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纸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
没有纸张就没有文明进步,纸是文化载体,是文明传播的主要媒介。没有纸,人类各处一隅,连张地图都画不出,都以为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自西汉以后有了纸,人类才慢慢地描绘出世界的模样,才有退票也要我想让传播,才使初始的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层面转化,直到今天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的产生和进步,首先是纸的发明加强了人类各销售点族群之间的联系,拥有了文明交流的桥梁纽带。
当然,没有纸,人类会找到其它传播文化的工具,比如古代的竹简和布帛,但代价要昂贵得多,运输储存要麻烦得多。至于电子网络和影音储存,这都是先有了纸之后才出现的发展变化。
我个人认为,古代中国发明纸,不亚于远古人类发现火,火与纸是人类社会最巨大的两次进步,火是从认识自然中产生的,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一种自然力,它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从根本上区别于野兽。而纸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孤立的族群之间的交流,使人类世界各个族群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联系,在极为广泛的领域达成共识和产生共鸣,最终走出原生态状态,走向文明和谐
⑵ 关于纸的文化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造纸术的发明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 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着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⑶ 纸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西汉时期以灞桥纸为例,经专家检验,得出这种早期汉纸的特征如下:
(1)纸质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皱涩;
(2)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绳头;
(3)纤维组织松散,交结不紧,分布不匀;
(4)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帚化度低,细胞未遭强度破坏;
(5)纤维交织时透眼多而大;
(6)外观呈淡黄色;
(7)无文字,木便于写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说明西汉是麻纸的萌芽阶段,产量不太大,产地不广,质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简。但西汉罗布淖尔纸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迹。可见纸的砑光自西汉即已开始。
东汉写字用纸的记载,史不绝书。
《后汉书·邓皇后纪》载,永元十四年(1O2年)邓后即位,在这以前,"万国贡献竟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但供纸墨而已"。《太平御览》卷6O5引《东现汉纪》也说邓后即位后,"万国贡献悉禁绝,惟岁供纸墨而已"。这条记载在年代上早于蔡伦献纸于朝廷的元兴元年(1O5),可见东汉早已有了良纸。《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尚书令有丞"假署印绥及纸笔墨诸材用库藏"。可见,宫廷内有专门掌管纸墨的官吏。《后汉书·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曰:“笃欲写《左氏传》,无纸。〔其师”唐溪典以废“片戋”记与之,笃以“片戋”钱记纸不可写,乃借本诵之。”《北堂书钞》卷1O4引延笃(167年卒)答张奂书:"惟别三年,梦想记忆,何月有违,伯英(张芝)来惠书四纸,读之反复,喜不可言。"
东汉纸
东汉的字纸除在新疆、内蒙古出土外,近来在甘肃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当时的武威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社员在旱滩坡修水利时,发现一座汉墓,从中出土有木俑、牛车、木盒,陶器、剪进五铢钱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党寿山:《甘肃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文物》1977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2世纪后半叶。旱滩坡纸出土后,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约为5×5厘米,存在于木牛车车箱两侧,三层纸粘在一起,纸上有较大的汉隶墨迹,明显可辨者有"青贝"等字。原料为麻类(潘吉星:《谈旱滩坡东汉出土的麻纸》),纸质细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纤维束少见,有很少较细的纤维束;纤维组织紧密,分布匀细;纤维帚化度较高,细胞遭强度破坏;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软性;用于书写。旱滩坡纸的这些特点,一眼就可看出质量之高。从这里可以推知,在造纸过程中对破麻布、绳头等原料,已采取碱液蒸煮、精细舂捣,反复漂洗等工序,制成分散度较高的纸浆,再用滤水性好的细密抄纸设备抄出来的。
东汉末,造纸术更有提高。还出现了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据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一说:"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在2、3世纪时,"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书法家所爱用。5世纪时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说:"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仲将(韦诞)之墨,一点如漆;伯英(张芝)之笔,穷神尽意。"所谓"研妙辉光",无非是形容左伯纸造得精细,洁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种加工纸。《后汉书·蔡琰传》载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写书,文姬"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时代人,则曹操命蔡文姬写字用的纸或许就是左伯纸之类的加工纸。由于有了纸,所以这时写字就不再用帛和简了。
在麻纸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时还用树皮纤维造纸。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原料来源,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汉代是否用活动的帘床纸模造纸,至今还没有从文献和实物上得到证实。以出土的汉纸作分析,那时用的是固定的织纹纸模来抄纸。用这种纸摸抄成纸后,贴近网筛的那面纸上印有织纹(经纬纹)而没有帘纹。所以汉纸无帘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简牍。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甚至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犊,而一律以纸代之。例如东晋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权后,在他临死的那一年(4O4年)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
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丰富,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个时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及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陈朝的徐陵(5O7~583年)《玉台新咏·序》说:"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山东早在汉末就产名纸,东莱人左伯在曹魏时还在世,"左伯纸"名重一时。而长安、洛阳是在两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造纸中心的。
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业(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产麻纸、桑皮纸和楮皮纸。北宋米芾《十纸说》:"六合(今扬州附近)纸,自晋已用,乃蔡侯渔网遗制也。网,麻也。"这时的浙江嵊县剡溪沿岸,成为藤纸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纸为大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纸工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因此名工辈出,名纸屡现。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纸外,还有南朝刘宋时的张永。沈约(441~513年)《宋书·张永传》:"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他造的纸为当时北方所不及。
1964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代纸绘地主生活图,长1O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张纸联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纸本绘画。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间剪纸,式样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而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的笔法圆熟流畅,有浓厚的隶书风味,着名书法家王羲之、陆机等人也都是以麻纸挥毫。潘吉星先生对魏晋南北朝近百种古纸都进行了检验,证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纸(参见潘吉昌:《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55页),以木麻和苎麻为原料的居多。
除麻纸外,这时期还采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楮皮纸、桑皮纸、藤皮纸等。从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为止,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造纸而久享盛名。
据文献记载,晋朝还有一种侧理纸,实即后世的发笺,以麻类、韧皮类等传统原料制浆,再掺以少量水苔、发菜等作填料,用量虽少,但因呈现颜色,放在纸面上非常明显。这种发笺纸在唐宋以后还继续生产,直到近代。外国的发笺,最着名的是朝鲜李朝的发笺。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所谓表面涂布,就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粘剂或淀粉糊剧在纸面上,再予以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吸墨性好。这种技术在欧洲的首次使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国提出的,将铅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涂刷在纸上。而我国的涂布技术要比欧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矿物粉原料有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涂布方法是先将白粉碾细,制成它在水中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所以干燥后要经砑光。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晶粒所遮盖的现象清楚可见。
对纸张加工的另一技艺是染色。纸经过染色后,除增添外表美观外,往往还有实用效果,改善纸的性能。纸的染色从汉代就已开始。12世纪的刘熙《释名》说“演”字,就是染纸的意思。魏晋南北朝以后,继承了这种染潢技术并继续流传下来。
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先写后潢,或者是先潢后写。关于染潢所用的染料,古书中也有明确记载。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有"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之语。蘖就是黄蘖。东晋炼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黄蘖染纸。黄蘖或日黄柏,是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其干皮呈黄色,味苦,气微香。我国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关于染纸技术,这时期也有专门记载。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专篇叙述染潢法。其中说:"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黄”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淀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人则零落矣。"
黄纸不仅为士人写字着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下于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潢。现在各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魏晋南北朝写经纸中,有不少是潢纸。这种风气后来到隋唐时尤其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黄纸呢?
第一,黄柏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柏碱、少量的棕榈碱、黄柏酮、黄柏内脂等。小柏碱呈苦味,色黄。棕榈碱也呈黄色,味苦,可溶于水。这种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既延长纸的寿命,而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说,金水水火土五行对应于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黄,黄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典籍、文书也取黄色;
第三,黄色不刺眼,可长期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可用雌黄涂后再写,便于校勘。这种情况在敦煌石室写经中确有实物可证。
⑷ 什么是纸的文化纸的文化有哪些
纸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甚至与中华的文化、风俗结合成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的纸文物;仔细看看四周,都不难发现他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不同的风貌吧!
1.春联:每逢新年,从以前驱魔避邪的“桃符”,发展至后来保佑平安的春联,贴春联已成为一种祝贺新年的习俗。
说到“桃符”,就得从神荼、郁垒两位专司审查恶鬼的神说起:古时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避邪,便在桃木画上两位神将以保平安;唐代时,传说唐太宗生病,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看守,后来便将两人画于门上防止鬼怪搔扰;日后也有钟魁、天官等门神的出现,这便是门神画、年画的由来。渐渐的除了驱魔避邪外,还具有吉祥、祈福的意义。
在春节前夕题桃符的的作法蔚为习俗后,到宋朝写春联已经变为流行;明代,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春联,这个名词便是他发明的,从那时起春联用红纸开始书写。到现在,中国人的习俗中,吃完年夜饭、贴完春联和门神画后,要关起大门,待初一早上再打开,意味“迎财神”。
而与春联有关的如:贴在门楣上的门笺、窗户上的美丽窗花等,都是非常有年味的吉祥装饰。
(资料来源:乐在春联,雄狮美术)
2.纸灯笼:传说元宵节点灯有个故事,玉皇大帝派遣天鹅降临人间,却不小心被人误伤,玉帝发怒,派遣天兵天将放火处罚人类,幸好有神仙告知,让人家家户户点灯、放烟火,借以逃过灾难。
实际上,人民辛苦了一年,过年后大家高高兴兴玩一玩,张灯结彩,皇城里也不禁止夜间欢乐,还下令守卫军不要管理。
而古时花灯的制作,在材料上则有用到纸、竹子、木等。
(资料来源:欢乐花灯,雄狮美术)
3.纸风筝:风筝在中国北方称做"纸鸢",南方称 "鹞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并在纸鸢的前头系上竹哨,放风筝时,风会吹入竹哨,发出如"筝″一般的声音,所以取名为 "风筝"。严格来说,有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没有发出声音的则为“纸鸢”了。
相传墨子曾用木片制风筝,叫做木鸢,飞三日也不坠落。直到东汉和帝蔡伦发明造纸后的很多年,才开始有纸制的风筝了。
(资料来源:民俗艺术专辑)
4.金银纸:每当中国人的祭祀扫墓,总会烧些金银纸钱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信仰里面,认为人往生后去到另一个世界里,也一样需要用钱。它的由来,是古人死后要用金银财宝陪葬,到了唐朝时才剪纸为钱,代替金银铜钱等烧给死者。后来简化了,在纸上贴上锡箔纸,代表银;在锡箔上涂上金色,代表金,更简单的,在粗竹纸上印上金字、银字,代表金银,还有印钞票的,就更现代化了。
(资料来源:金银纸艺术)
5.油纸伞:讲到油纸伞,便联想起电视电影的白蛇传中,白素贞撑着油纸伞与许仙在雨中邂逅的情景,好不浪漫!台湾的美浓客家人认为纸油伞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油纸”与“有子”音近似,“伞”字中的四个人,也是象征圆满、多子多孙的意思;所以在男孩子16岁的成年礼、和女儿出嫁时,父母会送一把油纸伞做为礼物。
⑸ 纸的文化知识,要特别一点
四川生产的纸,素负盛名。唐代有玉版、贡余、经屑、表光等着名品种。玉版、贡余是用破布、乱麻作原料制成;经屑、表光则用纯麻,因此又称麻纸。质地光滑细密,坚固耐用。《唐书·经籍志》载:唐玄宗开元时,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各编纂有经、史、子、集四库书一套,共12,596卷,“皆以益州麻纸编写”。楮纸在隋代大量生产,唐代更为流行。成都附近广都县(今双流县中兴镇)生产的楮皮纸,有“假山南”、“假荣”、“冉村”(清水)、“竹丝”等四种名纸,专供簿、契、图、牒(官文书)之用。楮树皮纤维细长,便于二次加工,故唐宋时代许多名贵纸张都是以楮纸再加工制成,着名的浣花笺就是楮纸再加工所制成。
⑹ 纸的文化知识
纸在文房四宝中,较之笔、墨、砚晚出。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
(6)纸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
⑺ 纸文化的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 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着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着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干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⑻ 我国纸的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着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⑼ 纸的文化
纸”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甚至与中华的文化、风俗结合成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的纸文物;仔细看看四周,都不难发现他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不同的风貌吧!
1.春联:
每逢新年,从以前驱魔避邪的“桃符”,发展至后来保佑平安的春联,贴春联已成为一种祝贺新年的习俗。
说到“桃符”,就得从神荼、郁垒两位专司审查恶鬼的神说起:古时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避邪,便在桃木画上两位神将以保平安;唐代时,传说唐太宗生病,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看守,后来便将两人画于门上防止鬼怪搔扰;日后也有钟魁、天官等门神的出现,这便是门神画、年画的由来。渐渐的除了驱魔避邪外,还具有吉祥、祈福的意义。
在春节前夕题桃符的的作法蔚为习俗后,到宋朝写春联已经变为流行;明代,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春联,这个名词便是他发明的,从那时起春联用红纸开始书写。到现在,中国人的习俗中,吃完年夜饭、贴完春联和门神画后,要关起大门,待初一早上再打开,意味“迎财神”。
而与春联有关的如:贴在门楣上的门笺、窗户上的美丽窗花等,都是非常有年味的吉祥装饰。
(资料来源:乐在春联,雄狮美术)
2.纸灯笼:
传说元宵节点灯有个故事,玉皇大帝派遣天鹅降临人间,却不小心被人误伤,玉帝发怒,派遣天兵天将放火处罚人类,幸好有神仙告知,让人家家户户点灯、放烟火,借以逃过灾难。
实际上,人民辛苦了一年,过年后大家高高兴兴玩一玩,张灯结彩,皇城里也不禁止夜间欢乐,还下令守卫军不要管理。
而古时花灯的制作,在材料上则有用到纸、竹子、木等。
(资料来源:欢乐花灯,雄狮美术)
3.纸风筝:
风筝在中国北方称做"纸鸢",南方称 "鹞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并在纸鸢的前头系上竹哨,放风筝时,风会吹入竹哨,发出如"筝″一般的声音,所以取名为 "风筝"。严格来说,有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没有发出声音的则为“纸鸢”了。
相传墨子曾用木片制风筝,叫做木鸢,飞三日也不坠落。直到东汉和帝蔡伦发明造纸后的很多年,才开始有纸制的风筝了。
(资料来源:民俗艺术专辑)
4.金银纸:
每当中国人的祭祀扫墓,总会烧些金银纸钱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信仰里面,认为人往生后去到另一个世界里,也一样需要用钱。它的由来,是古人死后要用金银财宝陪葬,到了唐朝时才剪纸为钱,代替金银铜钱等烧给死者。后来简化了,在纸上贴上锡箔纸,代表银;在锡箔上涂上金色,代表金,更简单的,在粗竹纸上印上金字、银字,代表金银,还有印钞票的,就更现代化了。
(资料来源:金银纸艺术)
5.油纸伞:
讲到油纸伞,便联想起电视电影的白蛇传中,白素贞撑着油纸伞与许仙在雨中邂逅的情景,好不浪漫!台湾的美浓客家人认为纸油伞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油纸”与“有子”音近似,“伞”字中的四个人,也是象征圆满、多子多孙的意思;所以在男孩子16岁的成年礼、和女儿出嫁时,父母会送一把油纸伞做为礼物。
除了与风俗有关的纸制品外,生活里写信的的邮票、藏书票、传真纸、喇叭纸、陶纸、防臭纸、包装的纸袋、洗衣店里的洗衣卷标纸、纸免洗餐具、香烟纸、茶袋纸、纸尿布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及的纸用品呢!
⑽ 纸文化与纸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纸文化与纸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1、介绍了纸的定义,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纸的分类、用途、制作工艺,特别是播放了关于宣纸的视。
2、介绍了纸文化定义以及传统纸文化的分类、发展、制作、用途、寓意、起源,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
3、介绍了纸艺术的定义、分类、发展、用途、制作,并展示了许多视频和图片。
(10)纸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传统纸文化包括:年画、春联、纸灯笼 纸风筝、 纸脸谱、扇画面、皮影、剪纸、油纸伞、纸织画、纸雕、折纸。
1、剪纸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以用途分类:装饰类、俗信类、稿模类、设计类。根据寓意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简直生动形象,充满乐趣。
2、折纸 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发源于中国,日本发展。折纸分类色彩各异的“折纸” 双面彩色的折纸、晕色的折纸、.网眼类的折纸、具有金属光泽的“折纸、刷质感的“折纸”折纸漫漫发展成不只是儿童的玩具。也是一种有益身的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
3、年画 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
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按国家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按年度月份分,可分为年度年画、月份年画。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的寒亭;南方是在四川的绵竹年画以及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