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从大历史的的角度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中国特有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知识体系的熏陶下,中国人学起物理层面的知识不太难,由此造成中国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归因于中国知识体系的上述优势,归因于我们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知识形成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最早称《德道经》,“德”先“道”后,这说明老子重视的是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德”为“事”,“道”为理。
它讲的是从具体“事”里讲“道”,“道”孕于“德”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那种徒有虚表的无“道”之“德”,可称为“无德”。
这与“道,可道,非常道”是同类判断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则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
《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这与管子说的“德者道之舍”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德”与“道”两大范畴奠定了中国经验型文化的哲学基本。
(1)文化怎么评价扩展阅读:
与西汉在农民战争中覆灭造成“实事求是”命题在东汉提出的道理一样,大宋灭亡造成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动了中国心学的出现,救亡先救心。宋代知识分子对战国时期的《大学》中“正心”思想的挖掘及随后王阳明(1472-1529)心学在明代的出现,,是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大革命: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❷ 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
摘要 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主要有两种评价方式:
❸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❹ 文化的评价与标准(谈谈文化的标准是什么,派别意见)
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义
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
评价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迁到北京,1926年7月停刊。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新文化派以文学革命为起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权益,史称“五四运动”。
然而,后人常常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混淆,笼统的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二者不可混淆。五四运动,其源流上承东汉东京“党锢之流、独行之辈”,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面对清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屡次救亡图存运动失败或无望后的又一次救亡运动而已,只不过,这一次,则是所谓“文化救国”,与前几次的救亡运动比,少了些火药味儿和政治斗争而已。
但是,由于今天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二者的混淆,似乎对新文化运动的重新审视,变成了对五四运动的重新翻案一样。因此,对于这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我这里,是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这种审视,与五四运动无关。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民**@主、自由等等现代观念的深入人心,并非只是新文化派的功劳,事实上,就是当时被作为保守派攻击的学衡派,也是支持这些观念的,只是他们二派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出路方面所持的观点不同而已,这一点,到现在也是被人们所忽视了的,这种忽视,在今天,又加到了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身上了,诬蔑他们要将人们带回到所谓的封建社会去)。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伴随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绝。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历史,其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神人不分,比如罗马起源始祖,据说,就是由狼喂养成人的。中国的三皇五帝史也是如此,这本不奇怪。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堪称愤青鼻祖的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派,对中国上古史全盘否定,称“三皇五帝”史为伪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大禹是条虫”就是这位老先生的杰作),殷商王朝若非安阳甲骨资料的出土.也几乎难逃被抹煞的噩运。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无信史””的传说时代。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认夏代的存在。既然这些历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诗》《书》诸文化经典也就是伪经典了。我们来欣赏一下“疑古派”的一些结论:
“许慎的《说文》是一部集伪古字、伪古义、伪古礼、伪古制和伪古说之大成的书。”
“至于《左传》,……这部书底信实的价值,和《三国演义》差不多。“
“从实际上说,‘六经’之中最不成东西的是《春秋》。”
就连以 “小心求证”求学术的胡适,也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个字是可信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胆怀疑”了,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中国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中国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于是,出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者,居然闹出了将孟子当外国人崇拜的笑料。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运动标榜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儒家,歌颂法家。而鲁迅,被时人歌颂为中国的尼采。如果说,儒家专制的话,法家思想起码比儒家专制的多,历来为人所垢病;而尼采本人,后来被视法西斯理论的先驱。理性何在?
新文化派否定中国传统是从文学开始的,号称“文学革命”。后来,这种否定和怀疑的思潮,发展到否定中国的一切所谓旧的东西(和文革何其相象!),甚至于中国人。阿Q就是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代表。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
一、废除汉语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
二、废除汉字
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
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
汉字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鲁迅);
三、废除中国戏曲
四、废除中医中药
五、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改良变而为革命,标榜所谓国民文学,将传统的文学等同于贵族文学,封建主义的文学。陈积极鼓吹他的所谓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种对文明及其载体贴标签,一棒子打倒的做法,和后来的给人随便戴高帽,无限上纲之间,是否有某种冥冥中的幽暗通道在沟通着?
六、……
七、……
废除!废除!废除!……
打倒!打倒!打倒!……
这种疯狂,真叫人怀疑,是要拥抱文明呢,还是自绝于文明?倘若这些个废除都彻底实现了,中国还剩下什么?我们中国人恐怕真不认识中国人了!但是倘若没实现或没完全实现呢?那新文化派就有话说了,你做的还不够彻底!
这种偏激带来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造成学风轻浮,学者追求轰动效应,广告效应;而文学革命,带来的就是革中国文明的命,几千年文明的积累,毁于一旦,文丧道绝。1912年,蔡元培废除了小学“读经科”,1920年,小学语文科全部改成了白话文。今天,能读懂文言文的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而读文言文的人,多数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个人爱好,抱着欣赏的态度读的。中国文明失去了发展,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永远的停留在了过去,成了无生命力的东西。
消极影响之三,反道德主义。
新文化派反礼教,打倒孔家店。在鲁迅看来,中国的书中,就三个字――“人吃人”, 藏在仁义道德的缝里。中国几千年唯一不变的就是道学家虚伪的仁义礼智。新文化派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博爱的新道德的社会,以便让人们认清所谓狭隘的旧道德的社会: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这种墨子先生兼爱的老调,早已经证明不合人性了,反倒成了新文化派手中的宝贝。雷锋精神可谓博爱之至矣,国人也学习实践多年,反倒是这个社会时时出现孟子批判的“率兽食人”现象,人给狗下跪的事时有耳闻。
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深查人性的微妙,从符合人性的的路径出发,才能真正实践道德。不合人性的道德,必将不能长久。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名赐,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一次,他赎回了一个沦落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根据鲁国的法律,国家是要给赎买人相应的赔偿金的,但是,富有的子贡却没有去领取自己应得的赔偿。他认为,君子应该扶危济困,况且自己又有钱,这点赎金算得了什么呢?
子贡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赐,这样做,就是你的过失了。”子贡有些诧异,问为什么?孔子说:“从官府取你应得的赔偿金,并不会对你的德行有什么损害。你不取赔偿金,就会暗示别人,取赔偿金是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我担心,从此以后,鲁国人不再赎自己的同胞了。”孔夫子可谓至察矣!
当人们把道德标准提高到需要人仰视才能看得见,做得到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实践,就只能被人阳奉阴违了。
鲁迅先生有一个马甲的比喻,说旧马甲没有穿破,人们也可以做一个新马甲来穿穿。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倘若新马甲还是一个画饼的时候,旧马甲也是可以不用丢掉的。
否定的终极,就是否定否定自身。如今,否定所谓封建的道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到了否定当初那些鼓吹否定道德的人所鼓吹的道德的地步了。“不要拿道德说事”,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上面三点,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主要的消极影响。讲这些,并非是要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虽然它应该在某些方面,并且是很重要的方面被否定,而是希望,在建设新的文明的今天,我们能够抱着“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的宽广胸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自主的、当代人的、有生命力的新的中国文明。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6789285.html?fr=qrl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不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可以自己到网上搜一搜!祝顺!
❺ 如何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这中间有一些是需要我们继承的,有一些是需要摒弃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分辨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传统文化当中友谊的部分,我们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而传统文化当中不太好的一部分我们就要摒弃。要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与糟粕。要不断的发扬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❻ 如何客观评价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其长处;相对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缺陷。这两方面的意义都应予以肯定。
❼ 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❽ 如何评价一个企业文化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告诫我们,没有目标指标(无法评价)的工作终究会成为空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哪位专家学者给出了“客观评价企业文化优劣”的办法。其结果是,在多数企业里,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成为空谈(会里会外说说而已),或者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行动和努力(凭着老板自身的直觉)。
笔者曾经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顾问工作,深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知道如何用客观事实来评价企业文化的好坏优劣。笔者写下这篇短文,目的是让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认识,并着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首先,员工工作改善越多,企业文化越好。这是最关键的事实,也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方面。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软实力的竞争,而改善是软实力的最重要部分。所以员工工作改善越多,企业文化越优秀,竞争力越强。
其次,员工违规现象越少,企业文化越好。这是最基础的事实,也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的方面。培养员工良好习惯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员工能够遵章守纪,按标准做事情。
第三,员工工伤事故越少,企业文化越好。工伤事故越少越好的道理谁都懂得,但是把减少工伤事故提高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认知的却不多。减少工伤事故,不仅需要企业建设安全的环境,还有赖于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意识。
第四,公司劳资纠纷越少,企业文化越好。在一个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里,劳资双方目标一致,平等对待,和谐双赢。劳资纠纷多,说明这种和谐的劳资关系受到破坏,劳资双方互相猜忌,互相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双输。
第五,新员工离职率越低,企业文化越好。在一家文化优秀的企业里,员工之间互助友爱,特别是对新员工更是关爱有加,有利于留住新员工。在一家文化糟糕的企业里,员工之间相互提防,对新员工更是冷漠对待。
第六,离职员工满意度越高,企业文化越好。一家企业的文化到底好不好,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来源于离职员工。如果员工离职后还能对培育自己的企业念念不忘,感恩自己的领导,说明这家企业文化一定是优秀的,否则就是不优秀的。
以上六个方面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文化的优劣好坏。懂得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具体研究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具体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