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民俗文化怎么走

民俗文化怎么走

发布时间:2022-07-11 05:17:14

⑴ 关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 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⑵ 玉林火车站到高山村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怎么走

那要看你是自驾车还是搭车去了,搭车的话可以做一路车到汽车总站,然后再坐去桂平的专线车,到高山村路口下,再搭车去到,路口有路牌指示。自驾车的话可以从火车站走往工业品方向到天桥右转直走约两个公里,至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左转过青湾江二桥厚右转直走约一个半公里过通用超市后左转直走,一个公里到二环路红绿灯,过收费站后直走大约有不到二十公里的路程在右边路旁有高山村的路牌,右转直入即到。

⑶ 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组图)

不久前,在甘肃庆阳举办了一个香包民俗文化节。节日期间,这个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大打文化牌。但来自兰州市的游客鄢先生却表示不会再来了,因为他在节会上花了上百元买了几个做工精致的香包,回到兰州后却被内行人告知这些香包都是机器生产的,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都能买到。 “这种情况其实反映了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同经济发展的一个矛盾,”西北师范大学民俗学教师王贵生说,“民俗文化走向市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如果保护不到位,原汁原味的文化就会变了味道。” 商业化开发与原汁原味 庆阳市副市长戴炳隆介绍说,庆阳民俗文化底蕴丰厚,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和民歌堪称“五绝”,庆阳由此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等荣誉。 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一度遭遇传承危机,一些“绝活”面临失传。为振兴民俗文化,庆阳市开始走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从2002年开始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从事香包刺绣文化产业开发的已有5万多人,有30多家民俗艺术品生产、销售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及美国、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香包节以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使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形态得到了完整的存续和保护。 王贵生表示,从保护和研究的角度来说,学者更希望原汁原味的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虽然文化变迁是历史必然,但文化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能丢掉最具典型特色的东西,否则将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其原本所承载的一些内容必然丢失,这不仅会对传统文化造成损害,最终也影响到基于某类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市场空间。 “车走车路马走马路” “保护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与商业化开发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兰州大学文学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说,“虽然二者存在一些矛盾,但可以通过‘车走车路、马走马路’来解决。” “拿香包来说,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而现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柯杨认为,机器制作是时代特征,因为市场需求大,手工制作来不及。“但不容否定的是,最具价值的仍然是手工制作的产品。机器制作的可能更加精美,但都是一个模式,而手工制作的最大特色是每件都有特色,于其中凝结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柯杨认为,这是文化鉴赏的“返祖”现象,具有精湛手艺的人占领的是高端市场,这种趋势说明市场具有“大浪淘沙”的功能,有利于民间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⑷ 天津民俗文化游路线

从梅林检查站走约40米到梅林联检站(关内)坐390路(坐6站)、328路(坐18站)、324路(坐20站)到锦绣中华站下.走约380米到中国民俗文化村

⑸ 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都经历过哪些历史进程呢

以“苗年”为开端进行论述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一个不以文化为依托的国家注定没有灵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它的发展和传承一直都贯穿着文化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又可以称为传统文化,它的形成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种时代,与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

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既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传承性。从原始的祭祀崇拜开始,再到《周礼》形成后的规范化,直至今日民俗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体制。

除了具备系统化的特点之外,还可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它集合儒家、道家、佛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精髓,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其他文化形态,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个过程既包含了民族的奋斗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人的民族思想。

⑹ 深圳民俗文化村,地铁怎么去

到地铁华侨城站D出入口下.走约30米到中国民俗文化村

⑺ 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⑻ 这些年来,民俗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那么该怎样发展民俗文化呢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对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民俗文化是伴随着民族融合、战争、迁徒和自然灾害等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策略

传承人要坚守文化传承理念,不断进行创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宝贵的就是活态。其传承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特别是作为民俗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要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赋予民俗文化新生命,把厚重文化内蕴与现代理念有机融合,产生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人文元素的艺术精品,从而既解决了生存的经济问题,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全文

与民俗文化怎么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