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安的历史文化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经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② 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1、方言:
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2、戏剧: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3、绘画: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钟馗故里钟馗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西安的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文化遗存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走进西安文化,开始你的历史文化之旅。
西安,在《史记》中被华夏民族先祖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于此。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距今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主要为汉唐时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散布关中周边的历代帝王陵,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③ 西安有什么特色
西安的特色在于文化底蕴的厚重、华夏文明的高峰、中华龙脉、道教文化、关中风情和美食文化。
一、华夏文明最为厚重、最为辉煌的历史都是以西安为都城创造的。
从秦朝的始皇帝到西汉,再到盛唐,中华辉煌高潮迭起,一波高过一波,在大唐进入高潮,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万国敬仰,一直影响到现在仍生生不息。
大唐文化对东亚的辐射乃至输出,无出其右,影响深远。留给现在的旅游资源就包括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秦、汉、唐宫殿遗址、以及标志性建筑大雁塔、华清宫等,还有大量的帝王陵、寺庙遗址等,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已经成为西安旅游的名片,扬名海内外。
二、道教文化、关中风情等软实力也是西安的鲜明特色。
终南山的道教文化、三秦文化、关中文化等一脉相承,而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正是在西安。既促进了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有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民间交流与文化融合,都是西安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鲜明的关中民俗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粗狂、淳朴、张扬的表现形式,尤受游客喜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戏剧、民歌、舞蹈、剪纸等等,都是西安古都的特色。
西安的特色也离不了美味的饮食文化,以biangbiang面、羊肉泡馍、锅盔为代表的面食,以秦镇米皮为代表的小吃等,真正的色香味俱佳,极具地方特色。全国各地都在模仿,但从来不会超越。
三、以秦岭为核心的中华龙脉也是西安旅游的特色。
秦岭号称中华龙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安城南,把最秀美的一段留给了西安。终南山是道教文化、隐士文化的胜地,影响至今。据称,目前在终南山修炼的“隐士”仍然高达数千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奇迹,更是一种养生文化的传承。
着名的秦岭七十二峪言其极多,并非确指,成为西安最美的风景聚集地,也是西安名副其实的后花园。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自驾游、公交游成为西安秦岭北麓、西安南山游的重要内容。这也是西安旅游的鲜明特色之一。
④ 西安有哪些着名的文化遗产
西安回民街。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西安着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来西安必去的地方。回民街顾名思义,回民很多,穆斯林特色的食物非常多,位于西安市中心的钟楼附近,可谓是尝遍美食的好地方。
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⑤ 西安的风俗特色有哪些
1、吃五豆。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5)西安的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1、方言:
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2、戏剧: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3、绘画: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钟馗故里钟馗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 西安有哪些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的着名景观,
不仅有传统关中八景,也有明代城墙、西安碑林、大雁塔、小雁塔等标志性人文遗迹。还有秦皇陵兵马俑遗址、大明宫遗址等举世着名的历史遗迹。
着名的陵寝主要有华夏始祖的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
此外,关中秦腔、长安画风、西安景泰蓝、唐三彩、蓝田玉雕等都是西安传统文化的代表。
西安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也有为数众多的宗教名胜。西安的宗教名胜包括佛教寺院、道院、伊斯兰斋堂。
西安着名的寺院有西安大慈恩寺、西安青龙寺、周至仙游寺、法门寺等。道院有西安八仙庵等,伊斯兰斋堂西安清真大寺等。这些宗教名胜,无疑是古都西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秦腔是最能够代表古都西安气质的一种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既有关中古都火爆、豪放的一面,又有它朴素、柔和的一面。
⑦ 西安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它有着怎样的特色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很多特色,如:不仅拥有百余个博物馆、百余个庙宇寺院和近百个公园,让你天天逛、逛上两三年也逛不完。而且南依秦岭,北垮渭河,八水环绕,自古以来就是古人屡赞的“天府之国、水润之地”,是八百里秦川之心。西安,她有着6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6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毗邻黄帝陵,拥抱着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她是十三朝古都,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所在地!西安十三朝古都,自古以来帝王之都!西安名胜古迹很多,诸如秦始皇兵马俑、钟楼、鼓楼、大雁塔、明城墙。华山、骊山、华清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