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子龙脱袍的历史文化
子龙脱袍又名熘炒鳝丝。此菜选用拇指粗鳝鱼为主料,去其皮再烹制。子龙即小龙,意指鳝鱼犹似小龙,去皮即脱袍,故名“子龙脱袍。”
❷ 三国之见龙卸甲 观后
■赵云是正定第一名人
作为赵云故里,正定县处处可见人们对这位常胜将军的热爱,常山战鼓、子龙广场、赵云庙,正定人民视赵云为这里的第一名人。2004年,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在古城正定成立,主要研究赵子龙文化,及海内外的宗亲联谊,据介绍,赵氏宗亲每三年就会到正定的赵云庙进行大型祭祖活动。近日,听说以描写赵云一生为题材的影片《见龙卸甲》上映,文化研究会特组织部分人员观看了影片,他们对于影片对赵云的讴歌和赞美表示感谢,但对于片中的一些情节与史实不符甚至发生很大悖谬表示不满,并以赵子龙文化研究会的名义向《见龙卸甲》出品、发行方致信,希望片方作出补救措施。
■几处情节严重失实
赵子龙文化研究会的几位老同志表示,影片的许多情节与历史记载相差很远,其中特别指出几处:一、人物造型服饰与朝代不符,尤其是飞碟造型的头盔,根本不是中国古代的特点。台湾的赵氏宗亲研究会曾在《见龙卸甲》拍摄时得到人物造型的照片,特意要求正定的赵子龙文化研究会向片方提出抗议,要求恢复人物造型的历史面貌;二、赵子龙年轻时英俊潇洒、德才兼备是乡民推举出来的领袖人物,绝不是小兵出身;三、长坂坡一役中,赵子龙是“怀揣”而不是“背负”少主,那么小的孩子,赵子龙不可能不顾他的安危“背负”作战的;四、赵子龙一生常胜,书上记载他从未打过败仗,甚至没受过重伤,影片结尾处的中箭情节和英雄无奈的情绪纯系杜撰,影片开篇字幕甚至将“常胜将军”写成了“长胜将军”。以上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对赵云和三国历史的正确解读,并伤害了赵云后人的感情。
研究会人员表示,影片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可以夸大也可以渲染,但不可以生造,希望片方慎重对待历史。
■致《见龙卸甲》出品及发行方的一封信:
近日,我们观赏了贵方制作发行的《见龙卸甲》,颇感亲切和欣慰。这部大片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故事、恢弘的场面和悲壮的气韵,讴歌了常胜将军赵子龙。作为赵子龙故里的正定人,向你们表示祝贺和谢意。但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影片离历史真实存在相当距离,且所出现悖谬之处。即便基于电影艺术角度,也不应出现荒诞的虚构。为全面正确传扬赵子龙忠、义、仁、勇的“胜神”形象,我们建议于影片放映之前,加映赵子龙符合史实的文字介绍和一生勋绩的幻灯片或随门票附赠文字介绍,以取得更加完美的宣传效果。
赵子龙文化研究会
■常胜将军赵子龙简介
赵云,字子龙,三国常山真定(今正定)人。少年即怀旷世之志。后从刘备,为蜀汉五虎上将。长坂坡救主,“怀揣阿斗”杀出重围,一役成名。一生征战,屡建殊功,被誉为“常胜将军”。将军专于武略,亦优于文韬,集忠、义、仁、勇于一身,被誉为“胜神”与“完人”。年老无疾而终,寿终正寝。
❸ 赵云墓的重建问题
起因
眼下,新《三国》电视剧热播,对三国人物的热议又重新升温。河北正定、临城两县关于赵云故里的争夺战也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但对于被史学界公认的赵云埋骨之所——四川大邑县来说,许多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在县城东郊的锦屏山下,还有一座破败的子龙祠墓。“如此低调,是因为大邑有说不出来的痛。”昨日,大邑县文化体育局局长戴勇说,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子龙墓遗址多年来始终被学校占据。
现在,赵云祠即将重见天日。相关单位已完成了赵云祠墓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方案,修旧如旧的赵云墓一期工程有望在明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前世·校庙之争
经多次兴废祠墓改作学校数十年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位于大邑县晋原镇东门锦屏山麓,距成都51公里。
据明曹学全着《蜀中名胜记》载:“《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地”的葬制,所以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毁于明末兵火,后经多次兴废,一直规模不大。《蜀中名胜记》、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均有相关记载。
“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民国初年。”戴勇说,现在还保存下来的赵云祠墓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由当时的刘成勋、刘湘、刘文辉等乡绅、地主捐资培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多数的祠堂、庙宇被用来办学校,赵云祠墓也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一所中学,到了80年代改为职业高中。
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拆除了一些老建筑。“从内心上来讲,是非常想保留的。”戴勇说,但毕竟大邑县财力有限,想新建一所学校需要资金,所以一直在校与庙之间犹豫,这成了大邑“说不出来的痛”。
当地人传说大雨群蛇曾阻止掘墓
当地还有传说称,在拆除赵云祠墓的建筑时,曾经从锦屏山里钻出很多的蛇,阻止破坏。这也给子龙祠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能看见的,就这么几个地方了。”68岁的杨文辉就在子龙街上长大,亲眼看着赵云墓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以前一进大门就能看见一个巨大的照壁,上面有‘汉顺平候庙’几个大字。”据杨文辉回忆,1968年时,赵云墓还保存得比较完好。
“大殿里的赵云像,全身金盔金甲,白胡子一直垂在胸前。”杨文辉说,赵云像呈坐姿,双手扶膝,头戴四方侯爷帽,尤其是塑像的眼睛做得相当好,很有神。但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被毁。
杨文辉说,当时还有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轮流掘墓,“一共挖了三天,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刚挖出来的坑,被雨水带着泥土冲进去填平,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挖到,“到第四天大家放弃的时候,雨居然就停了”。
大邑县文管所所长刘红彬说,赵云墓从来没有被挖掘过,今后也不会主动进行挖掘,这是我国的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古代墓葬只能是被动式挖掘。
“其实关于赵云墓的具体位置,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刘红彬说,最近他在整理收集线索时,发现赵云墓的“神道碑”散落在民间。如果能找到它,将是确定赵云墓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生·等待重建
受地震影响现存遗址已濒临倒塌
原来的赵云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古柏森森。现在尚存大殿、因山阁等6处遗址。因山阁只剩下主体结构,门窗早已破败不堪
如今,大邑县晋原镇子龙街343号的赵云墓遗址,周围已经围上了木栅栏,门口仍有“大邑县高级职业中学”的字样。
因为要重建,学校已经在去年搬到了离此不远的新校区。学校建筑拆除后,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砖块堆中,依稀还能看见赵云祠墓前殿和大殿的红色梁柱。
刘红彬介绍说,子龙祠墓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3432平方米。
原来的赵云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原有布局呈阶梯状,前后顺序依次为照壁、戏台、金水桥、端礼楼、前殿、天井、大殿、天井、拜庭和子龙墓,最后是桃园。主体布局结构具有川西祠庙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单体建筑具有川西民居木构建筑的普遍特征。1996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现在,现存的遗址除小沧洲外,其余建筑大都受“5·12”大地震的影响,已经濒临倒塌。
重建完成后加入三国主题旅游线
未来·不会跟风
“当务之急,是先把赵云墓建起来。”戴勇说,他们一直在征集民间的子龙墓遗物,“实在找不到实物,也只能根据拓片进行修复了。”
如今,随着新《三国》电视剧的热播,三国热又开始升温。三国人物的墓地也从全国各处冒了出来,并成为当地政府竞相争抢的对象。
无论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赵云故里之争,还是多个地方竞相争夺三国美女大乔小乔故里的新闻,在戴勇个人看来,“这些都是炒作,大邑不会跟风。”大邑和武侯祠一直都有联系,在赵云墓重建完成后,将会配合四川现有的三国遗址,形成一条关于三国游的旅游线路。
“目前,赵云祠墓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也已完成搬迁,施工单位即将进场。”戴勇说,子龙祠墓已被列为大邑县文体局灾后不可移动文物类修复项目,并争取到中央灾后重建资金406万元,将全部用于第一期子龙祠墓前殿等6处现存遗址的重建。同时,大邑县还将引入社会资金参与重建,这部分资金估计约有1000万。
根据规划,赵云墓远景规划面积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域约20亩,缓冲区约10亩。其中,第一期的维修重建重点保护维修面积有10650平方米,预计明年初可与公众见面。
随后,大邑计划用两年时间筹备成立大邑博物馆(抑或子龙博物馆),并在维护子龙祠墓、开发子龙文化的同时,在外围进行旅游环境打造,并划定一部分区域进行招商引资。目前,大邑县正在对赵云墓周边的规划进行修编。
快评·双面赵子龙
□贾知若
活在《三国演义》里的赵云丰神俊朗,英武有加——新近热播的电视剧《三国》里,导演高希希难舍长坂坡,单独成集,尊崇与笔墨齐下;活在正史里的赵云却未必诸事遂意。至三国末期,赵云虽官拜镇东将军,地位却在魏延之下,无论比武功、韬略还是比资历,常山赵子龙都堪称憋屈吧?
历史上的赵云有其两面性,现实的“赵云故里之争”,同样怀有对比分明的色调。
据报载,当河北澄底村副支书刘建通听说政府将在村里兴建赵云公园后,兴奋得没睡着觉。“我们老百姓不太关心赵云到底是哪里人,只要政府能给我们村带来项目,解决发展和就业,那就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刘副支书道破了“故里之争”的本质。
赵子龙会成为一个“项目”,或者大酒店的名讳,还会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代言人……若子龙将军知道后世供奉他的用心,当作何想?
“赵云故里之争”还没有落下帷幕,而“赵云墓”已经铁板钉钉,就在四川大邑。面对有点关联的“赵云故里之争”,当地文化体育局官员昨日称,“我们不跟风。”
不跟风,是好事,而如何整合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这是态度之外的严肃话题。毕竟,作为最有资格去“争夺”这一切的蜀地,不争、不抢、不急功近利,可称“名人之争”浪潮中的楷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去肆意浪费。
此外,国家调控楼市了,地方政府卖地“不太方便”了,打旅游牌了,所以争历史名人了……如果这个轮回的结果仍然是让一片片土地重新“镀金”,九泉下的名人们已经看不到,“解决了就业”的当地老百姓们,可能也只得了一场空欢喜。
❹ 关于赵云墓的几种传说,哪个才是真的
临城那个赵云墓,临城文物部门早就考证了,那里是赵云祖上墓,就是赵云去蜀国(四川)前其祖上的墓,赵云族系后人守护赵氏祖墓的人就是今天澄底村的赵姓人家,当时赵家曾给赵云在临城赵氏祖墓中修建了衣冠墓,算是落叶归根
现在人们承认的似乎是在四川~~~四川成都市西70公里大邑县那个吧。
赵云是三国时期刘备军中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对蜀国的建立功绩昭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后,赵云主要驻防在成都大邑一线,留下了静惠山土城、望军楼、望羌台、躲兵沟、藏兵洞、九寨连营等征战遗迹处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英勇故事。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病故,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地”的葬制,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银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其墓地60亩。延熙四年(公元241年),蜀汉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由于历史的沧桑变迁,纪念赵云的祠庙也是兴而有废,废而复兴,有记载的汉顺平侯祠(俗呼子龙庙、将军庙),在子龙幕前。
汉顺平侯祠座落在大邑城边的锦屏山脚,占地25亩,坐北朝南,气势恢宏。祠院前墙略呈弧形,中间竖起一堵照壁,上刻“汉顺平侯祠”五个大字。巍峨壮观、庄严肃穆悬门式子龙大殿,正中砌四尺高须弥座神台,上塑赵云全身坐像,高四米余,头戴五弁大冠,身着虎皮单衣,银须浩发,气宇轩昂,威严中透着忠厚,充分表现了将军的义胆忠肝和凛然正气。
大邑子龙祠庙如同世间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其漫长的兴废历史。到清康四年(公元1665年),子龙祠庙得以重建,尔后又有多次增修。民国时期这里辟作“郊外公园”。建国后的1950年,子龙祠庙收归公产管理,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61年5月25日,子龙祠列为大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中,子龙祠、墓、园林等建筑悉遭严重破坏。为保护点滴遗存,1985年7月31日,子龙祠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96年9月16日,再次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云一生忠地蜀汉,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忠直敢谏,公正无私,谦虚谨慎的优秀品德和操守,凝成了“忠、义、智、仁、勇”的子龙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崇拜,并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子龙文化,赵云的精神思想和伟大英灵,在大邑人民心中形成了深厚的子龙情缘。在大邑静山公园的后山顶上,有民间自发捐建的子龙庙,在九寨连营的山头上,人们又为将军建起了望军楼,很多民众就在山上耕种生息,日夜陪伴将军英灵。在党中央倡导建设先进文化,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大邑县的仁人志士和广大百姓,已经发起要复建子龙祠墓,正在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力,他们还要大打子龙品牌,与正定、当阳共同打起传承子龙文化,弘扬子龙精神的大旗。果如此,无疑是对赵子龙忠魂的最好籍慰,也是我们故里人民的一大心愿。
❺ 国宝级文物“子龙鼎”有怎样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20世纪20年代,子龙鼎在河南辉县出土时,就被一个在中国大肆收购文物的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买走,从此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在日本大阪,一位日本商人举行私人藏品展时,子龙鼎才重现于世,立刻引发巨大轰动。
2005年,我国派文物专家赴日本进一步探寻子龙鼎下落,日本商人得知我国要求取回子龙鼎时,开出了上亿“赎价”,谈判未能顺利完成,国宝无法回归,国内学者专家们甚为遗憾。
2005年底,一位香港收藏家花巨资购得子龙鼎,并久经转折到达香港,我国文物专家随即赶赴香港,对子龙鼎进行文物鉴定。最后专家们达成一致意见,子龙鼎是十分珍贵的青铜重器,被列入“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之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圆鼎厚重粗大,鼎颈云雷花纹等,让人感觉庄严而不失灵性,使子龙鼎增加了宽厚凝重与生动之感。
鼎腹宽敞肥胖,稍有下垂,让人感觉稳健厚实;鼎外侧凹弦纹,与鼎足的凸纹相得益彰,非常和谐。因而鼎身的静谧阴柔之态,便给人以母亲般的宽厚慈爱。
专家从子龙鼎造型、铭文、纹饰等猜测,子龙鼎有可能是殷商王室的陪葬品,因为发掘之地河南辉县,地处黄河以北,属于中原地带,以前就是殷商王室的居住地,也曾有过大量商周文物被发掘出来的例子。
对于子龙鼎具体商代还是周代,考古界仍然存疑,有的认为是商晚期作品,有的认为是西周早期作品,所以产生时间仍然成谜。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