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
湖北宜昌。
宜昌拥有2400多年历史,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也是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之一,具有深厚的诗歌文化传统和底蕴。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宜昌“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第五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暨“诗颂中华”文艺演出在湖北宜昌市举行,瞿弦和、鲍国安、张凯丽、殷秀梅、海霞、陈铎等50余名表演艺术家诵读、演唱古今诗歌名篇。
本届中国诗歌节以“诗咏盛世·圆梦中华”为主题,旨在通过丰富的诗歌文化艺术活动,传承中华优秀诗歌文化,展示当代诗歌创作研究成果,创新新时期诗歌反映时代、贴近生活、走进群众的新途径、新形式,推动诗歌艺术发展。
(1)屈原生活哪里扩展阅读
政治成就
1、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2、举贤能。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田齐的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若鹜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
3、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地直达楚廷。
Ⅱ 屈原是生活在哪个朝代呢
屈原,“原”是他的字,本名是“平”,大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在世,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人,生来就是贵族。生在优渥之家,从小接受的就是贵族教育,所以他从小就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后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故便国已亡,屈原觉得“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地百姓听闻屈原大夫投河,纷纷参与打捞救援,奈何始终不见屈原的尸身;而后又担心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便将随身的米团扔进水里,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而屈原投江那日是五月初五,这也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Ⅲ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国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芈(mǐ)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Ⅳ 屈原是哪里人位于我们现在的哪个省
屈原是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人。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4)屈原生活哪里扩展阅读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䓕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
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Ⅳ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
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县 秭归----诗人之乡
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现位于秭归城东向家坪。改名为“屈原纪念馆”。三峡工程的兴建,屈原祠将再次迁建。
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 “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我国七大柑桔生产基础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乐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留下的《离骚》、《九章》、《九歌》等光辉诗篇,声贯如今,名扬中外。
屈原,名平,楚国人,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他的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便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Ⅵ 屈原的家乡是个怎样的地方
屈原的家乡在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这里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屈原的古迹和传说。秭归在长江三峡附近,三峡是着名的风景秀丽的地方。屈原自小生活在这里,奇幻的风景结合美丽的神话,对他丰富的想象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Ⅶ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当时他生活在哪个国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1-2]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http://ke..com/link?url=_7
Ⅷ 屈原出生于什么地方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又字灵均。生于郢都(今江陵纪南城)屈氏贵族家庭。父亲屈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屈原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8岁前后被楚怀王召至宫中,他的政治和文学生涯主要在江陵度过。
最初,屈原是楚宫文学侍臣,每天跟随怀王游猎,或在宫廷宴会上赋诗吟歌,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他以江汉地区遍生的橘树为题,写下了着名的《橘颂》,咏赞其“受命不迁”的品质,以抒发自己的爱国志向。
22岁时,屈原被提升为左徒,参与楚国朝政。他认为楚国疆土广袤、物产富饶、人才荟萃,具有统一中国的条件,决心辅助楚怀王实现统一大业。他在外交上提出联齐拒秦的“合纵”政策,与另一强国秦国抗衡,并出使齐国,促成六国在楚国郢都会约,结成“合纵”联盟,楚怀王被推举为“纵约长”。这一行动遏制了秦国东进攻势,屈原因此受到楚怀王信任。接着,他又在内政方面进行改革,奉命制定《宪令》,修明法度;还提出了削弱贵族特权和任人唯贤的主张。
屈原的改革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因而横遭谗毁,被贬为三闾大夫,“合纵”联盟也随之解体。在秦国威胁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怀王再次起用屈原,并派他出使齐国,使两国关系修好。然而秦昭王即位后,极力拉拢楚国,并订立所谓“黄棘之盟”,麻痹楚王。亲齐疏秦的屈原受到更大的排斥和打击,终于被驱出郢都,放逐汉北。这时他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对“美政”的向往,对奸臣小人的憎恨,以及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这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爱国主义抒情诗,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后来楚怀王被囚,客死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后,屈原悲恸万分,写下了惊心动魄的《招魂》。同年,顷襄王听信靳尚等大贵族谗言,再次放逐屈原。临行前,屈原瞻仰了纪南城中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温习历史,审视现实,深忧国家命运,悲愤难以消解。遂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气势磅礴、构思奇特的长诗《天问》。流放江南期间,秦国进一步攻击楚国,郢都沦陷。听到这个消息,屈原悲痛欲绝,以强烈的感情写下了深沉哀婉的《哀郢》。四月,他顺沅水而下,来到洞庭、湘水一带。初夏,这位爱国诗人为世间留下了最后一篇作品《怀沙》。不久,便怀抱着楚国的泥土,自沉于汨罗江。
传说屈原自沉的日子是夏历五月初五,每年这一天,后世的人们都要用各种形式纪念先贤。他们用苇叶包起糯米扔进江中,让水里的鱼虾不去碰屈原的遗体;还划着船敲锣打鼓,把那些鱼虾吓走。据说,这就是民间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的由来。屈原能在身后得到人们发自肺腑的崇敬,正在于他堪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的人品、辞赋作了崇高的评价;后世文人也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李白《江上吟》诗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诗云“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原的清峻节操以及抗争精神,对身陷逆境却永不低头的优秀中华儿女是莫大的支持。他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这种精神也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从屈原遭谗被放,却写就千古名篇《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痛苦心灵的家园。
Ⅸ 屈原生长在哪里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