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蚯蚓适于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他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生活习性:
1、湿度
蚯蚓体内含水量70%一80%,平日靠分泌其体液保持平衡,因此,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湿度适应范围为30%一80%。如威廉环毛蚓(青蚯蚓)适宜湿度为30%一45%;爱胜蚓属(红蚯蚓)则适宜于50%一80%的湿度。蚯蚓这种习性使它处于穴居和窝居状态。高湿度或低湿度环境均不利于它正常生存。湿度低于极限,则蚯蚓便会脱水而极度萎缩呈半休眠状或即死亡。反之,也会随气温的上升而死亡。
2、温度
蚯蚓属变温动物,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下降至10C时,蚯蚓开始停食;降至4℃时就进入冬眠状态;0℃以下就会冻结或死亡。一般大中型蚯蚓多深人地下穴居越冬;而小型蚯蚓多数为群体聚集、结团于暖土处越冬。待次年气温上升至8—10℃时爬到地表层活动。体弱、萎缩的蚯蚓,成活率很低,很难活过开春。当温度超过30℃时,生长也受到抑制,很快萎缩,体色变深,并钻人深土中不动。当温度高达35℃以上,便完全停食进入休眠状态,蚓体完全萎缩,感觉极为迟钝。一旦气温下降,即能恢复原状。温度以20—25C为最佳。
3、食性
蚯蚓属杂食性动物,可谓荤素不拒。蚯蚓的植物性饲料来源极为丰富。人工养殖时,农村中几乎都用废物喂给。蚯蚓的饲料来源有多种畜禽粪、厩肥、青草、水草、稻草等,以及树叶、废菜叶、烂爪果、糟渣、沼渣、废纸浆等。还有动物性饲料,它对蚯蚓的增重、繁殖具有更显着的效果。如屠宰后下脚料及污水、食堂饭馆荤素下脚等是蚯蚓喜欢的饲料来源。
4、光照度
蚯蚓有昼伏夜行的习性,是畏光性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中生活。它极怕紫外线的直射,故在日光下或较强的电灯光下不轻易露面。只有在发生敌害、药害、淹水、高温、干燥、缺氧等情况下才会离巢暴露。但蚯蚓不怕红色光。
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⑵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写出详细方案
(一) 蚯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宜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 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 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 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 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二) 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
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 夜间外出活动, 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 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 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喜安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喜温: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喜带甜、酸味: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喜同代同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调、搬家。
六怕:
怕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 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 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 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 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 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 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 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 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尿素浓度在1%以下, 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怕酸碱: 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当然, 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可在PH 3.7-4.7之间生活。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红色爱胜蚓则不耐酸,最适PH为5.0-7.0。碱性大也不适宜蚯蚓生活,据对环毛蚓在PH1-12溶液中忍耐能力测定表明,在气温20-24℃,水温18-21℃情况下,PH 1-3和12时蚯蚓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内便死亡。随着溶液酸碱度偏于中性,蚯蚓死亡时间逐渐延长。目前人工养殖赤子爱胜蚓和红正蚓,最好把饲料调至偏弱酸性,这样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消
⑶ 蚯蚓喜欢生活在哪里
1.喜阴暗
蚯蚓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2.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3.喜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4.喜温暖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5.喜酸甜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6.喜独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掉、搬家。
⑷ 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
蚯蚓生活习性: 1.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2.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3.喜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4.喜温暖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⑸ 蚯蚓一般在哪生活

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10至30厘米深的潮湿、疏松的,富含有机物的土壤里。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蚯蚓的习性:
1、喜温怕冷热性。蚯蚓喜欢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它怕冷也怕热。适宜温度为15至30摄氏度,最佳温度是20至25摄氏度。
2、喜湿怕浸性。一是饲养基土的湿度,二是空气湿度,一般饲养基土的湿度要求在百分之40至60,空气的相对湿度调节到百分之60至80为宜。
3、喜暗怕光性。蚯蚓虽然没有眼睛,看不到光,但全身布满了感光器官,强光对蚯蚓的生长、繁殖极为不利,所以蚯蚓养殖环境应选在阴暗处。
4、喜甜怕辣性。蚯蚓喜吃酸、甜、腥食料,如烂西红柿、洗鱼水等。最怕吃辣味食料,如大蒜、辣椒等。
5、喜静怕震性。蚯蚓喜欢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最怕震动。经常震动将会对蚯蚓的生长繁殖造成不良的影响。
⑹ 蚯蚓 在哪里生活 身体有几部分 怎样吃东西 躲藏的地方 生活中光的明暗情况
1蚯蚓一般在湿润的土里生存.
2身体有两部分,用头部的舌头把泥土和青苔刮进嘴里
慢慢咀嚼.
3蚯蚓会自己挖一个洞钻进去
4明和暗的差度很大.明占5分之1,暗则占5分之4.
由于蚯蚓品种较多,生活环境和喜食饲料也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生活习性也略有差别,但是喜温、喜湿、喜暗、喜透气、怕光、怕盐、怕震、怕辣食却是共同的,在此逐一介绍,供养殖者参考。
1、喜温怕冷热性
蚯蚓喜欢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它怕冷也怕热。在0℃—5℃休眠,32℃以上停止生长,在40℃以上死亡,适宜温度为15℃—30℃,最佳温度是20℃—25℃,我们要想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那就要常年保持最佳温度为20℃—25℃的养殖环境。
2、喜湿怕浸性
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不能过于干燥,但也不能过于潮湿,不能浸泡(水蚯蚓除外)。这里所说的喜湿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饲养基土的湿度,二是空气湿度,一般饲养基土的湿度要求在40%—60%,(手握基土指缝见水而不流下为好),空气的相对湿度调节到60%—80%为好。
3、喜暗怕光性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处,一般是钻在土层下觅食或钻在基料中觅食,黑夜时也有爬出地面觅食的。因怕光所以养成了昼伏夜出的习性。蚯蚓虽然没有眼睛,看不到光,但全身布满了感光器官,强光对蚯蚓的生长、繁殖极为不利,所以蚯蚓总在黑暗处活动,养殖环境应选在阴暗处。
4、喜甜怕辣性
蚯蚓喜吃酸、甜、腥食料,如烂西红柿、西瓜皮、烂水果、洗鱼水等。最怕吃辣味食料,如大葱、大蒜、辣椒等,用城市的生活垃圾喂蚯蚓应把辣味食料挑出再喂。
5、喜静怕震性
蚯蚓喜欢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最怕震动。养殖场应选在安静的处所。不要震动或经常上下翻动基料土。经常震动将会对蚯蚓的生长繁殖造成不良的影响。
6、喜酸怕盐性
蚯蚓喜欢生活在偏酸或中性的土壤中,或有水源的环境中,最怕接近盐、碱性土壤,或盐碱性水源。如遇到盐碱性土壤或水源,要调整酸碱度。过碱要用磷酸二氢铵调整,还可用2%的石炭水调整,否则蚯蚓不能生存。
蚯蚓属毛足纲寡毛目环节动物,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10-30厘米深的潮湿、疏松的,富含有机物的土壤里。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虽然潮湿的地方是蚯蚓最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下雨时显然由于地表水下渗,造成土壤表面板结化程度较晴天要高,土壤的透气性能突然下降,所以它们需要爬出来呼吸。
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
环毛蚓体圆而长,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一深槽,称节间沟,在体节上又有较浅的沟称体环。头部因适应土内穴居生活而退化。身体前端有肉质的突起,称口前叶,由于体腔液压力的作用,口前叶饱胀时,有摄食、掘土及感触的功能。口前叶无眼点、触手和触条,腹侧有口,口后第一节称围口节。肛门在身体的末端。除围口节及最后一、二节外,每节有刚毛一圈,故称环毛蚓。每条刚毛形状简单,微呈S形,大部分藏于体壁内,内端有刚毛囊、牵引肌和缩肌刚毛囊内有毛原细胞或称形成细胞,能产生新的刚毛。刚毛为运动器官,在穴内或地面爬行时有支撑的作用。性成熟的标本,在第XIV-XVI节之间无节间沟, 状如指环,是为生殖带,又称环带。在生殖时期它能分泌粘液形成卵茧, 以适宜不良环境。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XVIII节腹面两侧, 其旁常有乳突数个。雌性生殖孔一个,在第XIV节腹面正中央。受精囊孔三对,在6/7、7/8、8/9三个节间沟的腹面两侧,孔的附近也常有乳突。背孔是位于背中央节与节之间的小孔,约自12/13节间起,直到身体的后端都有背孔,平时紧闭,遇干燥或刺激时孔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体表。肛门在身体的末端,成直裂缝状,两侧略隆起。
亦称钓鱼虫(angleworm)。陆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陆生动物,1,800馀种,尤指正蚓属(Lumbricus)的种。在美国有17个本地种及13个从欧洲引进的种,其中陆正蚓(L.terrestris)最为常见。蚯蚓几乎见于世界各地所有湿度合适并含足够有机物质的土壤。一种澳大利亚蚯蚓可长达3.3公尺(约11呎)。陆正蚓长约25公分(10吋),浅红褐色,之所以带浅红色,是因为血中含血红素。某些蚯蚓(如原产英国的浅黄绿并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为绿色。
蚯蚓的躯体分为多数体节(陆正蚓多达150节)。某些内脏器官(如排泄器官)见于每一体节。第32∼37节稍粗,无节间沟,色稍浅,在生殖季节能分泌黏稠物质,形成蚓茧,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躯体前后两端渐细,尾端稍钝。蚯蚓无视觉及听觉器官,但能感受光线及震动。以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进食同时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据估计,蚯蚓每日的进食量及排遗量与其体重相等。
蚯蚓为雌雄同体,陆正蚓(Lumbricus terrestris)但需行异体受精。交配时两条蚯蚓互抱,并分泌黏液使双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输入对方受精囊内。交配后两个个体分开,形成蚓茧,蚯蚓自蚓茧向后退出,茧前移至第14体节时成熟的卵落入,经过第9∼10体节时,受精囊内来自对方的精子逸出,使蚓茧中的卵受精。交配后24小时,蚓茧从蚯蚓的头端脱出,留在土壤中。通常于2∼4周后形似成体后微小的幼体自蚓茧钻出。60∼90天后性成熟,约一年后发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层,但于气候干旱时或冬季可钻入2公尺(7呎)深处。有一个亚洲种于暴雨后能爬树以防淹溺。蚯蚓为多种鸟兽的食物,又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疏松土壤利于通气和排水,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从而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蚯蚓又可作为鱼饵,故俗称钓鱼虫。
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Pheretima),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
⑺ 蚯蚓生活在哪里
蚯蚓的话主要是生活在土里面,它比较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里面。
⑻ 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
蚯蚓适合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运动方式为蠕动收缩,几个体节成为一组,一组内纵肌收缩,环肌舒张,体节则缩短,同时体腔内压力增高,刚毛伸出以附着。而相邻的体节组环肌收缩,纵肌舒张,体节延长,体腔内压力降低,缩回刚毛。
每个体节组与相邻的体节组交替收缩纵肌与环肌,使身体呈波浪状蠕动前进。蚯蚓每收缩一次可前进2-3cm,收缩方向可以反转,因此可做倒退运动。

(8)蚯蚓生活在什么圈里扩展阅读:
蚯蚓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吞食土壤及砂粒,以获取其中的有机物质。蚯蚓消化道为一直管,口位于围口节上,口后为一很小的口腔,口腔后为咽,咽不能伸出。
咽壁具发达的肌肉,形成球状,有泵的抽吸作用。蚯蚓咽壁上还有大量的肌肉纤维连接到体壁上,以至形成一肌肉质盘,包在咽的周围,以增强其抽吸作用。
血管系统的结构较复杂,例如环毛蚓在消化道的背面有一条背血管。由于血管管壁的肌肉较发达,管内尚有瓣膜,靠其波状收缩,迫使血液由后向前流。
⑼ 蚯蚓一般生活在哪里
蚯蚓生活在有腐殖质或有植物的潮湿的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