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文化、美德
所谓“中华始祖”,是就中华民族的寻根追远、增强凝聚说的;所谓“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于这个问题也需要进行辨证地研究。讨论这一问题时,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不合适的。对此,李绍连先生撰文指出:“有人把黄帝仅看作汉族的祖先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前所述,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再则,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炎黄文化研究》第2期) 今天,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源,或传说中的始祖,如蒙古族的族源是唐代的蒙兀室韦,传说来自额尔古纳河,藏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个神猴与罗刹女所生子女,与宋代以后的“萌古”、“源骨”、“蒙古里”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羌族传说他们的始祖是“无弋爰剑”;维吾尔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卜可汗”或“乌古思可汗”,是以汉代的“丁零”和唐代的“回纥”为主要族源,融合了汉人、契丹人、蒙古人而形成的;彝族与远古时代的氐、羌人有渊源关系,与公元7世纪的“乌蛮”关系最为密切;白、纳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满族与2000多年前商、周时代的“肃慎”、汉晋时代的“挹娄”、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勿吉”、辽代的“女真”、明代的“建州女真”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南方各族传说自己的祖先是“盘瓠”或“廪君”,但他们都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那种“一元论”的说法已经逐渐为人们扬弃,“多元论”则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20世纪80年代末,着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就是“多元论”的代表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指“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说明,中华民族是由众多的古今各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组成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多源交融到多元一体,自觉地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所以,对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提法,仅仅拘泥于血统上的认同是片面、狭隘的,更多地应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创造、融合和历史传承,着眼于黄帝在铸造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上的奠基作用。
再说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来到陕西黄陵县轩辕庙正殿,就能看到“人文初祖”四个大字,这是对黄帝具有本质意义的评价。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因为黄帝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源头。
从远古时代,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就很多,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录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直到西汉司马迁写那部伟大着作——《史记》的时候,才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知道我们祖先的事迹。根据历史和传说,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的各个部落中,有两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一位是炎帝,一位是黄帝,还有其他一些部落的领袖。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他们率领我们的先民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进行种植、狩猎和其他生产活动。当然,由于他们必须经常迁徙,由于当时的物质生产还很落后,还必须极大地依赖直接的从自然当中汲取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一些部落之间免不了发生纠纷和争斗,其中最着名的有炎帝和黄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战争促进了部落的融合,也促进了不同氏族部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引发了文明的创造活动。这样,就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约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他与臣民一起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他与臣民一起造书契(文字),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贡献甚巨;黄帝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因此,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们把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都附会到他们身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着关于他们的传说和踪迹。依据于右任先生的《黄帝功德纪》一书介绍,黄帝一生的发明创造包括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共20个方面。所以,历史上把他作为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人文初祖”的意思。当然,《黄帝功德纪》毕竟只是前人记载黄帝功德的资料汇编,多数记载有后人附会的成份,以讹传讹的记载也所在多有,要加以有鉴别地肯定。
❷ 黄帝文化的黄帝文化的概念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
《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定位是距今4900年前至距今6000年前。对应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口因此黄帝文化,是在这一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族团,特定的时代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是机械的、凝固的文化,而是具有融纳性、首创性、辐射性、延伸性、开拓性、生命力十分强大的一种文化。
在轩辕黄帝时代原始文明在数千年积淀之后进入了一个发明创造大爆发时期,这就是中华文明初形建立的轩辕黄帝时代。今天众多属于这个时代的考古证据,印证了史书中关于轩辕黄帝的记载。这样一些发明创造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就是一个代表。先进的文化因素,都归到轩辕黄帝身上,对世界是一个文明的贡献,所有的文化因素都在轩辕黄帝身上得以凝结。就这样经过数千年的传诵,轩辕黄帝成为了我们的人文初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位拥有无穷力量的开拓者,一位智慧超群的发明家,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符号。这种力量的符号需要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支持代表人物 、共同传承、发扬!
❸ 什么是轩辕文化
轩辕:姓公孙,名叫轩辕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 ,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 、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重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把"文明"作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加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❹ 黄帝时期的习俗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国,巩固了统一、和谐的社会等一些理想化的社会文化设想。
❺ 黄帝的贡献有哪些,为什么他被称为“人文初祖”急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着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河北涿鹿黄帝战蚩尤遗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䝙、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朝《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❻ 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他有哪些丰功伟绩呢
大约四五千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黄河流域的着名部落首领。部落之间经常互相争斗。在东部有一个强大的蚩尤部落。据传说,他们以铜为武器,勇敢而凶猛。黄帝轩辕氏认为。蚩尤部落的人很强壮,要想打败他,必须要联合炎帝的神农氏部落的人,一起作战。结果,黄帝说服了炎帝,两个军事联盟正式建立。然后,在涿鹿之战后,打败了蚩尤。从此以后,炎帝、黄帝部落长期发展,形成了未来的中华民族。海外华人自古以来常自称 "中华民族的后裔"。
儒家的这种思想是特别提倡的,在汉代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治国理念的推行下,中国人 "慎终追远""追本溯源 "的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抱着这种态度来祭拜黄帝,把黄帝视为人类的始祖。久而久之,追求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黄帝文化成为各朝代追求的根本原点。黄帝文化成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的最早的文化起源。
在制度层面上,黄帝时期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包括自然界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氏族和部落统一战争结束后,黄帝创造了一种能够整合全世界部落图腾的图腾--龙图腾。团结、和谐、活力、奋进的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几千年来,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象征。因此,"龙的传人 "也来了。
❼ 黄帝文化的介绍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国,巩固了统一、和谐的社会等一些理想化的社会文化设想。黄帝,是族团领袖的世袭名称,是族团的名称,因为延续的时间很长,也是一个时代的名称,所以说黄帝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族团,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代名词。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是大中原。不少文化学者、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上巳节设立为“中华圣诞节”,呼吁普天下华夏儿女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共同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❽ 关于黄帝文化的古诗有哪些
黄帝赞
〔三国〕曹植
少典之子,神明圣咨。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氏云名官,功冠五列。
(见清干隆四十一年间《新郑县志·艺文志》,又见刘文学《黄帝故里文献录》)
黄帝赞
〔晋〕曹毗
轩辕应元期,功能总百神。
体炼百灵妙,气含云露津。
掺石曾城岫,铸鼎荆山滨。
豁焉天扉辟,飘然跨腾鳞。
仪辔洒长风,褰裳蹑紫宸。
【说明】
曹毗,字辅佐,晋时豫州谯人。生卒年不详,晋元帝建武初元时在世。少好文籍,善为辞赋。历官郎中、太常傅士、下邳太守、光禄勋等,有文集15卷行世。
本诗选自唐徐坚辑《初学记》第9卷。
(见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徐育民主编《炎黄汇典·诗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又见刘文学《黄帝故里文献录》)
黄帝赞
〔晋〕挚虞
黄帝在位,实号轩辕。
车以行陆,舟以济川。
弧矢之利,弭难消患。
垂衣而治,万国义安。
【说明】
本诗见于于右任《黄帝功德记》。
(见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徐育民主编《炎黄汇典·诗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又见刘文学《黄帝故里文献录》)
❾ 中华伟人黄帝的贡献有哪些
1、黄帝开创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
今日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以汉族人口最多,其他都是在中国古代演变而来的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是从何时发端的呢?应该说是从黄帝时代。黄帝出自少典和有氏,生在轩辕之丘,迁于陈仓(今陕西宝鸡),“长于姬水”,以水名为姬姓。其氏族部落发展壮大后又迁居桥山(今陕西黄陵),时炎帝榆罔的部落趋于衰势,姜与姬姓部落通婚。之后,两个部落东迁,炎帝族直迁至鲁(今山东曲阜),黄帝族迁居于涿鹿(今属河北)。蚩尤部落发动驱逐炎帝族的战争。炎帝战败后西返,向黄帝求援,与追至涿鹿的蚩尤军大战,杀蚩尤。之后,炎帝榆罔不愿让出天下“盟主”之位,与黄帝又发生冲突。在阪泉(今涿鹿附近)交战三次,炎帝失败,带部分亲从南走(一说是黄帝封炎帝于南方),天下诸侯共尊黄帝为“盟主”。于是黄帝吸附炎帝余族,联合东方少昊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迁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市)。古代将“天下”中心(今河南)称为中原(狭义),亦称夏,黄帝又取“曾祖母华胥氏”的“首”字华,将新的部落联盟命名为“华夏”,意为居于中原地区的广大、美好、和睦民族集团之意。黄帝为首的集团,按地区将华夏四边的集团部落分别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构成现代所说的“古代五大民族集团”。这就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开端。黄帝又创立“部落联盟”机构和制度。相传黄帝有“三公”、“六卿”,以各色云彩称谓的春、夏、秋、冬、中“五官”等,为夏代的奴隶制国家制度开辟了先河。
2、黄帝创立的精神文化
着名史学家钱穆先生于《黄帝》中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华夏庞大的部落联盟除设置的机构制度和“官员”外,主要是用从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来统一、巩固人民的聚合力。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先相继产生图腾、自然崇拜,约至三皇末期又产生祖先崇拜。原始宗教的“天人合一”,是后世“天地人和”思想的渊源,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渊源。而从三皇到黄帝时“创世”的伟人,则又是原始“人本”思想和观念的反映,也是后世“以人为本”传统思想的渊源。三种崇拜形式是先民对自然界、人世间的一些事情无法解释,便想象是鬼神造成的,于是家家祭祀,希望鬼神免灾。黄帝针对“神人杂糅”现状,在炎帝原始宗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供祀方式,一般由氏族或部落公祭,家庭一般只祭祖神、土神、谷神等。黄帝将“帝”或“上帝”封为主宰一切的最大最高之神,自己是“帝”神在人间的儿子,只有他和担任管理鬼神、占卜的“大臣”,才可以乘“天梯”去见“上帝”,禀告地上之事;黄帝又封以往有贡献的首领(称皇)为各方的帝神(如封炎帝为南方帝,称炎帝或火神等)。还祭祀山川河流,到泰山封禅等。把宗教变为维护天下一体思想的手段。黄帝不仅成为最高军事民主首长,而且是全民心中的“伟人”。随之还制定了相应的原始礼乐,原始伦理法则等,使全民在自由平等的社会内共同劳动,和谐的生活。
3、黄帝创造的物质文化
炎帝时代,原始农业、手工业、货物交换等,均普遍得到发展。氏族部落有了中心聚落,已有半地穴的住房(江南是干栏式)。粮食生产除食用外,还有了较多的储存。陶器、石器等手工业得到发展,出现“日市”。黄帝时代,农耕经济更进一步发展。适应战争或交通的需要,畜牧业也兴旺起来,故有“黄帝耕牧时代”之称。家庭饲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因为物质丰富,思想观念统一,生活安定,“四方”集团仰慕而归服。文献中说黄帝的疆域北至今内蒙古、辽宁南部,东至海,西至甘肃敦煌,南至湖南,地域广大。《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说:“《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总之,我们今日的文化,在黄帝文化中均可找到渊源和实证,黄帝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❿ 如何向别人介绍黄帝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不是穿一套汉服就能传承汉文化知识了,也不是对传统建筑和乡村拆了又复建就能保护传统文化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华创新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轩辕文化,源远流长。姓氏不同,血脉相连。古中国也正经历着中华文明开创的传奇时代。历史的时空改变着很多事情,但总有一些事情不曾改变。当历史变成传奇,传奇不在是一种神话,他的故事成了一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据说一个叫轩辕黄帝的伟大英雄起始了世界东方这片
轩辕黄帝
土地上众多的伟大创造。在史前的两次大战后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国的雏形。今天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把轩辕黄帝奉为共同的祖先,称为“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历史与价值的融合。所谓历史与价值的融合是指:在黄帝文化中,对黄帝的历史探索、历史认识和历史纪念总是与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融合为一体的。正是在事实与价值的融通过程中,黄帝成了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真实存在与善美象
征相统一的人格形象,而以黄帝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也成了事实认知与价值弘扬相融通的文化过程。黄帝文化的这种历史与价值相融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