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和道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思想,注重的是在现世中的影响。个人对它的理解是,天下为公。所谓上善若水,是让人没有争夺私利的欲望,以天下为重,以利人为重。不在乎个人得失,知足常乐。它是一种信仰,更加是一种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在平凡中找到快乐,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不会因为社会的压力等因素影响心情,影响生活质量。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注重的是因果循环,也是当时统治者所希望的,教人们学会忍耐,相信这一生的忍耐会让自己在下一世中有所回报,过上好生活。而其本身的意义也是教人于善,通过对自己的修行,了解人生的意义。信佛可以让人学会忍耐,对不满的现实社会学会忍耐,对家庭纷争学会忍耐,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做出许多会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这两种信仰在现在的社会中能帮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你找到你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
B.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那些观点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举出几个实例
东方人对于死亡往往有着类似的见解。或是螺旋上升,或是混沌无序的时间观念;融化在民俗之中的各种神明、妖魅和鬼;成为体系的庞大幽冥世界和阴阳之间颠倒错乱千丝万缕的勾连……等等等等。尤其在中国,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俗融合地难分难舍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真正信仰的国度里,生死的观念不仅是折射各种宗教的演变流传的一面反光镜,更是可以透视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国人通过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的神奇而特殊的心理世界的一个窗口。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的是佛道儒三教的生死观念以及这些观念与其他为大众所接受的生死观价值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渊源、过程与结果。通过一定的剥离、比较和再融合,从而达到窥生死之一斑而见三教之全豹的目的。
C. 佛教对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为劳苦大众提供了一条精神解脱之路。第二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其佛教绘画、雕塑、武术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绚丽的一笔。第三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素食文化。当然佛教中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说:号召众生通过忍辱来获得来生的幸福,这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我们生活中哪些来自于佛教
【我不是来瓜分的,所以刚才那个答案不满意给你一篇文章,如果不满意就不要采纳了,等着你心中那个答案,我只希望向其他人一样给你一个心中理想的答案。】
佛教信仰显然属于精神范畴,经济生活跟我们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连,二者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佛教信仰时时刻刻贯穿在经济生活之中——每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在自己的经济生活当中要体现出自己的佛教信仰。信仰佛教者在经济生活中给自己定好位,落实好自己的信仰,使我们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方面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使未信佛法的人能够从我们身上生动形象地看到信仰佛法的好处,所以我超能力地选了这样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经济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问,我对经济问题只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不能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虽然我自己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完全想清楚,但不妨抛砖引玉,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把它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和研究。
我认为佛教信仰要落实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首先就是每一个学佛的人要用我们发达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如果你不能创造财富的话,客观上就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我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20岁属于消费阶段,从20岁走上工作岗位到60岁这40年间,消费的同时还在创造财富;从60岁以后又属于消费阶段,如果在年富力强的40年或者30年间,可能有的人20年都不到,我们不能够用心智和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话,那么社会总财富就会下降,最后导致贫穷,从而诱发一系列社会同题,危害我们的身心、家庭、社会。
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关于宗教的正面宣传一直比较少,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出家人是寄生虫,是社会的负担,是消费者,有的营员也有提出类似问题。他们的误区就在于没有真切地认识到出家人也在创造巨大的财富。财富,在社会学里宏观地分成两类,一类为物质财富,一类为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解决衣食住行。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就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核心部分就是宗教信仰——对佛教徒来说当然就是佛教的信仰。出家人创造的就是精神财富。一个社会离开了精神财富,其发展必然会是畸形的,物质文明也不能长足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有一种全方位的交换关系。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他如果能够把这两方面巧妙地、合理地体现在自己身上的话,那么对于佛教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要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使我们不要在客观上成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如果一个人不积极创造财富,就剥夺了自己的生存权,那是耻辱的人生。一个民族要依赖于另一个民族或其它国家救济生存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可能被开除球籍。如果我今天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不能够超前,对佛法的体悟不能够达到一个高度,那么我就寸步难行了,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在精神范围内我必须做出超前的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在社会生活当中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生活需要财富,但确实有一些信佛的人未信佛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信佛以后反而对财富的认识产生了偏离,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所以急需了解和树立正确的佛教财富观。
佛教徒要有良好的社会风貌,在社会上出现就要有很多的观念需要摆正。这在佛法当中叫做正见。对财富问题我们也应当有一个正见,使佛法的信仰和经济生活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体现出我们是一个佛教徒,有佛教徒的智慧和慈悲、平等,把所有的教义变成当下的行动,佛教才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如果说这些教义和教理仅仅是在佛学院的书本上,在禅和尚的嘴巴里头,在讲经的法会上,而不能够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不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法则在人们生活当中去运用的话,它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本来佛教是一个大众的佛教,是平民的佛教,它不是某几个人的专利产品,从来也没有贴商标说,佛法仅运用在寺庙当中。在东南亚国家,佛教就是一种文化,它的信仰已作为全民的一种生活准则,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而在我们广大的汉族地区,讲到佛教就会误想到寺庙、尼庵、和尚和尼姑,觉得佛教就是这一群人的事情,是“红尘”之外的事,与社会生活是脱节的,与大部分人的生活毫不相干。因此,怎样把佛教的理念化为一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体现在我们具体的经济生活当中,我觉得非常重要。
我昨天在宜昌的飞机场和几位法师在一起,我讲到东南沿海经济非常发达,那里的法师有电脑、有方向盘、有高等学府的文凭。那么有的法师就说了,金钱和毒蛇差不多,有了金钱出家人就无法修行了。我就说,科技也好,金钱也好,它只是一种工具,问题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要看这种工具掌握在谁的手里。比如说铀,如果用它来造原子弹,并且掌握在那些没有慈悲心的人手里,可能是全世界的灾难;但是如果用它来发电,就是造福于人类的。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失学的儿童,乘船坐车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他们在摆小摊做生意,我向他们为什么不上学呢,他们说没有钱。假如说我给他300元,就可以解决一年的上学问题。如果一个人具有菩萨的愿力、智慧和慈悲心的话,我希望他能够掌握高科技,我也希望他能够拥有财富。像我们现在举办这个夏令营,如果没有那些既信仰佛法又拥有财富的人,如果他们不发心的话,我们大家很可能是天涯海角,不可能聚在一起,因此,金钱、科技只是一种工具,由于信仰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往往会从主观愿望出发,回避现实问题,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东西有害于我们的修行,那么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它的主体——人。淡泊名利,放下对财富的执着,并不等于放弃对财富的合理运用。
我常常想:假如佛教徒都以贫穷为光荣,那今天的社会将不容佛教的存在。佛教徒应当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卓越生产者、创造者和拥有者,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利益大众、服务社会的榜样。如果我们对阿含类的经典和大乘佛教的经典、对佛陀的思想、说法、教化进行概括,我们就会发现,佛陀对于财富的论述包含在八正道、四摄六度、六和敬当中。
四摄当中的第一摄就是布施,布施可以说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佛教徒救度众生的最快捷方便的快船。布施当中第一个就是财布施,那就要求佛教徒首先要拥有财富,用财物对社会进行布施是我们弘法、利生、救度众生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是当下的、是直接的。它可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一个有佛教信仰的人如果自己都不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又何以给人以财富呢?如果说你只是社会的一个消费者、不拥有财富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具体地把这种慈悲和智慧在社会当中体现出来。
布施是双向的,长期以来在佛教界造成一种态势,好像出家人就应该接受别人的供养,那么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和大乘佛教的弘扬,我们对于布施的双向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佛教历来就有施医施药、救济贫穷、福利社会的传统,比如,寺庙积累了十方的净财,作为集体共有的财富,在十方的劳苦大众需要的时候,它就以佛法精神的方式布施于社会,形成一种双向的交流,良性循环。这本身对社会的贡献是其它团体所无法代替的。近几年佛教有很多寺庙搞希望工程,大概这20多年来以中国佛教协会号召中国佛教界向灾区捐款的数字有几千万。那么这几千万对于那些失学的儿童和受赈的人来讲,是当下的实惠。香港和台湾的佛教徒在安徽赈灾的时候,他们直接买了被子,买了日常的生活用品一个个送到那些灾民手里,那些灾民都痛哭流涕。他们感谢的不是这些穿着圆领方袍衣服的僧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佛法在他们最困难时候所给予的温暖。我觉得在社会生活当中体现的这种救济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佛法最好的弘扬,非常生动形象和具体。一种理论贯穿到实践当中总会有一个过程,而在财布施的过程当中就忽略去了很多中间环节,是非常直接的。这一切无一不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因此佛教的信仰者和佛教的团体必须对财富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贫穷的佛教不是佛教,贫穷也不应是佛教徒最佳的选择。
我这样的结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我在和很多的佛教徒接触当中感受到的。我发现他们以没有工作、以贫穷为光荣,因此我感到非常痛苦。当他坐在我面前津津乐道谈起:我要辞去工作到山林里去修行,我认为钱这个东西很害人,我不想再要钱等等这些话的时候,我就会为他感到很痛苦。我觉得佛法本是济世的良药,结果在他这里变成了毒药。因此他的家人看他怪怪的,他的对象觉得他得神经病了,社会感觉到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交往,他会成为负担。当然,对于个人的修行,你尽可以抱定安贫守道的准则,但对于家人和社会,你却不能够用安贫守道、饥寒起盗心作为依据。只有积极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够生动地体现出信仰者的客观利益。我们身边的人最会从我们优质的生活目标中获得信仰的力量和信心。因为人们对于信仰一类的问题最容易从现实出发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信仰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生存能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信佛使人贫穷,没有人敢信佛。如果佛教贫穷,修道和弘法只能够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发展,这些都是我思考的结论。
就拿今天的柏林寺来讲,如果没有几千万元作为财富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现代化的设备,而且你们也不可能免费。如果是公司办的话,你们可能每人要收600元钱的,因此这种物质财富的拥有无不体现在出家和在家的生活当中。
我们要深刻地反求诸己,常常要反何自己:我们对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什么?如果我们做出了这种献身和创造,我们就无愧于心。因为我并没有单纯地消费社会,我同样以一种方式,以文化的方式、思想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创造了财富。因此我是磊落的,不在乎别人的评说,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应该给社会的劳苦大众精神食粮,然后社会以物质财富的形式和佛教形成一种交流。在今天的经济社会,寺庙要实行自养,要用自己拥有的财富,从十方来,再到十方去,比如说施衣、施药、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把佛教的慈悲思想通过具体行动体现出来。
因此,佛教徒布施的前提是要拥有财富,如果没有财富,那么布施就是一句空话。而且社会上的人生活在一种物质的社会当中,他最容易从针头线脑的、具体的经济利益当中感受到佛法的好处。那么如果说,佛教徒都很贫困的话,我们的慈悲心只会成为一种理论而无法在生活当中表现出来。
E. 列举生活事例说明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F. 学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形式上面没什么改变,但内在却发生翻天覆地改变!这些改变全由学者的修行决定,修行越深,改变越大。在外面的人,如同玩的朋友,只发现你事事很顺,很好运气,甚至如意而已,永远给人欢乐,不让人讨厌。。。。而你本人,则很明理,很了知自己是先做因,后有果。。。。。。
G. 佛教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学佛、念佛的好处很多,但常人总是着于眼前的好处,眼前立即有好处的,就信,否则免谈。其实,如果愿意学佛、念佛,即便是眼前,也能立即得到实惠。
一般人不论富贵贫贱,有没有权势地位,个个都有不称心、不如意的事,于是心里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烦恼苦闷。这些都由妄想杂念引起情绪动乱不安所产生的。念了佛,心中只有佛念,不去胡思乱想,思想安定了,清静了,烦恼苦闷也就消失了。
念佛的人,对于世间名利不贪不求,只知按照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遵纪守法,安分度日,并且尽力帮助人家解决各种困难,因此,心安理得,精神舒畅愉快。
念佛的人,深信因果,遇到幸福,随缘享受,不执着,不贪求;遇到灾祸,不怨恨,不怪人,以最大的忍受力,安度难关,不使祸上加祸。这样,在精神上就不会遭受过分的刺激,加深灾害带来的痛苦。
念佛的人,持不杀生戒,蔬食奉斋,随遇而安,生活节俭,可使经济上减少负担,思想上也较为安定。而且不杀生害命,是慈悲心的具体表现,可以减少疾病,增长寿命。
念佛的人,不妄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可以避免不少是非和无谓的纠纷。
念佛的人,由于常以忍让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待人接物,因此在人际关系上,也就是在“人缘”方面,一定搞得很好。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得到愉快安乐,无烦无恼。
念佛的人,常年蔬食,以豆类、青菜、瓜果为主要副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诵经念佛可以澄清杂念,制心一处;礼佛拜经可以运动肢体,活动筋骨,理顺呼吸;慈悲为怀、仁善柔和、乐观豁达,专志净土,精神有所寄托,可以保持情绪恬淡宁静。以上种种能确保健康安乐,延年益寿。即使偶或患病,也能“乐天安命”听凭医药治疗,不会有深切忧虑和惶惑不安,加重病情,增长病苦。
念佛的人,由于万念归一,锻炼成思想能随时集中专一,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能集中思想,专心致志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功效能得到显着的提高。
H.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哪些观点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举出几个实例
风、雨、雷、电、金、木、水、火、土、以九宫方位,一黑,一白。一碧。一黄,一绿、一紫,一赤、散发出夺目的光华。
先天八卦,天干地支,相融相成。
八卦,乾、坤、震、坎、艮、巽、离、兑、每一个卦对应,天、地、雷、水、山、风、火、泽、。
八卦中的先天是指,南、北、东北、西、西北、西南、东、东南、。
混元鼎上的,各种山川湖泊,灵龠异兽,包罗万象。散发各种绚丽的光芒。
然面这此图案,在鼎上似真似幻,混元鼎是天地灵宝,太古神物,混元鼎上的各种图案,都和宇宙中的变化相融相成的。充满着种种的神秘的色彩。当时盘古大帝,将混元鼎交给自己时,说过混元鼎,上面有很多神奇的能力。而且这些神奇的能力,必需有大神通者才能使用。
,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逃不过,宇宙的定律,真所为天地万物,禀天地灵气而生,天地分阴阳之分,两仪分四相,四相分八卦,八卦分太极,太极分无极,无极分虚无。
天地之间所有一切,都出于先天八卦之中,八卦之中,分阴阳二气,天地生灵吸取天地,阴阳二气禀天地而成。
先天八卦中,分出太极,太极分出阴阳,阴阳两仪,互相作用,生成四相,四相生成八卦,真所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
利用混元鼎,练制丹药,手捏心印,以天心,地心,人心,三心合一之术,脚踏“七星”,头顶“日月星辰”,身散发出七彩霞光,道:“太静极动,阴阳互化,两仪四相,八卦太极,太极旋转,阴阳二气,禀成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