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安 青敦文化
青墩文化分布于江淮东部南端。青墩文化的典型遗址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沙岗乡(现南莫镇)。青墩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具有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因素,以及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因素,同时又具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的因素。
一、含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
1.含崧泽文化因素
崧泽文化属于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晚于马家浜文化,早于良渚文化。
崧泽文化以太湖流域作为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它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
中期常见的石器有斧、锛、铲、锄、凿、矛、纺轮等,其中以穿孔石斧、穿孔石铲、有段石锛和石锄最具特征性。石器皆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器形比较规整,厚薄均匀,孔大都由两面对钻而成。玉器的制作也比较精致,器形有璜、环、珠、坠饰等。
陶器中灰黑陶的数量比马家浜文化晚期增加,红陶的数量减少,灰黑陶的比例大于红陶的比例。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竹节纹、绳纹、压划纹、堆纹、镂孔及彩绘。镂孔主要施于豆柄上,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个别器物的肩部或底部有刻划符号或刻划动物形象。常见的器形有鼎、釜、甑、甗、罐、盆、豆、钵、炉箅、器盖等。炊器中还有一种甑和鼎套合的甗。鼎大多为釜形,多扁铲足,少数为凹弧足。豆大都为高柄竹节,少数为粗矮柄。罐以折腹的最多,弧腹的次之,折肩折腹的较少,都为平底。肩腹部常有锯齿形的附加堆纹和各种压划纹。壶以折肩折腹为主,瓦棱腹少见,多数为平底。盆为卷沿折肩平底。上述器物中,以扁铲足鼎、高柄竹节形豆、折肩或折腹的罐和壶、折肩盆为典型器物。
崧泽文化的年代,经过14C测定的年代数据只有两个,分别为距今5230±200年(ZK438-0)、4635±105年(ZK437-0)。前一个数据是崧泽遗址中层的第三期墓葬骨骼标本测定。与崧泽文化时代相当的苏北海安县青墩遗址的一个14C数据为距今5330±175年(WB78-7)。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崧泽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5300~5000年[1]。
2.含良渚文化因素
良渚文化的分布虽以太湖流域为其中心地区,但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地域却是很广的。
根据现已公布的资料,受到良渚文影响的地区,北达苏北和鲁南,西到宁镇地区,安徽的江淮地区及鄂西地区,南抵粤北和赣北地区[2]。1976年由南通博物馆调查,1978年和1979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的苏北海安县青墩遗址的上文化层中曾发现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贯耳壶、有段石锛、双孔石斧等。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琮、玉壁、玉瑗等玉器在青墩遗址中也有出土(南通市博物苑发掘出土)。在青墩遗址的下文化层还发现类似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骨耜及干栏式建筑的房屋遗存。
根据良渚文化早、中、晚期的14C年代数据,对良渚文化早、中、晚期的年代可作出这样的判断:早期大约为距今5000年至4500年,中期大约为距今4500年至4000年,晚期大约为距今4000年至3700年。
3.含北阴阳营文化因素
青墩文化中的许多石器,例如穿孔石斧、石锛、有段石锛、石铲、石凿等,都和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的同类器相似。青墩文化地处江淮地区东部南段,该地区无制造石器的原料,其石器可能是由宁镇地区传入。
青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中的罐形鼎,有柄鬶形器、钵形豆等,在南京北阴阳营的下文化遗存都有相似的器形,其制作方法也相似[3]。
青墩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炭化稻谷,以及非农作物的遗存的桃核、芡实等。动物骨骼中的猪、狗、水牛等,也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和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遗存。
二、含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因素
(一)含大汶口文化晚期因素
1.青墩文化中所含大汶口文化晚期因素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制作的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晚期的陶器以灰陶的数量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主要器形有鼎、鬶、盉、钵、杯、盆、尊、瓶、壶、罐等,陶器的这些特征也见于青墩文化中。
2.青墩文化的葬俗也有和大汶口文化相似之处。例如,墓坑都是东西向,死者的头向朝东。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苏北邳县大墩子遗址的一座墓葬(M316),其死者为一中年男性。其左股骨上被一个三角形骨镞射进骨内达2.7厘米,骨镞尚留在骨内。类似的现象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的墓葬中也有发现。青墩遗址的一座时代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的墓葬,其骨骼的上、下肢均被破断。这说明当时随着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部族之间为掠夺财富的战争也随之增多。
(二)含龙山文化的因素
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的全境、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
典型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征是:轮制极为发达,故使器形浑圆、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匀称、和谐,造型规整、优美;陶色纯正,表里透黑,火候高。其典型器物有“鬼脸式”足的曲腹盆形鼎、三角形足的罐形鼎、三足盘、高圈足盘、蛋壳陶高柄杯、各种陶杯、双耳带盖罍、鬶、甗、盉等[5]。
青墩文化的陶器有许多与龙山文化相似之处,如陶系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陶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等。主要器形有鼎、豆、盆、钵、罐、瓮、缸、碗、杯、器盖等。
青墩文化的葬俗、葬式等,也和龙山文化相似。
三、青墩文化特征
通过以上阐述,说明青墩文化中既含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文化因素;又含有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典型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但青墩文化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
青墩文化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角器。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骨器有骨镞和骨鱼镖,以骨镞的数量最多。
陶器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灰陶、黑陶,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陶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和红色陶衣。镂孔主要施于圈足器的柄部,弦纹、瓦棱纹多见于鼎、罐和杯的肩腹部,篮纹仅见于粗砂陶之类的大型器皿的腹部。红陶衣多见于粗砂厚胎陶器上、锥刺纹满布于鼎足表面。主要器形有鼎、豆、罐、瓮、缸、碗、杯、壶、器盖等,以鼎、豆、罐的数量最多。杯大多为侈口筒形,腹部有弦纹和瓦棱纹,杯底有平底,三宽扁足和花瓣足等。侈口三足杯与大汶口文化的三足觚形杯近似。
青墩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淮东部南段的高阜上,和青墩文化的文化面貌相似、时代相当的文化遗址还有海安县隆政乡的吉家墩遗址。
青墩文化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自身的文化特征决定其文化性质。根据青墩文化特征,既不宜将其归属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系统,也不宜归属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系统,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6]。青墩文化是一支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注 释
[1]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第1页;黄宣佩等:《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第29-58页。
[2]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年,文物出版社,第124-130页。
[3] 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3-118页。
[4] 南京博物院:《新沂花厅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第23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页。
[5] 吴金鼎:《城子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1934年;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第25-42页。
[6] 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7页。
⑵ 与青墩遗址同时代在长江流域地区另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是什么
青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海安市西北部约21公里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5015±85年。与青墩遗址同时代在长江流域地区另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是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其年代距今约5300-4000年。
⑶ 青墩文化遗址在哪里呢什么来头哇
青墩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73年发现于江苏海安青墩,故名。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下游的江淮东部地区。出土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黑陶、红陶四个陶系,流行三足、圈足器,也有平底器。饰纹有瓦楞纹、弦纹、篮纹、竹节形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和椭圆形捺窝,圈足上有镂孔和刻印纹;骨角器丰富,有骨链、骨镖、骨凿、骨耜、骨搬指和角锥、角来、角纺轮等,并发现罕见的刻纹鹿角,被认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锄和纺轮、装饰玉器等,并出现仿石斧制作的带柄陶斧;有干栏式建筑和偏梗型炭化稻谷遗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采集、饲养也占有一定份额。据碳14测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特殊地域的文化遗存可能更久一睦。
1978年4月,位于江淮之间的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把带柄穿孔陶斧,因其解决了考古界长期争辩悬疑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劳动工具石斧的穿柄问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除陶斧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考古学意义之外,于破译盘古神话传说亦提供了新的维度。 新石器时代,石斧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大量出土墓葬中随葬石斧的发现,证明石斧已成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最珍重的物产之一。但青墩遗址带柄穿孔陶斧,系根据石斧实物以陶土仿真烧制,而非实用工具。很显然,这把陶斧已由实用领域升华到人类精神活动领域,成为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群落的一种象征性崇拜图腾。 辩证唯物论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原始诗歌,原始舞蹈,原始神话)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劳动与生产中创造的,这些原始艺术或是劳动生活的美化,或是组织、协调劳动动作的手段,或是征服自然争取丰收的幻想。劳动实践不仅创造出人类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与语言,给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还给最初的文学艺术提供了“范本”。作为原始文学艺术种类之一的神话,以人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劳动工具为“范本”,是极其自然的。石斧到陶斧的演变过程,便是劳动产生艺术的明证。模仿石斧实物的陶斧的构思过程及泥坯塑造与烧制过程,即为艺术的创作过程。因为石斧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原始浑沌的宇宙观中,便将开天辟地与现实生活中无所不能的石斧联系起来,自然现象中的雷电霹雳,使人们很容易幻想出一位巨神挥动巨斧开天辟地的原始神话。 认为中国盘古神话传说来源于印度大梵神与西亚“BAN”神者,其立论根据是“梵”与“盘”在古音中音近,“BAN”与“盘”更是同音。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其实都曾有一个发音与“梵”或“BAN”相近的原始创造神。 音韵训诂是考古学重要手段之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学术精神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应该首先从本民族语言源流中去追踪溯源。遴选古汉语中与“盘”字同音或音近者,可以发现,其中“爿”字颇令人寻味。爿,劈开的成片的木柴,像形字。何以音“BAN”?肖其劈柴声也。劈柴工具者何?斧也。而“古”“斧”音近,或其转音,“盘”“爿”同音,故盘古者,爿斧也,劈柴之斧也。 河南省临汝阁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瓮,器表彩绘一幅鱼鸟石斧图。此彩陶瓮为一氏族酋长的瓮棺,在其瓮棺上所绘之石斧显然已非一件普通的生产工具或武器,而是表达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思想。据专家研究,鸟是酋长氏族的图腾,鱼是其敌对氏族的图腾,鸟氏族在酋长的带领下,以石斧为武器,打败了鱼氏族。酋长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瓮棺上描绘酋长的英勇事迹,石斧乃成为氏族酋长的象征。 山东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亦刻有石斧图像。据专家考证,此为“斤”字,即斧字的原始图形文字,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仰韶文化遗址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图像,时代均略晚于青墩遗址中文化层。仰韶文化遗址之彩绘石斧,大汶口文化遗址之刻陶石斧与青墩遗址之仿制石斧的陶斧,分别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再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的石斧形象。青墩遗址出土的仿制陶斧因其时代相对更早,艺术创造过程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在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三件以石斧为对象的新石器时期原始艺术品中无疑具有更为独特而领先的地位。青墩陶斧出土之中文化层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陶斧小巧精致的形体及柄端之三角形小孔可推测,有可能为氏族酋长随身悬挂佩戴之物,以象征其身份及权威;也完全有可能是氏族主持占卜祭筮的巫师所持之物。青墩遗址出土的祭天之玉璧、祭地之玉琮,以及占卜之鹿角刻划纹与锥点纹,说明巫师在古青墩人生活中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乃至崇高的社会地位。此时,陶斧应是巫师手中所持的神圣的威力无边的法器。盘古神话中盘古所持巨斧形象正是由此而来。 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带柄穿孔陶斧由实际劳动工具上升为崇拜图腾,成为人类原始理想神话的最初“范本”,盘古神话传说可以于兹追寻最初的起源。
⑷ 南通历史文化
南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古文化遗址考证,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
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1962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
(4)青墩文化遗址在哪里扩展阅读:
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全境为不同时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积平原。可分为狼山残丘区、海安里下河低洼湖沉积平原区、北岸古沙嘴区、通吕水脊海河沉积平原区、南通古河汊水网平原区、南部平原和洲地、三余海积平原区、沿海新垦区等。
南通全境地域轮廓东西向长于南北向,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呈不规则菱形。地势低平,地表起伏较微,高程一般在2~6.5米,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是其显着特征。
南通境内地势平坦,河沟成网。老通扬运河接如泰运河到沿海出口以南为长江流域,面积5700多平方千米;以北为淮河流域,面积2200多平方千米。
⑸ 青墩文化的历史价值
青墩遗址试掘与正式发掘后,南通博物苑与南京博物院分别写出了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对遗址的重大历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我们知道,一处遗址的考古价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而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则要有独特的文化要素,这就是遗址文化的先进性、代表性与开放性。青墩遗址的文化价值则集中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青墩文化代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先进水平。
青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不论是石器、陶器,还是玉器、骨角器,都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滨江临海地带创造的最先进的生产或生活用具,其制作技巧,加工精度,审美水平,都令人惊叹不已。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先生曾对青墩遗址给予这样的评价:
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作为距今6000-5000年之间的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
考古专家们对遗址文化价值的评价很高很多,我们无须一一转摘或引述,让我们直接列数青墩文化建树的若干个第一:
1、有柄穿孔陶斧,作为生产工具的模型或替代品是江淮东部原始先民的一大发明,为全国墓葬发掘中仅见。陶斧的出土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石斧如何装柄”的学术难题,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华第一斧”;
2、陶豆圆形柄装饰纹——刻有两方连续的图案,共分5组,每组均为等距,经张敏先生鉴定,系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原始先民五等分圆的实例,代表我国原始社会“数学或几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3、刻纹麋鹿角的发现被中国易学研究会忖家张政粮先生认定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从而为东方伏羲作八卦、开创易学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有人称其为“东方第一卦”;
4、鹿角回旋镖作狩猎工具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最早创造和使用,为我国首次发现;
5、长江北岸五六千前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首次发现;
6、炭化稻谷的发现,标明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且是偏粳型稻),其久远的历史与浙江河姆渡遗址比肩,更难得的是在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酒器,这说明青墩古人那时就开始酿制米酒……
像这样的重要发现还可以例举若干,比如古朴精巧的石器、璀璨的玉器,以及青墩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使用数学知识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当年参加青墩遗址发掘的专家曾写下这样的考古笔录:
青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无论是陶器、石器,还是玉器、骨角器,器形都是那样的先进,工艺都是那样的发达;同样,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动物标本也表明江淮东疗地区的原始先民有着发达的渔猎、采集、饲养和稻作农业经济……
只要我们认真研讨一下《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报告》,我们就会随处可见令人不得不赞叹的青墩文化建树的许多第一。
(二)青墩文化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最鲜明的代表。
或许有人认为,青墩遗址在南通地区首屈一指,如果放到更大地域范围内则不怎么样,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运河以东、江淮之间的这片广大地域,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址只有三处:一是1951年发现的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二是1973年发现的海安青墩遗址,三是1993年发现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其中青莲岗文化遗址地处江淮东部北缘的淮河岸边,考古工作仅限于几天的考古调查及采集到的零星石器与陶器,且遗址纵横面积很小,文化层只有一层,属于一种过渡性遗址。龙虬庄遗址则紧靠运河岸边,为江淮东部地区的西缘,遗址面积不小,出土文物较多,文化层堆积深厚,但其遗址文化面貌更接近于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而青墩遗址地处江淮东部腹部,遗址面积20000多平方米,仅正式发掘的490平方米即出土文物1000余件,文化层堆积多达6层,是典型的江淮东部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正是青墩遗址的成功发掘,一下奠定了江淮东部存在始文化的基础,从而把江淮东部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因此有专家学者称青墩遗址的发现在江淮东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显然,蕴含江风海韵地域特色的青墩文化是江海大地和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
(三)青墩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青墩古人创造璀璨的青墩文化,除了自身不畏艰险勤劳勇敢,以及滨江临海地理位置的熏陶,还缘于他们不囿于海湾地带的偏僻,善于和江南太湖地区、宁镇地区,以及更广阔地域的远古先民进行多元的交流。
1、青墩陶文化在与外界的相互交融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据考古专家们鉴定,青墩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陶器,既有江淮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有长江以南太湖、宁镇地区的文化因素。专家们认为,在遗址的下、中文化层的出土物中,有许多陶器与宁镇地区的相一致;另一方面,青墩遗址出土的一些石器又跟宁镇地区的石器相仿佛。这说明,远古“宁镇地区向江淮东部地区输入石器,而江淮东疗地区则向宁镇地区输入某些特殊的陶器,两者之间是相互交流”的。毫无疑问,正是这种“相互交流”,有力推进了青墩古人的生产生活水平,进而丰富发展了遗址文化的内涵。
2、青墩玉文化在模仿借鉴与创新中改进提高。如果说陶器、石器的交流仅反映了青墩古人与外界交往的一个侧面,那么输入玉料、开琢玉风,则使青墩文化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考古专家殷志强先生曾撰文仔细研究青墩遗址出土的玉器,他认为青墩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青墩古人自己琢磨而成,且琢玉技术高超。他说:“我们之所以认为青墩玉器是青墩先民在外界获得玉料后,自己琢制玉器,而不是由于文化交流由别处引入的,是因为在青墩玉器上,我们见到了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造型,而其琢玉工艺虽有其他地区的印记,但有明显的模仿痕迹,显示出青墩文化的琢玉成形方式及琢制技法。这从青墩出土的琮、壁玉器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他还特别指出,青墩古人的琢玉技术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借鉴、模仿学习阶段,而是在模仿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琢玉风格。他认为这“足以说明青墩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以及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同时,给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显示出青墩文化强有力的包融性及创造性。
3、青墩稻作文化参与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大迁徙。青墩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不仅证实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即开始种植水稻,而且客观上印证了中日学者达成共识的日本弥生文化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猜想。考古专家们曾详细论证江淮东部稻作文化在全新世海侵后北上东迁朝鲜半岛,并东渡日本进而在日本九州北部形成以水稻种植和陶器制作为标志的弥生文化。我们知道,远古青墩经比高邮龙虬庄更接近大海,青墩古人应该比龙虬庄古人更熟悉大海的脾性,更依恋大海的丰饶,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全新世海侵后青墩古人与龙虬庄古人一起“同创共播江淮文明”,把先进的稻作文化和制陶技艺带到朝鲜半岛,并辗转东传日本。这在远古时代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4、青墩文化折射着中华文明的诸多文明因子。专家学者们考证,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八卦,伏羲引导先民渔猎种植,这些中国上古神话传说都可以在青墩遗址的出土遗物上得到印证。这说明,被考古学家称作淮夷的青墩古人在创造璀璨青墩文化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了中原华夏文明的许多要素。因此,有学者认为,青墩出土陶斧和麋鹿角刻纹至今的惟一性,说明青墩文化在中华远古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正是青墩文化的这些耀人眼目的亮点,在把江海大地的文明史向前推进3000多年的同时,更让我们掂到了这份文化遗产价值的沉甸甸的份量。
⑹ 泰兴的名胜古迹
1.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花园回廊曲径,古朴典雅。1979年初黄桥战役纪念馆开始筹建,1980年10月江...
地址:江苏省泰州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
2.古银杏森林公园
江苏省泰兴市古银杏森林公园,位于有“天下银杏第一镇”美誉的历史文化名镇——宣堡镇。公园占地面积9800亩,其间村庄错落、银杏成林、果树成片...
地址:江苏省泰州泰兴市宣堡镇
其他的自己在找找看
⑺ 海安境内海溱河的历史谁知道
海安:青墩文化遗址
海安三塘十景景区介绍
海安之古,并不亚于邻近的东台、如皋诸邑。尤其是近年来,海安境内青墩遗址的发现,更是海安绚烂悠久历史文化的佐证。海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在西汉以后,东晋及唐朝曾两度置县。而海安人烟渐稠,演化为镇,则是在宋朝。北宋的《元丰九域志》载:“海陵县,有海安、西溪二镇。”
⑻ 海安是哪个省的城市
海安是江苏省的城市。
海安,江苏省县级市,由南通市代管,由“海水永不扬波”之意而得名。
海安地处江苏中部,交通便利,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的交界处。海安有许多称呼,“中国禽蛋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中国河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等等。
历史沿革
海安是学界公认的江海文明起源。境内的青墩遗址将江淮平原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
汉代开上官运盐河过县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始设县。此后,县治几度兴废。唐代淮南节度使李承实沿海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导修筑海堤数百里,过境40多里。明朝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副将邱升率兵民抗倭,斩敌数千余人,保证了百姓的安宁。
⑼ 与青墩遗址同时代的长江流域地区另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是哪里
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
⑽ 南通有那些名胜古迹
狼山风景名胜区| 张謇博物馆| 珠算博物馆| 园博园 | 水绘园 | 青墩遗址 | 南通天宁寺|南通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