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孔子鸟生活在哪个时代

孔子鸟生活在哪个时代

发布时间:2022-07-30 19:39:39

1. 孔子鸟为什么比始祖鸟跟能适宜环境

孔子鸟生活在1.25亿年前,根据和始祖鸟(1亿5千万年前)的解剖学对比,孔子鸟生活的年代更晚一些,两种生物生活的年代不同,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骨性尾的缩短和最后几节尾椎融合成为尾综骨。这样的身体构造对飞行定向有很大的好处。自然界遵循“物竞天择”的真理,自身进化完美程度决定了物种是否适宜当时的气候、地质等诸多因素对它的影响,如同恐龙一样称霸一时,但由于气候变化,也会灭绝。始祖鸟之所以称之为始祖,是指它基本出现鸟类的特征,而孔子鸟进化的比始祖鸟更为完美,所以它出现的相对较晚,也是孔子鸟适应当时气候环境的一种表现。

2. 孔子鸟的资料

圣贤孔子鸟

学名: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zhou et al.,1995

学名来源(etymology):“孔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圣贤”是历代封建王朝赠于孔子的封号(genus and species in honor of confucius,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ecator.)。

产地和时代(locality and age): 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晚侏罗世义县组下部(sihetun,shangyuan,beipiao city,liaoning province,china;lower part of yixian formation,late jurassic.)。

保存状况(preservation):基本完整的个体(a nearly complete indivial)。

基本特征(diagnosis):圣贤孔子鸟属蜥鸟亚纲,是除德国始祖鸟外世界最早最原始的鸟类,其主要特征是:头骨各骨块不愈合,尚具有其爬行类祖先遗留下来的眶后骨,牙齿退化,出现了最早的角质喙。前肢仍有三个发育的指爪,胸骨无龙骨突,肱骨有一大气囊孔等等(the most primitive bird except arcbaeopteryx.skull bones unfused with postorbital retained.teeth lost,horny beak present.forelimb with three well-developed claws.sternum keel-less.humerus with a large pneumatic fenestra.)。

1984 年甘肃鸟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地证明始祖鸟并不是鸟类演化和主系,这使得全世界为之震惊。1989年9月在我国辽宁又发现了中生代鸟类化石。这些是在德国之外的地方首次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鸟类。从此古生物界鸟类研究热的序幕被拉开了。1993年在辽西发现了年代仅次于始祖鸟的更早的化石,这就是后来着名的孔子鸟。它们大约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这一阶段。从94年后古生物学家们云集辽西,数以万计的鸟类化石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全世界古生物学界几乎都把目光都投向了这里,鸟类研究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着名鸟类学家a.feccia教授称:“尤其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材料……构成了我们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许多美国学者甚至认为世界现生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往一样最热门的 孔子鸟较始祖鸟稍晚(极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其特点是颌骨无牙齿,取而代之的是角质喙;肱骨近端有一大的气囊孔,第一指骨爪特别强大而尖利,第二指骨爪收缩;胸骨较大,呈片状并有一短的后侧突;耻骨远端没有耻骨脚以及尾椎骨缩短,基本形成尾综骨等,这些都是始祖鸟所没有的进步性状,同时也是区别于早白垩纪鸟类的重要特征。孔子鸟的发现一方面更进一步证实始祖鸟非鸟类进化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它独霸侏罗纪始鸟百余年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人们的研究更全面和充分了。

3. 孔子鸟属的介绍

孔子鸟属(Confuciusornis,或根据拉丁文音译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古鸟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组(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沟等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纪。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孔子鸟因孔子而得名。

4. 脊椎动物群及其时代

据上表可知,北票、义县地区义县期以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Zhangheotherium为主要代表的脊椎动物群(汪筱林等,1999)由约33属35种及一些未定或正在研究的属种组成,其中鸟类5属8种,爬行类19属18种,两栖类2属2种,哺乳类4属4种,鱼类3属3种。此外,除上述属种外,辽西凌源和冀北丰宁地区的义县阶含鸟类5属5种,爬行类3属2种,哺乳类3属3种,鱼类5属8种。截至目前为止,辽西和冀北地区已发现产于义县阶的脊椎动物逾42属47种,可按类别和层位划分成:

1)Jeholosaurus-Repenomamus Fauna—义县阶底部陆家屯层、老公沟层;

2)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 Avifauna—义县阶下部尖山层、大新房子层;

3)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 Fauna—义县阶下部尖山层、大新房子层;

4)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 Fauna—义县阶下部尖山层、大新房子层;

5)Jinzhousarus-Hyphalosaurus Fauna—义县阶上部大康堡层;

6)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 Ichthyofauna—义县阶底、下部老公沟层、业南沟层、尖山层、大新房子层。

1.Jeholosaurus-Repenomamus Fauna(热河龙-爬兽动物群)

该动物群产于北票上园地区义县阶底部的陆家屯层(老公沟层),主要分子有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Xu et al.,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 Xu et al.,Incisivosaurus gauthieri Xu et al.,Sinovenator changii Xu et al.,Repenomamus robustus Li et al.,Gobicondon zofiae Li et al.,Psittacosaurus sp.。上园热河龙的头呈三角形,长而尖,眼孔大,吻短,上、下齿列直,嘴颊不发育,是一种原始性鸟脚类。义县地区的老公沟层仅见Psittacosaurus sp.。该动物群以上园热河龙和鹦鹉嘴龙较繁盛为特征,伴有燕子沟辽宁角龙、高氏切齿龙、强壮爬兽和索菲娅戈壁兽,时代为早白垩世。

2.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 Avifauna(孔子鸟-始反鸟-辽宁鸟鸟群)

该鸟群主要分布在北票地区义县阶下部的尖山层,包括蜥鸟亚纲(Sauriurae)、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和今鸟亚纲(Ornithurae)的成员。其中,蜥鸟亚纲孔子鸟科主要有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 et al.,C.sunae Hou,C.chuanzhous Hou,C.i Hou et al.,Changchengornis hengziensis Ji et al.,Jinzhouornis zhangjiyingia Hou et al.,并以C.sanctus繁盛为特征(优势种)。反鸟亚纲的始反鸟类仅有 Eoenantiornis buhleri Hou et al.,今鸟亚纲的辽宁鸟科(Liaoningornithiformes)的成员只有Liaoningornis longiditris Hou。

凌源市大王杖子乡范杖子一带的大新房子层曾被称为大新房子组(任冠政,1963),后改称金刚山组(辽宁区调队,1965)。该层产Confuciusornis sanctus(季强等,1999、2002);侯连海等(1999)发表了产于此层的Liaoxiornis delicatus Hou et al.,后将此属归入新建的辽西鸟目和辽西鸟科(Liaoxiornithidae Hou et al.,2002)。汪筱林等(2000)将大新房子层(大王杖子层)对比在北票尖山层之上并划分出Liaoxiornis鸟群。但经查实,在凌源范杖子至帽子山一带的义县组大新房子层覆盖于张家口组之上,应与北票地区尖山层对比,其中所含重要珍稀化石Confuciusornis sanctus,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sp.,Jeholodens jenkinsi等亦可作为对比依据。相当此层的还有:①义县地区的砖城子层,产待研究的鸟类;②建昌地区的罗家沟层下部,产待研究的鸟类;③冀北丰宁地区森吉图东义县组下部的桥头层,含鸟类化石:Hebeiornis fengningensis Yang(徐桂林、杨有世,1999),在丰宁四岔口和森吉图东土窑产鸟类化石:Jibeinia luanhera;④阜新市大五家子一带义县组下部产Confuciusornis sanctus(侯连海等,2002),其层位可能相当尖山层。由此可知,以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为代表的义县期鸟群在燕辽地区广泛分布,其成员不断增加,分布地域不断扩大。

有关义县期鸟动物群的时代,如同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一样,历有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大观点之争。侯连海等认为义县期的孔子鸟,与德国索伦霍芬属提塘期(Tithonian)早期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虽各代表早期鸟类演化的一个旁支,但孔子鸟与始祖鸟的基本特征完全相似,两者均具有一些指示时代性的共同构造标志,如双弓型头骨,前肢有3个游离分散的指骨,指爪发育,乌喙骨与肩胛骨愈合,第5骨仍残存等,这些骨骼构造性质在白垩纪的鸟类化石中迄今尚未见及。由此表明,孔子鸟和始祖鸟均属晚侏罗世提塘期的产物。然而,孔子鸟尚具有比始祖鸟进步的特征,如颌骨齿退化并以角质喙代替牙齿,肱骨具气囊孔,尾椎明显缩短等,显示孔子鸟出现的时间晚于始祖鸟;同时,与孔子鸟共生的 Eoenantiornis 的骨骼构造特征表明始反鸟为晚侏罗世始祖鸟和白垩纪反鸟类之间的原始鸟类。

综上所述,将义县期以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为代表的鸟动物群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提塘晚期较为合适。相应的义县阶的这一时代归属,与侯连海(2002)将孔子鸟时代定为晚侏罗世晚期相吻合。

3.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 Fauna(鹦鹉嘴龙-中华龙鸟-郝氏翼龙爬行动物群)

该动物群发育的典型地区和层位是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及其周边地区的义县阶尖山层。汪筱林等(2000)称之为鹦鹉嘴龙动物群,董枝明(2002)则称为鹦鹉嘴龙-翼手龙动物群。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在北票四合屯地区尖山层的下部沉积旋回和凌源地区大新房子层的中部沉积旋回。尖山层的蜥臀类以美颌龙科的 Sinosauropteryx prima Ji et Ji,科未定的 Pro-tachaeopteryx robusta Ji et Ji,尾羽龙科的 Caudipteryx zoui Ji et al.,C.dongi Zhou et Wang,驰龙科的 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et al.和角龙类的 Psittacosaurus sp.为主,镰刀龙超科的Beipaiosaurus inexpectus Xu et al.被认为是 Alxasaurus(阿拉善龙)属的一个成员(董枝明,2002),是否如此,尚需研究。其中 Protachaeopteryx robusta,Caudipteryx zoui,C.dongi 尾部着生羽毛,不过这种羽毛的羽片具对称性;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和Beipaiosaurus inexpectus 具细丝状或长绒状皮肤衍生物。该动物群中的翼龙类以翼手龙科(Pterodactylidae)的分子为主,主要有 Haopterus gracilis Wang et Lu,Eosipterus yangi Ji et Ji,其次为喙嘴龙类的 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 Ji et Ji。如果排除人工拼接长尾之嫌而为短尾,那么依据短而宽的头骨,掌骨很短,翼掌骨约为桡骨长的1/4,第一翼指骨长于桡骨,第二翼指骨与桡骨近等长,第V趾骨长等特征,将 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 归入喙嘴龙类的蛙嘴龙科(Anurognathidae)似较妥当(汪筱林等,2002)。该动物群还有离龙类 Monjurosuchus splendens Endo;有鳞类 Yabeinosaurus tenuis Endo et Shikama,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 Ji;龟类 Manchurohelys liaoxiensis;无尾两栖类 Liaobatrachus grabaui Ji et Ji,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 Wang et Gao等。

凌源地区义县阶大新房子层的爬行类亦属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动物群的范畴,虽层位与北票地区尖山层相当,但目前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类型相对少于尖山层,主要有Psittacosaurus sp.,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sp.,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 Gao et al.,Monjurosuchus splendens,Yabeinosaurus tenuis及奔龙类和翼手龙类等化石。

迄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从事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学者认为该动物群的时代隶属于早白垩世,但存在早白垩世早期和中期两种观点。众所周知,Psittacosaurus在我国辽宁、河北、山东、甘肃、内蒙古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的早白垩世沉积中广泛分布,恐龙化石研究者普遍认为鹦鹉嘴龙是早白垩世的典型化石,但本文笔者根据资料所知,该属的先驱和孑遗分子可能在大北沟组底部和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底部存在,不过需进一步证实。Sinosauropteryx的形态和头骨的一些构造特征虽与德国提塘早期索伦霍芬层的Compsognathus(美颌龙)相似,但前者的前肢很短,仅为后肢长的1/3,尾椎较长,表明它比美颌龙进步,生存时代要晚于德国的美颌龙。Haopterus和Eosipterus属为翼手龙科的成员,该科化石往昔主要见于欧洲晚侏罗世启莫里基期—提塘期(Kimmeridgian-Tithonian)的沉积中,但Haopterus比晚侏罗世的Pterodactylus(翼手龙)属进步,如牙齿少,具发达的龙骨突,肩带和飞行指发达,后肢极弱小等,表明郝氏翼龙比翼手龙属更具飞翔能力,生存世代晚于翼手龙而进入早白垩世。Eosipterus属的尾椎退化和尾短等特征虽显示较进步的方面,但该属又具有较原始的特征,如桡、尺骨显着长于翼掌骨等,表明其生存时代不晚于白垩纪早期。Dendrorhynchoides(树翼龙)属是喙嘴龙类蛙嘴龙科的分子,该科分布时代以晚侏罗世为主,但树翼龙形态较特化,可能出现在早白垩世。有鳞类Yabeinosaurus tenuis和离龙类Monjurosuchus始见于义县组上部金刚山层,前一种还分布在西北地区东河群,这些层位所含化石时代多被确定为早白垩世。龟类Manchurochelys 属的分子,除金刚山层外,还产于辽西的九佛堂组和黑龙江省的城子河组,这些含化石的时代亦为早白垩世,因此将Manchurochelys liaoxiensis时代定为早白垩世早期较为合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爬行动物群的一些属,既保留了其所在科级分类单位在晚侏罗世时的某些原始特征,又存在较为进步的特点,并有繁盛于早白垩世的类群与它们伴生,代表了热河生物群大发展的阶段,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基于此,可将该动物群时代置于早白垩世早期,即基本相当于贝里阿斯期(Berriasian)。

4.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 Fauna(张和兽-热河兽哺乳动物群)

该动物群产于北票地区义县阶的尖山层和层位与之相当的凌源地区大新房子层。其主要类型有尖山层的 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 Hu et al.(五尖张和兽),Maotherium sinensis Rougier et al.(中国毛兽)Jeholodens jenkinsi Ji et al.(金氏热河兽)。后者亦产于大新房子层,并有 Sinobaatar lingyuanensis Hu et Wang(凌源中国俊兽),具胎盘的原始真兽类Eomaia scansoria Ji et al.(攀援始祖兽),有袋类哺乳动物 Sinodelphys szalayi Luo et al.(沙氏中国袋兽)。Sinobaatar 属隶属于俊兽科(胡耀明、王元青,2002),该科牙齿处于晚侏罗世原始斜沟齿兽和晚白垩世土鼠类齿型演化的中间阶段,加之以往发现的始俊兽类(Eobaataridae)均分布在早白垩世沉积中,故将中国俊兽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并用以代表该哺乳类动物群的时代。

5.Jinzhousaurus-Hyphalosaurus Fauna(锦州龙-潜龙动物群)

该动物群分布在义县地区义县阶的大康堡层,主要有禽龙科(Iguanodontidae)的 Jinz-housaurus yangi Wang et xu,手盗龙类 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Xu et Wɑng(长掌义县龙),离龙类的 Hyphalosaurus sp.及翼手龙类和反鸟类化石。锦州龙虽具已知其他禽龙成员不全有的原始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一些很进步的特征(汪筱林等,2001),如额骨前缘接近眼眶前缘,但不参与眼眶的形成,眼前孔不发育,与鸭嘴龙类颇相似。

多数恐龙化石研究者认为禽龙类是繁盛于晚白垩世鸭嘴龙类的祖先。此外,锦州龙的牙齿等特征与我国北方地区早白垩世Probactrosaurus(原巴克龙)相似。该动物群Hyphalosaurus sp.个体数量颇多,既有成年个体,又有未成年个体,其形态和骨骼构造特征与H.lingyuanensis相似。根据上述情况,将Jinzhousaurus-Hyphalosaurus动物群时代置于早白垩世早中期。

6.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 Ichthyofauna(中华狼鳍鱼-燕鲟-中华弓鳍鱼动物群)

该鱼群主要由Lycoptera,Sinamia,Peipiaosteus,Yanosteus,Protopsephurus,Jinanichthys属的一些成员组成,但后3个属目前仅见于凌源、建昌和冀北地区。

义县阶的狼鳍鱼以Lycoptera sinensis和L.davidi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票地区的尖山层,建昌地区的要路沟层,在义县地区的老公沟层亦产与之类似的标本;后者在义县地区的业南沟层,北票地区的尖山层,凌源地区的大新房子层,建昌地区的要路沟层以及滦平地区的大店子层均有分布,该种上延到九佛堂组的许多层内,是热河生物群中的常见分子,在东亚地区分布相当广泛。

北票鲟以Peipiaosteus pani和P.fengningensis为代表,前者在北票地区尖山层中最发育,凌源地区的大新房子层亦有其分布,在辽西、冀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义县组、九佛堂组及与之相当的层位均常见之;后者多见与河北丰宁地区的义县组(花吉营组),凌源地区的大新房子层亦有其分布。

Yanosteus longidorsalis(长背鳍燕鲟)主要分布在河北丰宁地区义县组的中下部和凌源地区的大新房子层。Protopsephurus liui(刘氏原白鲟)多见于凌源地区的大新房子层,类似的标本还见于丰宁森吉图地区的义县组中下部。

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长头吉南鱼)除产于建昌盆地要路沟地区义县阶下部外,在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亦见及。

辽西、冀北地区上述义县期鱼群包括6属9种及未定种,它们分别隶属于狼鳍鱼科、北票鲟科、匙吻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该鱼群是北方生物地理区东亚生物地理省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所显示的生活环境以淡水—微咸水河湖,尤其以湖泊水域为主。目前对该鱼群的时代尚存争议,主要有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种观点。鉴于燕鲟、原白鲟等义县期的一些鱼类属种未上延至九佛堂组,同时Peipiaosteus pani,Lycoptera davidi和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在义县阶和九佛堂组均较发育,本文将义县期鱼群时代暂确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

5. 孔子鸟的介绍

孔子鸟(Confuciusornis,或根据拉丁文音译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古鸟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沟等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纪。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

6. 义县阶不同类别生物年代

1.孔子鸟(Confuciusornis)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

义县阶的鸟群以 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 为代表,主要成员有孔子鸟目的 Confuciusornis sanctus,C.chuanzhous,C.i,C.suniae,Changchengornis hengziensis,Jinzhouornis zhangjiyingia,始反鸟目的 Eoenantiornis buhleri,辽西鸟目的 Liaoxiornis delicatus,辽宁鸟目的 Liaoningornis longiditris,目科未定的 Jibeinia luanhera,Hebeiornis fengningensis,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 Zhang et al.(丰宁原羽鸟),此外尚有待研究的反鸟类化石。其中,孔子鸟不仅类型多,个体数量多,分布范围较广,而且最具时代意义,在该鸟群中居首要地位。侯连海(2002)认为,孔子鸟具有双弓型头骨,前肢有3个游离分散的指骨,指爪发育,乌喙骨与肩胛骨愈合,残存第5蹠骨,这些特性在白垩纪鸟类中不具备,而与始祖鸟基本特征较一致,表明二者均为晚侏罗世产物。但是,孔子鸟又同时具有比始祖鸟进步的特征,如颌骨齿退化,以角质喙代替牙齿,肱骨具气囊孔,尾椎骨明显缩短等,则进一步表明孔子鸟生存时代略晚于始祖鸟。因此,将孔子鸟的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晚期较为妥切。

2.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时代为早白垩世初期

义县阶的蜥臀类恐龙以美合龙科的Sinosauropteryx prima为代表,伴生的有尾羽龙科的Caudipteryx zoui,C.dongi,镰刀龙超科的Beipiaosaurus inexpectus,驰龙科的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和未定科的Protarchaeopteryx robusta,出现稍早的有Sinovenator changii和Incisivosaurus gauthieri。尽管它们是近年来被建立的新属种,但其中的Sinosauropteryx的形态及头骨的一些构造特征与德国提塘早期索伦霍芬层的美合龙Compsognathus 相似,不过前者的前肢很短,尾椎很长又明显不同于后者,表明中华龙鸟比美合龙进步,相对生存年代亦应偏晚。恐龙化石研究者认为上述兽脚类化石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或早中期。

3.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繁盛于早白垩世

义县阶的鸟臀类恐龙目前包括鹦鹉嘴龙科的Psittacosaurus sp.,鸟脚类中未定科的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和禽龙科的Jinzhousaurus yangi及角龙类的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Psittacosaurus sp.。在义县阶中产出的个体数量多,分布层位多,分布的范围广,虽然处于初步繁盛而未达顶峰阶段,但在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此类化石多含于早白垩世沉积中,局部地区如冀北大北沟组之底和松花江群中下部可能存在鹦鹉龙的先驱及孑遗分子。Jinzhousaurus 似应置于禽龙科,该科类型主要生存于早白垩世。锦州龙既具已知禽龙类不完全有的一些原始特征,同时又具有与鸭嘴龙相似的一些进步特征,从进化程度方面分析,显示其时代应属早白垩世。

4.郝氏翼龙(Haopterus)和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反映侏罗纪与白垩纪之交时期的翼龙特征,但可能生存于早白垩世初始期

义县阶的翼龙类有翼手龙科的Haopterus gracilis 和Eosipterus yangi,蛙嘴龙科的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前一科分布时限为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后一科以往主要分布在欧洲的晚侏罗世沉积中。Haopterus牙齿少,具发达的龙骨突、肩带和飞行指,后肢颇弱小,比晚侏罗世的Pterodactylus 进步,其生存时代应为早白垩世初期。Eosipterus既具较进步的退化而短的尾椎,又具有较为原始的特征,其生存时代似不晚于早白垩世初期。Dendrorhynchoides与其所在科的晚侏罗世类型相比,只是形态分化较大。上述3属的原始性与进步性并存,表明其生存时代略晚于晚侏罗世,处在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过渡阶段,而很可能是早白垩世初始期的翼手龙和蛙嘴龙所具有的特征。

5.中国俊兽(Sinobaatar)和戈壁兽(Gobicondon)的时代属早白垩世

义县阶的哺乳动物化石有鼹兽科的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真三尖齿兽目未定科的Jeholodens jenkinsi及真兽类具胎盘的Eomaia scansoria,爬兽科的Repenomamus robustus,始俊兽科的Sinobaatar lingyuanensis。其中,始俊兽科的牙齿处于晚侏罗世原始斜沟齿兽类和晚白垩世土鼠类齿型演化的中间阶段,且以往发现的始俊兽类均分布在早白垩世地层中,Gobicondon属的成员最初见于蒙古的早白垩世沉积中。因此将中国俊兽和戈壁兽的时代置于早白垩世比较合适。

6.中华狼鳍鱼群(Lycoptera sinensis Ichthyofauna)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

根据辽西与冀北地区义县阶含化石层的对比,以中华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群主要成员有 Lycoptera davidi,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Sinamia sp.,Peipiaosteus pani,P.fengningensis,Yanosteus longidorsalis,Protopsephurus liui,其中后3种迄今仅见于义县阶。刘宪亭等(1963)认为中华狼鳍鱼是华北所有的狼鳍鱼中较原始的种类,生存时代应为晚侏罗世初期。金帆等(1993)认为产于九佛堂组的罗家峡隆德鱼(Longdeichthys loujiaxiaensis)与德国和法国启莫里基期的Leptolepdes sprattiformis 最为相近。然而,李佩贤等(1994),汪筱林等(2000)则明确提出狼鳍鱼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金帆(1999)也有此意向。蒙古中部和东南部的查干察布组亦含狼鳍鱼类,前苏联古生物学者И.Ю.Неуструева等(1977)认为其时代为提塘晚期—凡兰吟期。综合鱼类化石研究者的时代意见,本文认为该鱼群生存时代处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交界时期,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期,即提塘晚期至贝里阿斯期。

7.东方叶肢介-线雕东方叶肢介-网雕东方叶肢介-叠饰叶肢介(Eosestheria-Eosestheria(Filigrapt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Diestheria)组合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

该叶肢介组合相当于陈丕基(1998,1999)的Eosestheria-Diestheria组合,主要成员有Eosestheria sihetunensis,Eosestheria(Diformograpta)ovata,E.(D.)gongyingzi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jianshangouensis,E.(F.)taipinggonensis,E.(F.)phalosan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lingyuanensis(=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 Chen,1976),Eosestheria(Dongbeiestheria)yushugouensis,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D.shangyuanensis,在冀北滦平地区尚有Eosestheria(Clithrograpta)lingyuanensis,E.(Dongbeiestheria.)bella,E.(Diformograpta)gibba,Yanjiestheria(Yanshania)dabeigouensis,等。Yanjiestheria(Yanshania)是大北沟组Nestoria-Keratestheria叶肢介组合的成员,已上延至义县组大店子层,其在下部个体数量较多。尽管未见Eosesthria与Nestoria共生,但表明义县阶的叶肢介组合与大北沟组的叶肢介组合时代较为接近,加之大店子层呈整合覆于大北沟组之上,因此,论证大北沟组叶肢介组合时代有利于讨论义县期叶肢介组合时代。大北沟组的Nestoria 分异度和丰度均较高,与土城子组的Beipiaoestheria 亲缘关系密切,显示出这两个属在时代上具有接续性。更为重要的是,Nestoria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东南部Kimmeridgian期沉积莫里逊组中产出,且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及俄罗斯东外贝加尔晚侏罗世沉积中广泛分布,可以认为Nestoria叶肢介群繁盛于Kimmeridgian期,有可能延入提塘早期。据此,本文将义县期的叶肢介组合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晚期,时代略晚于Nestoria叶肢介群。

8.辽宁女星介-大北沟燕山介-拱准噶尔介(Cypridea(Cypridea)liaoningensis-Yanshanina dabei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组合带的时代为提塘晚期—贝里阿斯早期,倾向于提塘晚期

义县阶的介形类化石除组合带的代表分子外,在冀北和辽西地区主要还有Cyprisea(Cypridea)rehelnsis,C.(C.)tubercularis,C.(C.)priva,.C.(C.)stenolonga,C.(C.)subgranulosa,C.(Ulwellia)beipiaoensis,Limnocypridea subplana,Mongolianella subtrapezoidea,Eoparacypris dadianziensis,Rhinocypris subechinata等。其中有些属种是从大北沟组延续上来的,如Luanpingella dorsincurva,L.postacuminata,Eoparacypris dadianziensis,Limnocypridea subplana,Mongolianella palmosa,M.subtrapezoidea,Yanshanina dabeigouensis,Lycopterocypris infantilis,Rhinocypris subechinata,Darwinula dadianziensis 等,从而表明义县阶和大北沟阶在世级年代地层单位中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义县阶的Cypridea已较发育,壳面装饰开始向复杂方向发展。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无争议的Cypridea从启莫里基早期就已出现,然而其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只有到早白垩世女星介的发展才抵鼎盛阶段。显然,义县阶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处于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临界层位。这种情况在东亚地区较为普遍,如蒙古中部的温都尔汉组,蒙古东南部的查干察布组,俄罗斯西外贝加尔南区鹅湖群之下的希洛克组,不论从岩性组合还是从含化石方面看,均属义县期产物。东亚地区义县期的介形类化石与西欧尤其与英国东南部中下波倍克层的介形类相比较,虽具一些相似性,但迄今尚未发现无争议又可用以作化石组合带对比的相同种。同时,主要繁盛于欧洲波倍克—韦尔登期一部分属却在我国从土城子组开始出现。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将义县阶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带暂置于提塘晚期至贝里阿斯早期,倾向于提塘晚期,但的确不能排除属于贝里阿斯早期的可能性。

9.三尾拟蜉蝣-多室中国蜓(Ephem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组合带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义县阶的昆虫化石组合带拥有庞大类群,以蜉蝣类、蜻蜓类、鞘翅类、脉翅类、蛇蛉类、膜翅类为主,但多为地方性类型。任东(1994)对义县阶下部蛇蛉目化石科级系统关系作了支序分析,认为蛇蛉翅的前缘横脉较多,翅痣偏大,R 和 M 脉末端分枝较多等,从总体上表现出比早白垩世的蛇蛉化石群原始,时代应早于早白垩世而为晚侏罗世晚期。义县阶的 Chrysogomphus 为里阿期箭科的成员,该科已知属种时代均为侏罗纪早中期,进一步说明义县阶时代为晚侏罗世更合理。义县阶中蜚蠊目昆虫化石 Karatavoblatta formosa较发育,亦见于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地区晚侏罗世沉积中。但同时,亦有认为热河昆虫群总的面貌归入早白垩世更为合理,这些事实表明,将义县阶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较为合适。

10.凌源额尔古纳蚌-热河球蚬(Arguniella lingyu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组合带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义县阶的双壳类组合成员较单调,主要有从大北沟组延续来的Arguniella 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 和新出现的Sphaerium jeholense,Sph.anderssoni 等。由于它们的时限较长。时代只能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11.钩形褶柱螺-维季姆前贝加尔螺(Ptychostylus harpaeformis-Procalia vitimensis)组合带为早白垩世早期

义县阶的腹足类化石成员不多,除组合带的代表分子外,还有Ptychostylus cf.philippii,Zaptychius(Omozaptychius)angulatus等。潘华璋等(1999)认为这一腹足类化石组合带大致可与德国西北部Serpulite和英国南部波倍克群中部腹足类化石对比,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12.长穗短叶衫-土耳其斯坦耳羽叶(Brachyphyllum longispicum-Otozamites turkestanica)植物群组合为晚侏罗世晚期

义县阶植物群共71属逾138种,其中有已知属种35种,约占整个植物群总数的25%。在35种植物中,目前已知仅见于侏罗纪的成分有Coniopteris angustiloba,C.simplex,Eboracia lobifolia,Cladophlebis asiatica,Xiajiajienia mirabila,Otozamites anglica,O.beani,O.turkestanica,Phoenicopsis angustissima,Solenites murrayana,Pityolepis larixiformiis,Cyparissidium blackii,C.rudlandium,Scarburgia hillii,Problematospermum avale等,约占已知种的43%。侏罗纪常见,但可上延至早白垩世的成分有Coniopteris burejensis,Dictyophyllum sp.,Onychiopsis elongata,Ginkgo digitata,Ginkgoites ex gr.sibiricus,Baiera manchurica,Czekanowskia rigida,C.setacea,Pityospermum nanseini,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约占已知种类29%。仅见于早白垩世的成分为Neozamites verchojanensis,Lingxiangphyllum plinceps2种,约占6%左右。

根据这个组合成分中侏罗纪成分占绝对优势,仅见于早白垩世的成分只占少数,故将这个植物群的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晚期—提塘期。

另外,根据与国内外同期植物群对比,同样支持这个植物群置于晚侏罗世晚期的结论。

义县阶植物群中有许多晚侏罗世欧洲—中国区特有的本内苏铁类和松柏类,表明义县阶植物群应属欧洲—中国古植物地理区,与同期的西伯利亚区的成分有明显的区别。根据义县阶的沉积特征和植物群中的许多成分都显示半干旱—半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与晚侏罗世在欧洲—中国区西部—中部形成的干燥气候带有密切关系,显然它们与本区早白垩世西伯利亚—加拿大区的植物群成分和古生态、古气候环境都有明显的区别。所有的上述情况都支持将义县阶植物群的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晚期。

13.义县阶木化石的时代为侏罗纪最晚期—提塘期

义县阶木化石共有5 属 5 种,其中 3 个未定种(包括 1 个可能的新种)和两个已知种,Xenoxylon hopeiense Chang 及 Circoporoxylon sewardi(Sabni)Kräusel,前者初见于河北涿鹿夏家沟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后者发现于整个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表明它的地质时代历程较长。后者迄今仅见于澳大利亚的侏罗系。总观其貌,将这个阶的木化石时代置于侏罗纪最晚期—提塘期。

14.义县阶孢粉植物群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最晚期至早白垩世最早期

义县阶孢粉植物群由28属31种组成。其组合特征是:①松柏类双囊粉占绝对优势(83%~94%);蕨类孢子较少(6%~14%);苔藓类孢子和银杏苏铁粉各见1粒;被子植物花粉偶见。②松柏类双囊粉中,以气囊与本体分化不完善者(古型)占优势,包括Protoconiferus(17%),Protopinus(11%),Pseudopicea(12%),Piceites(4%)。气囊与本体分化完善的新型花粉占7%,包括Pinuspollenites(17%),Piceaepollenites(6%),Podocarpidites(2%),Cedripites(2%)。③蕨类孢子含量较低(平均占9%),种类比较单调,仅10属12种。其中海金砂科普遍存在,Cicatricosisporites(5%),其次为Deltoidospora(1%),Osmundacidites wellma-nii(1%),其他零星出现的有Todisporites,Lycopodiumsporites,Klukisporites pseudoreticulatus,Lygodiumsporites cf.subsimplex,Concavissimisporites,Leptolepidites等。④反映干旱气候的掌鳞杉科的Classopollis花粉含量为3%;其他的裸子植物花粉还有Perinopollenites(9%),Psophosphaera(4%)及少量的Jugella,Ephedripites(似麻黄粉),Jiaohepollia等。

这个孢粉组合同前人在本区相同层位所取得的孢粉组合资料大同小异(如黎文本等,1999;王宪曾等,2000)。组合面貌大体相当于余静贤(1989)所建的义县组下部的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Jugella组合,时代被定为早白垩早期贝里阿斯期。这个时代意见代表了大多数孢粉研究者的意见。但王宪曾等除了根据孢粉组合资料以外,还参考了许多其他化石门类的时代意见,将义县阶的时代定为晚侏罗世最晚期。本文认为,目前所取得的义县阶孢粉组合资料,与植物大化石资料相比,显然在许多大类群方面有严重的信息量丢失现象,故其时代的确定应持保留意见。暂定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最晚期至早白垩世最早期。

15.义县阶轮藻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冀北、辽西地区义县阶的轮藻化石不甚丰富,卢辉楠等(1999)报道了产于冀北滦平盆地义县阶下部的轮藻化石,主要有Mesochara xuanziensis,M.procta,M.voluta,Pecki-sphaera multispira。其中 Mesochara 属的成员居主导地位,次为 Peckisphaera。Mesochara procta 见于我国新疆吐谷鲁群。M.xuanziensis 在我国北方早白垩世沉积中广泛分布,在欧洲,如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北部也仅见于下白垩统中下部。Mesochara voluta 在亚、欧、美三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沉积中。Peckisphaera multispira分布在我国内蒙古的下白垩统。义县阶中未见国内、外早白垩世中期较繁盛的Clavatoraceae 科的成分。因此,义县阶轮藻化石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早期。

7. 何谓"孔子鸟"

圣贤孔子鸟
名 称: 圣贤孔子鸟

拉丁文名: Confuciusornis sanctus

体 长: 不详

体 重: 不详

食 物: 肉食

生存年代: 1.4亿年的晚侏罗纪

生存地点: 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圆乡

辨认要决: 前颌骨和下颌骨具有规律的沟纹构造,不具牙齿

种 类: 鸟纲孔·子鸟目·孔子鸟科·孔子鸟属

来 历

标本采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圆乡晚侏罗世义县组下部,保存的完好程度极为罕见,于1997年收藏。

简 介

圣贤孔子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分布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圆乡。其主要特征是:前颌骨和下颌骨具有规律的沟纹构造,不具牙齿;肱骨近端膨大,有一气孔;第一指骨爪大,其高度超过第一指节骨;第三掌骨较细,腕骨和掌骨不愈合;坐骨粗大,近端有一向上的突起,远端厚而圆;耻骨后展;第五躔骨仍较发育,趾爪大而弯曲。圣贤孔子鸟与始祖鸟属同时代 的原始鸟类,但它又以具有角质喙等特征而比始祖鸟进步。

8. 鸟与恐龙是否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有鸟.

举个例子

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圆乡的孔子鸟Confuciusornis(化石),是一种高度特化的古鸟类.身体覆盖羽毛,具有飞行能力的前肢结构,以及骨质的尾椎已经愈合而成的较短尾综骨,具有角质喙这些特点,使得孔子鸟已被明确的界定为鸟类(原始).

孔子鸟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到1.1亿年白垩纪早期,而这一时期正恐龙的繁盛时期.你不防想象一下一群孔子鸟在巨大的恐龙身体周围飞过的情景

9. 郑氏始孔子鸟的动物简介

据美国《国家地理》报道,中英科学家2005-2006年在河北丰宁县的一处湖边林地考察时发现一件属于恐龙时代的新鸟类化石,科学家表示这是最古老的发现之一。此新鸟类被命名为郑氏始孔子鸟(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鸟类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约1.31亿年,仅仅落后于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1.5亿年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
此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中国科学》杂志上。
郑氏始孔子鸟化石保存完好。孔子鸟类群是现今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牙齿退化的原始鸟类。以往发现的孔子鸟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2-1.25亿年。这一新的发现使孔子鸟类群成为白垩纪早期鸟类中生活历史最长的一个类群。
郑氏始孔子鸟(Eoconfuciusornis zhengi)的属名“始孔子鸟(Eoconfuciusornis)”意为“原始的孔子鸟”,种名“郑氏(zhengi)”来自我国着名鸟类学家郑光美。科学家推测此化石鸟于1.31亿年前落入湖中,之后被冲入湖底,并迅速被淤泥覆盖,之后被沙岩包裹,从而得以保存。
科学家发现,此化石鸟具有发育完整的现代模样的翅膀,而起平衡作用的对称的尾羽蚀刻在此沙岩上,呈现黑色和褐色。参与此项研究的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迈克·本顿说:“此黑色和褐色反映了最原始的颜色,而现代鸟更多的是鲜红、蓝色和黄色。”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福成补充说:“郑氏始孔子鸟是保存最好的化石,以至于只有如此深刻的详情。”
从事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说:“在从始祖鸟到更加先进的鸟类的进化之谜中,郑氏始孔子鸟提供了新的线索,多少弥补了这片空白。”
古生物学家表示,此始孔子鸟的发现,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鸟类的系统演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对原始鸟类飞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识。例如,此始孔子鸟的发现使得一些与飞行相关的结构呈现更加完整和序列化的演化模式:一是胸骨由左右两片骨板愈合为一个整体、胸骨由扁平变得逐渐演化出龙骨突起;二是上臂骨(肱骨)近端上缘由比较扁平变得逐渐膨大等。胸骨和肱骨都是鸟类飞行肌肉的主要附着器官,它们的增大代表飞行肌肉的增大,从而表明了鸟类飞行能力的增强。
周忠和表示,始祖鸟是笨拙的飞行者,具有更多的恐龙的体形特征,比如有长长的骨尾和牙齿。而郑氏始孔子鸟可能生活在树上,有爪子和长长的尾羽,可帮助它爬树和在树枝上栖息。它也可能在湖泊上空飞翔,去跟踪和猎食水中的鱼类

10. 孔子鸟的历史研究

在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之前,即早在1993年,辽宁北票市附近的四合屯农民杨雨山釆集到一副近30厘米的鸟类化石,后来化石收集者张和又收集到一些鸟类的前肢和颅骨的化石。及至1995年,由侯连海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该鸟进行了描述并命名为圣贤孔子鸟。很快人们就发现四合屯是个鸟类化石库,中国随即成为世界古鸟类研究的中心。到2000年前后,共发现了超过1000件孔子鸟属的化石标本。
圣贤孔子鸟并不是孔子鸟属的唯一种。研究小组在1997年和1999年间再发现三个新种,但其中两种的存在受到争议。在同一出土地点,1996年发现辽宁鸟,1999年又发现长城鸟等新的鸟属。遗憾的是,1990年代末盗挖行为使很多化石流失。孔子鸟化石是目前化石黑市最抢手的化石之一。当局采取措施防范盗挖化石行为时,已经有数以百计的标本,被非法挖掘并流到国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表示,大约80%的孔子鸟化石被走私出境或在国内非法贩卖。大部分买主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的私人收藏家,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法律禁止这类化石的进口。
当孔子鸟属被首次描述之时,人们就已经相信,四合屯和尖山沟所属的热河组和发现始祖鸟的索伦霍芬石灰岩年纪相仿。1999年从放射性碳测定法得到的数据来看,四合屯化石层的同位素年龄为1.24亿年,就是说热河组年纪比霍伦索芬的更轻(下白垩纪相对于晚侏罗纪)。根据和始祖鸟(1亿5千万年前)的解剖学对比,孔子鸟明显更“年轻”一点。 鸟类的起源是个谜。一般认为鸟类起源于恐龙,但也有观点认为鸟类是恐龙的近亲。恐龙起源说以在中国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和孔子鸟、以及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为根据,但这一说法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孔子鸟的描述者侯连海就坚持认为:从拥有双弓型头骨的杜氏孔子鸟来看,鸟类起源于初龙类,而非恐龙。也就是说,初龙类是鸟类、恐龙、鳄鱼和鳄蜴(Tuatara)等的共同祖先。也有人认为,长鳞龙这种动物的羽毛是该种非恐龙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标志。但是这种长鳞龙也是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因此这种假设并没有否定鸟类出现于约1.5亿年前的中生代。
即使是接受恐龙起源说的学者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有学者认为:两脚直立的恐龙首先从地上转移到树上生活,上肢仍然短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恐龙会在两树之间跳跃,上肢变长,开始出现羽毛。后来这些带羽毛的上肢成为它们的“降落伞”进行滑翔,直到最后成为可以飞行的翅膀。在热河组发现的中国鸟龙、尾羽龙、小盗龙等带羽毛的恐龙,是恐龙起源说的直接证据。从始祖鸟的化石来看,这1亿5千万年前的鸟类始祖虽然有明显的鸟类特征,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爬行动物特征。其爬行类的特征为:口有牙齿;尾由18-21个分离的尾椎骨构成;前肢有3枚分离的学骨,指端具爪。其鸟类的特征为:有羽毛,有翼;骨盘为“开放式”;后足具4趾,3前1后。体形大小如乌鸦,只能滑翔,尚不能飞行。
它正是当时达尔文进化论在鸟类进化上所预言的“缺失的一环”,同时也是进化论正确性的一个证据。而孔子鸟,根据其解剖特征(例如尾椎融合为尾综骨和无牙的喙部)则在始祖鸟的基础上向现代鸟类更进一步。虽然孔子鸟还保留了某些爬行类动物的特征(如双窝型颅骨),但孔子鸟离“爬行类动物”的血缘关系无疑比起爬行类与始祖鸟来说是更远了。
羽毛是鸟类起源与进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只有解释清楚羽毛的出现,才能真正厘清鸟类的起源。以前一直认为羽毛来自鳞片,但这种看法与新近得到的观察结果相牴触。有些专家认为,孔子鸟的羽毛和始祖鸟所披的一样,是第五阶段的羽毛:外羽片与内羽片不对称,羽小枝之间已出现钩连,这些都是现代鸟类的羽毛常见形式。而在早期带羽毛的恐龙(如小盗龙)的羽毛则是对称的,是第四阶段的羽毛。另外,羽毛和鳞片都是由β-角蛋白构成。羽毛基底部鞘与哺乳动物的毛发的成分相同——都是α-角蛋白。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鸟类在短短3千万年内的演化是如此之快:因食物性质的改变和鸟类嗉囊的出现,使得由始祖鸟的有牙口部发展到孔子鸟无牙的角质喙;而始祖鸟23节尾椎骨到了孔子鸟身上,则融合为尾综骨。 1980年代起,当始祖鸟被证实时间上和解剖学结构上有异于当时已发现的鸟类化石之时,人们也发现了很多填补进化史空缺的过渡物种——孔子鸟就是其中之一。孔子鸟和始祖鸟相似,它的外形既显示了一些鸟类祖先(兽脚亚目)已有的近同形特征,也显示了一些在鸟类进化过程中新出现的离态特征。孔子鸟的颅骨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孔子鸟的喙和现代鸟类一样没有牙齿,但同时代的鸟属如辽宁鸟(Liaoningornis)和燕鸟(Yanornis)却是有牙的;枕骨部分有如双颞孔型爬行动物的构造:在(Orbita)眼眶后有成对的颞孔(下颞孔和上颞孔),其它的鸟类包括始祖鸟,都没有这样的颞孔。
孔子鸟的飞行器官比始祖鸟的有所改进。一些标本的胸骨有一扁平的突起,这和现代鸟类的龙骨突相似。能飞行的鸟类发展出膨大的龙骨突,为重要的飞行肌肉提供附着点,使得翅膀能够上下拍动。与始祖鸟相比,孔子鸟有延长了的喙突 (Coracoid),这表明了孔子鸟的肩部肌肉在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比始祖鸟更进一步。
孔子鸟的胸腔通过带钩突的肋骨和胸骨肋得到加强。叉骨和始祖鸟和各种(非鸟)兽脚类动物一样,不是叉状,而是飞去来器状。
在大量的重构图中,孔子鸟的手显得更原始。实际上掌骨 (Metacarpalia) II 和 III在近腕骨处和月骨融合为腕掌骨(Carpometacarpus)。现代的鸟类,其手的融合更进一步,只有第一只手指能活动:即拇指,上有小翼羽,作用是飞行时控制气流。以如今的资料来看,孔子鸟和始祖鸟都没有小翼羽。这个身体构造直到一个例外(小盗龙),才在高等鸟类中如Eoalulavis(拉丁语:早期小翼羽鸟)出现。 孔子鸟的上肢终于一个膨大的胸部突起,上有一椭圆的孔。但这个孔的作用热不清楚,但这是孔子鸟的一个自体衍征,就是说这个属与众不同之处,能借此将其与其他鸟属独立开来的特征。2002年,同样是在热河组的地层中被发现的会鸟(Sapeornis)被描述,它有这类似的上肢构造。据此认为,这个特征比以前推测的更广泛存在于早期的鸟类当中。
孔子鸟(和会鸟)借以与始祖鸟,胁空鸟龙(Rahonavis)和热河鸟(Jeholornis)(这三种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恐龙,另一些是鸟类)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骨性尾的缩短和最后几节尾椎融合成为尾综骨。这样的身体构造对飞行定向有很大的好处。 表 1: 孔子鸟与其它鸟类比较得出的原有的和新出现的特征 解剖特征兽脚亚目(“非鸟兽脚亚目”)始祖鸟孔子鸟高等鸟类牙齿大部分物种有+-大部分白垩纪鸟类有双颞孔(双颞孔型头骨)+-+-骨性尾缩短,最后几节尾椎骨融合为尾综骨少部分是-++叉骨(Furcula)部分有(飞去来器状)飞去来器状飞去来器状锐角型(V字形,叉状)喙突 (Coracoid)长,撑柱形--++胸骨 (Sternum)有龙骨突 (Carina sterni)--- (其中一些有短突起)+(有飞行能力的鸟类有)胸骨肋(和胸骨相连的肋骨)部分有-++腹膜肋 (Gastralia)+++-有钩突的肋骨(Processus uncinatus)部分有-+大部分有上肢有膨大的带孔的三角胸肌突起 (自体衍征)--+-掌骨 I- III 融合成腕掌骨(Carpometacarpus)--+ (融合之发生在近手腕处)+跖骨 II- IV 融合为跗跖骨(Tarsometatarsus)部分有+++存在跖骨 V+++-不对称的翎毛部分有+++小翼羽 (Alula)部分有--+

阅读全文

与孔子鸟生活在哪个时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