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佛教怎么走进生活

佛教怎么走进生活

发布时间:2022-08-11 14:45:20

㈠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与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的过程,在家学佛工作忙,事情也多,要怎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及生活结合在一起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接触很多的事,遇到人该怎么处理?遇到事时,又该怎么处理?我想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义。“佛”,印度话叫“佛陀耶”,译成中文就是知觉的觉,觉悟的觉,就是觉悟;再浅显一点说,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就是众生。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明白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能使我们明白,使我们觉悟,我们就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至于要怎么来运用方法呢?
悲心与出离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第一、要有出离心,要怎样生起出离心呢?就是要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你当前所生活的环境,若是认识了当前所生活的环境,你就不会受环境的迷惑和伤害;能够随顺这个环境,使这个环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够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萨道了。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离心,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事情是快乐的,因为不快乐,你就不会贪恋。面对世间所有的事物,不会争名也不会夺利,不会去贪恋;因为你生起了更大的慈悲心,对你的患者就能爱护得更好一点,为了希望他能减少痛苦,就尽你的力量帮助他,这样你的大悲心就生起来了。
但是发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须观照。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有一种烦恼特别重的患者,经常会骂医生、骂护士;还有植物人,你们如何爱护这些失去知觉的患者?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你要随时发愿,愿他们能够恢复知觉,我们发愿是一回事,他们能否得到是一回事。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发了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明白的心。
菩提路与方便道
上面讲过,“佛就是菩提,就是觉悟”,菩提也翻成觉悟。你要自己明白,也让一切众生都明白;但是从你发心走入菩提道,一直到达成就佛果,是很艰难的,路途非常长,不只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说的十万里、百万里。我们知道,念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地球只是小千世界当中的一个小洲,所以这条菩提道,路很长。你走这条道路,也有很多种,有智慧的人,就有方便善巧,方便道就多了。譬如护士在照顾病人时,要想种种方法减少病人的痛苦,手术、麻醉……等都是方便道,有了方便道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学佛也一样,行菩提道,也有好多条道路通向菩提果,佛所教导我们的,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及周围环境,都是苦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苦,而且是在这里头忍受苦。为什么要忍受呢?这叫业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在忍受苦的当中,我们还要找出各种形式的快乐!一般人认为是快乐的事,但从佛学的道理来讲并不快乐,这就是一种苦的因,将来要受苦的果,如果你在这不快乐之中能产生一种快乐──求你的心安,心里的快乐,这就是佛所说的方便道。
智慧与观照
要怎样离苦?怎样得乐?在受苦或生病或受灾难等,种种不如意的时候,你要观苦,知道苦是无常的,这样你就能用智慧的力量去克服它。因为你知道这是无常,它不会常在你身上压迫,这样苦就会很快消失了。
假使没智慧,又没大悲心,就无法忍受这些苦,反而把你的苦转嫁他人。就像抢劫犯或强暴犯,他们只想得到自身的快乐,若因缺钱而去行抢,那是苦上加苦,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人人都能学这种明白的方法,就不会自讨苦吃,不会苦上加苦。
至于要怎么样才能减少痛苦呢?要观想。观想我们所受的都是苦,不受,可以不受吗?可以。要怎样才能达到不受的境界呢?不去贪求!少一点欲望!这需要观想,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应当安心的付出自己所应付出的,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遇到有人对我不好,侮辱我或骂我、轻贱或夺我的利益,损害我,我们应当忍他、让他。佛教导我们要忍,而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忍也不表示我们没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让他是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智慧。学习这种智慧时,你要先认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并不是用贪嗔痴得到的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你知道无常,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寿命才多少年?最后不是什么也没有了。
慈、悲、喜、舍
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种。我们经常说“慈悲喜舍”,“慈”就是想办法让别人快乐,让别人离苦,让别人欢喜。佛想了很多的办法,教你怎样离苦,离开苦你就得到乐,你对别人慈悲,照样是对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烦恼,如果你经常笑脸迎人,对谁都不烦恼,谁惹你了,你也不烦恼总是欢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的人,你的心情会如何?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欢欢喜喜的对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欢喜,就是你对人内心永远保持欢喜,这就很难了。任何忧愁或烦恼的事,你知道这都是假的,是一种现象,会损害你的慈悲心和智慧心,这就要观照了。通过观照,就能看得破,知道一切事物是无常的,就能忍受,就不会去争不去计较,能看破这个就不容易了。明白了还得放下,不要去执着,这样才能生起欢喜心。看破了,放下了,才能舍。若你能尽量发挥佛教我们的方法──“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就能受用无穷。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恨心,一发脾气,丢身家性命的例子多得很!嗔心一起一百万个障门都开!由此可见这一念嗔恨心多可怕啊!因此你要舍,为什么“慈悲喜舍”的“舍”放到最后?就是因为舍不容易,特别是舍自己的身体或看法。人的主观意见通常是很深的,以为自己都是对的。我说这话不是说,看到别人不对也不争,而是需看因缘,得有方便善巧。有了方便智慧,就能适当的帮助,让别人能接受;不适当的帮助,徒增他人烦恼。有些人自己信佛之后,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帮助他脱离生死轮回,劝他信佛。不要热心过头了,如果他没这种因缘,你怎么度也度不了。因缘得遇合,先得有那个因,这样你想帮助他的缘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没有那个因,就算信佛了,你又怎样去帮助他,使他更进一步呢。
一般人开始信佛的目的是,希望佛能帮他解决困难,菩萨能救度他,要是精进没退堕,佛菩萨就帮他发财;生病了,因为有佛菩萨的帮助,病苦就没有了,那是他未明佛法的意思。为什么有人求了,却没得到福报?过去没做过有福报的事,今生想要有福报、想发财、想得富贵,怎么可能呢?不可能的!你得先从这些方法学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于你自己的心,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我们信佛之后,恐怕都是向外求,借着外来帮助,最后还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必须经过几道解释,才能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现在我们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佛的心。我们要先发菩提心,再行菩萨道,直到证得究竟,也就是证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来对治你的烦恼,对治那些痛苦、危险与恶难。自己能够救度自己,解救自己,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时,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经修行成就,已经究竟明白他的心!因此我们要向他学,学一切的菩萨,怎样能使这个心快一点明白,使我们不糊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说过,学佛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家庭主妇,在家得做饭、做菜给全家人吃,这是不是行菩萨道?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你认为只是做饭、做菜,围着锅台转,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认为这是行菩萨道,你要照顾周围的众生,让他们吃了你做的饭,都能明白,能发心,能没三灾八难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饭能发菩提心,渐渐行方便道,行菩萨道,渐渐能成佛;这样,你做饭就不只是做饭,而是供养众生,乃至使众生都能得度。
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介绍了很多跑道,但路要你们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论你从那个方向,都可以来到“荣民总医院”一样,不一定要走同一条道路,这就是一种观。并不是说这种观适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就能成就;某人修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是因为他过去生没学过,或不是这个根机,那就换一个跑道,学另一种方法。
修行,有很多种方法。有念佛、持咒、诵经、打坐、习褝观……,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和自己相应的去做,但不论是那一种,都不要离开现实,不要离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不论你作什么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佛所教导的方法,把你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在工作上,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做任何事要专心一致的注意在这件事情上,不要这样做做、那样做做,手里做着这个,想的却是另一个,这样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当你念经就住在念经上,学佛时就住在学佛上,当你护理病人时,就去护理病人,这就叫念住。
不论做什么,你的念头就住在上面,这样事情就会做得很好。这个“住”的念头,是从佛那里学来的,这么做你就会得到一定的效果,这就叫“专心一致”。学佛如是,参褝也如是。坐褝时先把身调好,身调好,再调呼吸,呼吸调好再调心,这样才能静下来,才能渐渐的入。念经时也一样,读诵大乘经典时,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白的念,不要嘴念着经,心想到别处,妄想纷飞,这样就不能契入,也不会进入。

㈡ 佛教如何走向世界的

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希腊军大举东侵,刀锋直逼印度,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成为其掌中物。但当亚历山大欲继续向恒河流域进发时,遭到了难陀王朝的顽强抗击。希腊士兵远离乡土而生厌战情绪,亚历山大只好撤回。此次进攻印度时间虽短,却使其遭到很大破坏,佛教也接受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丰富。

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趁局势动荡,民众暴起,发兵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并于公元前317年统一印度北部。这个新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它的第三代王——阿育王便是我们要着重提及的人物。

阿育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即位后便对南印度发动大规模征伐战争,杀人无数,经过苦战,在血腥杀气中,阿育王终于建成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大帝国。在功成之前的一次战争中,俘虏150000人,杀100000人。这次杀戮使他臭名远扬,为了欺世盗名,他遂皈依佛教,并成为印度佛教史上最着名的护法王,而被列入世界宗教史册。

在位期间,阿育王大力宣扬达摩思想和佛理,并命人在全国各地刻文记载。为保障一切信仰和正法,他设置了正法大官,专管道德及慈善事业,保护一切宗教,他还在国内广建寺塔,向僧团布施,举办社会福利事业。佛教被定为国教之后,地位更享尊崇。这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黄金时期。

阿育王所以有此般种种举动,其意实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佛教所宣扬之佛理,要求世间的人们断绝一切欲妄之念,勤行修身,使自己的品格达到崇高的境界,而不主张人们为解除世俗的苦难而反抗、斗争。阿育王要稳固对刚统一不久的帝国的统治,便需安抚民心,使他们安于现状,念经拜佛,去追求死后的极乐。于是,佛教便成为了他施政安民的工具。

佛教自此便与政治紧密相连。统治阶级虽不信奉佛教,但他们要求被统治者信奉,以使自己能够长治久安。

当阿育王发现佛教教义异说纷纭,僧团内混进许多异教徒,破坏佛戒,造成混乱时,他决定采取行动,统一信仰和教规,清除冒充比丘的外道。他邀请了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在华氏城的阿育王寺举行千人结集,以列举各部派之论点,斟定是非,这便是第三次结集。

此次结集之后,阿育王为扩大佛教之影响,派出许多使团和大批宣讲师,前往各地传教,传教者的足迹踏遍了全印各地,并终于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让佛教走向世界。在信徒们的大力开拓之下,在短时期内,佛教便传布到整个亚洲。佛教的传播分为两路:北路经西域传入中国,并以中国为中心,东渐朝鲜、日本、越南;南路则经锡兰,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并在这些国家内造成极重要的影响。

佛陀为拯救众生,而创立佛教,并穷其一生,毕力讲道,要人们致力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以达完满境界,对于社会的安定,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成为世界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方面的生活影响重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唐三藏西行印度取经之举便为一极好例证。

佛陀去世已有2000多年,至今佛教在世界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它的信徒数目已超过2亿。

也许,麻醉比清醒于世、于己都更有利些吧!

㈢ 佛教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

简单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复杂点说:
首先,虽然佛法讲的是诸行无常,一切都变异和流动之中,不值得执着,但是不要以为一切都没有必要去努力、没有必要去认真。说一切是变异之中,但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对外界的权力、财富、生命等物质的生活过于执着。执着,在佛法中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即错误的执着。佛法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强调“精进”的,即努力、认真、踏实。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所以,佛法的不执着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错误的执着,
其次,人对自己应该有责任有要求。根据佛法因果观和缘起观,一个人当下的行为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趋势。一切未来都是自我造就,自我承担,现在不付出努力,未来就没有好的收获。现在没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未来就没有稳定的道路。佛法不异世间法,学习并信仰佛法不是以放弃今生、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为目的,而是要在今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见解,如理如法的完成今生的各种责任义务,获得智慧和解脱。
改变因果,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内心的觉察开始。学习如何解脱无明烦恼,学习中道而行,勇于思维,勇于行动,而后才可以真正从行为验证觉悟思想。

㈣ 如何把佛法应用在生活当中

佛法离不开生活 ,要是脱离了 就不是佛法.......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四、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㈤ 佛学怎么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佛法讲究智慧,认为可以靠智慧解脱,所以原始佛教的最究竟的阿罗汉都称为慧解脱者,而佛教所谓的智慧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见地或者哲学思想,因此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把佛陀主张的哲学思想作为日常中的一种观念或者理念,从而达到心胸豁达,离欲解脱。
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主张可以用缘起二字概括,缘起思想是佛法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佛陀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原点。第一,缘起思想如果从横向的角度来谈,就是指一切法无我,因为一切万物都是缘起性空,因缘假合而存在,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当体即空,这个实际上也是大乘佛教在一直强调的空性,空性实际上就是无质碍性,因为没有障碍,所以众缘可以在空性中缘起缘灭,而空性自身没有自体同时也永恒不变。第二,缘起思想如果从纵向角度来谈,就是指一切法无常,因为一切生灭法都是有前因后果,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永恒不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因缘具足而不生果报,永远都是因果循环天公地道。而缘起思想的因果层面又推倒出一套终极的人生观。
佛陀用缘起思想来解释今生的前因后果,这个超出了科学范畴,属于一种宗教信仰。因果实际上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它,很多地方都有因果规律,所以大家不感觉这是很终极的理论,但是佛陀的大智大慧实际上无非就是因果而已,只是他见到的因果比较极端,是今生的因,以及来世的果,它是跨越三世的,我们见到的因果仅仅是今生中的,如果问你为什么会产生今生,或者我们有没有来世,这个是不知道的,或者干脆认为没有,如果没有前世和来世,佛教的因果就不成立了,因为有的人作恶一辈子,逍遥法外,最后得了好结果,而很多善人,出身贫贱,受一辈子苦,最后不得好死,所以按照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命运是不公平的,按照佛教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前世因和来世果所造成的错误认知,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无明,不知道前因,也不知道后果,只看到现在的一些现象,而心生烦恼以及贪欲并铸造种种业,这些业又会生起来世的果报让你轮回不断。
以上是佛陀本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下面主要谈一下佛教的价值观。佛教的价值观是很奇葩的,因为他和我们是颠倒过来的,佛教追求的是死亡,我们追求的是永生。我们认为活着是快乐的,最好得到永恒的生命,但是佛教认为诸受是苦,轮回是苦,最好无生,因为无生就无老病死,所以佛陀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认为寂灭反而是乐的,因为那象征着解脱,所以原始佛经记载的每一个阿罗汉,死前都会说“自知不受后有”,意思就是说知道死后再也不会轮回了,再也没有生命的集起了,所以佛陀说世人颠倒妄想,实际上是他的价值观和大家相反的,因为他追求来世无生,从而无老病死。如何做到来世无生,或者如何死后再也不轮回了?那么就需要不造善恶业,那么如何不造善恶业?必须先明白缘起思想以及三世因果,从而无欲无求,如果能做到对一切事物都无欲无求,那么你的一切行为都不算造业,这样就把缘起来世的因给断掉了,来世如果没有今生种下的因,自然就无法缘起,等到今生的五蕴身坏灭后,识蕴没有来世的根身为缘,就会断灭掉,从而达到无生,这时候就是无余涅槃,获得永恒的解脱,不会再轮回受苦,寂灭为乐。
以上是佛陀所谓的智慧,它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观念佛教认为可以断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和贪欲,从而解脱,并主张通过禅定来证实这些理论,如果可以靠禅定见到三世因果的缘起思想,觉悟四谛的解脱之路,从而丝毫不怀疑,就是证得了圣人果位,在大乘佛教称为初地菩萨,在原始佛教称为初果罗汉。同时佛教还是非常客观实际的,因为他不让你凭信心来相信佛陀的教法,而是靠禅定的神通力来实证这些理论,只有亲自见到这些理论真实可信才能算证到果位,所以佛教非常实事求是,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因为其他的宗教都主张信仰,而佛教主张让如是知,如是见,不主张凭空而信,这就是为什么南传佛教徒如此注重禅定,因为没有禅定所产生的神通是无法证实三世因果的教法的。

㈥ 如何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念佛社可以么

可以吧!边念佛边工作。有时间就是 念佛社。或者寺庙参加法会。一起念佛学习。剩下的时间。可在家。种点地。过一下。农禅的生活。这也是挺好的。

㈦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佛教文化

(以下仅供参考)
范围太广,内容太多,三言两句也说不全面的,只简单说说其中一种吧。
佛说因果,在因果之间其实还有个缘存在。比如要在世间做某一种事情,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果”。为了得到这个果,肯定要筹备各种缘,缘若不够,是做不成想要做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不会有想要的结果的。
比如经常说的多建立人脉、多搞好关系、多吸收人才、多准备资金、多储备物质等等。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某一个想要的“果”做助缘。
比如长辈供孩子读书,让其接受好的教育等等,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有出息的“果”。
比如有的长辈为孩子买房子、存钱、安排工作等等,再就是在亲朋和街坊中处理好关系,建立好名声等等,做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可以顺利讨老婆、顺利成家结婚生子的“果。
修佛也是,你想要得到成佛的果,中间肯定要去聚集和筹备所需的各种缘,缘若不够怎么可以得到“果”呢。
未得佛果,先结人缘,提前为自己所追求的“果”做准备,积累缘。
生活中,不管自己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为这个目标(也就是果)而不断积累条件(也就是缘)。
修行没有脱离现实,佛法亦没有脱离世间。

㈧ 如何让大乘佛法很好地融合于现代社会生活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作用》~这个题目很大,我这里出一个提纲,楼主自己用心做完这一篇文章吧。 第一章:佛教的出世人生观与自省意识和危机意识 (摘要)现代社会的种种生存与社会问题与人们欠缺“自省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关…… 第二章:佛教的菩萨精神与入世的人文关怀 (摘要)大乘佛教的本质是菩萨道的履践,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在集体渐进式的人格完善过程中建设高尚的心灵家园(净土),从而体悟“无住涅盘”的真理,而不是迅速超脱的企图与行为…… 第三章:佛教的辩证的真理观与科学精神 (摘要)佛教的般若学的要义乃在于成就一种彻底开明的心境,能够开放地接受一切新鲜事物而又不固执,这实际上是培养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特别是人本的科学精神…… 第四章:佛教法相学与认知模型 (摘要)佛教的法相学(瑜伽学、唯识学)乃在于建立一种“唯相”的认知模型。“唯相”的意思是认知的基础应是感官知觉,而不是经过概念思维后的物质概念…… 第五章:佛教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佛教教育是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补充。佛教教育中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历史文化、国学、哲学、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训练、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可以看成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捷径…… 参考文献: 《太虚大师佛学精品》 《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

㈨ 慈诚罗珠堪布讲怎么把佛法融入到生活

慈诚罗珠堪布讲怎么把佛法融入到生活
显密双运行为转为道用的方法,是吉美林巴(也即智悲光尊者)撰着的一个方便法门。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里没有慈悲利他心和出离心,这样的爱心与慈悲心外道也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有,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为。
要想将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里根本没有佛法,那拿什么去融入到生活当中呢?
根本没有办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才能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整个生命轮回当中,我们最大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贪欲心,贪财、贪名、贪所有世间的东西,终日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这都叫做贪欲心,这是我们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第二,自私心,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人利己,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三个更严重的,就是执着,对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执持不放。
正是因为这三个祸害,才让我们流转轮回无法解脱。而对治这三个问题的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
贪欲心的对治,是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可以断除或控制贪欲心;
自私心的对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减少或消灭自私心;
执着的对治,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以后,包括贪欲、自私、执着在内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证悟空性是最关键的。
禅宗经常讲放下、放下,怎么样放下呢?暂时对生活生起一种厌烦心,悲观厌世、脱离生活,躲到山里去修行,这不是放下,只是暂时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从根本上知道这一切都如幻如梦,故而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
我们必须知道,对任何一个世间的有漏法,无论钱财、名声、地位还是人,只要有执着,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执着越大,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经超越这个东西原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这是肯定的。要断除世间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断除执着。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去寻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认为,轮回可以直接断除,只要把身体毁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们赤身裸体、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楼、自焚等极端行为,这些都是没有找到轮回与痛苦根源的错误观点所导致的。
凡夫一致认为,痛苦来自于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痛苦源自于外界,这谁也无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并不在外面,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归根结底,就是执着。
但断除执着很难,尤其是用显宗的保守方法去断除,就更难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好、更快捷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密宗所讲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不过,即使证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随顺众生。
莲花生大士曾云:“纵使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即是说,见解要开放、高妙,但行为一定要保守、谨慎。
开放的意思是说,在证悟空性以后,包括杀盗淫妄、闻思修行等善恶之行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不存在善恶、好坏、高低、左右等分别,没有任何阻碍,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虚空、一片光明。我们以常识所创造的各种规矩——无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规矩、规定、法则,都已经烟消云散。对这种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些约束,所以见解是很开放的。
但如果行为和见解保持一致,就会出问题。虽然对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会有什么问题。无论在藏地、汉地还是印度,都曾有数之不尽的成就者的行为超越了一切约束。甚至为了打破约束,他们还会采取强制且极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为,就是一种超越约束的手段。但其他众生却不会理解这些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行为,为了保护众生的根基,护持其他众生的心或情绪,所以行为必须要保守。
莲花生大士还说:“外表应当实践经部仪,细致取舍因果有必要。”哪怕内在具备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为,也应该按照小乘佛教的别解脱戒来行持,这样细致取舍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见解却万万不能保守,否则就是执着,所以见解要开放。这是莲花生大师在宁玛巴的无上密法大圆满中的要求。
其实,除了宁玛巴以外,所有藏传佛教对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这样的。
三、一举两得之殊胜法门
很多人在闻思,也听了《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胜的论典,大家都很虔诚,也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地断恶行善,精进闻思修,可在将佛法落实到行为方面,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虽然通过闻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想明白很多问题,哪怕没有修,但与其他完全不学佛的人比起来,观点还是完全不一样。但闻思的功效也仅止于此,真正的落实,还是要靠修行。
不过,对大多数佛教徒来说,专职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较虔诚的修行人,每天严格地修持佛法的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四个小时,剩下的二十几个小时,都会被世间琐事所困。如果不能将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就会浪费掉。反之,如果能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正法所摄持,将会有很多益处:
第一,不会造业;
第二,生活会更有意义;
第三,会更加开心、幸福与充实,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曾经专文探讨过《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与《如何面对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与生活》见《慧灯之光》),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如何把包括吃住行卧等等在内的所有行为都转为道用。
行为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吃、住、行、卧在内的一切活动,无论思想的活动还是身体的运动,都叫做行为。
通过发愿,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与菩萨道毫不相关的行为转为菩萨道,就是行为转为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为转为道用,平时也能落实到生活上,则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时,积累很大的资粮,这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时,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鸟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四、具体方法
在《入行论广释》与《华严经》中,也专门讲了很多行为转为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参考。
此处介绍的行为转为道用法门,既有显宗的方法,也有密宗的方法,故而称为显密双运的行为转为道用。
每天从早上醒来开始,到最后晚上睡觉,如何将一天所有的行为都转为道用呢?
(一)苏醒
早上刚刚从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时候,该怎么发愿呢?
平时我们从睡眠中醒过来的时候,都是迷迷糊糊、睡眼朦胧的,既没有观点、也没有发愿,匆匆忙忙洗漱完毕,就赶去上班了。但修行人却不应如此,而应首先意识到,从梦中苏醒过来,类似于从虚幻的境界中醒过来;从深度睡眠中突然醒过来,则如同从不知不觉的无明状态中醒过来,来到眼睛所见的新世界当中,这与证悟空性,抵达佛的清静刹土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相似,所以我们要发愿:“祝愿一切众生能从无明黑暗中苏醒过来,最终成就佛的果位。”这样仅仅依靠发愿,就能积累很大的资粮。
这些机会每天都有,但我们却从来没有这样发过愿,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方法,所以把机会都浪费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清晨。虽然一开始不太熟悉,只要坚持一两个星期,就会习惯成自然,以后每次从睡眠中醒过来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发愿。
同时还要发誓:“我今天一定要过成有意义的一天,我今天的生命一定要做到有价值。”意思是说,自己当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行善断恶、闻思修行等等。
(二)起床
起床与佛陀从法身状态中幻化出化身与报身去度化众生,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相似,所以我们要发心:
“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法身,并从法身中显现出报身和化身去度化一切众生。”
(三)穿衣
穿衣服的时候应当发愿:“愿天下所有众生具有惭愧心。”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不知羞耻、无恶不作;有了惭愧心,就能自觉地尊重因果、护持戒律,而不会造作恶业。
(四)系腰带
系腰带的时候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的善根都能够双运。”所谓双运,也即智悲双运、福慧双运、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双运。愿一切众生都能于世俗谛当中行善断恶,于胜义谛当中证悟空性,行持如幻如梦的善根,修持智慧与方便双运的资粮。
(五)坐
坐任何地方,无论坐地上还是坐沙发,都与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一座之间证悟佛果有点相似,所以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金刚座。”
经过菩萨十地末尾,最后在一座间证悟佛果,就是获得金刚座。
(六)进门
无论上班进办公室的门,还是回家进自己的家门,进门的时候都要发愿:“愿一切众生能够进入解脱之门,进入解脱之城。”解脱之城,也即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清净佛刹。
(七)入眠
进入睡眠状态,与十地末尾断除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一切意识,断除所有念头,进入无念的智慧状态而成佛,也即从十地的最后一个瞬间进入第十一地也就是佛地比较相似。
尤其在《佛教的物种起源》(见《慧灯之光》)中讲过,密宗认为,每天从梦中苏醒,经历白天的工作与生活,再到晚上入眠,也是一个轮回。这个24小时的轮回,与无始以来流转至今的大轮回过程完全一样,只是时间较短,只有24小时而已。所以在睡眠之前我们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这样发愿以后,就能把入睡的行为转化为菩萨道。
(八)做梦
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和晚上的梦境完全一样,是如幻如梦的,所以有梦瑜伽基础的人在做梦的时候,也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能证悟一切法如幻如梦。”
在宁玛巴的六中阴修法,噶举巴的那若六法,以及格鲁巴的密集金刚等修法中,都有梦瑜伽修法。通过梦瑜伽修法,就能在做梦的初级阶段,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梦。
在梦瑜伽中知道自己在做梦并不难,意义也不是很大,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做梦的同时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也像梦境一样虚幻不实。
但这些修法对还没有修加行,至少连数量上还没有完成一遍的人来说,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基础还没有打好。
(九)做饭(生火)
《密宗概要》(见《慧灯之光》)中讲过,我们看到的不清净现象,源自于我们自己的无明,如果无明不存在或者断除了,地水火风空五大种的真实本质,是佛的坛城。无论看到什么样的火,其本质都是白衣佛母。
在煤气炉一打开,火燃起来的时候,首先在火的中间,观想一个吽(>)字,吽字再变成金刚空行母,也即五部佛当中属于金刚部的空行母。身体黑色,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并以右屈左伸的坐姿端坐于莲花垫上,身上的装饰,是像金刚萨埵一样的报身佛装饰,与密宗其他空行母不同的是,金刚空行母的嘴巴是张开的,并要将她的舌头观想为十方三世一切佛舌的总体。
在做饭之前,先要在煤气炉旁准备一点沙子,然后观想自己从无始以来身口意所积累的所有罪业,都集中于自己心脏当中的藏文黑色(2))字,然后在肚脐下再观想火的种子(<))字,足心观想风的种子(;))字;此字产生风,从而点燃肚脐下的火种子字,燃烧的火焰经过身体往上窜,将心口的(2))字往上推动,并从鼻孔排出,这时观想(2))字变成蝎子进入沙中,与沙子融为一体,然后尽力念诵嗡啊吽,同时观想沙子和罪业通过嗡啊吽的力量转化为甘露。之后念几遍咒语:“嗡班杂尔扎嘎卡卡卡河卡河,沙尔哇巴帮达哈那刚目格日业梭哈”,并用拇指和食指抓一点沙子扔到火里,其间观想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通过咒语的力量转化为甘露,融入到金刚空行母的口中,从而消除业障。之后念三遍百字明,念的时候,要具备四对治力,其后再念:“嗡班匝尔墨”,同时观想金刚空行母回到法界当中,就像佛从法界当中显现色身度化众生,事业结束之后,又融入法界一样。打一个世俗的比喻,就像请一个人出来吃饭,之后送客回家一样,最后是回向。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忏悔方法,其中有观想、有念咒、有四对治力等很多方便,观想也不复杂。每次做饭的时候若能这样观修,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佛以前,我们做饭炒菜的时候,会杀鸡宰鱼,所以做饭的行为是罪业;学佛以后,我们不再杀生了,做饭的行为不是罪业,但也不是行善,只是无记的做饭炒菜而已;现在学会了这个方法,从此以后做饭炒菜都可以变成菩萨道,这多有意思啊!
(十)走路
本来走路有三种情况——善、恶、无记。区分的界线,在于走路者的动机。如果是为了放生等善事而走路,则走路是善法;如果为了偷东西、杀生而走路,就是罪业;既不是为了行善,也不是为了造恶,只是单纯地走路,或是为了赶去上班等等,就是无记法。
如何将无记的走路转化为菩萨道呢?
印度的恒河很长、也很辽阔,其中有数不清的沙子,所以释迦牟尼佛经常用恒河沙数来比喻很大的数量。
首先观想一尘中有恒河沙数的佛刹,走路的时候,观想自己在转绕成千上万恒河沙数的佛刹,这样就能将走路的行为转化为道用了。
(十一)穿新衣
穿新衣服,特别是穿名牌新衣服的时候,可以念诵咒语:嗡梭巴哇悉朵沙尔哇达摩梭巴哇悉朵吭。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意思。同时观想衣服也是空性,然后从空性当中产生一个供品的种子字(Q)),然后再观想种子字变成天人的衣服,先供养自己的根本上师,然后再供养本尊,之后才是自己穿着,这样穿衣服也可以积累资粮了。
《俱舍论》中讲过,人间再名贵的衣服,也无法与天人的衣服相媲美。显密都认为,即使真的将衣服供养上师、本尊,他们也不会穿。但一切法都要观待因缘,都从缘而起。而缘起的关键,就是自己的心,也即是说,一切善恶都源自于造业者的动机。仅仅心里观想供养根本上师与诸佛菩萨,还是可以得到真正供养的福报,可以积累资粮。
既然连穿新衣服也可以变成菩萨道,这样不是很有意义吗?
(十二)洗澡
很多人每天都洗澡,但只是将身体洗干净而已,现在我们要设法把它转为菩萨道。
从凡夫不清静的角度来说,水就是液态的物质,但以八地菩萨来看,水的本体却是五方佛母之一的玛玛格佛母。
沐浴的时候,首先观想玛玛格佛母的种子字(2))。之后再将(2))字观为水的佛母——金刚佛母,然后念诵咒语:班杂尔扎革新当革日梭哈,同时祈祷金刚佛母,加持自己能清静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然后观想金刚佛母化为甘露融入洗澡水,之后再洗澡。
同样,过河的时候,也要把整条河的水作相同的观想。
《生起次第修法》(见《慧灯之光》)中解释过,之所以密宗不直接观想本尊,而是首先在莲花座垫的日月轮上,观想一个种子字,再把种子字观想为本尊手里的法器,然后法器发光,最后才变成本尊,是为了快速消除我们从投胎、出生、成长直到死亡阶段的不清静现象,种子字是消除投胎时阿赖耶识上的习气,然后每个环节都用不同的方法来快速抹掉、删除。
如果没有人解释,大家会认为密宗不但充满了深厚的神秘色彩,而且无比残暴、色情下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凶恶的愤怒金刚,其内涵也充满了智慧和慈悲,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凶残与色情。因为很多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即使密宗修法见效十分快捷,如果没有灌顶,也不能听、不能修,甚至连密宗的法本都不能看。因为此处介绍的不是很深,所以还不算违背密宗要求。
(十三)吃肉
1、前提
以前我们的吃饭不但与菩萨道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还可能和恶趣有关,因为我们的饭食,往往是以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为代价的。
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明确指出:肉食我过去没有开许,现在不开许,未来也不开许。并宣讲了很多肉食的过患:吃肉非常影响慈悲心的诞生与成长等等。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吃肉不好,就将吃素和学佛完全等同起来,说不吃素就不能学佛,这样很多人就不能学佛了,就会中断这种人的善根,佛也没有这样要求,所以我们还是要顾全大局、从长计议。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不走极端,这是佛对我们的要求,否则将欲速则不达。
很多不了解的人以为,密宗可以开许吃肉,因为很多密宗修行人在吃肉。其实,密宗经典和大乘显宗经典基本上一样,根本没有开许可以把肉当成食品来吃。大圆满是这样,时轮金刚更是这样。时轮金刚甚至把肉食的过患讲得比一般大乘显宗经典所讲的还要严重。
但对刚刚学佛的人,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他们能做到自己不点杀,不吃活的生命,就已经不错了。很多佛教徒在吃素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甚至会造很多口业,从而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克服困难坚持吃素当然很好,实在万不得已,密宗也有一些对肉食者有用的方法——通过咒语的力量,把吃肉的罪业减轻,同时还可以利益一些众生。

阅读全文

与佛教怎么走进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12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60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8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100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3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5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2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15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703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6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6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7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