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们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呢
每一个家长在针对工作和生活,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其实大半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够多一点时间照顾家里,毕竟孩子是家长们的希望,家长们希望自己能够多陪伴孩子成长。而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拼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当孩子长大时,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作为支撑,同样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如果要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那么家长就会非常劳累,所以工作和家庭始终只能选择一样作为重心。当然家长们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凡事有因必有果,自己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但还是希望家长们能够放慢自己的工作脚步,关心一下自己的生活。
2. 不同类型家长的表现
父母只是一个统称,与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和个性一样,父母也分好多种。很多父母对自己不够客观,也不清楚这样做的后果。
那么,检验的方法,就是从孩子的言行上来反证,孩子就跟“照妖镜”一样,会忠实的反映出父母的类型与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也获得一个反思自我的机会,从而有机会来调整自我,更好的教育孩子。
一、独裁型的父母——培养的是唯唯诺诺型的孩子
如果孩子总是偷偷摸摸,什么事都不告诉你,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是打击他。
没谁喜欢总被打击,所以孩子学会了藏起自己减少伤害。父母的不理解和打击,会让孩子自我保护的欲望更加强烈。
如果,你的孩子不敢坚持自我,那么有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你总在公共场合教育训斥他们。要知道,即使是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家长也不应该这么做。
孩子发现,坚持自我等于犯错,公共场合下对孩子的“打脸”,有些父母觉得这才是教育,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丢脸和侮辱。
要批评孩子,为何不考虑孩子感受,给机会让孩子保全脸面?觉得孩子小要什么自尊,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有自尊。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唯唯诺诺,那可能是因为你太强势,甚至不允许孩子说话。
唯唯诺诺的背后,是惊恐不安与害怕犯错,多说多错,少说少错,干脆不说不做,长此以往,一个“缩头乌龟型”的孩子就被你培养出来。
二、冷漠型的父母 ——培养的是孤独型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总故意捣乱犯错,非常有可能,是因为你和他缺乏相伴,他渴望与你接触。
你忙成闪电,孩子要拦截闪电,唯有站在必经路上,伸开双臂拦阻,哪怕因此而受伤。
与受伤相比,被当成空气,只会令孩子更绝望。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忙于工作,赚钱第一,孩子养育?你会理直气壮的说:“没钱怎么养?”
没有得到修剪的野草,会长成一片,四处蔓延,没有获得关注的孩子,也跟野草一样,无人理睬。
天地太大,我还太小,世界太空,父母太忙,那些闪过的身影,注定让孩子孤独一生,这是我们希望给予孩子的吗?
三、不自信型的父母——培养的是缺乏自信心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那可能是因为,你给了他太多的指责,太少的鼓励。还有更多的警告。
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往往跟父母的明示与暗示有关。很多不自信的父母常常说,你不要出去惹事,否则父母无能,帮不了你。
总是这么说,孩子也许不会惹事了,但他却会变得怕事,不敢维护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缺乏自尊心,那可能是因为你不懂得尊重自己,也将这份不自信传染了孩子。
没有自尊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没有自尊的孩子。
没有自尊的孩子,就没有自我价值感。
自尊是一个人的底色,没有自尊的孩子,人生苍白无血色。
四、极度自爱型的父母——培养的是失去自我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太看重他人的眼光,那么可能,是因为你喜欢攀比,爱面子,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为了父母而活、学会攀比,最终失去自我。
唯我独尊型的父母,走向的是另一极端,父母喜欢一切攀比、炫耀、有面子的事情,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会学习模仿,能高调绝不低调,能炫耀绝不放弃机会。
只是,只要面子的生活,冷暖自知,极度的自爱,拿什么爱来给孩子?
五、暴力型的父母——培养的是暴力型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容易暴躁发脾气,那么有可能,你就是暴躁爱发火的家长。
爱生气的孩子,往往也有爱生气的父母,有样学样的结果。动作整齐划一到让人害怕。
同时,暴力型的父母往往脾气暴躁,孩子的脾气也会向父母看齐。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暴躁行为粗暴,那么有可能,是因为你总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孩子就学会了“谁的拳头大谁就能赢”。讲道理?不可能的。
暴力就像一种传染病,以暴制暴会变成习惯。甚至成为家庭的“特色”,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传一代。
我们要建立一个“暴力型家族”吗?
六、过度保护型的父母——培养的是自立性不强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自立能力差,那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过度保护,把孩子庇护在羽翼之下,不让他经受任何风吹雨打,但他也看不到外面的朗朗星空。
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经不起风吹雨打,温室里的鲜花,无法生活在大自然中。
我们会过度保护孩子吗?
七、不尊重孩子的父母——培养的是不尊重他人的孩子
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觉,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重视他们的感受。
尊重孩子,对于一些父母来说,没有命令来得更加爽快和有效。
你看,发出指令--执行指令--或奖或惩,多么顺畅?
不过,这种方式下的孩子,与机器人无异,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命令会失效,机器人也会失控。
防止失效和失控,唯有加上尊重的润滑,这是通向亲子双方心灵的捷径。
你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这是对等的。
如果你释放了善意,却没有得到孩子及时的反馈,那是他在疑惑,需要时间适应“新的你”,请耐心等待,并且保持这样的善意。
如果,孩子的行为很没礼貌,那他们可能是从家长或者身边其他人那里学来的。
没礼貌“不是大事”,最多会得到旁人“没有家教”的评价。当父母不在意的时候,孩子也不在意。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不礼貌是“大胆、聪明”,那么缺乏礼貌,会让孩子在未来吃亏,而不自知。
那么,没礼貌是大事吗?
如果,你什么都给你的孩子买,但他们却还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的,或者你失信于他。
与什么都满足孩子相比,让他们拥有与年龄匹配的选择权更重要。
有了选择权,才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不会选择,往往这样的孩子,面临人生的关键,也会束手无策。
同时,承诺了却没做到,为了哄孩子一时而欺骗,换来的是面对孩子的失信。
一个没诚信的父母,孩子为何要相信你说的?
写在最后
以上所说,只是一些家庭教育上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没有完全只是一种的父母类型,我们会发现自己命中好几种,同时也会发现,某天心情好,我们的表现堪称完美,某天和老公老婆吵架,我们面对孩子也是臭着个脸甚至是大吼大叫。
不论怎么样,借由孩子,来让我们获得改变,这是最好的机会,不要忽视。
3.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家长要怎么做
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影响、“孟母亲的三个举动”的故事表明,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至关重要,环境正在创造人们,家庭教育是对儿童成长和所有教育基础的首次教育。因此,父母必须自我唤醒和认知,并使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并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营造温暖而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孩子有自己的要求时,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说话,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 quibble”和“胡说八道”的结论,让孩子完成单词,让孩子清楚地表达含义。将来,他将对其他父母的教育产生强烈的抵抗。仔细倾听孩子后,您不仅可以让孩子寻求心理平衡,稳定孩子的情绪,而且经常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和真相有些事情有利于提高父母对孩子的理解。
4. 父母孩子生活态度差异都有哪些
父母孩子生活态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理解、经济使用方式、考虑方式上。
3、考虑方式不同
小孩都是社会经验比较少的,所以很多时候做事会比较冲动,不怎么考虑后果。
父母因为社会经验比较多,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把后果都考虑清楚再做打算。比如父母感情不和,但是如果有小孩,父母双反反而不会不顾一切的决定离婚,反而会更多地考虑离婚是否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好的影响。
5. 家长爱不爱孩子,主要体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高质量陪伴:用对方法才能让孩子和家长都省心
家长并不是时刻都在教育孩子,事实上更多的是陪伴,而陪伴的方式千姿百态,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席,更多的则是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
家长并不需要除了工作外都陪着孩子,而是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想做的事情。疲惫辛苦,毫无个人时间的家长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并不能起到足够积极的作用。
在孩子需要父母无时无刻不守在身旁的时候,的确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当孩子能够自己做事和玩耍的时候,家长更多的是需要放手。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所谓高质量不是指父母随时都要配合孩子,而是他们能够在一旁自己做自己的,而家长也能抽出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其实关键在于当下孩子和家长的状态如何,只要双方都是舒适和平静的,这样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
父母在一旁工作,让孩子自己玩耍,其实也是一种良好的陪伴,而这些工作并不是指家长看手机,玩电脑,追剧,而是一些孩子能够理解的工作。
所谓陪伴就是亲近对方,亲近他们的心理,而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想其所想,做其所作,和孩子同频共振,这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在陪伴的过程中保持觉察觉知,先慢慢实践然后再融会贯通,最后变成一种习惯进入潜意识。低质量的长期陪伴不如高质量的短期相处。
职场家长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真正影响孩子的不在于陪伴的时间,而在于陪伴的效果如何。家长足够了解孩子的需求,能够真正投入到和孩子的共处当中。
作为职场人和孩子相处没有时间的优势,那么就可以以智取胜。其实孩子并不是一定需要多贵的玩具,只要家长能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哪怕只是在他们身边待着,孩子也会感到满足。
家长可以在孩子回来之前,尽可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可以把家务和陪伴孩子合并成一件事情,邀请孩子参与到做家务这件事中来。
善用碎片化的仪式感,家长可以选择十分钟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游戏,等等孩子感兴趣的任何活动,其实只要家长用点心,很多生活化的场景都能够成为孩子心目中欢乐的回忆时光。
6. 家庭状况怎么写
我叫张三,家在重庆××县×××镇 ××××村×××社家中有七口人。家居贫困山区,家境贫困,其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农田为生,无其它任何经济来源,现母亲因劳累过度,而生病需长期药物疗养,增加了家庭负担,再加上父亲年老体弱母亲身体不好,且有一祖母已7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姐妹四人均在上学。
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靠父母种几亩责任田来维持,为了四姐妹上学,其父母借遍了亲友,全家年总收入不超过叁仟元,人均月收入远远低于350元。
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良好的家庭硬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成长不良学生的家庭硬环境均存在家庭结构缺陷、家庭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父母的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和职业状况较为不良等情况,这些不良的家庭硬环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道德修养、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从而导致学生品行不佳。
家庭硬环境因素:
1、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动机。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儿童铺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使他们在压力适中、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发展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性。
2、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对子女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
内环境
家庭内环境也指自己家里的人或事,不被外人容易获知。一般家庭内环境都是说夫妻和睦相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相关问题。
外环境
外环境是指家庭外的,如家庭的周围环境、周围人群情况,外部活动场所,外部人际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障碍。
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
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
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者,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
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障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
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
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家庭环境分析
7. 家庭情况介绍怎么写
主要表达出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工作等等来说明家庭的生活状况。写家庭情况的思路是要表达出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工作等等来说明家庭的生活状况。
其次要看实际情况,是在农村还是城镇。比如在农村,可以有:爸爸妈妈是否在外出打工;家里的田地是否在耕种,由谁来耕种,是否是留守的爷爷奶奶来耕种,爷爷奶奶耕种的负担大不大;学生在放假期间是否回老家等。
家庭情况如实填写:
1、学生家庭情况,一般是老师要进行做家访的时候提前要知道的信息。比如家里几口人,家庭成员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平常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这些基本情况。注意了解家中有无孤残、单亲等情况。
2、在家表现可根据学生在家时的状态填写。可从学习状态、家务劳动情况、与家人关系、性格特点等方面表现。
3、可备注困难和问题。如听课效率低、注意力低下等问题。
4、如有特殊需求申报助学金等,可注明家庭收入来源、年收入等。
8. 家庭情况简介怎么写
写家庭情况的思路是要表达出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工作等等来说明家庭的生活状况。
范文:
本人家住农村,家中现有父亲,母亲,共有三人。由于家乡地处小乡村,家乡经济欠发达,家庭收入甚微,仅靠农耕为主,平时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经济收入,大学期间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使得本来困难的家里更加雪上加霜。
只要你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都回感到阵阵心痛,一种欲摆无奈的心情。
9. 父母和孩子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提现在哪些方面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着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10.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在生活中的哪些表现会影响改变孩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到步入学堂,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最深。
所以,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做到父母该做的榜样状态,这样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