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谓文化,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1.关注人和人生活的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
2.重视人类群体伦理秩序的伦理本位立场;
3.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4.简历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尊君重民思想;
5.尚中贵和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摘自《中国文化导论》,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㈡ 中国文化有什么特点
中国文化是以“和”为中心的文化,中国对世界以和为贵,中国人待人以礼相待,都是一种和的表现
㈢ 中国文化的特征包括什么
中国文化的特征包括: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
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
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禅宗,更有同样的“反智”色彩及直觉倾向,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于佛教所追求的“涅盘”,则更是“灰身灭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经过儒学与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后的中国知识份子,唯心论的色彩益形浓厚。宋儒陆王一系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完全排除经验知识。程朱一系虽强调“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识乃是人生的绝对真理,而非科学的知识。
这种强调内省功夫的思维方式,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称之为“内向观点”,与近代科学的“外向观点”大相迳庭。“外向观点”重经验不重先验,重印证不重臆度,重怀疑不重信古,重实效不重空论。这种外向观点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国,由于儒释道三家对知识问题有不约而同的见解,更使得内向观点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维方式的主流,使科学发展更加滞碍难行了。这是中国科学无法大步迈进,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为主的人性论
中国自古以来有关人性论的观点极为分歧,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譬如孟子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说。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孟子之后的荀子则因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认为人是“性恶”的。他认为善乃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为”(即经学习而得之者是“作做之伪”),得借助教化之功。这是他格外重视“礼教”的原因。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政治哲学,也是建立在人皆有自私本性(“自为心”)的基础上的。他与荀子的不同在于:荀子因人“性恶”,故提出以“礼”来约束;韩非则主张顺应人性的“自为”,来达到法治的目的。因此以荀子为桥梁,从儒家过渡到法家学说,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科举取士的制度确立之后,“性善”的人性论就逐渐成为官方钦定的主流派观点,很少人敢质疑其正确性。然而事实上,中国两千年来,都是采取“阳儒阴法”的办法治国。一方面倡导“性善”之说,在法令执行上,却似乎又认定人皆“性恶”。
另一方面,佛教是一种倡导“内在超越”的宗教,是重视人的主体性思维的宗教哲学,与同样高扬内在超越及主体思维的儒道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而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论,不但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点。儒家学者虽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对佛教的心性论,则多持肯定的态度。
当代学者韦政通曾指出,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特别是与基督教比起来,对生命的体验较为肤浅,对罪恶的剖析不够深刻。他还说儒家的思想多“知常”而不“知变”,能“应常”而不能“应变”。
四、向往逍遥的人生观
刘小枫在《逍遥与拯救》一书中,曾从《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叙事中指出,中国人所向往的,乃是老庄和禅宗式的“适性逍遥”,在这个超时空、超生死的境界中,人最终将变成无知识、无爱憎的石头,对一切都无动于心。这逍遥之境什么都好,唯一缺乏的只是真情、纯情的温暖和对苦难世界的关怀。
当然,对刘小枫所提出的批判,每个人或许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家至少都能同意,中国人的人生观,的确是在追求那无所窒碍的逍遥之境。无论是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或是贾宝玉的“飘然而去”,或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悄然隐退”,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种阻断人对尘世的关怀,使个体心智进入一种清虚无碍的空灵之境的修为方式,固然是渊源于老庄思想,却是由禅宗佛学完成的。换句话说,禅宗大大推进了道家“适意逍遥”的精神,强化了中国儒道精神中“自然本性”自足的立场。至此,中国人对人生的看法,经由儒释道三家的融通,逐渐形成这种出世的性格。这可能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
㈣ 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着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独特的楹联通过独特的书法表现出来,钤印上独特的名章与闲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装饰。其他诸如中华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其极强的个性。
2、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
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
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3、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
即既成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文化分支:
传统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等。
中国戏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粤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地方戏等。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紫禁城)、颐和园、布达拉宫、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杭州园林、徽派建筑、十里长亭、天坛、鸟巢、水立方等。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
㈤ 中华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中华文化有八大显着特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强调爱国主义的精神,但是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特别突出。
第二,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话出自《尚书》。老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人,只有老百姓稳固了,国家才能稳固。
第三,刚健自强积极有为的进取意识 。易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易经》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引下,易经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天地自然,像他们一样昼夜不息地运行,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强调刚健自强的民族意识。
第四,厚德载物的创新和包容的精神。有了刚健自强的硬精神,还有厚德载物的软文化。《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人生固然需要义无反顾地奋斗,也需要宽厚的胸怀与包容意识。这正是中华民族能吸收融合众多异族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原因。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
第五,崇尚道德、重视义利之辨。着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就是让人成为圣贤的学问。而圣人是中国哲学的各个学派的共同的理想人格。圣人的标准,第一是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第二是对社会国家有巨大的贡献。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
第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也是中华文化精神与西方的民族精神不一样的地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而关系,特别重视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常常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放在国家和社会的集体之中,也就是说要对集体对别人做贡献。而西方则是个人主义占据主流,他们追求个人的自由。
第七,“尚中贵和”的精神。和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价值。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的精神。从个人来说,中国人提倡和气,从家庭来说,我们提倡家和万事兴,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追求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所持有的方法论是中庸之道,是过犹不及,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现实的思想。
第八,居安思危的底线和忧患意识。关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最好的一句话就是“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也是来自易经,意思是说,君子整日进德修业,到晚上还戒惧反省,就不会有什么灾害临到自己身上。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反思精神,重视忧患意识。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
这八大特征,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源泉。
㈥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特点如下:
1、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着的标志。
2、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
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3、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
即既成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4、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㈦ 中国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着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独特的楹联通过独特的书法表现出来,钤印上独特的名章与闲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装饰。其他诸如中华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其极强的个性。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变通性: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㈧ 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文化的特点有
1、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着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独特的楹联通过独特的书法表现出来,钤印上独特的名章与闲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装饰。其他诸如中华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其极强的个性。
2、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
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
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3、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
即既成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4、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大多数的时间里,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5、中国文化具有变通性
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中国人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民间就变成了一个词儿叫变通,什么都可以变,什么都可以通。在中国,法律上允许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许,很灵活。
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9)中国文化特征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举例:
1、时节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