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促进文化融合

如何促进文化融合

发布时间:2022-07-10 09:49:16

Ⅰ 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正确的吗

个人认为是有道理的。
不同文化能相互交互融合,首先前提是要存在多样不同的文化。
如果只是单一的文化,那不同文化的融合就是不成立的。
所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是促进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前提。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的话就可以有多种方法。

Ⅱ 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如何将不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使之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

Ⅲ 三国时代,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是如何实现融合的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浏览中华历朝历代的史籍资料,发现在中国,大一统王朝虽然疆域最广大,但是往往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相反,很多时候,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却是在分裂割据政权中实现的,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比如三国鼎立时代,比如明末清初时代。


乌桓单于蹋顿

蹋顿一度统辖草原世界部族人口和华夏世界逃难来的汉族人口多达30余万,史书称蹋顿“以雄百蛮”。

史书记载蹋顿与袁绍关系很好,所以在曹操打败袁绍后,蹋顿依旧支持袁绍的残余势力,对抗曹操。为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彻底解决北方草原世界上的这股强大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决定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曹操亲自将自己的指挥旗授予给麾下大将张辽。于是张辽率骑兵突击,大破乌桓大军,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口,乌桓单于蹋顿也在此战中被张辽临阵斩杀。

《三国演义》中把曹操的出兵描写成了追击袁尚等袁绍残余势力。但即使没有袁绍残余势力,估计曹操依然要消灭乌桓势力,毕竟来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乌桓对华夏农耕世界的威胁太大了。

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已经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双方决战的地点是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地区),草原世界的游牧部落乌桓竟然建设了一座固定的城池,并且里面还住着大量居民,这表明乌桓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草原游牧部落了,它融入了许多华夏农耕世界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曹操的大军以骑兵作为征战的主力,而这是属于草原世界的军事力量。这说明曹操的势力已经有了来自草原世界的军事力量或者说起源于草原世界的军事力量,华夏农耕世界也逐渐吸收来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他们也在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华夏农耕世界的内部事务。

草原世界游牧部落乌桓与华夏世界农耕政权曹魏的这段历史,向我们揭示出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时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彼此吸收消化的情形。

其实三国时代,曹魏政权所面临的各种少数民族势力,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大的,因为曹魏政权面临的就是华夏农耕世界的老对手——草原游牧部族。但因为曹魏政权本身也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割据政权,并凭借曹操的雄才大略,征服和瓦解了数个的草原世界的军事势力,也提升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可以说为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融合做出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与曹魏政权相鼎立的蜀汉、孙吴政权,也在积极吸收少数民族力量,充实壮大自己的力量。

先看看蜀汉。在《三国演义》中,南王孟获是个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以德服人的配角,经过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心服口服,重新归顺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擒孟获

然而查遍《三国志》全书,并没有关于孟获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只是提到南中的雍闿高定反叛,历史上南中地区主要是指汉朝的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合称为南中四郡,大致在川贵滇一带。南中地区多山川,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两汉时期的迁徙,迁移过来从事屯垦活动的汉族人也为数不少。于是在南中地区,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族群共同治理当地的复杂格局,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吸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也吸收了许多汉人的思想与文化,汉人也因地制宜,吸收了很多当地风俗习惯,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南中地区远离中原地区,自古就远离中央政府,何况蜀汉政权属于外来者,因此南中地区的汉族大户和少数民族首领都对蜀汉政权并不是很顺服。

最早的史书关于孟获的记载出自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里面记载的孟获并不是作为叛乱的首领,而是孟获追随雍闿等人反叛,但是孟获虽然只是叛乱的将领之一,孟获在蛮族的威望却非常高,于是诸葛亮发兵打败了孟获并活捉了他,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策,宽恕了孟获,后来平定叛乱后,诸葛亮将孟获带回了成都担任御史中丞,自此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叛乱。

从上面史书和川蜀地区的地理环境来看,我们可以推论出孟获在历史上可能是存在的,由于他并不是叛军的主要首领只是跟随雍闿高定等人反叛,由于陈寿写《三国志》比较简略,漏掉孟获的事迹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南中地区的少数族群接受了蜀汉政权的统治,进一步融入华夏世界,诸葛亮曾经迁移万余家到蜀地,组成五部,号为飞军。南中地区还出产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这些物资都充实了蜀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再看看东吴。对虎踞江东的吴国来说也有困扰那就是山越部族。

Ⅳ 怎样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Ⅳ 如何进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中国和外国在文化交流、融合上应该怎么做,说说你

文化交流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活动规则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国际分工日趋精细、国际贸易日益繁盛、国际经济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加速发展等。经济在全球范围进行活动需要一个统一的、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活动规则。跨地域的大规模经济活动本身就是文化实现交流的巨大载体,而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规则,却要依赖于文化完成一个阶段的交流后来健全和巩固,从而便于操作下一次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这说明,经济活动规则是通过文化交流不断磨合,最终达到符合相互利益的文化产物。

Ⅵ 如何让东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让中西方文化融合。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政治上的两大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体制。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跨国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途。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文化,这种人类所创造出的永恒瑰宝,有着其隽永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文化两种,他们有的将顽强的继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们都如同其自然诞生的过程一般,本就没有任何界限,暂时的冲突,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的丰富与完美。而站在城内的我们,不要总是向往城外的美好,无论内外,守住已有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双眼展望真美的,那么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千百年来,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荡荡的前进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结局的。

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

阅读全文

与如何促进文化融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