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针对第一种原因,即本国文化环境中原有角色的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一时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文化调适。而这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这种压力与焦虑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后果。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其不仅需要具有个人的自尊、真诚与信心,而且还需要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发生,也无法一时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吧。
针对第二种原因,即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应当意识到,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的,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白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美国自人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照本地人的风俗习惯行事。一方面,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地道,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针对引发文化休克的第三种原因,即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步适应。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交通的愈加便利,人们越来越发现,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
文化休克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从自我标准出发来批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造成的。只要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文化.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不过是大海中水波荡漾时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真正做到对异国文化的“奇”而不“惊”,这才是找到了文化休克的真正对策。
Ⅱ 文化休克受哪些因素影响
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有:
(1)新旧文化间的距离。
(2)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3)个人因素:①健康状况;②年龄;③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④应对类型。
Ⅲ 如何应对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就是离开了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文化不适应的状况。但是后来,想想毕竟自己千辛万苦的才能出国,再怎么也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回国了,反而却觉得泰国好。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呵呵,在这里我谈谈,怎么去应对文化休克吧。
首先,文化休克是每个人必然会发生的,所以不必过多焦虑,只是每个人的时间不同而已。我们刚出国时,由于新鲜感往往会使我们情绪亢奋,可是,一两个星期之后,当我们看到了国外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渐渐地倍感失落、焦虑,处处碰壁,因此,一旦我们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便会产生消极情绪。
我在出国前,详细地了解了泰国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信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养成了我们挑剔的胃,为了尽快地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我们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必须弄清楚国外的风俗习惯,避免违反当地的语言习惯与行为;再次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打消幻想,当遭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要产生消极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慢慢的适应环境。
再次,去国外交一些朋友也会帮助自己加快适应国外环境,缩短文化休克的时间。
文化休克并不可怕,就看你是否愿意融入那个文化环境,成为其中一员。
Ⅳ 论述什么是“文化休克” 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克服“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当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新异的文化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体验的变化都有明显的时间性与条件性。另外,这些情绪与人格、自身价值观也有关系,特别是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或好寻求赞许,把自己的愉快认为来自外界等特点的人,最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因此,文化休克的预防,除增加对新异文化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