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丁美洲有哪些重要的节日、民俗风情
一、玉米节
玉米的故乡是拉丁美洲。它究竟最早产于拉美的哪一个国家,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墨西哥,有人说是秘鲁,也有人说是尼加拉瓜。几千年来,拉美人一直把玉米作为主要食品。玉米节期间,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聚集一地,举办全国玉米展览会。
尼加拉瓜每届玉米节,都要从100多种用玉米制做的食品、菜肴和饮料中评选出当年的最佳食品、菜肴和饮料。最有趣的是评选玉米皇后,参赛者的服饰必须全部用玉米的各部分制成。玉米皇后是根据姑娘的面貌、身材和玉米服饰评选出来的。玉米皇后选出后,便乘坐用玉米叶和杆装饰起来的彩车在手风琴的伴奏下缓行在人群中展示其风姿。
二、教师节
拉丁美洲很多国家的教师节为9月11日,这个节日是在1943年巴拿马所举行的泛美教育会议(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on Ecation)上所制定的。这天也是阿根廷教育家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的逝世纪念日。
三、葡萄酒节
阿根廷门多萨的葡萄酒节开始于1936年,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从未间断过。葡萄酒节已经成为生活在安第斯山麓的门多萨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到了1938年,阿根廷政府正式将这一节日法定为全国性节日。但举办地都始终是门多萨。
活动期间最有特色的两项活动是“阿根廷民族盛装行进”和“葡萄节女王”花车游行。来自门多萨18个葡萄和葡萄酒主要产地纷纷选送了本地最漂亮的姑娘竞争“葡萄节女王”的桂冠。
四、五月五日节
五月五日节是墨西哥传统的爱国主义节日,是为庆祝墨西哥军队击败法国殖民军而设立的。在过五月五日节的地区,庆祝仪式包括丰盛的食物、音乐和舞蹈等。在首都墨西哥城,所有的青壮年士兵都会被召集在墨西哥国旗下举行仪式。
五、亡灵节
从10月31日起,墨西哥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Death Day”)。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
墨西哥的这一节日,既与西方的“万圣节”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表现了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人们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
2. 拉丁美洲文学为什么成为了世界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代表
说到拉丁美洲文学,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魔幻现实主义了。20世纪30年代,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先后来到文艺圣地巴黎,结识了路易·阿拉贡、艾吕雅、安德烈·布勒东等一众超现实主义作家。至此也开启了对新的创作风格的探索。在拉丁美洲文学来将,早期占有重要地位的并非是 小说,而是诗歌和民谣。然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也为拉美的作家找到了抒发自己的特别的方式。
此外还比较有名的就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等等,以及博尔赫斯的诗集和短篇小说,还有阿根廷作家科尔塔萨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风格性极强,几乎读到就会意识到是谁写的。还有就是智利作家阿连德的《幽灵之家》等等。
3. 拉丁美洲的文化有什么特点
拉丁美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西方文明、东方文化、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观念与当地印第安人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神奇的人文背景,具有浓郁的神秘主义特点。小说《百年孤独》中人鬼相交、虚实相间、现实生活与超自然现象并存的魔幻世界,实际上正反映了拉美各民族的文化精神。
4. 拉丁美洲文化还有哪些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5. 拉丁美洲文化
被侵略过,带来过先进的东西,多种文化交融
。在殖民之前,拉美就保持着高度的文化多样性,而且后来不同的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等)的大量涌入,最终产生了今天的局面
。再者,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作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动感的拉丁文化。多年过去,所以会变的!
6.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美洲。随后而至的殖民征服、土着居民的抵抗和失败,使征服者的文化与被征服者文化相互吸收、同化,形成了一种即此即彼而又非此非彼的新的文化形态。我们访问的这三个国家,在人种和文化的特征上正好代表了拉美文化的三种典型:墨西哥有强烈的印第安文化传统影响;巴西除少量土着居民的文化影响外,还有着较浓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东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为主体,但是阿劳科人也给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墨西哥,参观了三文化广场的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美洲。随后而至的殖民征服、土着居民的抵抗和失败,使征服者的文化与被征服者文化相互吸收、同化,形成了一种即此即彼而又非此非彼的新的文化形态。我们访问的这三个国家,在人种和文化的特征上正好代表了拉美文化的三种典型:墨西哥有强烈的印第安文化传统影响;巴西除少量土着居民的文化影响外,还有着较浓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东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为主体,但是阿劳科人也给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墨西哥,参观了三文化广场的瓜达鲁佩圣母堂,我才理解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对墨西哥民族意识和共同心理的形成,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借着从五彩玻璃窗透进的黯淡日光和祭坛前摇曳的烛光,我看到几个人正在虔诚地膜拜一个女神。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这个女神的外貌是印第安人,要知道天主教中除去圣母玛丽亚外并无第二个女神。陪同我们的官员解释说,墨西哥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西班牙传教士要印第安青年胡安.迭戈信奉天主教,胡安拒绝了。他说,圣母瓜达鲁佩已在他身上显灵,说着撩开外衣,里面的亚麻布内衣上清楚地显出圣母像。大家惊喜地跪倒在地。从此对瓜达鲁佩圣母的崇拜就传播开去,因为这一宗教形象从属于天主教,故能为殖民者容忍;但是圣母的肤色相貌,又能为土着人接受。我想,墨西哥人至今崇拜瓜达鲁佩圣母,也许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她是国家独立统一的象征。1821年伊达尔戈神父号召墨西哥人投身于争取独立的斗争,就是以瓜达鲁佩圣母为旗帜把墨西哥人团结在一起的。
在墨西哥城登上巴西“伐利格”航空公司至里约热内卢的航班,还远没有踏上巴西的国土,我就已经感到了巴西文化的特点之一:多种族。机上乘务员胸前的名牌告诉我,除了正统的葡巴人之外,还有一些是波兰人、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一位空中小姐,若不是有名牌表明她姓小野,我真会以为是中国人呢。我们在巴西利亚、贝洛奥里藏奇、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马瑙斯访问时接触到的巴西学者和官员中,就有德裔舒伯特、日裔铃木、美裔莎耶、意裔波基基奥;在马瑙斯我们还遇上了来自山东的华侨毕崇信;在圣保罗,我们下榻的旅馆就是旅巴台胞开办的。美国学者林恩.史密斯在其经典着作《巴西的人民与制度》中说:“如果说美国是人种的‘熔壶’,巴西就是人种的‘熔炉’”。这话真是千真万确。初到巴西利亚,薄暮时分在街上漫步,看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人、黄种人信步走着,巴西经济史便如影片一样在我现前映现。
从1548年葡萄牙人毕晓达向巴西贩入第一批黑人起直到1850年巴西禁止输入黑奴为止,被掠到巴西的金矿、钻石矿、甘蔗、棉花和咖啡种植园的黑人达五百万至一千万之巨。1808年开放港禁后,特别是1872年至1934年为止,除葡萄牙人外的欧亚移民相继大量移入了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国人、波兰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朝鲜人。在这里还要特意提到我们中国人。1808年葡皇迁至里约热内卢时,就有中国茶农来里约热内卢试验种茶而获成功。至今里约市蒂茹卡国立公园内还建有中国式的凉亭以为纪念。如今在巴西这块土地上,欧、亚、非三块旧大陆人种与土着居民印第安人汇聚一堂,形成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民族。
在里约热内卢访问时,我多次心里哑然失笑:意为“ 正月之河”的里约热内卢,没有一条值得一提的河,却有着一个倒映山光帆影的大海湾。这是四百多年前探险家贡萨洛.科艾略的误会。他循海岸南下,正月间发现了这个海湾。他看到这片辽阔的水域,以为发现了一条大河的入海口,便依惯例把这条“河”命名为“正月之河”。很有趣的是,素以“里约(河)”为简称的里约热内卢市,倒是以其旖旎的科帕卡巴纳和伊巴内马海滩及壮观的大西洋海景闻名遐迩。就连“巴西”这一国名的来历,也有一段故事。当年这里盛产红木,伐后横渡重洋,变成了欧洲贵胄猩红衣料的染料“巴西”。终于国以木名,“巴西”取代了“圣十字地”这一探险发现时得的旧名而沿用至今。巴西红木今天不多了,但是因木得名的巴西,却依然是一片葱茏世界。在她八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积就达四百万平方公里,尤以亚马孙雨林着称于世。我们离境时飞机经圣保罗向西南方向飞去,从舷窗看下去,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巴西不愧是一个因木得名的国家。
十二月在南纬近30度的圣地亚哥正是初夏,开始灼人的阳光下,安第斯山皑皑冰峰的积雪消融,贯穿圣地亚哥市的马波乔河浅而湍急的冰冷水流中翻滚着被雪水裹带而下的各色卵石,河面上蒸腾着霭霭水汽。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太阳,永远悬挂在北方的天空,把我的影子投向南方。而一直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却总依老习惯,自以为是地闹了些认错路的笑话。在马波乔河边散步,身边的剑麻、棕榈和如茵的草坪透着温馨的气息,远处山头上却又闪着逼人的寒光。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在这个宏观风光壮丽,微观景致迷人的山谷建立圣地亚哥城真是有远见。谁能想到1541年2月12日奠基的小镇,会发展成这样一座世界名城呢?从秘鲁向南部探险征服的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因首次击败阿劳科人的抵抗,使西班牙征服者在这片山海之间狭长的土地上站住了脚,被尊为“开创者和第一个智利人”。在军队广场,我看到了瓦尔迪维亚执剑骑马的塑像,那勇武骠悍的形象,正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探险家的性格。不过瓦尔迪维亚最终还是命丧智利南部的阿劳科人之手。他因追求黄金,到处杀戮,被南部印地安人抓到后,从他喉咙里灌下融化的金液。追求黄金而死于黄金,也算死得其所。智利基本是白人社会,但国花却是意为“阿劳科人之魂”的科比韦花。科比韦花分鲜红、粉红和白色数种,遍布于昔日阿劳科人集中的智利南方的山野,生命力很强。
我想,智利人能在这北有炎热无雨的沙漠,南临火地岛冰冷荒凉的不毛之地,东傍安第斯山万年冰雪,西濒太平洋汹涌波涛的这片狭长而资源不丰的土地定居下来,以科比韦为国花,是当之无愧的。智利文化虽然几乎全盘西班牙化,但那比比皆是的源于阿劳科语的地名,南太平洋中与世隔绝、离大陆有三千七百六十公里的复活节岛上那六百余尊瞪大了眼睛、以神秘的目光注视着大洋和彼岸大陆的巨大石像,这一切,给智利的西班牙型文化罩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土着文化色彩,使它益发具有诱人的魅力。
有着以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印第安文化悠久传统的“新”大陆,实际上是一块与“旧”大陆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陆。,我才理解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对墨西哥民族意识和共同心理的形成,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借着从五彩玻璃窗透进的黯淡日光和祭坛前摇曳的烛光,我看到几个人正在虔诚地膜拜一个女神。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这个女神的外貌是印第安人,要知道天主教中除去圣母玛丽亚外并无第二个女神。陪同我们的官员解释说,墨西哥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西班牙传教士要印第安青年胡安.迭戈信奉天主教,胡安拒绝了。他说,圣母瓜达鲁佩已在他身上显灵,说着撩开外衣,里面的亚麻布内衣上清楚地显出圣母像。大家惊喜地跪倒在地。从此对瓜达鲁佩圣母的崇拜就传播开去,因为这一宗教形象从属于天主教,故能为殖民者容忍;但是圣母的肤色相貌,又能为土着人接受。我想,墨西哥人至今崇拜瓜达鲁佩圣母,也许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她是国家独立统一的象征。1821年伊达尔戈神父号召墨西哥人投身于争取独立的斗争,就是以瓜达鲁佩圣母为旗帜把墨西哥人团结在一起的。
在墨西哥城登上巴西“伐利格”航空公司至里约热内卢的航班,还远没有踏上巴西的国土,我就已经感到了巴西文化的特点之一:多种族。机上乘务员胸前的名牌告诉我,除了正统的葡巴人之外,还有一些是波兰人、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一位空中小姐,若不是有名牌表明她姓小野,我真会以为是中国人呢。我们在巴西利亚、贝洛奥里藏奇、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马瑙斯访问时接触到的巴西学者和官员中,就有德裔舒伯特、日裔铃木、美裔莎耶、意裔波基基奥;在马瑙斯我们还遇上了来自山东的华侨毕崇信;在圣保罗,我们下榻的旅馆就是旅巴台胞开办的。美国学者林恩.史密斯在其经典着作《巴西的人民与制度》中说:“如果说美国是人种的‘熔壶’,巴西就是人种的‘熔炉’”。这话真是千真万确。初到巴西利亚,薄暮时分在街上漫步,看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人、黄种人信步走着,巴西经济史便如影片一样在我现前映现。
从1548年葡萄牙人毕晓达向巴西贩入第一批黑人起直到1850年巴西禁止输入黑奴为止,被掠到巴西的金矿、钻石矿、甘蔗、棉花和咖啡种植园的黑人达五百万至一千万之巨。1808年开放港禁后,特别是1872年至1934年为止,除葡萄牙人外的欧亚移民相继大量移入了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国人、波兰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朝鲜人。在这里还要特意提到我们中国人。1808年葡皇迁至里约热内卢时,就有中国茶农来里约热内卢试验种茶而获成功。至今里约市蒂茹卡国立公园内还建有中国式的凉亭以为纪念。如今在巴西这块土地上,欧、亚、非三块旧大陆人种与土着居民印第安人汇聚一堂,形成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民族。
在里约热内卢访问时,我多次心里哑然失笑:意为“ 正月之河”的里约热内卢,没有一条值得一提的河,却有着一个倒映山光帆影的大海湾。这是四百多年前探险家贡萨洛.科艾略的误会。他循海岸南下,正月间发现了这个海湾。他看到这片辽阔的水域,以为发现了一条大河的入海口,便依惯例把这条“河”命名为“正月之河”。很有趣的是,素以“里约(河)”为简称的里约热内卢市,倒是以其旖旎的科帕卡巴纳和伊巴内马海滩及壮观的大西洋海景闻名遐迩。就连“巴西”这一国名的来历,也有一段故事。当年这里盛产红木,伐后横渡重洋,变成了欧洲贵胄猩红衣料的染料“巴西”。终于国以木名,“巴西”取代了“圣十字地”这一探险发现时得的旧名而沿用至今。巴西红木今天不多了,但是因木得名的巴西,却依然是一片葱茏世界。在她八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积就达四百万平方公里,尤以亚马孙雨林着称于世。我们离境时飞机经圣保罗向西南方向飞去,从舷窗看下去,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巴西不愧是一个因木得名的国家。
十二月在南纬近30度的圣地亚哥正是初夏,开始灼人的阳光下,安第斯山皑皑冰峰的积雪消融,贯穿圣地亚哥市的马波乔河浅而湍急的冰冷水流中翻滚着被雪水裹带而下的各色卵石,河面上蒸腾着霭霭水汽。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太阳,永远悬挂在北方的天空,把我的影子投向南方。而一直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却总依老习惯,自以为是地闹了些认错路的笑话。在马波乔河边散步,身边的剑麻、棕榈和如茵的草坪透着温馨的气息,远处山头上却又闪着逼人的寒光。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在这个宏观风光壮丽,微观景致迷人的山谷建立圣地亚哥城真是有远见。谁能想到1541年2月12日奠基的小镇,会发展成这样一座世界名城呢?从秘鲁向南部探险征服的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因首次击败阿劳科人的抵抗,使西班牙征服者在这片山海之间狭长的土地上站住了脚,被尊为“开创者和第一个智利人”。在军队广场,我看到了瓦尔迪维亚执剑骑马的塑像,那勇武骠悍的形象,正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探险家的性格。不过瓦尔迪维亚最终还是命丧智利南部的阿劳科人之手。他因追求黄金,到处杀戮,被南部印地安人抓到后,从他喉咙里灌下融化的金液。追求黄金而死于黄金,也算死得其所。智利基本是白人社会,但国花却是意为“阿劳科人之魂”的科比韦花。科比韦花分鲜红、粉红和白色数种,遍布于昔日阿劳科人集中的智利南方的山野,生命力很强。
7. 神奇的拉丁美洲文化有哪些
最早的烟草源自拉美,印第安文明
墨西哥有强烈的印第安文化传统影响;巴西除少量土着居民的文化影响外,还有着较浓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东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为主体,但是阿劳科人也给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今天的拉丁美洲文化融合了印地安人文化、非洲文化、欧洲文化和亚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