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棋文化的棋文化-围棋文化
围棋是一个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在亚洲的围棋人口有数千万人,在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会下围棋。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
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围棋也会对小孩子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围棋的发展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
围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围棋盘是方的,棋子和棋盒是圆形的,有人称它为“方圆”。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人称之为“弈”,当时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
秦、汉、三国时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在东汉时期,“围棋”二字已在书面语言中普遍使用。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着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着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
明崇祯张良拜师图青花围棋罐南、北朝时期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棋谱的出现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着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清宫中使用的围棋唐、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着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② 围棋文化有哪些
我认为围棋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
棋界才女杨晖认为:围棋是只有棋理,没有风格的。
围棋的棋盘格子死板,毫无变化。棋子除黑白为对以分二方外,所有棋子没有区别,无谁大谁小,无分工,不知性能。可一落到棋盘上,突然活起来,都在谋在杀,一着能使通盘皆活,或满盘皆输,变幻莫测,不可端倪。这正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有一位我所佩服的先生着文说:“象棋的最大优点,也是较围棋的最大进步是:每一个棋子有每一个棋子的性能。”这真使我大失所望。他不知道围棋的无可无不可正在个中,且又不知道中国人对于他手下的东西最讨厌有固定的性能。再看下去:“象棋棋子越下越少,而围棋棋子越下越多,少则容易控制,多则眼花缭乱,满盘密密麻麻,真能看出青光眼。”倒还有些意思的是称这是“象棋和围棋的最大差别”,则又大谬不然矣。
围棋和象棋比,棋子无固定性能,这就比象棋对人的主观依赖性为大。中国象棋每个子,与生俱来有一身本领,人服从于这一性能。象棋的每一个棋子的作用是固定的,而且看起来有天赋的优越条件,例如车可以横冲直撞,马可以斜过去吃子,当然这是他们的好处,但是也是一种限制,总是一种天赋吧!车好像出身高贵,似乎是纨绔子弟,旧时代的王公贵族。兵很可怜,只能往前,只能走一步,过了河才能横行,横行也只能走一步。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保护将,将死了就是棋局终了,即使别的子很多也是输了。象棋布局也是先布好,像罗马方阵图一样,摆出阵地决一死战的架势。围棋就不同,每一个子都靠人的主观,它本身没有天赋,全仗人,下棋人,临时决定,临阵决机。这样围棋形而上的成分高,象棋形而上的成分少……象棋的布局先固定死,再分头冲杀,而围棋的宏观布局先存于心,且边走边布,重在占位。我以为围棋是典型的真正的中国式。
中国象棋落子非常明确,为的是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围棋落第一手时,战场上空无一物,第一手下去,根据你的第二手才有第三手。棋手在布局上很下功夫,绝对不是为了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正如老子所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说的,是很有辩证法的,要能收缩,一定要先扩张;要想放弃,一定要先张扬;要想夺取,必定先要给予。这样的辩证的思考,是在围棋手的心中一直在进行中的。根据实际的情况临阵决机。围棋的棋子没有大小,但一旦落到棋盘上,变化就开始了,都在谋在杀,而且是阴谋阳谋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弃子战术,吃亏一点,是为了叫你上大当。围棋可以说是明明白白,却又是居心叵测。 围棋和中国人的通脱老辣相象。中国人中间的一些人非常潇洒,但他又是老奸巨滑的。二三十年代人论中国民族性中就提到这样的特点。好多作家说过,我记得林语堂就说过这个意思。好像并没有表现出凶巴巴的样子,就像老子说过的“和光同尘”,不那么直露,光芒不那么耀眼。往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但这又不是真正的超脱,表面上装出一种消极的超脱这里面埋伏着老滑。
所以我从这些地方,认为它和中国的哲学扣得特别紧,正是在这种地方使围棋成为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有最典型的中国哲学气息。
围棋又可以和中国人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相映照。中国人往往说“引而不发”。中国人不是讲中庸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我们就举个普通的例子,就如弓箭,假如有十个人包围我,我手里只有一根箭,我采取的办法只能是引而不发。当我拉开了弓威胁着每一个人,“谁过来?”这十个人唯也不敢过来。假如我将箭一下子射出去呢?射死了一个人,但是,余下的九个人全部过来了,我就完了。
《易经》讲时,讲位。每卦有六个位:初、二、三、四、五、上。某一特定的时,某一特定的位,再加上一个度。围棋上的位也跟走的时间、局面的程度有关。我的棋子啪地下去,一下子对方可以傻眼。两个高手的棋还一点点往下走,进行肉搏,收官子之类;低手的棋,布局时位就被高手悉数占到,不战而败。棋子根本用不着走下去了。 《易经》的位经常在调整,比如同一个第二爻,刚说他是好的,到第三爻又说第二爻是坏的。怎么会这样?实际生活中也不稀奇。我想围棋是和《周易》相通的。一个子落到棋盘上,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正如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利弊,利多还是害多?如是利多,就可以上了。两个高手下棋,很难有万全之策。
这个子落到棋盘上,还可能有许多的功能,别的子还能受到它的影响。有时它的“位”原来是好的,走到一定的时候,它又不好了,它又碍手碍脚了,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这与《周易》也有一点相像。我在研究《周易》的时候发现,有时很好的爻位,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碍事,可能会阻挡你前进的道路。或者开始不错,但走下去会给对方做了件事情,对方可以马上利用你这东西,这是他开始时没有想到的。但是以后又可能起作用。像《周易》中说的“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又呼应起来了。围棋中的包围,反包围,大包围,这样的千变万化,也与《周易》相通。 围棋和《周易》最终什么东西都归结到一个“数”。中国人对这个数,讲天数、气数,如果撇开它的迷信思想,实际上什么都是由数决定的。《周易》虽然是“象”,实际上“易者数也”。为什么?“象”实生于数。离开了数就没有“象”。可以举个例子。“某人,某地,淋雨两小时,第二天起,感冒发烧,三天后痊愈。”这是一个“象”,但这里,还不是有许多数目字?离开数无所谓“象”。围棋也是一个“象”,但是核心是数,都是数目字。 围棋每个子都没有成见,没有给某一个棋子如象棋一样先定什么调子,不赋予你任何特权,平等竞争。棋盘死得不能再死,里面是很平等的。下棋人和对手也是非常平等。而且一开始不如象棋一样占好位。我非常讨厌象棋(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谈),把位置预先弄好,令我很不喜欢。我非常赞赏围棋一律平等,看自己的作用,这正是希望所在
③ 围棋体现了哪些中国的文化内涵
应该说围棋文化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道家精神,其间有和禅理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与中国文化暗合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就如此定论,因为对弈时中所表现出来的杀伐阵阵,起起伏伏,是不能忽略的。古人仿效《孙子十三篇》,编出了《棋经十三篇》,其中的奇胜正和无不包含着兵家的思想,甚至有很多言论可以算作是《易经》的注脚。中国历史上的围棋皇帝梁武帝的《围棋赋》中,有“尔乃建将军,布将士,列两阵,驱双轨徘徊鹤翔,差池燕起。”这分明是兵家行军布阵了。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几首围棋诗,其中一首为:“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这里的围棋,也许不仅仅是围棋了,那是李世民征战多年军事经验的总结,甚至包含着政治理念。帝王读弈,自是不俗啊。围棋中也包含着做人的道理,《棋经》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这哪里是在下棋,分明是教做人。清朝的尤侗也有一句,“试观一十九行,胜读二十四史。”这高度也不低,围棋和史家也挂上钩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等中国古典小说中,更是常常能看到围棋的影子。
④ 围棋文化发展史:孔子孟子列子是怎么说围棋的
孔子、孟子、列子对于围棋的评论:
三者对于围棋都持有批判态度,都认为浪费时间。
1、孔子
《论语》中饱食而下围棋,不亦浪费生命乎?终日无所事事,败也。
意思是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他把围棋看作无聊消遣的东西了。
2、孟子
《孟子·离娄下》载: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意思是世人都知道的不孝顺有五种,一是懒惰不奉养父母,二是边下棋边饮酒,不顾及父母赐予的身体……
3、列子
《列子》中大丈夫生而在世。胡可博戏度日乎?吾不善之。
意思是男子在人世间,不图谋做大事业,怎么能一天下棋打磨时光呢?
(4)围棋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围棋的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⑤ 围棋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孟子这个年代已经出现了诸侯国都知道的“善弈者”了,而且孟子还以此举了一个小例子。就是学下棋,不专心致志也学不会。虽然那时候没有棋谱流传下来,但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得出围棋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至少不努力学是学不会的。
但这个时期,由于地域原因和匈奴等游牧民族盘踞北方,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到西汉时才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但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2、围棋的名称发展及变化
现代人说的弈,基本和棋同意,包括围棋、象棋、军旗等等一切棋类。但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棊也。从廾。亦声。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廾的古文字就是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末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这里的关是指古代的函谷关,非是现在闯关东的山海关。可见西汉年纪,弈就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而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着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比如黑白、乌鹭、忘忧、坐隐、烂柯、木野狐等。明解缙有首《观弈棋》:
木野狐登玉楸枰,乌鹭黑白竞输赢。
烂柯岁月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
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图万里需修容。
何必手谈国家事,忘忧坐隐到天明。
这是中国围棋史上最为独特的一首咏棋诗,它巧妙地将围棋的十一个别名嵌在诗中,浑然精妙,天衣无缝。但是围棋发展到最后,还是概括了围棋招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⑥ 论述围棋文化2000字
中国围棋发源地——陵川棋子山
箕子率领随从离开陵川,从黄海乘木伐向东而去一岛,即今天的朝鲜。后来当周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史称“箕子朝鲜”或“箕氏侯国”。箕子在朝鲜传播故国文化,同时也把围棋传向了四面八方。
⑦ 请简介一下围棋与中国文化,谢谢!
围棋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哲理智慧与思辨意识的结晶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包含了我中华厚实且独具韵味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围棋文化是中国思维形式甚至是中国人形象的代表与缩影所以说围棋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7)围棋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古代围棋与现代围棋下法基本相同,但本质区别在于古代围棋是以子多为胜(参考《敦煌棋经》),唐宋数路法(参考《忘忧清乐集》日本规则即由此变来)数空需扣除眼位、公气不计,明清数子规则有还棋头(眼位不是子,该规则后来被日本废除)其他区别:
一、古代围棋一般白先黑后;
二、古代围棋没有贴目,黑棋181子就获胜;
三、古代围棋是座子制,就是先在对角星位分别放黑白两子,最大限度限制先手优势(后来被日本废除,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贴目)。北宋沈括还提出了“四国围棋”的下法(见《梦溪笔谈》“四人分曹共围棋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围棋
⑧ 围棋蕴含的中国文化
围棋的智慧还包含了天象易理、兵法策略和治国安邦。古人喜欢将小小的棋盘视为战场,汉代马融有赋云:“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唐太宗也雅好围棋,他与虬髯客的对弈中,“一子定干坤”的气魄更被后人传为美谈。
围棋盘象征着宇宙,由三百六十个天体组成,而围棋盘纵十九乘横十九,共三百六十一个棋点,多余的中心一点天元即为太极,代表宇宙的中 心。三百六十的目数在旧历中为一年的日数,将此一分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为昼和夜,如此这般便把天地象征化了。
从《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河图》与《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洛书》之黑白圆点的布局来看,围棋与他们也可能有些渊源。据说围棋盘面效《洛书》,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八 个方位星、周边七十二个交叉点与三百六十周天、八卦、七十二候相应。棋子扁圆形,上突下平,分黑白两色,象征阴阳。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 《棋经》中也载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古人相信,围棋与《周易》、《河图》、《洛书》、八卦等,都是上古神明传给人类的文化。难怪民间有“此物只应天上有”之说。又如《梨轩曼衍》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始出于巴邛 之橘,周穆王之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
围棋形式简单,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规则也很简单,但是它的玄妙却是任何 其他任何棋类所不能比超的。围棋只有三百六十一个棋点,但却变幻无穷,若以一秒钟数过一种棋形变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数完,大约要数亿年的时间。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谈到围棋的变幻数量时,称“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数。”为3的361次方,这里的四十三个万可不是指四十三万。因而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
有人说,中国象棋是儒家的棋。围棋是道家的棋。这样的比喻还当真有几分贴切。象棋的帅车马炮士象兵,各自有各自的行棋规矩和职责。恰如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围棋呢?黑白二子。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可谓变化无穷。一阴一阳,物极必反,过由不及,势与地,厚与薄,不战屈人,等等等等……这些道理都形象的在棋盘上演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