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入主中原接受汉文化的是哪个

入主中原接受汉文化的是哪个

发布时间:2022-07-17 12:38:20

1.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文化上被汉化了

1.东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当时的北朝都是被汉化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2.南宋时期。契丹、金都是仿效宋制的被汉化了。3.元朝是唯一入住中原没有被汉化的。(胡虏百年运)4.清朝。是最后完全汉化的!

2. 元朝对汉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

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终元一代,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到元朝中期战事已完全平息。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亡于内忧。由于内部治理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内部治理的问题究竟何在呢?我们过去习惯于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深重”之类理由解释一个朝代的衰亡,元朝也不例外。但这类理由适用于任何朝代,无助于显示各自的特殊性,即使正确,也只是表层的阐释。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就必须深入到各朝代的历史事实中探究其衰亡的具体缘故。对于元朝,恐怕需要从文化背景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
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但如具体分析,它们各自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和疾缓,是大有差别的。就元朝而言,它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内地的北族王朝相比,显得尤为艰难、尤为迂回曲折,可用“迟滞”二字概括。所谓“迟滞”,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指进展迟缓(相对于其他北族王朝)。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探讨的题目。它有多种表现,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等等。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说。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蒙古贵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体系感到难以理解。忽必烈早年曾对儒学产生一些兴趣,但体会粗浅,后来在理财问题上与儒臣发生分歧,认为后者“不识事机” ,与其渐渐疏远。直到元亡前夕,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仍然“酷好佛法”,自称“李先生(按指其师傅、儒臣李好文)教我儒书许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 。元朝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儒化稍深,但因具体政治环境制约,都未能有很大作为。就整个朝廷而言,可以说儒家思想始终没有被明确树立为治国主导方针,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类似情况。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颁行天下,凡官方文书必用其书写,再以当地文字(汉文、畏兀儿文等)附之。为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广设蒙古字学进行教授。大批汉人为获进身之阶,入蒙古字学读书。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汉族社会中并不鲜见的事例。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元代白话”文体。辽、金、清诸朝都曾创立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哪种文字能对汉族地区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力。而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却比对其他北族王朝的统治民族弱得多。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史料记载忽必烈与儒臣许衡的对话情况说:“先生每有奏对,则上自择善译者,然后见之。或译者言不逮意,上已领悟;或语意不伦,上亦觉其非而正之。”可见忽必烈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这种情况在元朝诸帝中应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只有最后两个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文水平稍高,属于例外。元朝的儒臣们为了向皇帝灌输儒家思想,不得不将经书、史书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进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蒙古、色目大臣通汉文的,也是少数。清人赵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 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从右转而从左转,“见者为笑”。作为汉族地区的统治者,对汉语文如此生疏,其统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写到这里我想说说我的观点,当今社会,没有英语等级就不能……限制很多,其实这也是上层建筑的意思。 如果让每个国家都来学习中文,那我们还用的着天天A、B、C嘛。扯远了。
与汉化迟滞的特点相联系,元朝的政治体制也呈现出鲜明的二元色彩,即所谓“既行汉法,又存国俗”。 所谓“无制度”,不能理解为没有制度,而应当是指其制度具有二元性,与汉族王朝传统的典章制度差距较大,或者名同实异。元朝制度的二元性与辽代南北面官并立的形式不同,而表现为“蒙汉杂糅”,两种不同来源的制度互相联系,嵌合在同一运转系统当中。政权主体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汉式中央集权统治体系,残存的蒙古旧制则被各自配置在这一体系内部的不同部位发挥作用。北魏、金、清诸朝制度都有类似性质,但不如元朝明显。元朝一些制度的制定和运行,表面看并没有很强的蒙古色彩,但其本质上却仍反映出文化差异的背景。这实际上也是制度二元性特色的重要体现。
不妨以吏员出职制度为例。吏员出职是元朝很有特点的一项制度,在此制之下官、吏相互流动,吏员成为中下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这些人缺乏正统儒家思想的熏习陶冶,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低下,却以刻薄文法相尚,对元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激化负有很大责任。曾有一些学者引经据典,将元朝的吏员出职与汉代制度相比附。蒙古统治者在制定、完善这一制度时,并没有过多顾及传统汉族社会的有关典制。与其说元朝吏制是汉代制度的遗存或再生,不如说它是蒙古统治者特殊统治意识的渗透,是他们对汉地制度认识不深、汉化不彻底的产物。 而作为吏员出职对立面的科举制度却突然停废,每当有恢复可能时,统治者总是作出对其不利的选择。恢复后,也有名无实,对用人格局没有根本触动。统治者在制定制度、采取措施、进行各种选择时,其统治意识会导致决策的偏差,对历史产生影响,体现出偶然性,对此我们过去重视不够。事实上,元朝的很多制度变化,往往并不见得是制度自身发展就较大历史范围而言)的自然趋势,而主要是因为打上了蒙古贵族统治意识的烙印,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背景去解释。官制的混乱芜杂、分封制的重新抬头、相权的膨胀、地方权力的集中,大抵都可作如是观。好象唐朝到清朝就元朝的状元没有用,所以好多的文学家都写曲去了,要是在现代我们天天听新歌,呵呵。
谈到蒙古贵族对汉地制度认识粗浅隔膜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忽必烈立其孙铁穆耳(成宗)为皇储,授给他“皇太子宝”,武宗因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协助夺位有功,也立他为“皇太子”,后来明宗同样立其弟文宗为皇太子。这在汉地制度中绝对是非常荒唐的事,在元朝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蒙古统治者昧于汉制,错误地将“皇太子”当成了不可拆卸的皇储固定专用词。泰定帝为对其母表示尊崇,竟然要将皇太后之号升格为“太皇太后”,大臣自当力争,指出“与典礼不合”,此事方才作罢。 汉地传统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作为授予元勋重臣的荣宠虚衔。而到元朝(主要是中期),却将它们作为赏赐随意滥授,甚至授予僧侣、宦者、佞幸、匠官,搞得三公“接迹于朝”。仅据仁宗延�五年五月的记载,礼部一次就铸造了太尉、司徒、司空印共二十六枚准备颁发。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文宗时官修《经世大典》,就干脆说“我国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对车载斗量的太尉、司徒、司空则用“或置或否”四字轻轻带过。这一概念变化甚至被明朝所袭用。
元朝汉化迟滞的原因究竟何在?很多中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此作过研究,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蒙古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 而拓跋鲜卑在南下前长期附塞居住,与农业社会有较多接触(契丹情况亦然),女真(满族)人则很早就开始进行粗放的农业生产。因此前者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就要比后者困难得多。第二,北魏等朝代建国后,所接触唯一成体系的先进文化就是汉文化。而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第三,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在建立不久就陷于事实上的分裂,分化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只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这一情况,也是北魏等北族王朝所不具备的。因此,很难将元朝汉化迟滞的责任归咎于忽必烈。
在讨论行元朝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元朝名儒许衡,他很早即就此问题发表过十分令人回味的意见。至元三年(1266),许衡向忽必烈上疏,论述“立国规模”,集中谈到行用“汉法”的问题。当时忽必烈即位已经七年,汉式王朝的框架已初步奠定,国家统治重心的转移亦已完成。但在许衡看来,汉法的推行依然缺乏长远规划,“日计有余而月计不足”,“无一定之论”。他说:“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可见他认为汉法还没有完全实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元朝汉化进程的估计相当悲观,认为“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其原因则是由于“国朝土余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圣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而且灭金以后“宴安逸豫垂三十年,养成尾大之势”,更加大了改革难度。因此许衡提出一套循序渐进的方针,“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要求忽必烈“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惑浮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致治之功”。这篇奏疏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元初的政治形势和元朝的历史特征。类似的低沉论调,在其他几个北族王朝是很难看到的。
一般而言,作为进入汉地的北方民族政权,其统治者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比较强的民族意识。这种自身民族意识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如北魏的崔浩国史之狱、清朝的强制剃发和文字狱,都酿成了大规模流血事件,并以统治者一方获胜告终。然而在个别问题上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并不与文化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相反,这种个别冲突愈激烈,可能说明统治者虚弱自卑、对自身文化缺乏信心的心理愈加严重。元朝的情况则不然,其文化政策的自由和宽容颇为当代史学家所羡称,而同时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意识实际上又是保持最成功的。元王朝或许因此而早衰,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蒙古民族也因此而在元亡之后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传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

3. 满清入主中原,为何能迅速一统全国

因为满清入主中原,迅速与汉文化融合,而且不断吸收汉族官员,让汉人臣服,尽快稳定江山。满清入关后便很快统一中原,与短命的元朝政权不同,清朝统治了中原几百年。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清军入主中原时,民间的汉人对清朝政权是非常不满的。可即便如此,除了一开始的叛乱起义外,似乎清朝很快就将中原统一,平息了叛乱,甚至于汉族人都臣服于大清朝,这是为什么呢?

综上所述,清朝统一中原靠的是适应和臣服,一方面融合了中原的文化,让汉人很快适应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任用汉族官员,让汉人臣服,自然政权就稳定了。

4. 满族入主中原后采取汉族制度和文化的原因

满族入主中原后采取汉族制度和文化的原因:
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满洲族”,积极推动满族文化发展,不断缓和满汉两族的关系,积极实施汉族制度,吸取汉族文化精华,改变满族文化的原始性,积极促进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文化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满族入主中原后采取汉族制度和文化,满族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汉族文化的融入为满足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满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对汉族文化进行吸收,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5. 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鲜卑属于东胡中的一支,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东汉后期,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草原,而鲜卑人开始走出东北大山,填满了匈奴退出草原后的权力空白,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在北方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有辽西进入中原慕容鲜卑的燕国和从代地(陕西)进入中原的拓跋鲜卑的魏国。

羯人建立的后赵统一北方,残暴帝王石虎进行野蛮统治,石虎死后,后赵大将冉闵,起兵反抗后赵,建立冉魏政权,颁布杀胡令,公开屠杀羯人。此时已经占据辽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鲜卑南下,击败冉魏,将前燕的疆域扩展到河北、山东一带。后来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关中崛起,前秦在苻坚带领下灭亡前燕。

剃发易服最让汉人不满

三是鲜卑人融入汉文明,鲜卑王朝成为汉家王朝,并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不仅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通过汉文化复兴,让汉文明的主导权,重新东晋时迁往南方,成功的转移回到北方,并有此后北周、隋、唐进行延续,保证汉文明的星火传递,这样的王朝,让我们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满清王朝,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刻意保持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性,让国家处在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感觉到格格不入。

6. 顺治帝入关后对待汉文化的态度

非常推崇。。。。而且还推崇一些民俗。信孔教,拜观音等等。。。顺治帝在位时清军入关还不久,统治根基不牢固,推崇汉文化有助于得到汉族人民士大夫的认可,从而加强统治,封建帝王统治人民用汉文化最有效。
还有就是汉文化确实是魅力无穷,历史上外族入主中原的基本上都被汉族给同化了。
顺治皇帝福临幼年即位,随后入主中成为紫禁城的主人。虽然他从九岁开始接触汉文,但他直到十四岁亲政之时依然不通汉文。当他看着大臣的奏章茫然不知所云之时心急如焚,于是下定决心学习汉文。在乾清宫中,他每天五更起床读书一直读到黎明。过多年的认真学习,刻苦研读终于能够阅读汉文书籍。在处理完政务之余依旧手不释卷。有时,读书直到深夜。

乾清宫顺治皇帝的寝室实际上就是一个书房,后来,几乎变成了一座小型书库。数十个高大的书架,整齐地倚墙排列,上面放着史子集各种精美的着作。顺治皇帝喜欢阅读部、史部书籍。在阅读史典籍之余,对于集部诗文作品也特别喜爱。尤其是先秦辞赋、唐宋诗词和元明戏曲话本,他都极为喜欢,不仅大量背诵、朗读,还写读书笔记,撰写评语。

当时,《三国演义》、《西厢记》等都是清初流行宫中的典作品,顺治皇帝十分喜欢。他爱看学者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他在评述金氏评点本《西厢记》时说:“议论颇有遐想,未免太生穿凿,想是才高而见僻!”

顺治皇帝欣然接受了汉文化,并喜爱汉文化。他对汉文化由喜欢渐渐发展到了痴迷的程度,尤其是绘和书法。他的书法独树一帜,大字书法写得气势磅礴。他的绘独具风格,尤其指头别具意境。

按照清制规定,努尔哈赤直系子孙称为宗室,以黄带子为标识,因称黄带子。直系之外的皇室子孙称为觉罗,以红带子为标识,因称红带子。黄带子和红带子,构成了爱新觉罗大家族。入关以后,清廷对宗族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特别设立学堂,教育皇族子孙。顺治九年(1652年),满洲八旗各设宗学一所,招收皇室宗族子弟就近入学。特聘师傅教授满文、汉文,兼习骑马射箭。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篇文章《罪己诏》。全文一千余字,情真意切地回顾了自己十八年的皇帝生活和政治历程。既没有总结自己的辉煌政绩,也无夸耀自己完成了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大业,而是充满愧疚地历数自己十四条罪状向他的臣民谢罪。这十四条罪状,主要是从儒家的视角和祖宗的角度来剖析自己:变更祖制、未尽孝道、疏远宗室、重用汉官、用人无术、不能节俭、厚己薄人、浪费严重、任用内官、燕处深宫、不听忠言等等。这篇《罪己诏》,既是自己政治生涯的自责,也是自己多年读史心得和人生验的总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心灵自述

7.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方面有哪些

首先说明,“汉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概念而非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汉民族本身就是华夏在不断吸纳其他民族而形成,所以,汉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集合概念。
历史上,对汉族文化的传承贡献最大的民族当属两个,一个是华族,一个是满族(依次叫做肃慎、鲜卑、靺鞨、女真、满洲),另外,契丹、回回都有较大贡献。
首先说华族,华夏族是汉族祖先,而华夏族是夏族一部与华族一部融合而成,融合而成的这个新民族不断向东部进发,进入华族的繁衍之地,经2000多年共同生活,华夏族把人数几乎是自己100倍的华族人,吸收为华夏族,华族终于变成了少数民族,而不得不远走西南或东迁通古斯,但是,华夏族的文化却几乎是华族的,因为华夏族中九成以上人口是华人。而夏族文化,始终没有得到太多发扬,即使是秦始皇(秦人是夏族一支)和西夏李元昊(夏族的直系最后后裔)也无法抵御华族文化的巨大感染力。
再说满族。满族是中原大地最初的主人,我们知道“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就在中国北方生活,现代基因研究发现,满族才是北京人的直系后裔,大致过程是这样,10万年前不断入侵的来自非洲的部落,把他们排挤到通古斯地区,满族有记载的最早祖先是肃慎人,肃慎在战国后期分化出鲜卑和扶余,鲜卑曾入主中原近200百年,且全族加入汉族,他们对汉族文化的保护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扶余就是朝鲜人祖先,所以,韩国人说他们是北京人后代,并不是意淫。而肃慎全族后来改称靺鞨,靺鞨又改成女真,女真在取代北宋后建立金朝,他们继承了前辈保护文化的习惯,对各族文化和文明都很尊重,对汉族文化也是一样呵护有加。金朝被野蛮的蒙古消灭后,女真人依旧自强不息,300年后,卷土重来,建立大清帝国。我们可以说清朝很多时候比汉人王朝更加在意汉族文化。
另外,北宋时期契丹人也很热爱汉族文化,尤其发展了汉族的军事文化。回回人则发展了汉族的饮食文化,最早的公共食品卫生标准,就是明代的回回大臣提出的。

8. 为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迁都洛阳的是哪个朝代的

答案: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时期
历史背景:北魏成立一段时间后,孝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发现汉族文化有很多需要他们学习的地方,而北魏是有鲜卑族通知的,鲜卑贵族并不是很认可孝文帝的这些看法,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中原汉族文化,于是考虑迁都洛阳。
迁都过程:最开始,孝文帝不是想直接迁都的,他耍了个计谋,具体什么内容,请自行网络。大臣们,无奈被迫的同意了迁都洛阳了。
历史意义:鲜卑迁都后,通过一定的内部学习和外部民族融合,大大的增加了北魏的国家综合实力,为之后的北周--隋统一 天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9. 福临的皇后14岁入主中宫,为什么15岁就被废了

福临与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婚姻,这场婚姻是摄政王多尔衮亲定的,而皇后也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是个背景非常强大的皇后,强大到让顺治帝从一开始就抵触这桩婚事。再加上博尔济吉特氏的性格与作风和顺治帝福临也相差甚远,帝后成婚后,也矛盾重重,所以博尔济吉特氏才会很快被废掉。

凡事都有个极限,博尔济吉特氏不得福临宠爱后,不知道悔改,依旧我行我素,而且还有些变本加厉。最终顺治帝福临不堪忍受,就将年纪轻轻的表妹废掉后位。

阅读全文

与入主中原接受汉文化的是哪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