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修养是什么意思
说起文化修养,是因为看到一个朋友博客中关于同一问题的讨论。从我的角度看来,作者将“文化修养”与“文学素质”划了等号。并以此得出结论:“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是成为作家的基本条件”。这个结论不能算错误。但看到作者对张怀旧、刘翔、王军霞的文化修养多少做的比较分析,我觉得仍然必要指出作者所指的“文化修养”其实只特指了“文学素质”--正所谓“白马非马”,这种误解在所谓文化人圈中恐怕不是偶然现象。 我的理解中,“文化”包括“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人文文化是人类感性思维探求精神世界的结果,包含了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等学科。科学文化则是人类理性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所有成绩。当然也可细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它们又可以派分为出经济学、天文学、地质学、电子学、行为学、心理学等等等等。许许多多的学科相互依存,有些如管理学、社会学等新的学科甚至处于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界限模糊。 可以看出,所谓文学上的成就与素养,仅仅隶属与“人文文化”之中的一项而已。 “文化”内容包罗如此浩瀚,以至于要对“文化修养”做出解释,让本F有些心虚起来。 大胆作论:“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 “文化修养”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只修不养,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只养不修,则是热衷于主观臆想的狂人。 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辩。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我对“文化修养”的理解与追求。
2. 什么叫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底蕴: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 出自:《宋史·范祖禹传》。 具体含义: 依.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 贰.内情,功底。 三.事情的内涵;内情:洞察底蕴。 四, 文化的涵养。 引申词汇(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 该词语具有两个前提: 依、是人或者人群所具有的。 我们可以说某地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说某公司具有什么底蕴,但不能说某物具有文化底蕴,它只能是表现出制作人所在群体的文化底蕴。 如: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 贰、这些文化特征都有渊源以及演化,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独特的地域性文化
3. 什么是“涵养”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语出 宋 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言少不更事之人,无所涵养,而骤膺拔擢,以当重任,力绵才腐,凛凛危亡而曾不知畏也。”
做人涵养:
1、不要自视清高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当别人不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2、不要盲目承诺
言而有信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造就一个人。
3、不要轻易求人
把自己当别人——减少痛苦、平淡狂喜把别人当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把别人当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4、不要强加于人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5、不要取笑别人
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6、不要乱发脾气
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是去意已决人生应看三座山:井冈山普陀山八宝山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7、不要信口开河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8、不要小看仪表
撒播美丽,收获幸福仪表是一种心情,仪表是一种力量在自己审视美的同时,让别人欣赏美心灵瑜伽——调适、修炼、超越.
9、不要封闭自己
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0、不要欺负老实人
同情弱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和谐心理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便多一分事业积善成德、修身养性。
4. 什么是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用优势文化中的习语、隐喻和非正式内容流利交谈的能力。从熟悉的街道路标,到历史出处的知识,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语,文化素养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反应。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4)文化涵养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社会成员约定,如果正规的文学知识停留在某个点上,便失去其价值。因为生活是由艺术、表达、历史和经验所交织,文化素养要求在创造公众语言和"群体思考"上对琐事及其用途有范围广泛的理解。文化素养强调这些片段信息的知识的创造者假定听众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
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5. 文化涵养后一句怎么说
文化涵养后一句是:重在“养”。
文化修养得分开解释:“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
涵养的意思应该是有道德有修养吧,修养的意思是指人的修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6. 涵养是什么
涵养,使人严肃而不孤僻,使人活泼而不放浪,使人稳重而不呆板,使人热情而不轻狂,使人沉着而不寡言,使人和气而不盲从。每个人都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涵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机会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才会发生作用…… 对于普通人而言,机会像小偷,来无影去无踪……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观念!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人们常常以"务虚"一词来概括理论和学术研究工作。这是从理论和学术的性质与内涵而言的,即它们一般都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不过,从方法论的层面来说,这项"务虚"的工作却不宜"虚"做,而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注重涵养"实学"功夫。这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文字功底扎实。语言文字是思想和观点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文字功底如何直接决定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水平。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学者较好地掌握研读经典原着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的学者尤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梵文等,仅从白话本、汉译本等第二手资料入手来做学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二是要求学者有比较高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特别是讲究逻辑性和说"自己的话"。作为报纸理论版的编辑,笔者经常与学者的文章打交道,感到有的学者文字表达能力是很强的,但也有的学者这方面就不够讲究或比较欠缺:或者文章逻辑混乱,表达率性而为、缺乏规范性;或者充满了欧式的语言结构与笨拙的术语译名,不但使圈外人如堕五里雾中,就是圈内人也常常看不懂。着书为文不讲逻辑性,不会用"自己的话"来表明观点,说明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其"学术成果"也就很难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
研究选题和论文写作具体实在。一些学者为文时喜欢宏大题目,着书时喜欢构建体系。应当说,有些论文和着作确实需要如此着手,但有的却不宜如此,否则就会成为大而无当的"水货"。这种贪大求全、华而不实的学风,是当代学术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曾经说过:"哲学要善于将大钞票换成小零钱。"我国思想理论界也有一句名言:"一具体就深刻"。作为一流的学者,当然应有宏大的视野、远大的追求,但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进行选题和写作时切口还是宜小一些、具体一些、实在一些。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研究方向切合自身实际。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很注重价值取向问题。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就是从自身的实际和兴趣出发研究学问,通过治学求得真知、提高修为;"为人",就是以学术为趋时媚俗、沽名钓誉的工具和手段。显然,我们今天应该倡导的是"为己"之学。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课题引导的治学方式普遍存在。通过做课题来做学问,好的一面是更有现实针对性,更能经世致用。
7. 内涵、涵养、修养,是什么意思
内 涵】
指人的内在涵养或素质。"有内涵"被极为频繁地当作一种称赞,但"内涵"其实是个中性词。人们把外表艳美而"没有内涵"的女子比喻为"花瓶"。爱情主题的电视节目的嘉宾也常常强调自己喜欢"有内涵的女子"。外表美是可以看见的,至少是可以感觉到,那么内涵能看见吗?希望不那么理想的容貌和衣裳与内涵相交辉相呼应,这难道只是俗人的一个梦想?
这世上的芸芸众生本来大部分都逃不了一个俗字,所以电影中的英雄外貌都英俊,举止都倜傥,衣衫或雅洁成华美或粗犷。旅行时邻座如果是一位娟娟淑女或谦谦君子,我们就会安然入睡。问路也常常要找那些气宇轩昂的绅士。姑娘们希望她们身边的男人如白马王子一样表里如一,民众希望慷慨陈词的政客真正爱国。
内涵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既是个性的特征内容又是一种个性色彩,与气质颇为相似,一般通过人的社会交往显示出来。
有人以服饰来表现内涵--或者莫如说,给人以有内涵的印象。如果服饰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世界非常简单纯真--历史上确实有过"纯真时代(The Jnnocent Time)",但并不纯真--人们的着装态度是自然的,那么一个人确实会通过服饰流露出他的内涵。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假设。在真实生活中,服饰用于装扮,人们通过服饰把自己装扮成自己愿意展示的形象。新娘穿洁白礼服来表示自己的纯洁;女秘书穿套裙来表示自己的勤快;老板穿西装大衣来表示自己的可靠;歌星穿奇装异服来表示自己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但是我们见到过不少不贞的新娘、懒惰的秘书、投机的老板和平庸的歌星。
服饰会在不同程度上欺骗我们的眼睛。眼下走红的形象设计师宣称可以把你扮成一千种不同内涵的人,如果有一千种内涵的话。在真正的面目一姑且称之为外在美吧一被遮掩被涂改并受到赞扬和鼓励的时代,我们怎么能期望用肉眼看到内在美?
【修 养】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同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涵 养】
1.滋润养育;培养。《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除吏部郎启》:“而智效必其无取,尤怠忽焉已彰,不意涵养更滋,霶霈愈此。”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金史·许古传》:“ 河 南既得息肩,然后经略 朔方 ,则陛下享中兴之福,天下赖涵养之庆矣。” 李清照《词论》:“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章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2.修身养性。 宋 朱熹 《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 明 李贽 《与刘肖川书》:“公心肠肝胆原是一副,而至今未离青衿行辈,则时之未至,但当涵养以俟,不可躁也。”《明史·骆问礼传》:“陛下宜日居便殿,使侍从官常在左右,非向晦不入宫闱,则涵养薰陶,自多裨益。” 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
3.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言少不更事之人,无所涵养,而骤膺拔擢,以当重任,力绵才腐,凛凛危亡而曾不知畏也。” 明 唐顺之 《答张甬川尚书书》之二:“承示《大学》小传,盖发于涵养之真而多自得之说。”《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这也是自己素来的学问涵养,看得穿,把得定。”
4.特指善于控制情绪的功夫。《红楼梦》第八四回:“ 薛姨妈 只是又悲又气:气的是 金桂 撒泼;悲的是 宝钗 见涵养,倒觉可怜。” 茅盾 《子夜》十六:“ 仲翁 ,佩服你,真有涵养!不是贵厂的工人在外边请愿么?”
5.谓积蓄、保持水分。《人民日报》1950.2.21:“封山育林为绿化荒山,涵养水源、防止水灾的治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