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两种文化融合哪个容易

两种文化融合哪个容易

发布时间:2022-07-12 09:12:48

❶ 如何解决跨文化问题

现在和未来,国内的管理者将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环境里工作。管理者在实施那些能提高功效的管理手段时,必须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很大程度上是由被管理者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人们经常用“文化冲击”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这就是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管理者在处理跨文化管理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由此带来的影响。跨文化管理问题,小的也可以成为困扰公司的障碍,威胁到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效率和有效性,问题大的则形成文化上的冲突,甚至可以颠覆整个公司。本文现在就以广州标致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为案例,来分析跨文化管理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跨文化管理的办法。

广州标致是由广州汽车制造厂、法国标致汽车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合资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成立于1985年,总投资额8.5亿法国法郎,注册资本为3.25亿法郎。广州汽车集团公司占股份46%,法国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占22%(主要以技术入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占20%,国际金融公司占8%,法国巴黎银行占4%。广州标致员工共2000余人,由广州汽车制造厂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共同管理。1994年,广州标致开始亏损,到1997年累计亏损已达29亿元人民币。广州随后以零收购方案收回各方股份,中法合作随即终止。

广州标致采用了法国标致的组织机构设置,实行层级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采用法国标致的全套规章制度。法国标致的规章制度是总结了全球20多个国家建立合资企业经验而制定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企业管理基础的不同,使中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分歧。在中法合资之初,广州标致公司从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到技术监督等重要管理岗位的重要负责人几乎都是法方人员,他们采用的是生硬的、强制的方式,推行全套的法式管理模式,由此引起中方人员的强烈不满。教育上的落后使中方员工总体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甚至有某些积习难改的不良语言和行为习惯,与外方人员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和谐。虽然中法两国的管理人员都对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共识和心理准备,并且各自都在努力互相了解,但作出退让的多数是中方,法方容易在许多情况下以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行事,使中方的管理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出现罢工事件,最后由中国政府和法国领事馆出面事件才得以解决。为什么会这样呢,该公司的中方员工道出了心里话“法国人的管理方式我们接受不了,我们受不了洋人的气”。这实质上是两国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这种文化观念上的冲突的表现主要有四种:(1)双方对峙,冲突越来越大;(2)外来文化被本国文化所同化;(3)外来文化占上风;(4)双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求大同存小异”的企业文化。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双方对对方的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总结跨文化管理的经验和寻找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所致。第二、三种情况在少数企业,或某一阶段发生,不可能长期维持,因为,当一种文化完全压倒另一种文化时,被压倒的文化必然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除非占上风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吸纳或包容另一种文化。第四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大多数成功的跨国经营最后都会形成这样的结局,两种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冲突逐渐消融。

解决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其根本途径是加强对合资双方两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文化选择与调适机制,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国内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我们来看看与广州标致具有相同背景的同是汽车合资项目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德国大众汽车是最早与我国汽车业合作的跨国集团公司。1985年 ,大众汽车在我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85年~2001年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相继生产出“桑塔纳”、“桑塔纳2000”和“帕萨特”等产品。目前,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轿车总量已超过200万辆,占中国轿车总产量的52%以上。大众汽车公司被视为当今世界在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中最富开拓精神的汽车制造商!

与广州标致公司不同的是,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中外双方都在努力寻找文化的共同点和互补性,增加相互沟通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上海大众合营初期,中德双方也经历过“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的矛盾局面。当年,有一批冲压零部件表面有缺陷,不符合大众公司的质量标准,德国专家毫不犹豫地把崭新的配件扔进报废箱。中方员工事后偷偷地捡了回来,打磨后重新利用。德方专家知道以后,用榔头将这些冲压件砸坏再次扔进报废箱。中方老职工心痛不已,双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但是,在处理这样的矛盾时,双方并没有陷入对抗和对峙。而是强调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之间如何有互补性”,并最终达成共识。现在,严格的质量标准已经成为中德双方的自觉追求。

德国大众董事长皮耶希说:“尽管我们双方存在着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但这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多沟通,这使我们相互之间很容易地建立起了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他认为这是与中国合作成功的另一个原因。该公司总经理海因茨·诺德霍夫在对待文化观念的差异上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他说,“只要我们认同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求大同存小异,就不会导致激烈的冲突,今后,‘大众’汽车在全世界都会得到发展,我们的前途将更加辉煌。我们现在已经为大众汽车发展公司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外部文化大环境和内部条件。”海因茨·诺德霍夫也被称为大众汽车跨文化管理的先驱。正是由于中外双方有了共识的基础,才使得彼此能做到互相支持,相互退让,积极配合,加深了解,从上到下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风气。

形成中外合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经过冲突期、交汇期最终达到融合。在冲突期,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冲突首先表现在心理上,对对方文化产生排斥和抗拒,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自双方合作开始时就会出现,如谈判、签协议的过程,双方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分歧和差异可能以正式协议和合同签订的方式暂时得到解决,但此后的经营决策、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特别是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可能对协议与合同条文的不同解释,从而造成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使文化摩擦屡屡发生,潜藏着爆发冲突的危机。冲突期是不同文化“初期接触”的必然反应,这个时期的文化冲突处理得好不好,将影响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两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在冲突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管理人员要认真认识对方文化与己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要认识到尊重对方文化就是尊重对方个人,因为尊重对方文化是双方心理沟通的桥梁、文化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才能对它方的民族性、国民性、行为方式、人格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对方的人格,才能体会和捕捉到对方的观点及在不同文化理念引导下的表达方式,达到真诚的合作。尊重对方的习惯,就是尊重对方的文化形式和心理文化积淀,是对他方行为方式的确认。

所谓交汇期,是指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能够对它方文化进行接纳和认可,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能够表示理解、体谅和支持。既能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看到对方文化的不足,又能认清自身文化的缺陷,对方文化的长处,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局面。

所谓聚合期,是指跨文化的全面融合期。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形成既认可多元文化的存在、共存共荣,又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处理跨文化的冲突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广州标致汽车的失误和上海大众汽车的成功中,总结出如下可吸取的经验:

1、合资企业要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必须要形成共有价值观。广州标致成立12年以来,中法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致力于共有价值观的塑造。有人对广州标致的企业文化进行过问卷调查,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中法双方的价值观相互冲突,7%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没有形成共有价值观和明确的企业精神,没有形成同心协力的群体意识,产生了文化冲突没有及时缓解和解决,双方的管理层对文化冲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失去了协调两种文化冲突的最佳时机。

2、要实现员工文化、管理者文化和企业整体的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的融合。企业的制度文化,最终要由全体员工去贯彻。虽然广州标致有一整套完备规章制度,但多数是沿用法国标致的,很多地方不符合中国国情,法方的管理人员要求中方管理人员和员工完全按法国管理模式行事,往往使中方人员产生逆反心理,企业整体的制度文化无法在全体员工、中方管理者中间得到落实和生根,结果形成员工文化、管理者文化、企业整体的制度文化三张皮相分离。

3、文化差异最小化处理。对待和处理文化差异的另外一种组织战略是将其带来的影响最小化。这种方法的根本出发点是:正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最小化方法意味着将各种文化均匀化、产生一致性;而应用的主要手段可以是建立全球化的企业文化(一致性)。一个强有力的公司文化体系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可以减弱不同国家文化带来的影响。

4、从文化差异中得到竞争优势。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所以,与其让一种文化控制另一种,或是采取同哪一方都不对立的折衷“安全”解决方案,不如让我们面临一个挑战——采取积极的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使得总体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优于各部分作用的简单加和。多样性就是将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期望、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人们集合到一起,在给公司带来盈利性和竞争力这一力量的驱使下共同工作。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在于:(1)市场方面,提高公司对于地方市场上文化偏好的应变能力;(2)资源获取方面,提高公司从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中聘用员工、充实当地公司人力资源的能力;(3)成本方面,减少了公司在周转和聘用非当地人士担任经理方面花费的成本;(3)解决问题方面,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了制定决策的的能力和决策质量;(4)创造性方面,通过视角的多样性和减少关于一致性的要求来提高公司的创造力;(5)系统灵活方面,提高了组织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❷ 全球化时代 民族文化转型于民族文化融合 有何不同

1.确定基本格调。
现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层内涵,即文化转型,文化的转型和现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启蒙和塑造中国人以构成现代化主体,这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文化建构的框架内涵的基本点.

2.文化的主文化和亚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化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研究的角度,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由主文化变成亚文化,甚至产生文化堕距现象。

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型可以采用中国家庭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
中国的城市都热衷于建高楼大厦不但写字楼和酒店“欲与天公试比高”,住宅楼也二三十层不在话下。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了人际关系的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使得中国的家庭变小,传统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闭的高楼住宅使得中国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趋向孤立的小单元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
另外,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轻有时间有经济有钱时多多享乐,离婚现象很严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转型中的一个表现。把这些现象描述出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型并稍加分析即可。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论、唯物论等分析历史转型与文化转型的联系。本人认为文化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载体,其实都是历史问题,传播、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转型过程,文化转型寄予在历史转型中,历史转型又依托于文化转型,理解时要结合起来。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在其本性上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类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主情感,主群体,主静止与主和合等等,西方文化则主理性,主个体,主运动与主斗争等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执一端的价值取向既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东方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文化)将与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融合成一种新的世界型文化,——这种新的世界型文化既保存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的缺点。中国由传统文化向这种世界型文化转变的过程就是中国的文化转型。
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并不存在自古以来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整个人类都处于荒蛮时期的时候,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无东方和西方可言的。把文化区分为东方的和西方只是在两千多年前希腊文化产生以后的事情。当时的希腊人一方面基于亚细亚和欧罗巴之间的世仇,另一方面基于新产生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与地中海以东地区文化的区别,才开始萌发了模糊的东方和西方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日益得到强化。人类的历史至今已有几百万年,两千多年相对于几百万年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来的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并没有史实根据。第二,所谓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完全是以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为前提的,并分别是与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相重迭的,而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改变地球上经线的标度,把现在的东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西半球,而把西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东半球,如果那样,我们又如何在文化上区分东方和西方呢?何况事实上,现在的某些东方地区已经出现了所谓的西方文化,而某些西方地区则仍然存在着所谓的东方文化。第三,如果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来的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即如同某些学者所说的是人性的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延伸,那么又如何解释在以后的发展中两种文化会融合成一种新型的世界文化呢?诚然,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交往会更加频繁,但交往只能把具有成人基因的少年更快地变成成年人,而不可能把不具备男人基因的女人变成男人,也不可能把不具备女人基因的男人变成女人①,即交往不可能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如果两种文化中没有共同的遗传基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走到同一个目的地的,更不要说相互融合了。所以在这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的命题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将相互融合的命题不能同时成立,二者至少必有一假。这种假是这种理论体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的逻辑矛盾。
中国所能走的“只能是中西融合之路,综合创造之路”,“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创造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
在今天,文化融合论的以及各种类似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之所以特别有市场,不仅蒙蔽了东方的大多数人,甚至蒙蔽了西方的不少人,除了种种主观的原因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处在各自转型的关键时期。如前所说,东方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农业文化的晚期,开始了向工业文化的转向,事实上,不少地区已经在许多层次上完成了向工业文化的转向,这样势必出现某些所谓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经过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二三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工业文化因素——主要是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法律至上和自由主义等等也已经在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的同时,它们的弊端也日益彰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表面上带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后工业文化价值。东方文化的转型和西方文化的转型实质上是二者按照同一个规律和共同的路径在各自的出发点上向各自的更高的阶段演进,但是,这种情况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东西方文化都各自在朝着对方的方向发展。文化融合论者以及综合创新论者正是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于是似是而非地得出了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或综合创新的结论。事实上,人们平常所说的几乎所有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现象,其实只是人们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东方地区的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演进的某一个阶段的结果,而如果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只不过是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演进的某一个暂时的阶段。

❸ 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文化趋同

融合就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其中拥有两种文化自身的特点;而趋同就是两种有它们的相似处,但它们还是两种文化。

❹ 两种文化是指什么

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个应该就是叫做两种文化

❺ 文化是一种多元素,如何融合现代文化才能不会冲突

他们的中华文化只因此可以屹立全球文化之林,承传五千年无败,就是因为它具备的极大宽容、改造能力,它可以把从印度传到的佛家彻底同当地文化的儒、道两种文化结合,变为中华文化的当地文化,它也能把来自于西方世界的圣诞过成中国味的狂欢夜,更不用说长期吸收一些中华各民族文化元素了。社会是飞速发展进步的,民族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日俱进。这就规定民族文化务必不断吸收时代元素,持续吸取时代文化营养。

文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着冲突。文化的发展人是关键的引领者,人繁杂多样性,便是文化多元素的展现。炭基元素趋向活跃,氦基元素趋向惰性。前者丰富物质,不代表后者是无用的。前者能丰富物质,正是与其他元素冲突的结果,因此,怎样看待冲突,正是体现文化的阐释力,这个阐释力必须能真正站着巨人肩膀上得人来阐释。

❻ 如何让东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让中西方文化融合。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政治上的两大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体制。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跨国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途。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文化,这种人类所创造出的永恒瑰宝,有着其隽永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文化两种,他们有的将顽强的继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们都如同其自然诞生的过程一般,本就没有任何界限,暂时的冲突,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的丰富与完美。而站在城内的我们,不要总是向往城外的美好,无论内外,守住已有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双眼展望真美的,那么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千百年来,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荡荡的前进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结局的。

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

❼ 文化融合的简介

文化融合的过程:
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
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Merge and Adap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blending culture hybrid 4. cultural blending
5. cultural fusion
6. cultural integration
7. Culture Fusion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阅读全文

与两种文化融合哪个容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