇 也叫藏毛昵。以山南扎囊、后藏江孜、藏东芒康等地所产最为有名。氆氇细密平整,质软光滑,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原料。
围裙 主要产于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是藏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藏语称“邦典”。贡嘎县的围裙生产据传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素称“围裙之乡”,产量和质量居全藏之冠。
毛织口袋 是藏、回、门巴、珞巴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摆(小挎包)、扎布杰(小口袋)、肯德(褡裢)等几种,一般用绵羊毛织成,呈红、蓝、绿各种花纹,小巧美观,外出时盛食品,用具等。
帐篷 是牧民的住宿用具。帐篷分为三种:牦牛毛帐篷,结实,不漏雨,是牧民的必需品;帆布帐篷,顶部绘以花卉、花纹、人物、禽兽、吉祥图案和雍仲等,外出劳动用;平布小帐篷,是逛林卡或过民俗节日时的用品。
藏腰刀 有装饰、防身、生产、生活等用途。拉萨、拉孜、当雄、易贡等地的腰刀最为着名。一般是在铜质的刀鞘上镂刻龙、凤、虎、狮等图案,有的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装饰品,玲珑剔透、精巧细致。拉孜藏刀,刀口锋利,样式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多年来畅销国内外。
木碗 是以桐、桦等树根和枝干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鹃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品种样式繁多,质地结实,不易破裂。门巴族地区有木碗之乡的美誉。木碗的优点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观,便于携带。
藏鞋 牛皮做底,鞋帮用各色丝线或各色皮革、氆氇、金丝缎制成。藏鞋大致分为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札鞋”。“松巴鞋”以花纹美丽而着称;“嘎洛鞋”美观、结实;“多札鞋”产于昌都。做鞋的手工业者多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等地。
民族帽 种类很多,其中以“次仁金克”民族帽(也叫藏式金花帽或宝顶帽)最为有名。制作精细,式样和颜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帽沿四周一般用水獭或兔毛围制,帽上用金丝缎带或银丝缎带做装饰,金光闪闪,鲜艳夺目。戴帽颇有讲究,妇女戴时要把前后两个大帽沿折叠入帽内,只留左右两个小帽沿。男子戴时,帽子稍斜一点,青壮年一般把后面帽沿折入帽内,老人们一般把四个帽沿都放在外面。
金银器 金银器制作是藏族民族手工业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主要工具是榔头和刻刀,另外还有火炉、风箱等。工序有两道,先把金银放在木炭火上烤热,再用榔头千锤百打,做成半成品。然后在半成品上精雕细刻,制出成品。镯子、项链、发饰、刀销、酒杯等金银器上多雕刻有各种精美图案。
西藏的壁画艺术
西藏壁画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历代画师的不断实践
和锤炼,学习吸收国外绘画的长处,融汇贯通,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
风格,五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丰富广泛的表现内容。如有历史掌故、
人物传奇、民间传说、藏医图解、星算占卜、宗教神话等内容,是西
藏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
颗瑰宝。
西 藏 文 字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藏文创建于公元7世纪前期,吐蕃部落第33代赞普松干布赞掌权以来,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一行到天竺学习梵文,根据吐蕃语言的特点,创造了30个声母和4个韵母的拼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编制字典,撰写藏史,使藏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西 藏 吉 祥 八 宝
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大多数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
胜利幢 为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藏传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净。
宝瓶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园满、永生不死。
宝伞 古印度时,贵族、皇室成员出行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仪仗器具,寓意为至上权威。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
吉祥结 吉祥结较为原初的意义象征爱情和献身。按佛教的解释,吉祥结还象征着如若跟随佛陀,就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珍宝。
金轮 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象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金鱼 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宝瓶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园满、永生不死。
白海螺 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
西藏的岩画艺术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西藏岩画比比皆是,所反映的题材内容广泛而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日土岩画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共有岩画百余幅,内容包括有狩猎,战争格斗,宗教祭祀,部落迁移,舞蹈场面等。制作方法有敲琢法,凿刻法,磨制法,涂绘等,涂绘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多为红色。日土岩画的特征是构图简洁、随意,技法拙朴。
2、药王山岩画
位于拉萨市药王山南侧岩壁上,为现代人凿刻而成,内容展现的全部是宗教人物,各种佛、菩萨、保护神。
3、扎西半岛洞穴岩画
位于那曲地区当雄县纳木湖东岸,岩画分布在扎西岛东边的8个天然岩洞及4处崖壁。大多数的岩画采用红色颜料绘制,少数则用黑色的颜料,其内容有耗牛、鹿、人、树、鸟、太阳、塔等。表现题材为狩猎、舞蹈、征战等。作画方法为全体涂绘和粗线勾勒。扎西半岛洞穴岩画的年代被认定为在史前时期到吐蕃时期之间。
六字真言的解释
六 字 真 言
在西藏,藏胞们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因此,不仅老年人把希望寄托在念经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坐着的时候不停地念经,走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甚至骑马疾驰的时候也在念经。可以说,除了张口说话、饮食及睡眠外,其它时间他们都尽量念经。所念的经类很多,但念得最多的是那常念常新的着名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
这六字真言在西藏随处可见,充耳可闻,给雪域高原宗教造成神秘的色彩。那些虔诚的信徒一代又一代地吟诵,似乎这六个字蕴含着古往今来人类生活的一切。
那么,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呢?
六字真言:藏传佛教名词。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据说,藏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阿门!”,还有的藏医学着作认为六字真言的诗意解释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Ⅵ 藏文化就是西藏文化吗
不是。
西藏地区特指现在的西藏藏族自治区。
但是,藏族人居住生活的地方不仅仅限于此,青海、四川、云南都有藏族人居住,自然也就有藏文化。
Ⅶ 充满神秘的藏族文化你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称“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古代汉文史籍称为“吐蕃”。全国解放后统一称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藏族语言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青海藏族大多系安多方言。通用的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据藏族史书记载,是七世纪时图弥三菩扎多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横书右行。
藏族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羌族居住的中心在青海、甘肃的河湟一带。东汉时,由于河湟地区大规模的战乱,迫使这里的烧当羌部和迷唐羌部迁居青藏交界的发羌部落占据的地区。后来他们同雅隆部落、苏毗部落、羊同部落逐步融合。约在公元六
世纪前后,藏族先民由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在今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征服附近部落后,即向青海湖地区进兵,与吐谷浑争夺牧地。公元636年左右,进抵青海湖东部,迫使吐谷浑退到青海湖以北。在此期间吐蕃还先后击败今柴达木境内的白兰羌和今果洛境内的党项羌。此后吐蕃力量日益强大,逐步向东扩张。公元670年,吐蕃攻陷唐王朝的白州等13个羁縻州,唐派大将军薛仁贵率军迎战,在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地区)的决战中被战败。吐蕃尽得吐谷浑牧地,于是青海草原由吐蕃统治近两百年。九世纪中叶,吐蕃地区爆发了奴隶和属民的联合起义。加之奴隶主内部混战,吐蕃的奴隶主政权遂告崩溃。进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上的土着民族羌人、吐谷浑人交错杂居,共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融合,他们的后代,就是现今的藏族。
藏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民族,自唐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以后,从中原带来了大批工匠、艺人、文化典籍、医方药材等。以后金城公主又带来了许多丝绸、谷物及乐队等。这些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藏族文化日益发达,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史料,仅用藏文书写的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即浩如烟海,难以计数。其中,佛经有四千余种。所以,寺院便成了藏族文化艺术荟萃之所。青海藏族聚居的地区约有喇嘛寺院530余座,其中象塔尔寺、瞿坛寺、广惠寺、扎藏寺、德欠寺、隆务寺、夏群寺、结古寺等,都以历史悠久、建筑雄伟、规模宏大、珍宝繁富而闻名于世。寺院里的雕塑、壁画、绒绣,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畜牧生产,因此有着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加上藏族游牧的地方,大都是地势高寒、水草丰美的高山草原。所以,畜牧业成为他们的主要
Ⅷ 试说明藏文化及其对青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藏文化是指在青藏高原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成员之一的藏族为主体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虽然植根于本地的土壤之中,但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河,从中华母文化的肌体上吸收了各种养分,同时也接受了邻近的其他文化圈的某些文化因子的影响。藏文化不仅在中华文化圈内表现出强烈的向心倾向,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也是多维而向心的组合体(这在《格萨尔》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我们要想全面地了解藏文化,必须弄清它所赖以产生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它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位置,它与圈内其他子文化的关系,以及它本身的各个表现层面(如器物、制度、传统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通过这些考察,我们不仅可以更明确地认识藏文化的特殊价值,而且对其与整个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会有更透彻的把握。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凝聚的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如“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以德为上、以整体利益为重、中庸之道、义利之辨、爱国主义等思想观念,在藏文化这个子系统中都全息地包藏着。
Ⅸ 蒙文化和藏文化哪个更优秀
藏文化是指藏族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体系。古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