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中国的龙文化
中国的龙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现代得到认可较多的说法。
注意,像金庸武侠小说中《龙象般若功》里的龙,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龙,而是蟒蛇。佛教徒为了贴近中国文化而把古印度神话中的蛇族翻译为龙族,所以才有了迦楼罗以龙为食的说法。
② 龙的文化的文化有那些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是很有趣的神话。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凡到北京参观过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砖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看了九龙壁,心里多少会有点“龙”的概念。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纹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出海经》中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看来古代所指的龙是一种似蛇的动物。据《神农本草经》中,称蜥蜴为石龙,称蛇蜕为龙衣。可见,想象中的龙与蛇或晰锡,属于同种的爬行动物。
===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③ 龙文化是什么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龙之文化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不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
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在中国文化中,龙或中国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④ 中国龙的文化是什么
http://ke..com/view/6392.html?wtp=tt
⑤ 龙的历史文化都有那些
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详情请浏览下面网址:
http://ke..com/view/113827.htm
⑥ 龙的知识和文化是什么
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
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1987年在河南省发掘了一处距离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
龙的家族
老大囚牛: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老二睚眦(音:牙资):相貌似豺,好腥杀,常常被雕装刀柄和剑鞘上。
老三嘲风: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大都是其形象
老四蒲劳:据说他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就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并将撞钟的大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⑦ 龙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什么你了解吗
在中国,龙文化是起源最早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最深的文化之一。从古到今,从文化心理、意识形态、传统习俗到日常生活,龙文化都有形无形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达官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深深受到龙文化的影响。
三、龙文化的象征意义1. 龙有意向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司水布雨,这和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无论是春种还是秋收都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天气的变化。龙作为主司雨水之神。在商代用来占卜的甲骨中,就有对龙卜问有雨无雨的卜辞。此可以看出,龙作为司雨之神,最迟在商代已经产生。
2. 龙的另一个意义是精英的象征代表。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就自称卧龙,这就很好的体现了龙的人才精英指向性。龙从秦汉时期开始就被皇室用来当做皇权的象征,到了唐代更是被皇帝垄断。因此是作为精英的象征出现,今天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望子成龙”就是这一意义很好的体现。
总结随着历史的流变,龙文化的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如今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扬龙文化的精神,继承发扬龙文化。
⑧ 龙文化有哪些
龙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入了我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可谓是一个符号、意绪以及情感。龙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拥有华夏血脉的人,因此,“龙的人”、“龙的国度”也逐渐被全世界所认可,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
⑨ 有哪些龙文化
前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
起源--身世之迷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着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
龙的发展——气象万千(一):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
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
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
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
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龙施雨沛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也有龙的活动。据说大禹治水前,有应龙以尾画地,为禹画出应开挖的浚水导水的水道线路,也有传说说禹治水时疏导河川、挖去山岩,有应龙在前曳尾,有玄龟在后挖泥,当疏导到巫山县时,一条应龙画错了水道,被禹处死。巫县现在仍有错开峡和斩龙台两处地名。
传统中的应龙是一种有翼的龙,颈细腹大,鳞身。脊上有棘礼四肢强健,而且喜欢独处。古人曾有诗咏应龙:“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非云足不踏,举则冲天翔。譬彼野兰草,幽居常独香,清见播四远,万里望芬芳。隐居可颐志,自见焉得彰。”这首诗实际上是借应龙而指人,借题发挥了。
从上述传说中可以看出,布雨还不是应龙所独有的功能,因为蚩尤也请来了正规的神抵——雨师。但应龙有布雨的本事则是无疑的。据说黄帝战胜蚩尤后,由于应龙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们用上造出一条状如应龙的“土龙”,同时施以巫术,才使得上天降下了甘霖。于是以“土龙”呼风唤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虽然上古时代的雨师有多种名目,但随着龙崇拜的普及,其它雨师的形象乃至名称都弱化、模糊了,只有龙的布雨形象日益强化,所以龙也就成了雨师。
龙的司水与布雨形象的鲜明,又与祈雨巫术的发展有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在远古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天气的阴晴旱涝、雨雪冰霜都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农业收成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先民们的命运,所以祈雨就成了最重要的巫术。在上古的祈雨活动中,虽然离不开龙,却不以龙为主角,因为上古时期龙是沟通神与人的工具,是天神的助手,本身还不是神,所以在祈雨巫术中,龙还只是布雨的工具。
那么,上古祈雨是什么样子呢?
据文献记载,上古祈雨巫术主要是焚人祭天。当作牺牲而被焚烧的是两种人:巫和魍。巫在原始宗教中是天神的使者,所以要用火焚死,使其能升天向天神介绍旱情,求天降雨,魍是一种残疾之人,据说身躯矮小、腹部高耸,总是仰面鼻孔朝天。
天哀怜这种人,怕下雨雨水流进魍的鼻孔,所以不肯降雨,造成干旱。这样,魍就成了一名召致旱魔的不祥人。所以要在巫术中焚烧魍,是因为在远古先民看来,既然上天哀怜其病不肯降雨,自然也会哀怜其被焚而降雨人间。在这个仪式中,要使用龙状的祭器和“作土龙”,用龙来通神,求上天降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文明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兴起,上古时那种残酷的焚人祭天的祈雨方式有了重要的变化,不再焚人,而改为曝晒。担任祭司的巫和作为牺牲的魍要在炎炎烈日下曝晒数日。但这种作法也已受到怀疑和指责。《礼记》记载说,有一年大旱,鲁穆公召见县子商量。穆公问道:“天久旱不雨,我想准备一场祭天曝晒的仪式,你以为如何?”县子回答说:“天不下雨,您却去曝晒残疾之人,如此施虐,是不可以的呀!”穆公又说:“那么我举行祭天曝巫的仪式是否可以?”县子说:
“靠巫这种愚蠢的妇人来祈天降雨,难道不是自己的疏忽吗?”这段对话显示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是曝晒巫和魍这种求雨巫术也已受到冲击,被视为是虐待和愚人之术。
战国以后,祈雨的仪式更多地转向用龙,并将阴阳五行的内容融进了仪式之中。如在汉代,春旱求雨时,地方官要选择水日祭把社稷山川,不得斩伐山林名木。在城邑的东门外建四通之坛,坛方八尺,周围树立八面黑旗,以水官之神共工为神主。祭祀之时,用八条生鱼和玄酒(一种用来祭祀的清水),并准备清酒和大块的肉脯。用洁净善言的巫人主持祭把,要连续三夭举斋。巫要穿黑色衣,先向神主祭拜,然后念祝词,祝罢再拜。祝词是:“上天生五谷用来养人,现在五谷受到旱灾的危害,难以成熟结出果实。诸神享受清酒与肉脯,拜请神灵降雨。
雨降而大地湿润后,我门就奉献牲物再表感谢。”在水日作一条8丈长的苍龙,置于中央,作7条4丈长的小龙,龙头皆向东方。
各相距8尺。再选小童8人,食斋沐浴3日,穿青衣而肃立。把祭祀土神的“社”与闾外的沟挖通,用5只蛤蟆放在社中央方8尺、深1尺的池内,注以水。然后再准备清酒肉脯,斋戒3日,穿上黑衣向神祝祷。用3岁的公鸡与雄猪,将其作为祭神用的炙肉,在四通神的供室中炙烤。谕令百姓关闭南门,门外放置盛水的容器,开北门,村内放一口雄猪,北门之外的集市里也放置一口雄猪,听到鼓声响起后就炙烤猪尾。间里周围如有未掩埋的骸骨要埋于地下,沟峪有草木壅塞的,用火将柴草烧掉,如河沟已被桥道堵塞,要疏通。求得雨后,向林献一口猪及酒、盐、黍等物。作龙必须要在水日,必须要用洁净的上。还要在庚子日令吏民夫妇同居,以取阴阳调和之意。在汉代的祈雨仪式中,龙的地位与作用已与远古时期有了差别,汉代祈雨用龙,主要的不是用龙来通神乞雨,而是因为龙本身就可以招云,云从龙,有云自然易于降雨。
汉以后,祈雨的仪式复杂化了。这是因为汉之后佛教渐次传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初具规模。这两种宗教在中国立足后,便成了祈雨活动、特别是民间祈雨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但传统的以龙祈雨的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佛、道的祈雨逐渐结合,不过国家祈雨把典中,还主要地是通过敬天求天神降雨,巫术的成分减少,甚至不再使用巫砚,但以土龙招雨的作法还很常见。隋代专有祈雨的祭坛,当第一次祈雨后不见灵验时,皇帝则下令禁屠、迁走集市,官员不得打伞用扇,让居民造土龙,皇帝自己还要穿素衣,不坐正殿或干脆露天办公,还要减少御膳的数量,撤掉乐队。
唐代除了传统的祈雨仪式外,又出现了画龙祈雨的新花样。唐代民间的祈雨近乎于直接向龙祈求,并保留了巫术的某些形态。据《全唐诗》记载,唐代民间祈雨时,用土填满大瓮,用木制的蜥蜴放人土中,然后用穿青衣的小童手持青竹,围瓮边唱边舞:“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由于蜥蜴是龙的原型之一,所以在仪式中当了龙的替身,如同用土龙一样。小童且歌且舞,显示出巫的流风余韵。宋代民间祈雨也用此法,不过略有不同,求雨时各街巷以大瓮装满水,上插杨柳枝,将活蜥蜴放入水中,也有青衣小儿环绕而歌。宋代还有一种龙虎祈雨法,用长绳系一虎头骨,投入据称是有龙的水潭之中,使人不断牵动长绳,虎头骨就在水中摇摆不定,于是就会有云起潭中,随之雨降。这种祈雨仪式取的是龙虎相斗之意,引龙出渊,从而降雨。唐宋后,国家的祈雨仪式上常有最高统治者参加,明世宗朱厚璁曾亲到郊坛祈雨,得雨后赋诗:
“烟雨腾腾述苑林,老龙惊起状千寻。
三农此时欢樯秀,百谷成时喜赋吟。
嘘呼还本原阳气,震荡须资雷雨临。
莫谓尔君六事否,且喜思霖抵万金。”
龙在上古时代,具有原始宗教的意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宗教意义淡化,世俗化的趋势加强。但汉以后,龙又重新被注入了宗教的内容,龙也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
龙的这一身份变化源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由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这个王子就是佛教里所称的释迦牟尼佛祖,也称如来佛。佛教创立后,经西域渐渐传播到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为能在中国立足,佛教大幅度地中国化,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神柢和巫术的吸收。佛经在传入中国时,也在概念和术语上尽量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
在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实际上,那迦的原型是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蟒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按佛经的说法,佛降生后,那迦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并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那迦的数目在佛经中说法不一,有五位、七位、八位、八十一位、一百八十五位等不同说法,每位又有眷属千百。那迦可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显然,佛教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佛经转译为中文时,那迦顺理成章地被译为龙,而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以龙为神灵,对佛教中的龙也就慨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了。
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部神抵中的第二位,神通广大,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严华美的宫殿,佛曾到海底龙宫中宣讲佛法。这些内容对中国龙王及龙王传说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提供了素材。
道教形成于东汉未年。它是在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因而,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道教中的神仙也多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神兽有三种,即龙、虎和鹿,分别称为龙峤、虎峤和鹿峤。三种之中,以龙峤为最上,因为龙能上天入地,穿山潜水,能助修炼之人混杳冥而通大道。据道教经典所说,乘龙断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何地,都会有神祗出迎。早期道教,尽管不否定龙的施云布雨的功能,但为龙所规定的基本职责是供得道仙人驭乘。那么,为何道教后来特别重视龙的施水功能,以致后来也出现了龙主这一“神”呢?这主要是因为早期道教与佛教曾有过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也奋起直追,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王,而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闰、西海敖钦、北海敖顺;五方龙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此外尚有清净、大地、法海,日月、星宿、天宫、龙宫等各种名目的龙王数百位。上古原始宗教中的龙虽有神性,但并不占地一方,但道教的龙则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渐至凡有水之处,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甚至井、泉之内,莫不有龙王驻在。
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道教的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而且还可救火,当龙降临时,还可以在祈雨的同时捎带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如求福、长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无有不吉”,大有包打天下的气概。道教中龙的施雨也更有人情味和传奇色彩。《太平广记?》曾记有一位名叫释玄照的人在嵩山修炼讲法。听众中有三位须发皆白、相貌奇异的老者从无缺席,虚心听讲。一日,三老臾谒见玄照,称三人皆为龙,得闻大道,非常感激,无以为报,请玄照指使。于是玄照说:
“今天下久旱,如能行云致雨,润万物而苏民困,功德非浅。”三老臾回称:“施雨不难,但天帝雨禁森严,擅自行雨,于系非小,恐有杀身之祸。不过有一方法可行,我等闻听少室山处士孙思邈德高望重,仁德无量,其所传《千金翼方》惠济万世,其名已录仙籍。如得孙处士一言相庇,定保我等安然。”于是将相庇之法告诉给玄照。玄照即赴少室山孙思邈处,请庇护三龙,使龙能召云致雨。孙思邈问以何法,玄照答以三龙降雨之后,即避于思邈居室后的池沼中隐蔽。如有异人拘拿三龙,请思邈劝谕释三龙之罪。孙思邈允诺。于是三龙行雨一昼夜,千里雨足。次日,玄照赴孙思邈处,二人对谈之际,忽见一骨状奇特之大汉径奔室后池沼,大声叱咤,须臾间便有三只水獭浮出池面,大汉以赤索将三獭捆定,准备离去。孙思递急趋前拦住大汉说:
“三物之罪,死不足以赎,但擅自行雨是出于贫道之意,还望开释三物,并请上达天帝,恕三物之罪。”大汉听毕,即解开绳索而去。事后三龙赴孙思邈处,意有所酬,孙坚拒。三龙又向玄照致谢,再三为请。玄照不得已,遂请三龙作法将观前障路山峰移走。于是三龙作法,将山以雷霆击碎,观前豁然开朗,数里坦平。
故事中的孙思邈为隋未唐初名医兼名士,有千金方传世,当时颇有名气,被道教牵扯入内,反映道教不仅能使龙致雨,还能救龙之命,龙与神仙的感遇富有人情味。孙思邈救龙故事不止一端,《酉阳杂俎》记孙思邈在终南山隐居,时天大旱,一名来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他结坛祈雨。七日后,池水缩数尺。池中之龙化为一老者至孙思邈处求救。孙说:“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将方予我,即可救你。”龙答称仙方天帝不准妄传,但事急已顾不了许多,遂将仙方奉上。孙思邈大喜,嘱龙不必忧虑。自此果然池水渐涨,甚至溢出池岸。胡僧祈雨不成,羞奎而死,这个故事中的孙思邈没有仁圣的色彩,颇有乘人之危、且不顾天下而念一已之私的意味,但表现了在龙问题上的佛、道之间的竞争。
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一神兽而成神。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几乎无水无之。封建帝王也对龙神发生兴趣,唐代就有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天下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之举。帝王的褒扬,抬高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本来在佛、道二教中,龙虽为神,但都没有显赫的地位,因此无论佛寺还是道观,都不供奉龙,龙但是宗教建筑的装饰,至多不过是佛、仙的坐骑,但在中国民间,龙却扬眉吐气,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祗。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与城隍庙、土地庙成为中国到处可见的祠字。
更多见http://www.sailworld.cn/dragon/index.html
⑩ 中国古代的龙文化
前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赖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关于龙的起源还有许多学说:神异动物说 、图腾合并说 、天象树神说、 恐龙遗记说 、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等。
龙文化的内涵
北大一位教授从三个层次,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
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
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龙作为通天神兽,有助于人达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龙形态,大多数都包含这种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鳄型原龙。这里的整个蚌塑的文化内涵,据李学勤、冯时等着名专家研究,俨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苍龙白虎北斗星图”,既表现古人以苍龙、白虎和北斗星座确定时间与农业生产季节,也反映出这位高踞于当时权力上层的墓主,足踏北斗、执掌干坤的神灵地位。而蚌塑的鳄型原龙,在这里起了通天神兽作用。
龙作为飞天神兽,可以帮助人达到升天境界。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齐国术士公孙卿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在这里,鼎上的龙纹是一个神奇的中介,它使龙下凡,助黄帝升天。
《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开宗明义的干卦,就以龙——苍龙星座的物候历法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
孔子晚年《易传》与帛书易传中,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高度,来解释《易经》干卦内涵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龙作为通天之物,还有助于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统一的宇宙模式。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许可以举出西汉初期杂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训》:“正土之气,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迫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这里有许多神秘主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一个合理内核,则是表达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龙成了沟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环节。
由此可见,在龙的形象、龙的观念中,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独特形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
中国龙的本质特征,却在于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缘关系,升华为以地缘关系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内涵。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的传人
龙天地开辟之后,就该创造生命、繁衍人类了。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这件伟大的工作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合作完成的。生活在既遥远,又幽美的"华胥氏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由于再找不到其他女人,龙性在身又立志做"人类之父"的伏羲先生,只好和妹妹女娲氏小姐结婚,生下来第一批男人女人。这位堪称"人类之母"的女娲氏,也是龙身人首。这样,在那些汉代的画像石里,人类的这对父母便幸福地相依相偎,或手持吉祥物,相互礼敬,而两条龙尾,就紧紧地环绕着,亲密地交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源头吧。的传说
龙与帝王的象征
在公元前二世纪汉代以后,龙的形象与皇权联系起来,成为皇家的徽记。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他的后代称为龙子龙孙,他的服饰被称作龙袍,他的一切用品都刻画上龙的形象。那么,龙是怎么成为帝王的象征的呢?
来由大概有两个:上古的帝王天神大都是龙,或具有龙性。像我们提到过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乘龙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龙的共工,以猪婆龙为乐师、教飞龙效八方风音的颛顼,以及因母亲感龙才有幸出生的帝喾,等等。中国人生来尚古,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帝王是龙,后来的帝王自然也是龙了。即就是不具备龙性,也得设法把自己包装成龙。
再说,龙要管地上的水,又要管天上的水,这就得具备在天地间来去自由的本领。它可以直达天廷,向天帝反映人间的情况;也可以从天廷下来,传达天帝的旨意,替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说自己"受命于天"吗?不是自称是天的儿子,代天帝管理人间吗?显然,龙的神性和君主们的帝王性在这儿扣合在一起。于是,帝王们都成了"真龙天子"。
好像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于是被称作"祖龙"。汉高祖自称是母亲刘媪与蛟龙相配后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汉景帝梦见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结果应在晋元帝身上。。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宋高祖小的时候独卧讲台前,上有"五色龙章"……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统治者将自己与龙相联系,无不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或因其出身低微借此提高威信,或因社会动荡以此麻醉人民。
海外龙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的《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龙却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西方夫妇盼望千禧婴儿,中国人盼望生个龙子龙女。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中国的龙文化也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其实远在白种人接触到中国龙文化以前,中国龙已经漂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以至美洲土着人当中。
一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
量传入日本的。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显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龙的头大,有些像狮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
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长江以南有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龙舟文化甚为发达。指挥龙舟竞渡的铜鼓饰有龙凤等吉祥动物图案。东南亚的铜鼓艺术源于中国。滇系和粤系铜鼓艺术的差别也见之于东南亚,成为长江龙凤文化的地方变体。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
亚龙文化是长江文化系,特别是苗蛮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国龙文化要比东南亚更要早得多。考古学家发现,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伦布时期,中国龙艺术就传入美洲,和当地土着人文化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基干。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中国历史的商末周初)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地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与商周时期中国龙的本源相似。在一些古印地安人文化遗址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几乎是中国扬子鳄的写生。印地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考古学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龙身体各部分分解分别于中国龙体各部位比较后惊奇地发现,玛雅文化的龙与黄河文化和松辽文化的龙极为相似,印加文化的龙几乎是华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龙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坛庙宇上饰有的龙的形象,说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地崇拜龙文化。其实龙文化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时期就东渡美洲并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
龙文化的影响
龙与绘画
龙属于商代艺术家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原龙纹)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因而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中国的纯绘画艺术大约在东汉时期才从应用美术中独立出来,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画龙专家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
曹不兴之后,又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善于画龙。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绝妙”。南北朝时代的张僧繇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 唐代的画龙名家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传古、陈容三人。董羽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
明、清两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从传世的有龙形象的作品看,其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都更显成熟。
龙与文学
龙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观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龙纹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流行的纹像之一,龙自然要成为文学家笔下的素材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中所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纹,尤其以龙旗为最多,如“龙旗十乘”(《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周颂?载见》)、“龙旗承祀”(《鲁颂?閟宫》)等等。
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九歌》中有很多涉及到龙的诗句,这些龙均属为神人驾车的神畜。如《云中君》“龙驾兮帝服”,《湘君》“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大司命》“乘龙兮辚辚”,《河伯》“驾两龙兮骖螭”等等。
随着诗歌的发展,以龙入诗的现象逐渐增多。隋唐以后,与龙相关的典故广见于诗中。
龙与民俗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龙王会 每年夏历五月,很多地方都要举办"龙王会",这一习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
端午节
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
祭龙节
哈尼族,壮族、瑶族传统节日,哈尼族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陆续开始过节。节日这天,选出两位英俊的小伙子扮成姑娘,在"龙头"带领下,由众人簇拥,周游寨子。壮族在农历二月间过此节。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所需的鸡、猪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骑马或载斗笠者均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使人畜平安。瑶族节里农历三月三日。祭龙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祭时,要杀猪献供,猪由全寨 出钱购买,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参加祭祀仪式。
龙头节
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五。是日,当地群众备供品祭祀龙王。
总结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度。除了欧洲那个代表邪恶的龙外,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源于中华文化,或者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征。几千年来华人崇拜龙,信仰龙,祈望龙给人类带来祥
和,带来发达。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被绝对化,并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