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医文化精髓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各行各业无数的丰硕成果,中医药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医药是我国的医学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医学系统,并经受住种种考验流传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这一医学系统本身的确存在着独特的优势。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髓所在,善用这一优质健康服务资源,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5中国国际中医药大健康博览会便通过三大专业展区(中华名医展、中华名药展、大健康服务业展区)、九大主题展(名医资源与产业、名药资源与产业、中医诊疗产业、保健调理、养生美食展、养生旅游展等)及丰富的同期活动(中药炮制品大赛、大型义诊、健康大讲堂、中医文化展、养生美食节、传统武术表演等)全面展示了中医药的精髓——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的情怀;突出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从系统性的角度把握人体各个部分,采取中药材内/外用、食疗、传统武术、怡情养性等多位一体的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展会这与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宣扬“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也是中医药具备明显优势的有力证明。
中医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医药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以中医药为钥匙,打开中华文明的宝库,推进生命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我们后代骄傲并接力传承下去的事业,2015中国国际中医药大健康博览会的宗旨“传承、推广、创新、济世”即是源于这一信念。唯有抛开种种成见,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了解中医药的精髓,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其他医疗手段的长处,去除糟粕,继而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最终才能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让中医药传播得更广更久远!
② 中医中药文化
有几千年了。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着作称为《神农本草经》,着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中医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将中国历朝历代优秀的文化与医学融合。学习中医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对孔孟、老庄思想,甚至风水、佛学等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
③ 中医文化包含哪些
博大精深啊
④ 中医文化的古代经典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着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着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⑤ 中医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医究竟分为几个流派呢
历史上中医共分八个学派。加上民间及网络流传火神派及新兴的学院派为十个学派。
一,伤寒学派:主创人,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辨正论证基础。晋唐时期伤寒论成书。历经晋、唐、元、明、清数百名学者的硏究探索形成了近两千多篇的专着,成为伤寒学派以脉、证、方、治入手,以六经辩证解释了八纲辨证机理。提高了中医临证水准,从而使伤寒派成为中医、和日本汉医的主流。
七,温䃼派:主创人,明、薛已、张介宾等重视命门水火的硏究,探索脏腑虚损的病机,故善用温䃼。
八,温病派:主创人,明、吴有可,清、叶天士,因瘟疫流行,提出了温疫,和温病学说。使后人在疫情中受益匪浅。
九,火神派:主创人,清未、郑钦安,四川人。主张阳主阴从,以火立极。临症善用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袪沉疴痼疾。
十,学院派,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中医的于时俱进。中医学院历届毕业学生,及各中医院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师都具有中西医技能。多运用西医的诊断治疗加中医的辨证论治,使中医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⑥ 如何理解中医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⑦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哪些内容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建设。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也非常多,通过对CBM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上4个数据库的检索,共检索出了相关文献3768篇,剔除重复性文献后剩余2344篇文献,经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天人合一
也有学者表述为“天人相应”、“天人和谐”。这是当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容最为集中的表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是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老、病、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看病要看整体,要看气候、地域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大医精诚、医乃仁术
也有学者表述为“仁和精诚”、“仁心仁术”、“精诚专一”等。是学者们从医疗职业道德方面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凝炼。“精”就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就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儒家的仁善伦理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嵌入了医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从医动机,“大医慈悲心”、“医者父母心”成为行医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也代表了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它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黄帝内经》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均是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学者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为“致中和”、“形神合一”、“阴阳平衡”、“辨证论治”、“道法自然”、“治未病”等,但并未形成共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初面向专家及全社会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社会和专家的意见297条,在整合各方意见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以下两条核心价值观表述:一是博大精深、真实有效、仁爱贵生、和合致中。二是医道自然,精诚仁和。
随后课题组就凝炼出的核心价值观及详细释义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全国各省市的中医药行业专家、首次征询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中医爱好者进行了第二次意见征询,共收到意见反馈77条,目前课题组正在准备下一步的专家论证会,根据第二轮的意见反馈情况讨论论证本课题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内涵、内容阐释是否全面,是否能充分体现中医特点、行业特征。
⑧ 中医文化名称是什么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⑨ 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哪些中医药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以下中医药理念:
1、中医的两大特色: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包括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说明你做什么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天要晚睡会早起,冬天要早睡会晚起,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春天不注意身体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体秋天就可能得疟疾等等。
2、辩证论治:根据症状分析出病因来,再治病。不像西医看你发热就给你退烧药,看你疼痛就给你止疼药,中医分析疼痛,发热是怎么引起的,就拿胃疼来说,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么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凉引起的,就吃发汗的药等等。
3、中国传统医学讲“气”,主要有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若以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命门的“气”与冠状动脉有直接关系。很多心脏萎缩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门受伤的结果。因为流到心脏的循环与命门的血液循环共振状况相关,所以当命门受到压迫、命门不松时,会直接影响到心脏。
相关要点:
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