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这么记住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有哪些文化遗址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㈡ 三晋文化的简介
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㈢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哪些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61~1962年发掘,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文化遗物有石制品32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元谋人石器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元谋人遗址,元谋县因此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遗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烧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证明。伴出的动物化石多为中更新世的典型种属,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说明匼河人的生活环境为温带气候。
4、蓝田人文化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5、东谷坨遗址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为“东谷坨—小长梁文化”。
㈣ 水洞沟跨越了几个时期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先生率领的考察队再次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第一次明确了水洞沟遗址"包含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不同时代的遗存"。
国内外学者公认,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对本地区乃至周围地区以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多专家认为,水洞沟文化是东亚旧石器文化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和欧洲旧石器文化进行对比的一种文化形态。水洞沟石器中,发现有大量的、罕见的、极为明显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风格的戈瓦娄哇石核。水洞沟出土的刮削器、尖状器及钻头等工具,"令人吃惊地是同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水洞沟文化"好像处在很发达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长的奥瑞纳文化之间的半路上,或者是这两个文化的混合体"。
争议 :水洞沟五次发掘及跨越时代与文化层。自水洞沟遗址90多年前首次发掘以来,水洞沟遗址先后经历了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对业界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佐证。此次考古发掘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专家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将有多位外国考古学家参与发掘,国内各省也将派出旧石器时代研究领域顶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分批次来水洞沟遗址参与挖掘并参加旧石器考古的培训课程。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主要是进一步考证第五次发掘时出土的文物作用,重点对水洞沟2号遗址开展发掘,专家们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对今后研究石器时代提供更多有价值线索。
水洞沟遗址自1923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历过5次正式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石器和300多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着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等,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可以分为5个文化层。最上面的文化层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5900年左右。最下面的文化层属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万至1.5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和北京猿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属同一系统,是细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在史前考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㈤ 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哪些历史问题
旧石器时代考古复习大纲 主讲老师:王幼平
1、 旧石器时代的特点一、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童年时代。在人类开始出现,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一万年为止。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无论人类的体质还是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特征。二、 打制石器的使用。打制石器是一种原始的工具,制作时用石锤打击石材,打下具有锋刃的碎片,然后加工成石器。人工打制的石器的特点是有台面、半锥体、疤痕、辐射裂纹,而且有一定的形状。常见的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等。三、 狩猎——采集经济。社会生产力低下,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依赖自然的恩赐而生活,物质文化不发达。2、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特点一、 含概时间长。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一万年为止。二、 范围广(面广)。欧洲的旧石器文化发现丰富,文化系统和分期断代比较清楚,在北非、西亚等也同样有分布,在中国也有丰富和自成系统的文化遗存。三、 内容复杂,涉及到多学科。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包含了古人类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民族学以及现代科技的内容,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需要以上诸多学科的内容来作为工具开展工作。3、 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相关的学科一、 古人类学,通过各种动物、古人类化石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二、 地质学,考古学的地层学就是从地质学中借用来的,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对于协助研究古代文化一直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是很重要的。三、 古生物学,对于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以及动物和人类骨骼,并判定它们的年代有重要的作用。四、 民族学,许多考古问题的研究需要通过民族学也即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比对,来找到答案。五、 现代科技的应用诸如碳14测年、热释光等技术对判定遗址及相关出土物的年代有很重要的意义。4、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诞生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一、 十九世纪中期,《地质学原理》和《物种起源》两部着作奠定了考古学的科学基础。二、 工业革命的成果是考古学诞生的物质基础。意义:一、 对整个科学的贡献,提供古代化石、遗物,直接挑战上帝造人的理论。二、 大大扩展了史前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对世界考古学有不小的意义。5、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简史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始(1920年——1949年)(1) 1920年夏,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赵家岔(今属华池县),发现中国第一件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标志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始。(2) 1923年,桑志华与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发现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并进行了发掘。萨拉乌苏与水洞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最早进行正式发掘的两个地点。(3)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4) 1930年,山顶洞的发现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起步阶段的重要收获。二、 中国旧石器的发展(1)50-60年代为发展初期,从周口店到华北地区的发展。*周口店继续发掘与研究。*1954年发掘丁村遗址,丁村是50年代以来首次大规模发掘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旧石器遗址。丁村发掘报告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开始由华北及西北走向全国。先后发现了蓝田人、观音洞和元谋人等,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基本确立。(3)80年代,是丰收的十年,理论上也有进展,提出“区域渐进”理论。(4)90年代以来,是中国考古学变化最大的十年。 *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以前是文化史的复原,基本方法是作描述; 以后注重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基本方法是解释。 *发掘方法变化:以前是垂直发掘; 以后改为平面的发掘,认识人类活动。 *研究方法:有微痕研究、拼合研究、埋藏学的研究等,最新研究模式是“操作链”(技术链)方法。 *研究定位开始变化,是世界史前史之下的旧石器考古,在整个世界史前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6、 第四纪的主要特征一、 气候变化:冷暖交替即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二、 环境变化:海陆变化。海平面下降,造山运动开始,青藏高原与喜玛拉雅山隆起;中亚地区沙漠化;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大多数湖泊消失。三、 生物界的变化:从第四纪开始,文化学人主宰地球;真马、真牛、真象出现。7、 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与网纹红土 午城黄土——更新世北方地层早期分布最广的是午城黄土。红色,代表暖湿气候,有古土壤层。标准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镇。距今250万年—100万年。 离石黄土——更新世北方地层中期分布最广的是离石黄土。偏黄色,代表向冷方向发展的气候,中间有若干暖的阶段,在暖的阶段含古土壤层。标准地点在山西离石县陈家崖。距今100万年—12万年。 马兰黄土——更新世北方地层晚期分布最广的是马兰黄土。浅黄或灰黄色,代表干冷气候,很少有古土壤层。标准地点在北京西斋堂马兰村。距今12万年—1万年。网纹红土——更新世南方地层中期分布最广的是网纹红土。红土中夹白色或灰白色网带,高温多雨环境下形成。发现几百处旧石器遗址。标准地点在安徽、湖北。距今100万年—12万年。8、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旧石器时代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起止时间:欧洲:距今500万年——12.8万年 中国:距今120万年——20万年中期起止时间:欧洲:距今12.8万年——3.5万年 中国:距今20万年——5万年晚期起止时间:欧洲:距今3.5万年——1万年/1.2万年 中国:距今5万年——1万年/1.2万年 9、 莫维斯线与东、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分区 青藏高原和中亚沙漠是东西分界线,分成东亚区和旧大陆西两个区。两边区别非常大,东方是砍砸器区,西方是手斧区。1940年由莫维斯提出,称莫维斯线(Movius Line)。10、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 以淮河—秦岭为界分为南方区和北方区。南方区是大型工具:砍砸器或叫砾石石器。北方区是以石片石器为主的小型石器。11、中国最早的人类一、南方古猿:70年代中期,在湖北建始龙骨洞发现“鄂西臼齿”,当时被描述为南方古猿,但80年代以来的研究则认为是早期直立人。 永县人也曾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后来研究认为是早期智人。二、元谋人:元谋人牙齿不是发掘的,而是采集的,年代测定为60—70万年,也不是中国最早的人化石。三、 公王岭蓝田人,距今115—120万年。是目前能够肯定的中国最早的人化石。是世界直立人里最矮的,脑量小只有780毫升,头骨壁厚达12毫米。12、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一、 西侯度遗址: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所以一般将西侯度作为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地点之一。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大部分为石英岩,有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等。二、 公王岭遗址:发现于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20万年。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等,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以及一些石核和石片,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三、 泥河湾盆地:小长梁距今136万年 东谷坨距今约130万年,发现石器多。 岑家湾距今97—90万年,发现资料最多。 马圈沟的年代最早,其准确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工作。13、禄丰古猿、巨猿与人类起源研究一、禄丰古猿:70年代中期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的第三纪煤层中,化石的数量非常丰富,有头骨、下颌骨、牙齿等。从化石形态特征看,禄丰古猿在体质特征上于早期人有近似的地方,是与人类很密切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旁支,但不是人类祖先。二、云南森林古猿和江西双沟醉猿也是与人类很密切的一个旁支。由于同一时期的人猿超科化石发现很少,因此以上发现对于认识人类起源问题仍很重要。三、巨猿:是一种形体很大的猿的化石,30 年代发现于香港;身高2.7米左右,体重300公斤,生存时代大约是从早更新世早期—直延续到中更新世。而此期已是早期人类很繁荣的时代,所以巨猿显然不会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尽管如此,这支形体巨大的中国远古人类近亲的体质特征及其命运,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仍是十分重要的。14、北京猿人遗址地层的特点一、 文化层、砂层、角砾层交替出现,是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形成。二、 堆积厚(几十米厚),多个文化层,反映时间长。15、北京猿人文化特点与分期一、 文化特征(一) 石器工业(石器文化)(1) 原料来源:以山坡上的碎石块为主,其余是来自周口河里的鹅卵石。石器原料种类很多,但以脉石英为主。(2) 技术:广泛使用砸击法 锤击法很重要 也有碰砧法,但不多(3) 组合:刮削器最多 小尖状器 砍砸器 石砧 雕刻器利刃、轻型的多,狩猎用。(二) 居住的特点喜欢住山洞(住洞、穴居)用火(三) 生计(经济类型)依赖肉类:狩猎 食腐二、 分期根据石器工业的原料、技术和组合的情况,分成早、中、晚三期:
原料 技术 组合
早期 砂岩 锤击法为主 砍砸器较多 脉石英 砸击法多 刮削器为主
中期 石英 砸击法为主 刮削器为主 锤击法 小尖状器有 碰砧 砍砸器有
晚期 石英、水晶 砸击法为主 刮削器为主 燧石 锤击法 砍砸器少 碰砧 小尖状器 雕刻器 石钻 从分期的结果来看,越来越会用好的原料,整体是发展的趋势。 16、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意义一、 体制特征:(1) 头骨非常原始:比较低矮 骨壁较厚 眉脊发达,呈“一”字形,非常粗壮,增强结构发达 吻部特别突出 大脑小脑即颅内结构介于人与猿之间 脑量较小,平均脑量1050毫升(2) 肢骨:上肢骨等于现代人 下肢骨接近现代人 髓腔比较细,管壁较厚二、 意义: 首先,从北京猿人的整个体质特征来看,其身体各部分的进化速度并不一致。头骨与肢骨相差很大,头骨原始,肢骨发达,原始特征与现代特征共存,应是人类进化镶嵌现象的表现,反映了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道理:上肢先进化,然后下肢进化,最后促使大脑发展。 其次,除进化上的意义外,还有一层意义,即“中国人起源”。北京猿人的铲形门齿、高颧骨、扁平脸、低塌且宽的鼻子等,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黄种)的特征。17、金牛山遗址的发现及意义一、 发现:金牛山位于辽宁营口市(现大石桥市)20世纪40年代,曾发现过动物化石。197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A地点洞穴堆积,从当年起进行过多次发掘。1984年秋天,由吕遵谔教授指导的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学生进行考古发掘实习时,在金牛山A地点发现金牛山人化石,包括同属于一个个体的头骨及头后骨共50余件。*金牛山A地点洞穴遗址的堆积情况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很相似,铀系法测定的结果为距今20万年,相当北京人中晚期。*石制品的数量虽然无法和周口店相比,但从原料的选择到加工技术都十分相似。石器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制技术以砸击法为主。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从石器工业的整体面貌来看,很接近北京人文化。另外还发现9处用火遗迹,说明有用火习惯。*住山洞。金牛山人头骨具有原始的特点,但也有比北京猿人进步之处,脑量为1320毫升,明显增大。二、 意义:(1) 说明同一时期生活着两种不同的人类,有进步的人,也有落后的人,也是镶嵌进化,反映了“分支进化”的道理。(2) 看形状是两种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但使用着一样的工具,文化面貌一样。18、黄河中游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一、蓝田:公王岭距今120万年 陈家窝距今60—70万年 石器原料:河边鹅卵石,石性为石英岩(变质岩)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碰砧法可能也使用 石器组合:小型刮削器 大型砍砸器 大型大尖状器二、芮城匼河:黄河阶地堆积,中更新世 主要发现:石器和动物化石 石器原料:河滩上的鹅卵石(砾石),岩性为石英岩。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碰砧法也使用 石器组合:砍砸器为主 小型利刃的刮削器也占一部分 大尖状器19、泾川大岭上位于甘肃泾川县,是中国旧石器早期最西地点,土状堆积,地层为离石黄土,时代处于中更新世。 石器原料:石英岩砾石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石器组合:大型砍砸器 大尖状器 小型刮削器 小尖状器20、观音洞位于贵州黔西一、地层:多层,持续时间长,铀系测定为距今20—5万年,文化层厚,反映了多次居住。 位置在洞口,光线好二、文化特点:*石器工业:石器原料:山坡上找风化岩块,岩性为硅质灰岩。 加工技术:用锤击法拔片和修整 陡刃石器比较多,而且多刃器较多 石器组合:刮削器 小尖状器 砍砸器*生计:有很清楚的狩猎证据*居住:住山洞,每一层都很薄,说明多次的临时性居住。 21、郧县人及其文化遗物 郧县人化石地点位于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发现两个头骨化石,称“郧县人”。距今78万年,电子旋测定(ESR)为60万年。头骨的一些特征更接近早期智人,但已有的测年数据与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都说明郧县人非常古老,说明至少在80万年出现了比较进化的人。石器原料:砂岩或石英岩的砾石技术: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可能也有应用组合:砍砸器大尖状器石球、小刮削器比例少 此外,有很多象手斧一样的工具,但不是从地层中发现的,而是采集来的。郧县人石器工业从原料、技术到石器组合均与华南的砾石石器工业没有区别。22、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一、北方北区特点:(1)栖居形式:早期露天(泥河湾) 晚期穴居(周口店、金牛山)(2)用火(3)食肉(4)石器工业:原料为采集的石块技术:砸击法占主要地位组合:以刮削器为主的利刃工具占主导地位二、北方南区特点:(1)栖居形式:露天居住,有棚子,与洞穴相对应。(2)生计方式:从石器组合看,大型尖状器、砍砸器多,适合挖植物根茎,推测依赖植物性食物较多,同时也有狩猎活动。(3)石器工业:原料来源为河滩,石性为石英岩或角页岩技术:锤击法为主,碰砧法也使用,砸击法则很少使用。组合:大型尖状器与小型刮削器工具基本相等三、西南区、云贵高原特点: (1)环境:岩溶地貌,低温多雨,海拔高。(2)栖居:住洞多,且反复多次地居住。(3)生计:狩猎情况比较清楚,更多地以狩猎为生。(4)石器工业:原料为就近采集山坡上风化的石头块,砾石原料少用。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砸击和碰砧法少见。组合:中小型利刃工具比较多,砍砸工具较少。四、华南区特点:(1)栖居形式:集中居住或临时采集(2)石器:原料为砂岩或石英岩的砾石 技术:锤击法为主 组合:砍砸器和大尖状器较多,小刮削器和石球也有一些。23、周口店15地点的石器工业地层分为三层,最主要文化层在第二层(中间一层),发现几万件石器。铀系年代测定为距今15万年,处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石器工业:原料来源和岩性象北京人一样,在山坡上采脉石英但石器技术却发生很大变化,由砸击法变成锤击法,锤击法很自由,便于控制,说明打制技术更高些。 组合:刮削器为主 小尖状器 雕刻器 砍砸器数量比较少 修理把手大石片很有特点周口店15地点旧石器文化的主人可能已不是北京猿人。24、许家窑遗址的主要发现与意义许家窑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化遗址。地层:泥河湾层顶部,马兰黄土下部,气候干凉。铀系法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0-12万年一、 主要发现:除了石器外,还有很多人化石,代表十多个个体,但没有完整头盖骨化石,都是碎片。化石特点:*原始性突出:头骨壁厚等于北京人 牙齿大等于北京人*进化阶段性,有尼人特点:头骨圆度等于尼人,脑量大于北京人 吻部突出等于尼人,但比北京人后缩 *黄种人特点:铲型门齿典型 有印加骨(顶枕间骨) *另外,还可以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如可能因缺乏某种维生素引起的“骨小孔病”,以及由于饮用含氟量高的水而形成的牙齿黄斑等。石器工业:原料:砾石(石英、燧石、火山岩),原料的体积不大,均来自附近。 技术:锤击法为主 砸击法也很多组合:刮削器为主,可分为边刮器和端刮器。而端刮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典型工具。 小尖状器很多 石钻 大量石球 二、 意义:*许家窑人有尼人特点,也有北京猿人特点,来源不清。*文化上承前启后。砸击技术是从前边延续下来。同时有进步的技术:修理石核:原始柱状石核和盘状石核。另外工具方面,有晚期工具出现。 *石球是该遗址最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大量用石球,说明狞猎专业化。25、丁村文化一、 地层:汾河三级阶地,河床相—砂砾石层,可能是冲过来的,因此称丁村地点,不称丁村遗址。二、 人化石:两颗少年牙齿,2-3岁孩子头骨片,为早期智人特点。三、 石器工业:原料:角页岩砾石,黑色或灰黑色。 技术:碰砧法 锤击法 组合:砍砸器比较多 丁村大三棱尖状器,最代表性器物。 石球也有一些刮削器也较多四、问题:*时代:晚更新世早期(10-12万年),同时更早的中更新世也有发现,而再向前发展,旧石器晚期也有。因此丁村开始时间更早,延续时间也更晚,不再是旧石器中期典型了。 *丁村是以大型石器为主还是小型石器为主,一直存在争议。26、大荔人及其文化一、 地层:洛河三级阶地二、 化石:一个头盖骨化石:铀系法年代:19-20万年 脑量大些:1120ml 脑圆些 眉脊倒八字形,为典型早期智人三、 石器工业:原料:河滩上的砾石 石性:燧石、石英岩 技术:锤击法,加工粗糙 组合:小型刮削器 尖状器 石锥 石砧大型的石器很少,草原环境用的小型利刃工具很多,反映了气候的变化。27、马坝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意义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体质特征:*典型早期智人,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进化阶段性:脑圆 眉脊粗壮,八字形*多区进化:圆形上眼眶,欧洲尼人特征,是基因交流情况的反映。28、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点一、 阶段性特点: *早晚两期:早期(大荔人)介于直立人和典型早期智人过渡阶段。 晚期(马坝人)为典型早期智人 *总体特点:脑量比早期增大:大荔人为1120毫升,金牛山人为1320毫升,马坝人应更大些。 头骨圆度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 眉脊倒八字形 吻部后缩 前牙齿很大二、区域进化的连续性铲形门齿印加骨(顶枕间骨)扁塌鼻子高颧骨四、 基因交流为辅,圆形眼眶。29、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特点一、 继承性。中期与早期区别不大,从工具原料、技术、组合几方面继承性很强。三、 发展。北方许家窑出现修理柱状石核、盘状石核。南方大尖状器。30、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主要发现一、地层:在北京人地层堆积之上,主要是墓葬发现。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及装饰品。时代:距今2.7万年二、体质特征:8个个体,三个完整头骨 头骨圆脑量1400ml,与现代人接近。这些特征说明山顶洞人属于典型的晚期智人类型。 其形态特征如鼻子扁塌、高颧骨等,说明山顶洞人属于原始的蒙古人种。三、文化特征:(1)石器工业:只有20多件制品,石性:石英和燧石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砸击法也有 组合:刮削器砍砸器山顶洞人石器技术简陋是因为发生了工业重点的转移,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工骨角制品,因为真正代表山顶洞人技术水平的是其骨角器和装饰品。 (2)骨器和角器:加工技术很发达,磨制技术出现 代表:骨针 (3)装饰品:发现数量非常多,用石头磨制的珠子和野兽牙、海蚶壳、鱼骨、骨管等穿起来。能有时间做装饰品,说明生产力提高。另外也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反映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可能已经很大,原始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4)墓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处墓葬 红色赤铁矿粉,应是原始宗教意识的最初表现。31、海城仙人洞地点:海城市孤山镇时代:与山顶洞人相当石器工业:(1)原料:当地选石英砾石 (2)技术:锤击和砸击 (3)组合:钻具多 刮削器 尖状器 砍砸器骨角器:骨针 骨制标枪头(狩猎) 骨制渔叉(捕鱼)多个红烧土遗迹(火膛)32、萨拉乌苏与峙峪一、 萨拉乌苏地点:内蒙乌审旗时代:3.7—4万年小石器类型(石片石器类型):典型小石器 技术:锤击法和砸击法 组合:边刮器 端刮器(狩猎专业化产物) 小尖状器二、 峙峪地点:山西朔州时代:2.8万年 1.5万件石器 技术:锤击法 砸击法 组合:边刮器 端刮器 小尖状器 雕刻器5000多枚马牙,是专业猎马人。33、水洞沟与石叶文化一、水洞沟:水洞沟中国发掘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宁夏灵武水洞沟时代:1.8或2.5—2.6万年技术:修理石核,呈长条或盘状,剥取石叶组合:端刮器 尖状器(适于做矛头) 凹缺刮器是明显的狩猎文化,主体是石叶技术。三、 石叶文化——石叶是特殊的石片,从经过预先修理的石核上剥下来两边平行或接近平行、长度大于宽度2倍以上。34、下川与虎头梁一、 下川范围:山西南沁水下川,露天遗址,河流阶地。时代:距今2.5—1.5万年特点:沿着河流成片分布技术:细石器技术,从锥形石核(铅笔头型)或柱状石核上剥下来,很小,做复合工具。组合:端刮器,非常多,占主导地位。 边刮器 小尖状器也是专业的狩猎文化。二、 虎头梁——冀西北泥河湾盆地虎头梁村。 石器工业:石器原料:以石英岩为主 加工技术:直接打击与间接打击并用。 石器组合:端刮器为主 尖状器 边刮器 雕刻器 最引人注目的是数量众多的各式楔形石核。装饰品:13件,系用贝壳、鸵鸟蛋皮、鸟的管状骨及石块等穿孔制成。这些制品都采用了穿孔和磨制技术。在几个地点发现数块赤铁矿,另外还有红色的泥岩遗存,估计这些是用来染色的材料。发现火塘 35、柳江人的发现与意义一、发现地点:1958年,广东新兴农场在通天岩挖岩泥时发现柳江人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头骨。进化:眉脊较粗壮 前额后倾时代:距今5万年人种(蒙古人特征):宽面孔 铲形门齿 扁宽鼻 高颧骨二、意义(1) 跟现代人起源关系密切,起源较早。(2) 与日本港川人数据接近,受到日本人重视。(3) 与澳洲古人类也有关系。36、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四川盆地:一、铜梁(重庆市),距今2.5万年。原料:大砾石技术:锤击法组合:小型石片做的刮削器(狩猎工具) 砍砸器 小尖状器与华南砾石工业接近,又有自己特色。二、汉源县富林遗址(大渡河边)距今2万年,为干冷期草原文化。原料:燧石技术:锤击法和砸击法组合:边刮器最多 端刮器 小尖状器总体特点是:石器非常细小,长度很少超过30毫米,在中国南方的各地点为最。*云贵高原:一、 石器类型-传统型文化:威宁草海,是云贵高原晚更新世晚期的一处露天旧石器地点 原料:采集燧石 技术:锤击法 组合:刮削器居主导地位普定穿洞下层:原料、技术和组合都与早中期相同。二、石器类型-新型文化:兴义市猫猫洞文化时代:距今1.3-1.4万年——7000年-8000年*石器工业:原料:扁圆形砾石作原料 技术:用锐棱砸击技术来剥片,取宽薄片来加工的技术。组合: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骨器和角器比较多:骨铲、骨刀37、中国晚期智人的来源与体质特征一、 来源:(1)区域进化:发现黄种人特征接续发展 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 (2)非洲夏娃说二、体质特征:进化的阶段性:脑量与现代人接近 圆的程度与现代人接近 保留较早的原始特征:骨壁厚些 前额倾些 眉脊粗壮些 黄种人:高颧骨 宽扁鼻子 铲形门齿 地方性:山顶洞人是北方人祖先 柳江人是南方人祖先38、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一、 多元化:华北东边综合性 西边三种文化并存 南方东部也如此二、疆域的扩大:早期北边未过辽宁东部 晚期黑龙江、青藏高原都有发现39、旧石器晚期文化的时代特征过度时代,由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转型时代一、 有一系列技术发展:打制技术达到高峰 磨制技术开始出现 加工骨角器大发展技术发展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二、生计:狩猎专业化 多样化,北京可以稳定居住,渔猎、采集,也可以草原生活。三、 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群体更大 大群体里有多个火塘 平等关系四、 精神文化也有发展:墓葬 装饰品 洞穴壁画和雕塑
㈥ 石器时代的分类
旧石器时代
定义: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大约在上新世(Pliocene epoch)末期的非洲,一支被称为能人(Homo habilis)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制作出了已知最早的石制工具。这些非常简单的工具就是我们所知的石器(choppers)。能人被认为是掌握了奥杜韦文化(Oldowan)时期利用薄岩片和石芯(stone flakes and cores)的制造工艺。这种石制工业由它的产生地坦桑尼亚的欧肚白大峡谷(Olpai Gorge in Tanzania)加以命名。这些人类很可能并不打猎,而是以食用腐肉(scavenged meat)和野生植物为生。大约在150万年前,一支进化程度更高的人种,直立人( Homo erectus)出现了。直立人学会了掌握火和制造更复杂的石器的技巧,同时活动范围由非洲扩张到的亚洲,如中国的周口店人。在欧洲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是100万年前被使用的一种更先进的手斧。
阿修尔手斧(Acheuleanhandaxes)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以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为例,据考究,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
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基本上都处于这一时期。
西亚是欧、亚、非三洲的接触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期人类可能正是通过西亚跨洲迁徙的。西亚与欧洲、非洲在文化上的关系很密切,石器的分类和命名多采用欧洲的标准。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砾石砍斫器和手斧为主要特征。有类似奥杜韦文化的类型和阿舍利文化。中期以石片石器文化为主要特征,广泛使用勒瓦娄哇技术,称为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与欧洲莫斯特文化接近。晚期遗存主要是石叶文化,与欧洲的奥瑞纳文化和格拉韦特文化比较相似,最后出现了细石器。
简介
非洲旧石器时代考古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而是世界上已知的人类各发展阶段没有缺环、年代前后相继的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东非肯尼亚的科比福拉,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和哈达尔地区,年代距今约250万~200万年。旧石器时代早期在非洲存在两大石器文化传统: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北非有莫斯特文化和阿替林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有中非的石核斧类型文化,如山果文化和卢本巴文化,南非的彼得斯堡文化、奥兰治文化、斯蒂尔贝文化和班巴塔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非洲气候极为干旱,发现的遗存数少,在北非有与欧洲石叶文化相似的代拜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则有奇托利文化等。
考古发现
早在19世纪中叶,在非洲就发现了史前时期的石器。到20世纪初叶,已初步建立起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自50年代末以来,非洲在古人类和旧石器方面又有一系列重要发现,从而使这一大陆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类各发展阶段没有缺环、年代前后相继的地区。
文化分期
非洲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两大体系。北非,即环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在文化上与欧洲和西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使用欧洲和西亚的分期法。在撒哈拉以南的东非、西非和南非地区,发展情况与欧洲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了一套单独的分期体系:早期石器时代,从最早的石器出现到大约10万年前;中期石器时代,从大约10万年前到1.5万年前;晚期石器时代,从大约1.5万年前到铁器时代的开始(大多数地区发生在2000年前)。关于晚期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早期文化
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迄今最早的石器发现于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又译“奥杜韦”)峡谷、肯尼亚的科比福拉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和哈达尔地区。年代距今约300万~200万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非洲存在着两大石器文化传统: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这个时期,文化的发展非常缓慢,从地中海沿岸地区到好望角,文化上明显一致。
奥杜韦文化
奥杜韦文化发现于奥杜瓦伊峡谷的第1层和第2层下部,也发现于北非阿尔及利亚的艾因哈奈什。典型工具是砍斫器。比奥杜韦文化稍晚出现的是阿舍利文化,在北非和奥杜瓦伊峡谷第2层的上部,有早期阿舍利文化的粗制手斧。在奥杜瓦伊峡谷的第3层和第4层以及在整个非洲大陆,由于软锤技术的使用,出现了更薄的手斧,具有更浅平的石片疤和更规整的刃缘,这是阿舍利文化的特征。这时的薄刃砍斫器比以前数量更多,小的轻型工具也制作得更规整。一般认为,奥杜韦文化的石器是由能人(如奥杜瓦伊的能人、科比福拉的1470号人)制作的,而阿舍利文化则是与直立人(如北非的毛里坦人)相联系的。
到其后的晚更新世时,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文化就开始出现了差别。
早期
这个时期各地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地方的特点。在北非生活着尼安德特人,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则生活着罗得西亚人。整个北非和尼罗河河谷以及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在晚更新世的大部分时期内,存在着一种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这是受西亚和南欧的莫斯特文化影响的结果。除了昔兰尼加以外,这一传统有变化地继续存在到公元前1.5万年和1.2万年之间。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存在着一种以南非为中心的福尔史密斯文化,它继承了阿舍利文化传统,广泛分布于草原地区。手斧和薄刃砍斫器变小,制作更加精致。而共生的轻型工具在制作上更广泛地使用勒瓦娄哇技术。在森林地带,发展了另一种以东非为中心、但在南非也有发现的桑戈文化,这是一种适应于森林环境的文化,其特征是加工木头的工具很发达,特别是重型的手斧、大尖状器和高背“刨刀”。
中期
其重大进展之一,是人类扩大了居住范围。在欧亚大陆,人类进入了高纬度地区;而在非洲,则是向森林和干燥地区扩展。人类的这种扩展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由于适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各地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日趋明显的地方特色。
晚期
这一时期在北非,尼罗河河谷地区的文化,称为霍尔穆桑文化,典型器物是带锯齿的石片和雕刻器;在昔兰 尼加,发现了在非洲极少见的以石叶为主的代拜文化,出现了用间接打击法生产并进行陡直修理的石叶、琢背石叶、雕刻器和端刃刮削器,与欧洲和西南亚某些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类型是一致的;在马格里布,发现了在勒瓦娄哇和莫斯特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阿替林文化,典型的器物是带肩的尖状器。
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森林环境和草原环境两种文化的区别继续存在,石制工具全面变小。东非、西非和中非赤道森林地区的卢彭巴文化,基本上继承了桑戈文化的传统,但手斧和大尖状器减少,以石片制作的小型石器增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细长并经过两面加工的尖状器。在从非洲之角到好望角的草原地区,发展了斯蒂尔贝文化,其典型特征是存在似石叶的石片,以及由修理台面的石核上打下来的短而宽的石片,另外还有两面修理的尖状器。
文化特点
非洲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特点在于各地都有发达的尖状器。虽然似石叶的石片也有发现,但还没有成为制作石器的主要坯料。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各地的细石器工业开始形成了地方的特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到中石器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是一个地区化和细石器化的倾向日趋显着的时期,非洲也是如此。
考古学家一般把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称为“砾石和石片石器传统”或“砍斫器传统”。在这个传统之下,又可分出若干地方类型,如分布于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安雅辛文化,分布于泰国西部芬诺河流域的芬诺伊文化,发现于马来西亚西北部霹雳河流域哥打淡地方的淡边文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南部海岸巴索卡河河谷的巴芝丹文化,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岛西南海岸的塔邦文化等。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材料,虽然从早期到晚期都有,但很不完备,存在许多地区和时间上的空白,不少遗址缺乏可靠的年代学证据。人类化石的发现也不平衡,除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外,其他地区十分稀少。
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旧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框架。
旧石器时代考古
早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总起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韦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
中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为代表。另外比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晚期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及其他地区,都存在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
在华北,有继承前一个时期的小石器传统,其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有石叶文化类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水洞沟文化为代表,它与西方同期文化有较多的相似处;还有70年代后发现的典型细石器工艺,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的虎头梁文化等。
在东北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
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属于这一时期或稍晚的旧石器文化地点。总起来看,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除少数地点外,石叶工艺和骨角器生产不很发达。
中石器时代
定义: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
在大约二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这个时代的遗迹并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区,可以看到森林地开始被开发的迹象。森林地的急遽开垦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因为农业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间的关系。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
中国分布
中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欧洲从公元前10000~4000年属于中石器时代,以英国和德国北市的阿齐尔(Azili- an)文化为代表。
各洲分布
欧洲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盛行几何形细石器。这种细石器呈三角形、梯形或不规则四边形等形状。在西欧南部 和南 欧地区 , 先后分布有阿齐尔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均因法国的同名遗址而得名。塔德努瓦文化的海滨河口居民点中,有些堆积层含有人们食剩的大量贝壳和鱼骨等,形成为最初的贝丘遗址。在西欧北部和北欧地区有马格勒莫瑟文化,因丹麦的马格勒莫瑟遗址得名。该文化分布很广,在英国的斯塔卡遗址发现有木桨、家狗等重要遗存。
西亚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凯巴拉文化和纳吐夫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
定义: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龙虬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完结后,人类开始进入铜器时代。
㈦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体现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啥特点
摘要 2、三晋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㈧ 中国古代文明时期名称
首先楼主要知道你所说的河姆渡、半坡是不同地域的石器时代文化(群落),包括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而青铜时代用于描述普遍使用青铜工具的时代。大约是夏商周春秋时期。
接下来是铁器时代。大约是战国以后。
以上不是并列的概念。
如果楼主问的是石器时代的那些原始文化,就请继续往下看。整理得很明白。
-----------------------------------------------
1.【旧石器时代】
早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总起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韦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
中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为代表。另外比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晚期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及其他地区,都存在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
在华北,有继承前一个时期的小石器传统,其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有石叶文化类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水洞沟文化为代表,它与西方同期文化有较多的相似处;还有70年代后发现的典型细石器工艺,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的虎头梁文化等。
在东北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
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属于这一时期或稍晚的旧石器文化地点。总起来看,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除少数地点外,石叶工艺和骨角器生产不很发达。
2.【新石器时代】
按照中国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测定的年代简要介绍如下:
●前7500年–前6100年彭头山文化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位于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后4次发掘,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
●前6500年–前5500年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约500米处、淄河东岸的二级台阶上,它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距临淄区辛店城区约12公里,西北距临淄齐国。已发现的8处后李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带,分布范围东起淄...西河遗址的后李文化遗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
●前6200年–前5400年兴隆洼文化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林西县白音长汗,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于内蒙古-辽宁交界处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5800年–前5400年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张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乐文化遗址位于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的新乐文化遗址,于1973年首次发掘,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其布局与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赵宝沟文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几何形刻划纹,灵神物纹,钵、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于滕州官桥镇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处。是7000年前一个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1959和1975年曾3次发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马家浜文化遗址在距嘉兴市区7.5公里的秀城区城南街道马家浜村,于1959年春发现.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范围分布于河南、陕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纹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叶状石耜,玉龙等,积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于浙江余杭县良渚、安溪、长命三个乡,靠公路两边。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质地夹细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器表的装饰多素面,打磨光亮,少数有精细的刻花和镂孔纹饰,或施彩绘;常见的有鼎、豆、壶、簋、盘、杯、瓮等。玉器发现也很多,有壁、琮、璜、坠、环、珠等,雕琢精细,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岭文化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分布于中国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宝墩文化遗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遗址范围分布于川西平原上,到目前为止包括:宝墩、双河、芒城、鱼郫县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的遗址群位于湖北天门石家河。其中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时代首先发掘地位于巴林左旗富河沟门。现已发掘出的遗址有:富河沟门、金龟山和南杨家营子三处。发现早期卜骨、及伴随而来的大量动物骨骼。
㈨ 许家窑遗址石器的显着特色是什么
许家窑遗址的石器多达1.4万多件,大都是细小的,以石英和燧石为主要原料。类型较多,有些石器精巧复杂,是细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龟背形状的刮削器、细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象征。石核有原始棱柱状石核,是从打制的台面周围的边缘上打击石片,只有少数利用了自然台面;盘状石核是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石片的打制方法有利用自然平面打击石片,打击台面的石片,利用台面凸棱打击石片,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修理台面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小型单面砍砸器。此遗址的显着特色是石球甚多。
㈩ 我国历史文化有哪些
我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在中华大地上休养生息。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的史前文化就已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文化谱系,其中包括着名的元谋文化、蓝田文化、许家窑文化、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形成了旱地农业、稻作农业和狩猎采集三个史前文化区。其中距今7000~4600年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马家窑文化等,已经显示出此时期农业已有了相当的进步和发展,定居村落已四处可见。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遗址中,发现了300多个长方形储粮窟穴,估计储粮能达10万千克以上。距今4600年的黄河下游文化,不仅出现了铜器和发达的制陶业,而且出现了卜骨和巫师,即出现了宗教和国事活动,说明当时中华民族即将跨入文明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出现了甲骨文。周代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政教系统,并达到鼎盛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的崭新局面,把我国文化推到了高峰,并使其一直延续发展经秦、汉至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背景下,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史学和美学价值,成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