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眼镜王蛇的栖息环境
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
眼镜王蛇广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常出现在近水的地方或隐匿于石缝或洞穴中,白天活动。
眼镜王蛇也会生活在沙漠,被称为“沙漠之金”。
‘贰’ 眼镜王蛇生活在那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同样具有眼镜蛇的大多数特点,只是体形更大更长,颈部扩展时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但它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生活习性:
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它不仅非常凶猛,靠扑咬猎物获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前沟牙类毒蛇。眼镜王蛇之所以名闻遐尔,是因为它主食蛇类,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毒蛇种,也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鸟类。
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树木中,常在山区溪流附近出现,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一般隐匿在岩缝或树洞里,有时也能爬上树,往往是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昼夜均活动。
眼镜王蛇生活于密林中,有时亦上树或在溪流附近,白天活动,喜在阴凉处栖息,捕食蜥蜴、蛙、鼠、蛇等,性极凶暴,激怒时前半身竖起,颈部膨胀,“呼呼”作声,袭击人和其他动物。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眼镜王蛇是惟一会搭窝的蛇类,卵径65.5 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 眼镜王蛇性情凶猛,会主动攻击人,咬住人后紧紧不放。其毒液不仅毒性强烈,而且排毒量大,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干重100mg),相当于致死剂量的几倍。
‘叁’ 眼镜王蛇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
几种典型的眼镜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于印度经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森林中,以其他蛇类为食。已证实体长最长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过3.6公尺(12呎)。眼镜王蛇有护卵巢的习性,一巢卵有20�6�540枚,置于雌性用树叶筑成的窝内。若有掠食者或人类靠得太近,守护在一旁的父母就会攻击来访者。并非所有的眼镜蛇都产卵。
黑颈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
印度眼镜蛇(Naja naja,又译亚洲眼镜蛇)过去被认为是与眼镜王蛇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的一个单一物种。然而,最近生物学家已发现亚洲存在着近12种眼镜蛇,一些种类会喷射毒液,其馀则不会。体型(多数介于1.25�6�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喷射毒液的眼镜蛇透过毒液导管的肌肉收缩和迫使气体自肺部吐出而将毒液自毒牙里喷出。
在非洲亦有喷射毒液和不会喷射毒液的眼镜蛇,但和亚洲的眼镜蛇无亲缘关系,彼此间亦无亲缘关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译粗皮小眼镜蛇)和广布于非洲的黑颈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皆会喷毒,后者体型较小。毒液准确地喷射入超过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内,若不及时清洗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镜蛇(N. haje, 大概即为古代所称的阿斯普〔asp,亦称角蝰〕)黑色,颈部膨胀所成兜状较窄,长约2公尺,广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并向东分布至阿拉伯半岛一带。埃及眼镜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鸟。赤道非洲有树栖眼镜蛇(非洲眼镜蛇属〔Pseudohaje〕),与曼巴为眼镜蛇科(Elapidae)仅见的树栖成员。
物种分析
俗名:
眼镜蛇、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
分布于中国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国外主要见于越南等地。
特征介绍: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背鳞列数为21纵列。
毒性成份:
毒素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时具有心脏毒素(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
读以上资料可以明白,眼镜蛇并不是发明眼镜以后才发现的,它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
生活习性及体貌特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我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肆’ 眼镜王蛇出没规律及习性
眼镜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种环境中。独居,昼夜均有活动。性凶猛,遇异常被激怒时,昂起身体前部,并膨大颈部,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伍’ 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哪里
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全省分布)。
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广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常出现在近水的地方或隐匿于石缝或洞穴中,白天活动。也会生活在沙漠,被称为“沙漠之金”。
眼镜王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特种经济动物,其皮、肉、血、胆、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特别是蛇毒是国际市场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