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自信包括什么

文化自信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12 13:44:38

A. 中国的文化自信包括哪些

文化自信 ,
就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信,
对中国古代的科技艺术成果自信,
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

B. 四个自信的内容是什么

四个自信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1、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

2、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

3、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4、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

(2)文化自信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1、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3、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C. 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包括什么

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包括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3)文化自信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D. 什么是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做到文化自信:

1.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

2.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

E. 文化自信包括哪三个方面

从三个层面理解文化自信

黄杰
2018年11月09日15:50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从 三 个 层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理论层面,思考文化主体性问题,各民族应不应该有,能不能实现文化自信;二是历史层面,重读文明轴心期,从传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现实层面,如何构建体现当代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理论层面:彰显文化主体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教养、知识哺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劳动生活的精神产物,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那么,“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从文化主体性看,钱穆先生一直对中国文化保有敬意,他坚持认为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他的着作都是激发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1963年,香港政府邀请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组成一所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不是语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据说当时想了很多名字——中国大学、中华大学,最终还是钱穆坚持,“不如叫中文大学”。他在创办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化,强调中华民族能够保有文化主体性。着名汉学家、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这样评价钱穆,“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
钱穆逝世后,士林震悼。当时有大量媒体以“中华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敬悼史学家钱宾四先生”“承传中华传统、创新中国文化——敬悼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为题对这位学人的学术贡献做了极高的评价。
历史层面:重读文明轴心期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观点,表明某个历史时段是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得到了思想界的认可。按照他的看法,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巨人。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历史现象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以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开始“终极关怀的觉醒”。恩格斯就曾指出,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几乎研究了人类所有的基本问题,并提供了雏形。
中华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建筑工艺、民俗风情,还是治国理政、人格修养,都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魅力,都可以提供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如果想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必须整理好我们的过去,要让我们过去的资源通过这种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未来的前途、为未来的目标而服务。总之,文化要走向当下和未来,要能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深入人心,指导我们的生活,营养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内涵,就必须要创新,要做创造性的转换。
中国要前进,每一步都不要忘记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哪里,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哪里。如果不明白这一切,就可能犯各种食洋不化的错误,故步自封的错误。
现实层面:构建文化软实力
祖先的成就毋庸置疑,主要是不少人对当今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抱以质疑的眼光,不以为然。“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须从两个维度来思考问题:一是古今视角,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视角,如何看待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首先,对“传统”我们要有新认识,现代是传统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众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话语、价值认同、人文性格。其次,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各国文化交流、话语授受的规律和经验,特别是对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培育的借鉴。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着眼需求,中国文化发展要设计“中国”议题,完成三大目标,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打造好中国话语。要言之:中国故事,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趋势为切入口,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现中国。比如,呈现国家多维度发展的电影,从现实主义视角传播中国故事。中国价值,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面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华历史文化优秀品格,体现当代中国道路的精神气象。比如创新文化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电视媒介传播有机融合,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国话语,要以天下太平为导向,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理念。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雨果奖获奖者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既是亚洲人首次获奖,也是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关注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书写儿童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时报》

阅读全文

与文化自信包括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