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霸王龙是恐龙时期最厉害的恐龙
在很多小伙伴心中霸王龙就是最强的恐龙,这跟它们的名字也有关系,“霸王”二字一听就十分的霸气。当然,它们也确实当得起霸王的称谓,它们的体重一般在5吨-8吨之间,眼神犀利、牙齿锋利,总而言之是相当的可怕的。
② 霸王龙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生活习性:霸王龙位于白垩纪晚期的食物链顶端,当时北美洲的各种恐龙基本上都可以成为它的捕猎对象,有时它们也会攻击像阿拉莫龙这样的长颈食草恐龙。肿头龙由于体型较小一般不在霸王龙的食谱里。甲龙很少被霸王龙捕食。当时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龙例如矮暴龙等可能与霸王龙产生一些竞争,但却远不是霸王龙的对手。
外貌特征: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的22%,一般个体的长度仅有80厘米左右,相对霸王龙的巨大体型和后肢来说,前肢显得非常细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臂。
它们的手臂非常细而小霸王龙的长头骨使它的前肢位置也靠后,这对前肢前伸伸不过其的嘴部,也无法摸到自己的嘴,同样更没法触及到到自己的脚部,可能其作用仅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来平衡它们的巨大的头部。
(2)霸龙生活在哪个时期扩展阅读
生长繁殖:爬行动物是产卵的,以前人们假设恐龙也这样。不过直到本世纪20年代,一支美国探险队到蒙古寻找恐龙化石时,才获得最初的证据。
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这些恐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一原角龙。活着时,它的大小就像一只现代的羊。它的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螺旋状排列。
巢位于沙中的一个洼处,因为原角龙生活在一个多沙的地方。很多雌龙似乎在同一个集中产卵。很偶然,在其中一个巢中,找到了一只吃蛋恐龙—一偷蛋龙的化石骨骼。看来似乎这只动物在偷袭这巢时,被沙暴压死了。自那以后,很多其他种类恐龙的蛋相继被发现了。
恐龙蛋的直径通常在10厘米~15厘米之间。在我国河南西峡县出土的—种恐龙蛋化石,长直径达30厘米,短直径12厘米,这在我国是很罕见的。
③ 霸王龙生活在哪个时期
霸王龙即雷克斯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
霸王龙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④ 霸王龙是什么恐龙
霸王龙是暴龙,但是暴龙不一定是霸王龙,霸王龙只是暴龙类众多恐龙的一种。
两者的区别如下:
1、范围不同:暴龙包括蛇发女怪龙、惧龙、特暴龙、霸王龙等种类,而霸王龙只是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2、生活时期不同:暴龙类恐龙生活在晚白垩世后半段,是最成功的兽脚类恐龙类群,雄霸北美洲及亚洲大陆东部。霸王龙略晚于暴龙类恐龙,是晚侏罗纪时代的霸主。
3、体型不同:
霸王龙,属于暴龙系统的一个分支,霸王龙的体型更大,也是食肉性恐龙。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
⑤ 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B 中生代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着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缓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缓冲、挤压,导致着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中生代末发生了白垩纪灭绝事件,50%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大多学者认为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特大气候变化,很多动物,尤其是冷血动物,无法适应低温而灭绝。可是为何当时鳄鱼一类的冷血动物却存活,还是无可解答。
中生代时,存在一些哺乳动物,有些是后来猴类的祖先,也就是现在人类的祖先。
距今大约5亿7千万年前,地球开始进入漫长的寒武纪,它标志着原生代的结束与古生代生命大爆发的到来。寒武纪时代大致可分为前寒武期与晚寒武期,它几乎横跨了原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早期。整个古生代从晚寒武纪开始,当中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跟石炭纪,至二叠纪整整持续了将近三亿两千七百万年左右的时间。志留纪时期,脊椎动物已经初步进化完成。这时候的地球物种还是以水中生命为主,它们仍然主宰着河流与海洋。其中以三叶虫、头甲鱼、奇虾、雷蝎和翼鲎(hòu)大行其道。自然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也起始了最早的大自然“食物链”作用。而这时的陆地除了裸蕨植物以外,仍是一片荒凉寂静。
数千万年时间过去了,随着泥盆纪的终结,地球进入了石炭纪。在此前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植物已经进化到了树木的形式,由于不存在食草动物,地面上出现了大片制造氧气的森林。昔日生活在志留纪水域中的头甲鱼身上所长具有强有力支撑作用的鳍,现在已完全进化为能够在陆地爬行的四肢,并且已经进化出肺脏。成为第一个能够自水中成功爬向陆地享用新鲜氧气的原始两栖动物——海纳螈。这种海纳螈便是此后时至今日三亿年时间所有陆生动物的共同原祖。时间继续到了大约2亿5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末,地球物种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大灭绝,几乎8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在这个时候毁灭了,这是一场规模超过6500万年前终结灭绝的大屠杀。我们人类今天通过化石而特别熟知和了解的三叶虫也在这次大灭绝中覆亡了。
地球上的一批物种灭绝往往也是为了迎接下一批高级物种的到来。时空继续穿梭到了三叠纪,这时候的地球已经跨入了中生代。相比昔日(古生代二叠纪)它更充满着活活生机,在古海洋,凶猛的食肉性萨斯特鱼龙正捕食着其它海洋猎物,对于它来说,三叠纪的海洋成了它的“免费餐厅”。在整个中生代约占百分之七十的大部分时间,它一直担任着海洋中的重要角色。这时候不存在四大洋。陆地则是由今天世界七大洲全部相连整合在一块的完整联合古陆。加斯马吐龙(生活于三叠纪初,一种庞大的水陆两栖动物,食肉类,为现代鳄鱼和美洲鳄的最早祖先)这时正在河流中隐隐守候着,等待随时吞食过往河边喝水的动物。在这块泛大陆北部,一支庞大的水龙兽族群正缓缓向南迁徙。这是一种似哺乳爬行类,它们看上去很像三千万年后才出现的恐龙,但是与恐龙不同的是这些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直系祖先——哺乳动物反而更加接近一些,它们与蜥蜴和鳄鱼的关系反倒不是那么密切。当然,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现代哺乳动物的远亲,由二叠纪时期的穴居动物二齿兽进化而来,在二叠纪物种大灭绝时,它因其个体小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加上前肢擅长掘土打洞,从而躲过了那次灾难并且存活了下来。在三叠纪初期它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物种。但它并非是地球的霸主。因为体积过大和繁衍过快,陆地上有限的裸子植物已无法满足其庞大族群的需求,加上其它食肉动物的不断骚扰,它必然要退出中生代舞台,被别的物种取而代之。
在森林深处,似乎一个并不起眼的物种注定将要彻底改变未来地球上生物的面貌,并开启一个新的爬行动物时代,为一个有史以来最强盛“帝国”的诞生奠定基石。这个时候正是距今2亿4千万年左右。在我们今天的南非密布着广阔的丛林,那儿是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天堂。在这里,一种身高不到一尺、能后腿站立奔跑、速度敏捷,专以捕杀昆虫为食的小型食肉类——新巴士鳄正繁忙活跃于丛林的各个角落,它发达腿部的髋骨使其具有超强的跳跃能力,既可以准确有效地掠捕飞行中的蜻蜓或各类昆虫,也能够以闪电般的奔跑速度轻易避开食肉天敌的威胁。这就带来了爬行动物身上从未有过的优势。因小巧的身体加上灵敏不凡的“身手”,让它成为密林中无可比拟的捕食冠军。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早期三叠纪丛林里到处奔跑掠食的小家伙会在未来三千七百多万年后主宰整个世界,并称霸地球的陆地、天空和海洋。它们就是我们人类今天熟知的中生代地球霸主——恐龙(意为恐怖的蜥蜴)。后世恐龙家族中的王牌杀手霸王龙,还有素食性巨无霸梁龙、腕龙、以及各种大型蜥脚类爬行动物都由当初这个身高不足一尺的小精灵新巴士鳄进化而来。它就是恐龙共同的祖先。
时光这时继续穿过三叠纪,进入大约2亿年前的早侏罗纪。自此,“龙行天下”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从早侏罗纪一直到晚白垩纪的一亿四千万年时间(这几乎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时间的150倍),地球一直是“龙的天下”。爬行动物统治着陆地、天空和海洋,它们自由穿行无阻如入无人之境。因为它是当时世界的霸主。就如今天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一样,属于大地骄子、地球的王者。除了发生重大自然灾难,几乎不可能让它退出地球舞台,更没有机会出现能够替代它的物种。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也称为——恐龙时代。在那个“龙的世界”里,没有其它任何物种的发展余地和空间,早期哺乳类动物为了自身安全只能生活在地洞里,往往到了夜间才能偷偷摸出来找食物吃。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地球的气候条件极其温暖潮湿,一年当中没有四季的概念,只有旱季跟雨季,古大陆版块已经由当初相接拼凑在一块的超大古陆而逐步分裂飘移,并形成了最初四大洋的雏形。中生代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应植物生长。侏罗纪中晚期,地球上广泛覆盖着极其茂盛的裸子植物和蕨类。这也是素食性恐龙丰盛的食物天堂。每年雨季来临之前,生活在今天南美洲的喙嘴翼手龙都会飞越大西洋来到今天的法国西海岸寻找它的异性进行交配。这时候的大西洋只有300公里宽,雄性翼龙在飞越大洋的途中,会不时的贴近海面啄食海水中跳跃的鱼类来补充体力,而且随时存在被恐怖的海洋杀手海王龙吞食的危险。在飞达目的地时,翼手龙已是精疲力竭。往往要休息一个多星期才会去寻觅自己的配偶。
时间大约又划过了将近七千万年,地球到了白垩纪时代,陆地上仍不断上演着“弱肉强食”,两只凶残的霸王龙这时候正在相互争夺撕咬着一头伪君龙。这是今天人们最熟知的白垩纪冷血杀手。由于它超大的体积与强有力颌骨的锋利嚼齿,被它一口咬下的食物相当于现在一整头强壮公猪的体积份量。然而并非所有的食草恐龙都会成为霸王龙的“盘中餐”,其中体积巨大超过20多米的雷龙、南极龙和盘足龙就是例外,因为它们身躯庞大,无惧食肉性恐龙的威胁。霸王龙同样也奈何不了甲龙、剑龙和三角龙。
白垩纪晚期的地球气候已较先前恶劣,由于长年干旱,使得大批植类死亡。食草恐龙因为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充饥而导致数量锐减。随着素食恐龙的大批消亡,自然食肉恐龙也就断了食物来源。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世间万物一旦发展到顶峰,再往前便是下坡路了。恐龙家族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尽头。大地仿佛预示着未来的某一个时期将会重演一回二叠纪末的“大屠杀”,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 一颗名为“尤卡坦”直径约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在了今天的墨西哥境内。几万颗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场“天地大冲撞”毁灭了地球上许多生命,也结束了恐龙时代。
但恐龙并非完全灭绝,有相当一部分恐龙因为其体形小巧便于藏身,加上它们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从而躲过了那场浩劫,并且一直存活到现在。今天,这些小恐龙仍然生活在我们周围,并且与我们人类朝夕相处。它们就是翱翔在蓝天的各种鸟类以及茂密丛林中的伪装高手变色龙,还有栖息在我们卧室墙壁、天花板上的小型蜥蜴科目——壁虎。
⑥ 霸王龙的体型有什么特征
霸王龙的拉丁文意思是“凶暴的蜥蜴”。它的身长可达17米,站起来有6米高,有普通楼房的两层那么高,估计活着时至少有8吨或更重,比得上三只大象的总和。它是白垩纪晚期最大最凶恶的陆生动物。霸王龙的头骨有1.2~1.5米长,下颚粗壮厚实,颚关节很靠后并且此嘴可以张得很大。头骨上的骨纹粗糙,上面有小的开孔。肌肉附着坚固,强有力的颚肌能撕碎巨大的鸭嘴龙以及甲龙等。颚骨上有短剑般的牙齿,每个牙齿有20厘米长,牙稍稍弯曲,而且边缘有锯齿。它的牙齿在一生中要换好几次,新的牙齿从旧牙的齿根里面长出来,新换牙齿的两边尖锐。因此,它的牙齿是参差不齐的。霸王龙颚骨和牙齿的结构特点,无疑是长期适应撕裂大片肉块的结果。奇怪的是,它的前肢小得使人意外,既小又无力,短到不能触及自己的嘴,而且只有两个短的手指。看起来,霸王龙在捕捉食物时,前肢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有人认为霸王龙前肢只起从休息状态站起来时的辅助支撑作用。它的后肢粗壮有力,因此骨盆发育得很好,完全愈合。股骨比腔骨长,股骨与胫骨的比例说明了它的行动迟缓。脚掌很结实,上面有三个趾,趾端有爪,爪和牙都是搏斗的武器。它们经常用强有力的后肢穿过丛林,越过旷野。当时,不知有多少吃植物的恐龙被它咬伤,撕裂后变成它的美味佳肴。它一生很可能是独居,与现代的大型肉食者老虎或豹子一样,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称王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