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认识以及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儒学存在统治国人的思想行为两千余年了。它能够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并且现在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底蕴,这其中必然有它的道理。我坚信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正确性,否则的话不是自己灭亡就是被其他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儒学没有消亡如今还要在世界上修建一百所孔子学院。继承了儒学好的正确的思想的当代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再一次证明了它生命力的强大。当今中国的政治 经济 国防 文化 体育 科教 卫生等,无一不是欣欣向荣,正在做大做强。而取得这些硕果的人正是儒学所熏陶出来的中国人。
儒学存在最闪光的亮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道德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定,保持人际和谐,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儒学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本性,而且还是人类一切协作关系中最基础的要素。综观人类历史,那一位伟人,那一个社会团体阶级运用了“仁爱”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么他也将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领导力量。如三国时期的刘备,礼贤下士,终赢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无一不是处处以“仁爱”为先,先礼后宾。
孔子的一生是贫苦的。奔波于列国之间,受尽了凌辱。掷想让儒学成为国家的信仰。看一看,儒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孔子确实是一位公而忘私的伟人。他所追求的理想,除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愿望外就是希望人民少受苦难,能够生活的平安舒心。我想这是孔子作为一伟人最美好向往的愿望。从“仁爱”这一点出发,孔子编定预想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人类社会,所应具有的和必须加强人的品行情操理想,和国家这一层面上的统治阶级应该执行的方针政策和应当倡导的社会风尚。它和其他的思想家所创立的诸如道家 法家 墨家等是有区别的。诞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儒家思想,他的历史地位,打个比方说:好比是一个孩子,如果在中国长大,那么他将会说中国话做中国人的事情。如果在美国长大那么他将说英语做美国人的事情。
人类经历了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的进化,如今越来越有理性。文明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能力和意识变的明确而有计划。然而在人类早期不是这样的,那个时期,人类首先考虑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时的人类和动物还没有太大的区别。还会受到老虎狮子的袭击。但是聪明的人类能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然后在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理性认识是人类的标志性特征,他的实质就是根据个别的事情推演出具有共同特征事件的一般性规律。
动物们永远不会去思考,太阳为什么回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大猩猩会利用火焰,但是它永远不会发现钻木可以取火。早期的人类还是很愚昧无知的,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但是人类具有理性认识,杂闲暇之余就会讨论这些问题。我想十个阿拉伯数字,和人的十个手指有关系吧!因为这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了。原始人类会考虑自己来自何方,死了以后会到那里。如今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有自己的崇拜物,比如中华民族崇拜“龙”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当私有制出现,特别是部落甚至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就编造出一个个的神化物来为自己服务,中国的神话里不也有一套神领导班子。
忙完了自己的事情我会无事的想其他的事情。人是有理性感情的,心理装着美好的理想,并向着这个理想移动。但是当社会发生动乱 战争等或者是其他的自然灾害灾难的时候,特别是个体的痛苦 疾病无法解决的时候,在科学知识不发达,于是就请神来帮助解决。比如各种祭祀活动和民间的土地寺庙 山神庙等等。我个人认为宗教大概就是这样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的吧!
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叫做“黑暗时代”在“黑暗时代”时期。欧洲人民除了受到本国庄园主封建贵族的压迫剥削外,还要受到教会的剥削压迫。再很多的国家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比如教皇国家“列宁敦士登”就是法兰克国王为了讨好教皇而赠送给教皇的土地。哥白尼和伽理略都在或者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们也同时受到教会的迫害。但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所受到的佛教的迫害要少的多。至少在短时期内不容易察觉。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些神灵和一正套神灵的游戏规则。
我个人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 具体化科学知识之上,还有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就是包括感情 情操 道德等其他一切带有颜色的思想体系。中国的这套思想体系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学,欧洲的就是加在人们头上的基督教。因为人类要生产还要与自然斗争以外,还要有美好的生活,和浪漫的感情。而这种对美好生活浪漫感情的需求在原始社会是无法真正满足的。在原始社会大概也只有宗教等在心灵上给予人们一定的安抚。儒学或者其他什么民族神化了的思想,用这些思想体系来填补规范引导人们心灵上的对美好生活浪漫感情的空白。
从这一点说,中国的儒学相对于基督教 伊斯兰教教其他的思想体系,还是比较人性化和彻底些。欧洲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所引起战争甚至的国际战争的事件,几乎全和宗教有关。今天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地区在古代,也是教派冲突多发地区之一。这种宗教教派信仰上的冲突往往是残酷 血腥的战争。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不也是残忍的杀害了六百万犹太人。正所谓压迫剥削的越厉害,那么反抗的也就越强烈越彻底。欧洲剥削压迫的最厉害而那里反抗斗争的也最早 彻底。使得欧洲国家很早的就摆脱了这种宗教上的统治。走上了民主化道路。这种民主化道路实际上就是信仰自由,是对人性的解放。
而中国的这种反抗来的很晚。如果从洪秀全插起大旗算起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一百年。这期间,尤其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变化的最剧烈。边面上是各种利益势力的争斗。我想实际上是旧有的思想体系在和新生的思想在斗争碰撞。每一个新的事物在建立之处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过度阶段。思想体系上的更迭必将引发基层物质上的重新再运动,利益上的再分配,角色的重新定位。所以说在这种时期战争灾难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旧有保守的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出让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绞杀新生力量。
还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的这种反抗。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反抗孔子所创立的儒学,而是反抗那些恶意扭曲篡改儒学,并强加到人们头上的统治阶级。应当承认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大众愿望的。拥有强大无比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我很自豪,因为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和老子就能够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解释和建立他们的学派。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也为华夏大地上的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 独一无二的。
儒学和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融为一体了。这一点又不同于、欧洲的封建社会和宗教。他们的社会可以拥有两个权利中心,一个是封建国王,另一个是教皇和分封到各国的大主教。我以为封建社会应该有它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更多的偏向于社会中各种利益及其关系。而教会文化则趋向于更上层的感情 道德,是有所侧重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我想我们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即感情是感情 而下层的文化也同样具有他的位置和存在重要性。文化分为上下层。同时也反映出人出了满足衣 食 住 行基本条件外,还要追求更好些的生活,还要有丰富的业余情调。欧洲社会能够很早的摆脱开教会的统治和教会的残酷压榨有关系。中国的儒学不存在这种关系。因为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爱”并从一诞生就融入了社会制度里了。所以中国古代人们心灵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欧洲各国压在人民心灵上的是神化了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儒学有个特点是实事求是的,有很多思想是正确的。这也正是儒学的一大特点。但是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人们长期麻痹在儒学的框架内。生活的不满足社会的黑暗往往是寻求新的皇帝朝代,很少有人去考虑实际上是儒学这一思想上的问题。而这种压制麻痹同时也极大的打击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所以我说,儒学是被地主阶级所利用,而儒学的核心思想还是正确的。出发点有了偏差,就是想通过国家统治阶级来实现儒学所宣扬的思想:“富国 利民 富民”儒学的这种想“经世永用”的思想妄图攀附统治阶级来实现,所以中国经历了两千于年的封建社会,大小朝代不计其数,终不能以自身的力量来摆脱。这和温和的儒学 装扮成圣人 带有折中思想是有关系的。
我说一下儒学的改造和再生问题。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据美国《教会研究国际报》显示:在1993年三大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总人数的57。7%。从这个数字来看宗教依然是有很多信徒的。基督教信奉耶稣为救世主。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西达多在领悟到: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之后有悟出 苦 集 灭 道 四谛。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穆得,教义是众信士皆兄弟。总结一下三大宗教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鼓励宣扬信徒放弃邪恶,做善事得善终。并能够得到神的祝福保佑。佛教还有一个特点是人在修行得道后可以生入天堂做神。现在宗教已经失去了狰狞和血腥,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祝福和心理安慰。实际上翻开宗教课本看看,课本里并没有血腥的味道,是良好的静化人心灵的课本。所不同的是在过去,一部分教会中人想利用宗教来实现自己或者是其他什么私欲吧了!我想我们的宝贝儒学和这种情况差别不是太大。是可以改造和再生的 。
⑵ 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学存在最闪光的亮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道德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定,保持人际和谐,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儒学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本性,而且还是人类一切协作关系中最基础的要素。综观人类历史,那一位伟人,那一个社会团体阶级运用了“仁爱”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么他也将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领导力量。如三国时期的刘备,礼贤下士,终赢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无一不是处处以“仁爱”为先,先礼后宾。他还提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精髓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让我们人类更加和谐,更加友爱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灵。
而另一方面,有些思想还是封建、腐朽和落后的,我们要剔除。比如像三纲五常中一些死板的教条。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展现其闪光的一面。
⑶ 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我觉得,首先,应当肯定儒家思想在现今中国已经和将要发挥的作用,毕竟这是咱们本土自己的思想汇集。其次,我们也承认,部分或者说主体的儒家思想是来自于封建社会并改造封建社会,对于当今中国,多有不适。再次,我们要清楚,部分,或者说不少儒家思想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先秦原始儒家,也囊括至民国时期的改造,对于框清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我认为,现在既不是以所谓阶级思想对之进行大批大斗的时代,也不能一味复古不讲时代适应,更不能大嚷全盘西化搞死传统搞死本土。对于儒学,我们应该发扬其内在的与时俱进性,将之改造为适合现代中国、适合普世中国、民-主中国的思想体系。
注意,我没说必须要由执政者进行这一改造,也不能完全由其改造
⑷ 怎样评价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认为儒家思想能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发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独特的内涵。而儒家思想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从儒家思想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 从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视民众的力量,注意民众的生计,关心民众的哀乐,归根究底是出于民众为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的考虑,意识到不能以过度压迫的政策驱使这个被统治对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从其本质属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阶级调和色彩的政治理论,由此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是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这就是按照“以民为本”的原则施政,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的设定与治理方式的运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并为这种张力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因此,以“德政”作为治国的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的最佳模式,就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必要之义和主导倾向。孔子规劝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并进而阐发了对君主的道德规范,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孟子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其民生主张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养民、富民、教民,施仁政于民。对与治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意义。
4,儒家思想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并用来服务封建专制。这一本质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也正是这种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无法在理论上彻底,进而导致其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为了调节君民关系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统治,君主则在不损害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众更加心甘情愿地受统治阶级的驱使。其最终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标榜“重人”、“重民”,但这种“重人”的思想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一旦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抵牾,都要无条件地让位于国家利益。同时,在“君”和“民”的关系上,“民”始终处于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的一方,其最终意义只能靠君主的统治和施舍来体现。因此,“重民”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最后,儒家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不过是上台时巩固统治的工具。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限制统治阶级的权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只能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喜好和道德修养,大部分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只能充当无力的道德说教,所以说儒家思想居然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智、信、圣、仁、义、忠,直到现在还在对我们做出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我们当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⑸ 优秀的儒家文化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到底是抛弃还是继承
关于儒学到底是抛弃还是继承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在我自己学习儒学前,也曾经感到困惑,总觉得有很多问题在脑海里不断蹦出来:
孔子及他倡导的儒学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吗?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它的根在哪里?它值得继承和传扬吗?
是这帮人天生聪慧?还是这帮人一无所知?
最后,我只能说:“虽说不懂儒却批判儒学的人可恨,但只觉得儒好“晔如柳絮,灿若桃花”的也只会毁了儒!”
⑹ 怎样看待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以下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秒懂。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