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阳有怎样的历史与发展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交通、文化、经济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24万人。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中国古代习惯把水的北面称之为阳,沈阳的名称就由此而来。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周代以前隶属营州,战国时期属辽东郡,西汉时期称侯城,辽代置沈州,并用土夯筑城墙,这是沈阳建城之滥。金代沿用沈阳之名,元代重新创建城郭,改称沈阳路。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市是全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名胜古迹有福陵、昭陵、新乐遗址博物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叶茂台辽墓、永安石桥等。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
福陵和昭陵是闻名遐迩的“关外三陵”中的两个,是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帝王陵寝,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而且是清入关前留下的三个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新乐遗址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遗址,距今已有七千二百多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桥位于于洪区,是沈阳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清初石筑拱桥。
② 沈阳有哪些风俗文化
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速冻饺子: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明末清时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其中包饺子是一项重要任务,包好后,冻起来,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皇寺庙会:皇寺是皇家寺院,从皇寺始建之时,皇寺庙会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建成后,庙会规模日益壮大,从最初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售卖发展到综合性的贸易集市。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沈阳唐派京剧由剧本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组成。一是创作的剧本,在唐韵笙近六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由他亲自创作改编的剧本大约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艺术,唐派艺术的代表剧目多是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
③ 谁能介绍一下沈阳的人土风情和饮食文化
沈阳大秧歌 沈阳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特点:沈阳大秧歌,除继承了东北大秧歌原有传统艺术风格外,已同辽南、辽西的高跷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粗扩、豪放、火爆、热烈、欢快、强劲而自由的艺术特色。 二人转 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购物去处 沈阳主要商业街区:沈阳中街、沈阳太原街, 沈阳北行商业圈,沈阳铁西百货商业圈.沈阳中街的繁华程度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并驾齐驱,沈阳中街是东北地区最古老最繁华的步行商业街区. 五爱市场,位于沈河区风雨坛街,是全国五大集贸市场之一,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服装轻工批发市场,品种齐全、物美价廉。 南湖公园古文物市场,有几十家店铺经营着古玩、字画、印章、瓷器、玉器、木雕、珊瑚、珠宝翠钻,还有遍体绿锈的历代古钱。
④ 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老沈阳的传统年夜饭和祭祀用品(祭灶神)。它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的粘糖。拉成长条形的糖块叫“关东糖”,拉成扁圆形的叫“糖瓜”。冬天放在屋外,由于天气寒冷,蜜瓜凝固牢固,里面还有一些微小的气泡,所以吃起来脆甜脆脆,风味独特。
速冻饺子:“速冻饺子”的老习俗起源于老沈阳。明清末年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包饺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包好以后,从小冻着吃,一直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吃的速冻饺子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过年的民俗。
皇庙:皇庙是一座皇家庙宇。自黄庙建立以来,帝王庙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庙会的规模已从最初的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易会。
秧歌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于东北秧歌,分为高跷和地方秧歌。沈阳人很爱秧歌。他们热情、大胆、粗暴地跳舞,令人兴奋。如今,在沈阳早晚或节假日的街头,不仅有老秧歌队的流行表演,还有精彩的秧歌表演,如“外端口秧歌”、“登关秧歌”、儿童高跷和清爽的“水秀秧歌”、“抬顶高跷”。沈阳每年都会举办秧歌节,持续五到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重头戏。
关皮影戏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的福州皮影戏和辽西的凌源皮影戏相比,沈阳关的皮影戏填补了辽北皮影戏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被确定为关皮影戏传承基地。皮影戏已经作为教材引入课堂。老师关还组织学生成立了“河间戏曲社”,首部皮影戏《过桥》在全区中小学艺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沈阳唐派京剧由剧本和舞台表演组成。首先是唐创作的剧本。在他近六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自己创作改编的剧本大概有四五十部。其次是表演艺术,唐派艺术的代表剧目多为以东周历史、《史记》、《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剧。,表现出独特的端庄、浑厚、开放、大气的艺术气质。
⑤ 沈阳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沈阳市5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谭振山民间故事
2.京剧(唐派)
3.评剧(韩、花、筱)
4.东北大鼓
5.老龙口白酒酿造工艺
6.奉天落子
7.“面人汤”
8.东陵满族民间故事
9.新民民间故事
10.沈阳民间传统灯谜
11.白清寨传统唢呐
12.评剧(鑫艳玲)
13.新民二人转
14.胡魁章制笔工艺
15.东北古建筑传统地仗彩绘技艺
16.古建筑彩绘技法
17.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
18.薛天智民间故事
19.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
20.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
21.关氏皮影
22.沈阳相声
23.初春枝满族剪纸
24.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25.锡伯族喜利妈妈
26.回民小鼓高跷
27.老边饺子
28.马家烧麦制作工艺
29.朝鲜族回甲制作礼仪
30.萨满歌
31.蔡氏飞车走壁艺术
32.锡伯族抓嘎拉哈
33.沈北鼓乐反堂调吹奏艺术
34.西关回民龙狮斗
35.满族珍珠球竞技
36.安氏龙灯传统制作工艺
37.东关“四绝菜”烹调技艺
38.王桂香民间剪纸
39.王玉芬民间剪纸
40.辽中鼓乐
41.桃山白酒酿造工艺
42.法库王缸炉制作工艺
43.康平皮影戏
44.周仲博京剧表演艺术
45.朝鲜族尚帽舞
46.四平街灯市
47.铁西老工厂传说故事
48.耿惠英民间发绣工艺
49.边家饺子传统制作工艺
50.龙凤船民间舞蹈
51.锡伯族民间故事
52.新民民间吹打乐
53.杨氏民间剪纸
54.穆玉冰剪纸
55.法库传统二人转
56.盛京满汉全席
57.朝鲜族传统“掷柶”竞技游戏
⑥ 沈阳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一共有三个:沈阳故宫、东陵、北陵。
也就是沈阳人常说的“一宫两陵”,沈阳也是全国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沈阳故宫 (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故宫正门 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5年),建成于1636年(明崇祯9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着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沈阳北陵(昭陵)(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陵公园(昭陵),是大清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清代皇陵和现代园林完美结合的游览胜地,面积3.32公顷。北陵建于1643年,内有隆恩殿、宝城、宝顶、月牙城、大明楼、大碑楼、方城、隆恩门、大红门、石牌坊等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北陵公园以其古老历史、神秘皇陵和园林景观,成为镶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沈阳东陵(福陵)(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基,占地500余公顷。东陵始建于1629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顺治、康熙、干隆多次修建,形成了完整的陵基建筑群。陵内有庄严的正红门,有生动的石狮、石虎、石马等,有着名的108蹬台阶,有方城、隆恩殿、东西配殿、大明楼、宝顶等建筑。东陵的建筑严谨,雕刻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⑦ 沈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什么
具体如下:
1、沈阳市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四个:东北大鼓、谭振山口头文学、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艺术、唐派京剧艺术。
2、其它还有省级、市级的名录。网上都有相关数据。
⑧ 沈阳都有什么名胜古迹
1、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2、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
张氏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
3、辽滨塔
辽滨塔位于新民市东北29公里的公主屯镇辽滨村的黄土岗上,因其傍依辽河岸边,故称辽滨塔。它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青砖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径12.5米,按佛教以奇数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筑。塔基高约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龛,上有一尊砖雕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
4、新乐文化遗址
新乐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北运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1977年首次发掘。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
5、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原北市场福安里4号),有四间青砖瓦房,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在1927年-1929年是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