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有哪些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主要是大象、斑马、羚羊、长颈鹿、河马等,还有狮子、猎豹、鳄鱼、秃鹫等猛兽猛禽。
热带草原高草繁生,大树稀疏,因而动物中地栖者占绝对优势,如大象、河马、犀牛、羚羊、斑马等等。树栖动物很少,就连本该树栖生活的少数几种动物也放弃了树上生活。例如:驼鸟,翅膀严重退化,已离不开地面;再如狒狒,身形娇小却四胶粗壮,适于地面奔走,时速超过32千米,喜欢群集于树木稀少的石山上,晨昏活动频繁,采食野果、昆虫、爬虫、鸟卵,有时盗食谷、瓜果。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⑵ 蒙古草原上有什么动物
很多呀!有狼、犬、鼠、兔、鹰、大雁、骆驼等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温带草原的主体。出现于内蒙古草原的脊椎动物共551种,其中哺乳动物65种,鸟类295种,爬行类21种,两栖类8种,鱼类82种。
在辽阔坦荡的草原环境中发育了独特的动物区系,这里代表性的动物是善于奔跑、具反刍能力的有蹄类。善于掘洞、营地下生活的啮齿类。它们当中的许多种有高密度集群迁徙生活的习性,哺乳类中的一些种还有冬眠和贮存食物过冬的习惯。
a.有蹄类 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类群,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它体型轻捷,极善于奔跑,每年春季在产仔前和冬初交配前集大群生活,并随气候季节变化进行长距离迁移。由于被大量捕杀和铁路等交通线的阻隔,现在分布范围已退缩到中蒙边境的狭长地带。
b.啮齿类 与黄羊的退缩相反,啮齿目和兔形目十分兴盛。内蒙古草原上啮齿类有近50种,旱獭(Marmota sibirica)是草原上体型最大的啮齿动物。此外有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草原鼢鼠(Myosplax aspalax)以及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几种仓鼠(Cricetulus spp.),几种毛足鼠(Phodopus spp.)、几种田鼠(Microtus spp.)等,它们都是草原上常见的种类。兔形目中的蒙古兔(Lepus tolei)和达乌尔鼠免(Ochotona daurica)也广泛栖息于草原。
c.食肉类 有狼(Canis lupus)、红狐(Vulpes vulpes)、沙狐(V. corsac)、几种鼬(Mustela spp.)。
d.鸟类 草原上特有鸟类很少。主要栖居于蒙古草原的有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golica)和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此外广泛分布的还有云雀(Alauda arvensis),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eris)等。但草原上猛禽相对丰富,常见的有鸢(Milvuskorschun)、草原雕 (Aquila rapax)、金雕(A. chrysaetos)、雀鹰(Accipiter nisus)、苍鹰(A. gentilis)、大鵟(Buteo hemilasius)、毛腿鵟(B. lagopus)、几种隼(Falco spp.)等。大型猛禽秃鹫(Aegypius monachus)对清除草原上有蹄类的尸体起着重要作用。
草原东部分布有很多湿地,那里是许多旅鸟过境栖息之地。白枕鹤(Grus vipio)、大天
鹅(Cygnus cygnus)和鹳(Ciconia spp.)等每年秋季成千上百出现于水体岸边。赤峰的达里诺尔是丹顶鹤在中国繁殖地的最西界,而鄂尔多斯高原则是遗鸥(Larus relictus)的繁殖东界。在夏季草原上白骨顶(Fulica atra)大量群集成为优势种。
e.昆虫 草原上的昆虫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生物量很大。植食性昆虫以蝗虫为主,约有100种,如多种雏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等。鞘翅目的金龟类甲虫被称为“草原清道夫”,常见种类有大黑鳃金龟子(Holotrichia obilita)等。蝶、蛾类是草原昆虫的主要类群。仅锡林浩特草原蛾类就多达150余种。
⑶ 金雕很稀有吗它们都在哪里生存
金雕是濒危鸟类,属于我国I级重点维护动物,当然是很稀有了。幸亏他没有猎杀或者贩卖,而是联络有关部门带走了,不然就冒犯法律了。
在世界范围内,金雕的数量是比拟可观的,还没有到达濒危动物那一规范。但是在我国,该物种的数量却少的不幸,且它们大多都生活在高原冰冷地域,平常不可能呈现。
⑷ 非洲大草原生活着哪些动植物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主要是大象、斑马、羚羊、长颈鹿、河马等,还有狮子、猎豹、鳄鱼、秃鹫等猛兽猛禽。非洲热带草原,面积辽阔,哺育了大量食草动物,这些动物的极大繁盛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这里巨兽种多量大,主要有象、长颈鹿、河马、犀牛、狮等~
⑸ 草原上的鹰有哪些生活习性
鹰的类别很多,隼、鹰、鵟、鹫、雕等等,都属于鹰类,在每个类别里又包括很多种。
我国的鹰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蒙古。
鹰(ying)脊椎动物,鸟纲,鹰科部分种类的通称。
Phylum: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SubPhylum: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Class: 鸟纲
AvesOrder: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鹳亚目
鹰科(Accipitridae)是一个成员非常复杂的科,我们所熟悉的猛禽如鹰、雕、鹞、鵟和旧大陆兀鹫都是鹰科的成员。鹰科成员大小,习性各不相同,有最大型和最凶猛的的猛禽,也有小型的猛禽,有的食腐肉,如多种兀鹫,有的食鸟类,如雀鹰,有的食兽类,如角雕,有的食鱼,如渔雕,有的食爬虫,如蛇雕,有的食昆虫,如蜂鹰,还有些适应特殊的事物,如食水果的棕榈鹫和专食蜗牛的蜗鸢。鹰科可进一步划分为9亚科,有64属209种,其中我国有鸢亚科、鹰亚科、雕亚科、鵟亚科和秃鹫亚科,共20属46种
鹰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视觉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由于鹰眼的视网膜的黄斑处有2个中央凹,不仅比一般动物多1个,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100万个(人眼仅约有15万个)。上喙尖锐弯曲,下喙较短。4趾具有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Aegypiusmonachas)。两翼发达,善于飞翔,一般多在昼间活动。多栖息山林或平原地带,如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鹞子)(Accipi-ternisus)、鸢(老鹰)(Milvusmilvus)等。
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动物,也嗜食鼠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金雕(Aguilachrysaetos)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在我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与虎头海雕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雕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幼鸟驯养作猎鹰;飞羽及尾羽可供制扇,有重要经济价值。
乌雕(Aguilaclanga)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长。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隼是小型猛禽,一般比鸽子稍大一些,翅狭而尖,尾长,飞行敏捷,以小型动物及昆虫等为主食。我国常见种类有游隼,燕隼及红隼等。
游隼(Falco peregrinus)是隼类中体型较大,翼较宽的一种,成鸟上体浓青黑色,下体发白,有细的横纹。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有纵纹,幼鸟及成鸟颊部有鲜明的须状黑斑。性甚凶猛,飞行迅速,常栖于沿海地区,在河湖上空疾飞,掠捕野鸭等鸟类为食,为我国北方的旅鸟,南方为冬候鸟。
燕隼(Farco subbuteo)体形似游隼但较小,翼先端尖锐,栖止时翼与尾等长,与其他鹰类不同。上体黑褐色,成鸟从胸到腹有黑色纵斑,从胫到下尾赤褐色。幼鸟纵斑粗,下体褐色较浓,颊部有须状纹。翼下面淡灰色,飞翔时看起来似为黑色鸟类。栖于林区农耕地、平原、草原等地,飞翔轻捷迅速,常在飞翔中捕食昆虫及小形禽鸟。遍布我国东部,在黄河长江流域,为夏候鸟,为广东省留鸟。
红隼(Falco tinunculus)雄性背褐色,头尾青灰色,尾先端有黑带。雌体为赤褐色,上面有横斑,下体有纵斑,飞翔时飞羽黑褐色、复羽褐色很显明,翼较游隼为尖锐。常栖于农耕地、田圃附近以及开阔的山麓草原等地。常常停翔在空中,见到饵物即直下掠之,嗜食昆虫、小鸟及小型啮齿类。终年留居于华北一带,冬时见于我国东南部大陆及台湾。
就拿雕来说,在我国有7种,其中有一种叫“草原雕”的,是唯一栖息在内蒙中部开阔草原地带的鹰类。它能大量猎食啮齿类有害动物,如野兔、黄鼠、跳鼠及田鼠等,在保护牧草的茁壮生长、提供牲畜足够的饲料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从而是发展畜牧业生产上的“有功之臣”。另外,由于它们捕食了那些带有传染疾病的和体弱的鼠类,因此,在控制疾病的蔓延、保持生态平衡上起着“清道夫”的作用。
草原雕的雄鸟体形较小,体长约740毫米,全身羽毛褐色。雌鸟较大,体长约780毫米,羽毛的颜色较深。它们遍布我国西部,南抵喜马拉雅山脉,东达内蒙中部、东部及河北省。秋后迁到南方越冬。草原雕多见于低山和开阔的草原地带,平时飞行较低,多见翱翔在150-200米高的草原上空,有时在地面上寻找猎获物,站在鼠类洞外“守株待兔”。它每日取食的时间,与鼠类的活动规律恰好一致,大都在早上7-10点以及傍晚时候进行觅食,故此是鼠类的有力天故。营巢在树上、岩壁上或在旱獭洞里。树上的巢,主要以树枝、芦苇等为材料,内铺草或羊毛等物。4-5月间产卵,每次产2-3枚,卵上有红褐和苍灰色斑点。孵卵期45天,育雏期55天,8月底幼鸟即可出飞。
鹰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鸟。千百年来,鹰一直被人类所神化,成为勇敢、威武的象征,但鹰和人类的关系不只于此。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这是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一词中描绘他率人出猎时的情景。其中“右擎苍”就是说右臂上站着苍鹰。当然,这只苍鹰是被人驯化专门用来打猎的猎鹰。
驯养野鹰用于狩猎活动,在苏东坡那个时代以前就已开始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发现鹰善于捕捉野鸡、野兔和野鸭等动物,于是他们开始探索驯鹰狩猎的方法。历史上,用鹰狩猎被称为鹰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的生活。可见,当时鹰猎已是贵族的主要游乐活动之一。据考证,鹰猎最早起源于东方,公元前721~705年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王国,在今伊拉克北部)国王萨尔贡二世在位时便有鹰猎活动。后来,西方的商人、冒险家和东征的十字军士兵在东方学会了鹰猎术,并将此术传入欧洲大陆。起先,鹰猎是特权阶级专有的消遣活动,到17世纪,鹰猎便在大众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个鹰猎者协会在英格兰成立。鹰猎所使用的鹰种类很多,在我国主要是苍鹰。这种鹰体形修长,雄鹰体长0.5米,雌鹰比雄鹰大,约0.56米。野生苍鹰喜欢栖息在森林中。它们翅膀短圆,飞行时,苍鹰可振翅疾飞,亦可在高空悠闲地翱翔,还能悬停在空中发出“滴—利利利……”的鸣叫。苍鹰捕猎时,总是先落在一棵视野宽阔的大树上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急冲而下,鹰猎者正是利用苍鹰这种捕食习性。苍鹰捕猎的成功率很高,因为它有猎人和猎犬帮助惊动猎物,当猎物惊慌失措时,苍鹰便迅速出击,一举抓获猎物。这时猎人要及时赶到,夺下猎物,给猎鹰喂食以示奖励,否则,猎物就会成为苍鹰的美食。据说雌鹰的捕猎本领比雄鹰高,因而驯鹰人喜欢诱捕雌鹰驯养。
驯鹰主要是驯化幼鹰。不过,一般苍鹰都在高大树木的顶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鹰巢中掏雏鹰。如果那样,偷窃者会受到雌雄苍鹰的攻击,轻则被抓伤,重则被抓伤双眼,甚至丧命。由于近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农药,森林被过度开发,苍鹰已不多见了。鹰猎活动也或多或少地影响苍鹰的存活数量,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猎鹰。中世纪时,在英国,只有伯爵以上的贵族才有拥有游隼的权力,一般贫民百姓只能驯其他的鹰。严格他说,游隼不是鹰而是隼。隼的体型一般比鹰小,它翅膀尖长,善于疾飞,有鸟中歼击机的美称。
我国古代称隼为鸷,是疾飞之鸟的意思。隼跟鹰的重要区别在嘴上,隼上颌边缘有一个锐利的齿突,而鹰没有。
游隼在它同类中算较大的一种,它体长约0.5米,双翅展开可达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开阔的原野上活动,农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们大显身手的地方。游隼飞行很快,在捕捉猎物时,最快可达每小时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鸟类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们以高速追上猎物,伸出利爪猛击猎物。猎物受伤后直落到地上,有时游隼不等猎物落地,便在空中将它们截获。然而,有时游隼也会失手,不能一举击中猎物。遇到这种情况,游隼是从不放弃猎物的,它会再次升空攻击,直到捕获猎物为止。捕猎时,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猎物的颈椎骨,再用嘴啄破猎物颈部血管,有时甚至啄断猎物的脖子。然后,它撕掉鸟的羽毛,撕食猎物的肌肉。这种本领即使是刚出窝的小游隼也运用自如。一窝游隼在一个夏天能吃掉300只中等大小的鸟。它们的食谱中包括针尾鸭、赤颈鸭、绿头鸭、银鸥、斑鸠、野鸡、野兔、鼠和昆虫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广受驯鹰者赏识。
游隼分布广泛,从寒冷的北极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们的踪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驯养大批游隼,用它们在空中截击同盟国用于传递消息的信鸽。这样做,确实破坏了协约国的情报系统。但是,游隼不能识别敌我,它们也不会放过德国的信鸽,德国人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国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鸟,而且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游隼受到严重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滥用农药。游隼捕食体内积存农药的猎物后,它们的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就会降低产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严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内的许多猛禽脑部血液中检测出微量的农药,这对游隼高度发达的运动调节系统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旦脑部的农药量达到中毒水平,游隼不仅不再是捕猎能手。而且很可能连飞翔都困难了。在美国,游隼被认为已濒临绝迹,许多科学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护工作。这种风靡一时的猎鹰还能重振雄风吗?人们拭目以待。
鹰绝不仅仅是供人类狩猎用的猎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国兔子成患。为了控制兔子的数量,保护农牧场,法国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这样,法国确实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数量,但欧洲其他国家却因此遭殃。因为这些国家兔子的数量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马里马斯生活的兔却一直保持相当的数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马里马斯地区捕食猛禽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较易被猛禽捕杀,染病的兔子不断被淘汰,于是粘液瘤病并没在马里马斯兔群中流行。如果没有猛禽,谁又能使马里马斯兔群兔于瘟疫之灾呢!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说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鹰这种捕食鸟类能对它捕食对象的群体起控制或保护作用。实际上,它们是在帮助捕食对象的群体淘汰体弱多病、无生存竞争能力的个体,从而保证猎物群体的健康及竞争能力。当然,它们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猎物的数量,如一只雀鹰每年要吃290只老鼠,这相当于16对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数。可想而知,雀鹰对鼠类的数量具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鹰类是生态平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让我们努力保护这些猛禽吧。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着称。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我国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时至今日,金雕还成了科学家的助手,它们被驯养后用于捕捉狼崽,对深入研究狼的生态习性起过不小的作用。当然,在放飞前要套住它们的利爪,不至于把狼崽抓死。据说,有只金雕曾捕获14只狼,它的凶悍程度可见一斑。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尽管它源于希腊语的名字直译是金色的鹰。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头和颈后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而言,因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远。金雕体长近1米,体重4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种,它们的腿除脚趾外全被羽毛覆盖,看上去确实仪表堂堂。
金雕翼展达1.5米,飞行很快,在追击猎物时,它的速度不亚于猛禽中的隼。正是因为这一点,分类学家最初将它们列为隼的一种。金雕飞行快捷,它有机智灵活的捕猎方式。在搜索猎物时,金雕是不会快速飞行的,它们在空中缓慢盘旋。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便直冲而下,抓住猎物后便扇动双翅,疾若闪电般飞向天空。刚刚出窝的狼崽常常遭到这种袭击,待母狼赶来营救已为时过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随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记述过金雕从地面冲上天空,捕食飞过的野鸡的情形:金雕冲上天空,当飞到野鸡下方时,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时用利爪猛击野鸡。野鸡受伤后直线下落,金雕又翻身俯冲而下,把下落的野鸡凌空抓住。这简直是一位卓越的飞行家在表演。
金雕的巢都建在高处,如高大树木的顶部、悬崖峭壁背风的凸岩上,因为这些地方人和其他动物很难接近。一对金雕占据的领域非常大,有近百平方千米,对接近它们巢的任何动物,它们都会以利爪相向。因此,研究金雕巢是一项冒险的活动。然而,一位瑞典女鸟类学家却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冒险活动。她发现了一个金雕巢,并想接近它。由于她的冒犯,金雕立刻发起攻击,在“叽—叽—”的尖利叫声中,金雕一次次向她俯冲,但每次她都敏捷地避开金雕的攻击。最后,金雕无可奈何,只好放弃攻击,盘旋着飞走了。于是,她在金雕巢对面的悬崖上建起观察点。她发现她所观察的巢中已经有两只浑身长满白色绒羽的幼雏,金雕每天都要飞出很远为幼雏寻食。久而久之,金雕就不再注意她。有一天,她换了一顶帽子,没想到此举又招来金雕的轮番攻击。她只好又换上原来的帽子,金雕才安然地飞去。金雕的这一举动引起她的兴趣,于是,她制做了一个假人,并为它穿上一身跟自己不同的衣服。她把假人背在背上走出来。金雕立刻又发现了这个攻击目标。这次金雕成功了,它抓起假人,飞到离巢不远的一片空地上,丢下假人便飞走了。原来,这片空地是金雕的“粮库”,那里还贮存着一些金雕没吃完的动物尸骨。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金雕渐渐长大了。一天,一只不安分的小金雕走出巢来,一失足跌到巢下的山坡上。女鸟类学家赶忙前去搭救,捕食归来的金雕见状尾随而来。也许是由于女鸟类学家怀中抱着它们的“爱子”,这次金雕并没有发起攻击。待女鸟类学家把小金雕放口巢中,安然离去后,金雕才迫不及待地落到巢里。
我国是盛产海雕的国家,产地集中在西部和东北部。玉带海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的海雕,它们体型巨大,翼展达2米。它们特别爱吃旱獭幼崽和鼠兔。它们常静栖在距旱獭洞和鼠兔洞十几米的地方,当猎物探头出洞四处张望时,硕大的玉带海雕便猛扑过去。它们起飞时的声响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苏联外贝加尔地区生活的玉带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鸿雁。玉带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还有一条白色的宽带。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白尾海雕跟玉带海雕大小相近,它尾羽是纯白色的,非常显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时它们迁徙到东北及长江下游一带,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的食物除鱼外,还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们还偶尔捕食狗和猫,甚至能以尸体腐肉和渔场附近的垃圾为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东西而安然无恙。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几乎都有经济价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装饰羽。白尾海雕和玉带海雕在我国都很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头海雕是最着名的一种海雕,它们只生活在北美。18世纪,美国国会将白头海雕定为国鸟。从那时起,美国的国徽和军服上全都印有白头海雕脚握橄榄枝的图案。在这个图案中,橄榄枝象征着和平,白头海雕则意味着战争,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着集和平和战争两大权利于一身的美国国会。
白头海雕最突出的特点是头和尾都洁白如雪,身体其余部分为棕色。它们的幼鸟跟成鸟不同,出生时全身羽毛都是栗褐色,跟金雕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白头海雕头部和尾部的羽毛逐渐变白。一般幼鸟需要7年才完全成熟,那时头尾才变得跟父母完全一样。白头海雕以捕食鱼类和其他一些小动物为生,它们也食腐肉。它们还常常倚仗武力夺他人口中之食。有时它们逼着鸥等弱小的捕鱼鸟吐出猎物;有时则强行抢食,弱小的鸟迫于它们的强大而让出食物。甚至体型较大的美洲鹫也得在它们的威逼下,乖乖地吐出已吞入嗉囊中的腐肉,否则美洲鹫就会遭到白头海雕的猛烈攻击,轻则受伤,重则丧命。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强悍的猛禽也没能逃脱被人类捕杀的厄运。即使在它们被推崇为国鸟的美国,从1922年到1940年就有103454只白头海雕被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仍有1000余只白头海雕丧生于猎人的枪口下。但白头海雕的厄运不止于此,近来,科学家们发现,白头海雕血液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猛禽,许多白头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脑组织都因而受到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胚胎常常死于体内过量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毒害。白头海雕的数量因此而急剧减少。目前,美国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拯救濒危的白头海雕。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提起老鹰,大概无人不晓,因为无论在城镇郊区还是乡村山野,几乎处处可见它们的踪迹。它们时而振翅直飞,时而高空盘旋,飞行姿态之轻盈,令人羡佩。清代诗人高鼎有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纸鸢就是风筝,而鸢是老鹰在分类学上的称谓。古人把风筝称作纸鸢,说明人们对鸢那种轻盈优美的飞行姿态多么熟悉。在英语中,鸢也被称作kite,而kite的中文意思就是凤筝。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鸢的认识是非常相似的。
鸢是鹰的一种,辨认它们很容易:它们全身羽毛呈暗褐色,在飞翔时,翅上左右各显露出一块白斑,尾是中间凹的叉形,跟其他鹰中间凸的圆形尾截然不同。
“老鹰抓小鸡”尽人皆知,甚至成了小朋友们常玩的一种游戏。那么,鸢是不是嗜鸡成性呢?实际上,鸢的食性很杂,它们常在田野间捕食兔、鼠等小哺乳动物,也吃小鸟、蛇、蛙、鱼、蝗虫、蚂蚁和蚯蚓,有时它们甚至吃一些五谷杂粮。在海滨,鸢时常以垃圾、腐鱼、小动物尸体为食,因此被人称作清道夫。相对来说,小鸡在鸢的食谱中只占很小一部分。
赤鸢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中东的一种鸢。它跟我国常见的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羽毛呈红褐色,因而得名“赤鸢”。赤鸢体长0.6米左右,双翅展开达1.6米,尾也是叉形。每到繁殖季节,雌雄赤鸢在天空中比翼齐飞,万里晴空像一个巨大的“舞场”,雄赤鸢尽情地上下翻飞,向雌赤鸢展示自己的飞行本领。“互订终身”之后,雌雄赤鸢便一同“叽叽叽叽叽……”地欢叫着飞到它们中意的巢址,“安家立业”。赤鸢的巢大部分是旧巢,很大的可能是它们这一对前一年用过的。巢一般建在接近森林边缘的高大树木上,这使巢不仅成为它们的孵卵“场”,还成了它们的了望塔,非常便于搜索猎物。当然,旧巢必须经过修理才能使用,于是“夫妻”双双忙碌起来,它们用嘴叼来小树枝、苔鲜、各种各样的纸条、兽毛、烂布头,甚至还从附近人家晾衣绳上叼来衣服,真是“不拘一格选巢材”。
当舒适的巢修好后,雌赤鸢便产下2~4枚卵。4月中旬,浑身长满灰色绒羽的小雏便出壳了,它们张开大嘴,不停地鸣叫讨食。雄赤鸢便急忙外出为雏鸢捕食,这时,雄赤鸢每天出猎多达6次,每次行程至少也有20多千米。
赤鸢的食谱跟鸢一样庞杂,它们吃田鼠、家鼠、旱獭、蛇、蠕虫、动物尸体及腐肉等等。在食物紧缺时,赤鸯还会为“孩子们”去“讨饭”。当然,严格他说它们并非真正地“讨饭”,它们只是悄悄地站在正在撕食食物的大型猛禽或猛兽身边。如果食物的主人“大发慈悲”,就会剩下一些吃不完的食物,赤鸢便把这些剩食“收拾回家”。
在幼雏孵出的第一个星期里,雄赤鸢总要单独外出,为“全家”捕食。一个星期之后,雌赤鸢才跟“丈夫”一同出猎。
小赤鸢出世后45天左右开始“锻炼”翅膀,它们站在巢边,不断地扇动翅膀,但不能起飞。“父母”对小赤鸢的练习漠不关心,每天仍不断出猎,全凭小赤鸢自己不断摸索。练习4~5天之后,强壮的小赤鸢就试着做第一次飞行了。在小赤鸢练飞的这段时间内,“父母”格外地忙碌,因为练飞的小赤鸢总是吃不饱。赤鸢“父母”一次次出猎,回到巢中把食物往巢里一放,便又急忙飞向狩猎场”。而巢内,随着它们一次次地飞回,发生一次又一次的“抢食斗争”。饥肠辘辘的小赤鸢们互不相让,争先抢食。当然,强壮的小赤鸢总是占上风,生存竞争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间也无例外!几个月后,翅膀练硬了的小赤鸢们离开了“家”,开始了独立生活。
鸢类中,有不少奇特的种类。例如,有一种分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及南美洲地区的鸢,它叫做蜗牛鸢。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这种鸢专以蜗牛为食,但怎么个吃法却鲜为人知。后来,一位名叫赫伯特.朗的美国探险家根据他在英属圭亚那的观察,详细地描述了蜗牛鸳吃蜗牛的方法。原来,当蜗牛鸢拾到一个蜗牛时,它并不急于行动。它用爪握住蜗牛壳,静静地耐心等待。当蜗牛认为万事大吉,身体缓慢伸出壳时,蜗牛鸢使用尖利的嘴准确地刺中蜗牛的肉身,2分钟后,蜗牛便瘫痪了。然后,蜗牛鸢摇动硬壳,甩出蜗牛的肉身。这时,它们才迫不及待地吞下蜗牛肉,连蜗牛封闭硬壳的角质化厣也一同吞下去。
蜗牛鸢的这种取食方法的确独特有趣。然而,更有趣的是分布在印度—马来亚地区丛林中的另一种鸢——鹃隼。它们可以用脚掏取藏在树洞中的动物。它们的脚如同猴子的“手”一样灵活。它们的脚踝,就是一般人们印象中鸟的“膝关节”,不仅可以向前弯曲,而且还可以向后弯曲,如同人的手腕那样。
蜂鹰也是一种鸢。它们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据记载,蜂鹰在我国东部丘陵和南方很常见。蜂鹰嗜食蜂类,给养蜂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在另一方面,蜂鹰也啄食害虫,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益处。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群的食草动物不论走到那里,都尾随着一些垂涎欲滴的动物。在这些觊觎者中,秃鹫随时可见,它们紧追目标,不停地在兽群上空盘旋。突然,其中一只秃鹫发现一具尸体,它在空中盘旋几圈后,准确地落在尸体旁边,刹那间,二三十只秃鹫相继降落,于是,尸体被撕裂,内脏被吞食,肌肉被成条地撕下。
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安第斯神鹰正遨游碧空、俯视丘陵,期望能遇到一只死羊以饱饥肠。从外表看,安第斯神鹰跟非洲草原上的秃鹫非常相似:头和脖子都只生着短短的绒羽,仿佛是裸露的。但是,鸟类学家指出,它们并无共同的祖先,也没有亲缘关系。非洲草原上的秃鹫是旧大陆鹫的后裔,是鹰的近亲。而安第斯神鹰是新大陆鹫。
大约在2000万年前,旧大陆鹫曾驻足美洲新大陆。后来,由于某种目前尚未确知的原因,它们彻底从新大陆上消失了。随着旧大陆鸳的消失,新大陆鹫的祖先兴起了,成了新大陆上以尸体、腐肉为食的鸟类。据研究新大陆鹫的祖先在生存历史上较旧大陆鹫还要久远,它们是单独进化的一类鹰鹫类鸟。跟旧大陆鹫不同,新大陆鹫的鼻孔是相通的,有些种类有根发达的嗅觉器官;新大陆鹫的爪很细弱,不像旧大陆鹫有雕一样强劲的利爪。另外,新大陆鹫的鸣管很不发达,因而近乎“哑巴”。
现存的新大陆鹫只有7种,因为它们全部分布在美洲,所以又称美洲鹫,安第斯神鹰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鹫体羽黑色,雄鹫前额有一个大肉垂,裸露的颈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领,裸露的头、颈和嗉囊都呈鲜红色,因它们主要栖息在安第斯山脉中温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们展翼达3米,体重达12千克,被认为是可飞行的最大的一种鸟,所以,人们称它们为“安第斯神鹰”。
安第斯神鹰善于翱翔,能借助山间的上升气流升高,并悄无声息地飞越沟壑大川。它们可以以任何动物的尸体为食,尤其爱吃牛羊的尸体。跟许多旧大陆鹫不同,安第斯神鹰很少聚成几十只的大群一起进食。安第斯神鹰十分贪食,不吃完尸体,是绝不会离去的。安第斯神鹰常常在吃食后飞到高高的悬崖上久“坐”,因为它们吃得太多太饱。不过,它们的消化系统肌肉发达,消化力强,即使所食过多也能顺利消化。目前,因为得到了严格的法律保护,安第斯神鹰在安第斯山区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较常见
另外老鹰对待他们的孩子是比较残忍并且明智的
⑹ 世界三大猛禽是什么
1、金雕
金雕是老鹰的一种,它的体长一般在1米左右,翼展可以达到2.3米,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天空食肉动物,金雕一般栖息在高山草原和森林地带,它以敏捷迅速的飞行而闻名,金雕的主要食物就是中小型鸟类和小型野兽,金雕有一对非常锋利的爪子,它可以在几百米的高空,以每小时300千米的速度,从天而降牢牢的抓住猎物,利爪可以深入猎物头骨,迅速杀死猎物。
⑺ 非洲大草原有哪些动物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主要是大象、斑马、羚羊、长颈鹿、河马等,还有狮子、猎豹、鳄鱼、秃鹫等猛兽猛禽。非洲热带草原,面积辽阔,哺育了大量食草动物,这些动物的极大繁盛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这里巨兽种多量大,主要有象、长颈鹿、河马、犀牛、狮等。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主要是大象、斑马、羚羊、长颈鹿、河马等,还有狮子、猎豹、鳄鱼、秃鹫等猛兽猛禽。非洲热带草原,面积辽阔,哺育了大量食草动物,这些动物的极大繁盛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这里巨兽种多量大,主要有象、长颈鹿、河马、犀牛、狮等。
热带草原高草繁生,大树稀疏,因而动物中地栖者占绝对优势,如大象、河马、犀牛、羚羊、斑马等等。树栖动物很少,就连本该树栖生活的少数几种动物也放弃了树上生活。例如:驼鸟,翅膀严重退化,已离不开地面;再如狒狒,身形娇小却四胶粗壮,适于地面奔走,时速超过32千米,喜欢群集于树木稀少的石山上,晨昏活动频繁,采食野果、昆虫、爬虫、鸟卵,有时盗食谷、瓜果。
⑻ 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有哪些
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的动物有:狮子,猎豹,鬣狗,角马,狒狒,斑马,非洲象,印度豹,水牛,瞪羚,水羚,尼罗鳄,河马,犀牛,长颈鹿等等。
非洲热带草原的植物具有旱生特性,草原上大部分是禾本科草类,草高一般在1~3米之间,大都叶狭直生,以减少水分过分蒸腾。
草原上稀疏地散布着独生或簇生的乔木,叶小而硬,有的小叶能运动,排列成最避光的位置。树皮很厚,有的树干粗大,可贮存大量水分以保证在旱季能进行生命活动。
非洲大草原由于地势高,温度较低,气压不会太低,但上升气流较弱,不容易成云致雨,同时温度较低,令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因此温度降水都达不到热带雨林的标准,所以就成为了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并不是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的,所以每年6-10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非高原处于北半球的部分受赤道低压控制处于湿季,南半球部分受信风影响处于干季。
11月到次年5月正好相反。
⑼ 草原上的老鹰有哪些生活习性
鹰的类别很多,隼、鹰、鵟、鹫、雕等等,都属于鹰类,在每个类别里又包括很多种。
我国的鹰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蒙古。
鹰(ying)脊椎动物,鸟纲,鹰科部分种类的通称。
Phylum: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SubPhylum: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Class: 鸟纲
AvesOrder: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鹳亚目
鹰科(Accipitridae)是一个成员非常复杂的科,我们所熟悉的猛禽如鹰、雕、鹞、鵟和旧大陆兀鹫都是鹰科的成员。鹰科成员大小,习性各不相同,有最大型和最凶猛的的猛禽,也有小型的猛禽,有的食腐肉,如多种兀鹫,有的食鸟类,如雀鹰,有的食兽类,如角雕,有的食鱼,如渔雕,有的食爬虫,如蛇雕,有的食昆虫,如蜂鹰,还有些适应特殊的事物,如食水果的棕榈鹫和专食蜗牛的蜗鸢。鹰科可进一步划分为9亚科,有64属209种,其中我国有鸢亚科、鹰亚科、雕亚科、鵟亚科和秃鹫亚科,共20属46种
鹰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视觉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由于鹰眼的视网膜的黄斑处有2个中央凹,不仅比一般动物多1个,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100万个(人眼仅约有15万个)。上喙尖锐弯曲,下喙较短。4趾具有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Aegypiusmonachas)。两翼发达,善于飞翔,一般多在昼间活动。多栖息山林或平原地带,如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鹞子)(Accipi-ternisus)、鸢(老鹰)(Milvusmilvus)等。
金雕(Aguilachrysaetos)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在我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与虎头海雕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雕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幼鸟驯养作猎鹰;飞羽及尾羽可供制扇,有重要经济价值。
乌雕(Aguilaclanga)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长。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隼是小型猛禽,一般比鸽子稍大一些,翅狭而尖,尾长,飞行敏捷,以小型动物及昆虫等为主食。我国常见种类有游隼,燕隼及红隼等。
游隼(Falco peregrinus)是隼类中体型较大,翼较宽的一种,成鸟上体浓青黑色,下体发白,有细的横纹。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有纵纹,幼鸟及成鸟颊部有鲜明的须状黑斑。性甚凶猛,飞行迅速,常栖于沿海地区,在河湖上空疾飞,掠捕野鸭等鸟类为食,为我国北方的旅鸟,南方为冬候鸟。
燕隼(Farco subbuteo)体形似游隼但较小,翼先端尖锐,栖止时翼与尾等长,与其他鹰类不同。上体黑褐色,成鸟从胸到腹有黑色纵斑,从胫到下尾赤褐色。幼鸟纵斑粗,下体褐色较浓,颊部有须状纹。翼下面淡灰色,飞翔时看起来似为黑色鸟类。栖于林区农耕地、平原、草原等地,飞翔轻捷迅速,常在飞翔中捕食昆虫及小形禽鸟。遍布我国东部,在黄河长江流域,为夏候鸟,为广东省留鸟。
红隼(Falco tinunculus)雄性背褐色,头尾青灰色,尾先端有黑带。雌体为赤褐色,上面有横斑,下体有纵斑,飞翔时飞羽黑褐色、复羽褐色很显明,翼较游隼为尖锐。常栖于农耕地、田圃附近以及开阔的山麓草原等地。常常停翔在空中,见到饵物即直下掠之,嗜食昆虫、小鸟及小型啮齿类。终年留居于华北一带,冬时见于我国东南部大陆及台湾。
草原雕的雄鸟体形较小,体长约740毫米,全身羽毛褐色。雌鸟较大,体长约780毫米,羽毛的颜色较深。它们遍布我国西部,南抵喜马拉雅山脉,东达内蒙中部、东部及河北省。秋后迁到南方越冬。草原雕多见于低山和开阔的草原地带,平时飞行较低,多见翱翔在150-200米高的草原上空,有时在地面上寻找猎获物,站在鼠类洞外“守株待兔”。它每日取食的时间,与鼠类的活动规律恰好一致,大都在早上7-10点以及傍晚时候进行觅食,故此是鼠类的有力天故。营巢在树上、岩壁上或在旱獭洞里。树上的巢,主要以树枝、芦苇等为材料,内铺草或羊毛等物。4-5月间产卵,每次产2-3枚,卵上有红褐和苍灰色斑点。孵卵期45天,育雏期55天,8月底幼鸟即可出飞。
鹰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鸟。千百年来,鹰一直被人类所神化,成为勇敢、威武的象征,但鹰和人类的关系不只于此。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这是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一词中描绘他率人出猎时的情景。其中“右擎苍”就是说右臂上站着苍鹰。当然,这只苍鹰是被人驯化专门用来打猎的猎鹰。
驯养野鹰用于狩猎活动,在苏东坡那个时代以前就已开始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发现鹰善于捕捉野鸡、野兔和野鸭等动物,于是他们开始探索驯鹰狩猎的方法。历史上,用鹰狩猎被称为鹰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的生活。可见,当时鹰猎已是贵族的主要游乐活动之一。据考证,鹰猎最早起源于东方,公元前721~705年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王国,在今伊拉克北部)国王萨尔贡二世在位时便有鹰猎活动。后来,西方的商人、冒险家和东征的十字军士兵在东方学会了鹰猎术,并将此术传入欧洲大陆。起先,鹰猎是特权阶级专有的消遣活动,到17世纪,鹰猎便在大众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个鹰猎者协会在英格兰成立。鹰猎所使用的鹰种类很多,在我国主要是苍鹰。这种鹰体形修长,雄鹰体长0.5米,雌鹰比雄鹰大,约0.56米。野生苍鹰喜欢栖息在森林中。它们翅膀短圆,飞行时,苍鹰可振翅疾飞,亦可在高空悠闲地翱翔,还能悬停在空中发出“滴—利利利……” 的鸣叫。苍鹰捕猎时,总是先落在一棵视野宽阔的大树上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急冲而下,鹰猎者正是利用苍鹰这种捕食习性。苍鹰捕猎的成功率很高,因为它有猎人和猎犬帮助惊动猎物,当猎物惊慌失措时,苍鹰便迅速出击,一举抓获猎物。这时猎人要及时赶到,夺下猎物,给猎鹰喂食以示奖励,否则,猎物就会成为苍鹰的美食。据说雌鹰的捕猎本领比雄鹰高,因而驯鹰人喜欢诱捕雌鹰驯养。
驯鹰主要是驯化幼鹰。不过,一般苍鹰都在高大树木的顶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鹰巢中掏雏鹰。如果那样,偷窃者会受到雌雄苍鹰的攻击,轻则被抓伤,重则被抓伤双眼,甚至丧命。由于近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农药,森林被过度开发,苍鹰已不多见了。鹰猎活动也或多或少地影响苍鹰的存活数量,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猎鹰。中世纪时,在英国,只有伯爵以上的贵族才有拥有游隼的权力,一般贫民百姓只能驯其他的鹰。严格他说,游隼不是鹰而是隼。隼的体型一般比鹰小,它翅膀尖长,善于疾飞,有鸟中歼击机的美称。
我国古代称隼为鸷,是疾飞之鸟的意思。隼跟鹰的重要区别在嘴上,隼上颌边缘有一个锐利的齿突,而鹰没有。
游隼在它同类中算较大的一种,它体长约0.5米,双翅展开可达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开阔的原野上活动,农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们大显身手的地方。游隼飞行很快,在捕捉猎物时,最快可达每小时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鸟类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们以高速追上猎物,伸出利爪猛击猎物。猎物受伤后直落到地上,有时游隼不等猎物落地,便在空中将它们截获。然而,有时游隼也会失手,不能一举击中猎物。遇到这种情况,游隼是从不放弃猎物的,它会再次升空攻击,直到捕获猎物为止。捕猎时,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猎物的颈椎骨,再用嘴啄破猎物颈部血管,有时甚至啄断猎物的脖子。然后,它撕掉鸟的羽毛,撕食猎物的肌肉。这种本领即使是刚出窝的小游隼也运用自如。一窝游隼在一个夏天能吃掉300只中等大小的鸟。它们的食谱中包括针尾鸭、赤颈鸭、绿头鸭、银鸥、斑鸠、野鸡、野兔、鼠和昆虫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广受驯鹰者赏识。
游隼分布广泛,从寒冷的北极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们的踪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驯养大批游隼,用它们在空中截击同盟国用于传递消息的信鸽。这样做,确实破坏了协约国的情报系统。但是,游隼不能识别敌我,它们也不会放过德国的信鸽,德国人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国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鸟,而且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游隼受到严重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滥用农药。游隼捕食体内积存农药的猎物后,它们的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就会降低产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严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内的许多猛禽脑部血液中检测出微量的农药,这对游隼高度发达的运动调节系统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旦脑部的农药量达到中毒水平,游隼不仅不再是捕猎能手。而且很可能连飞翔都困难了。在美国,游隼被认为已濒临绝迹,许多科学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护工作。这种风靡一时的猎鹰还能重振雄风吗?人们拭目以待。
鹰绝不仅仅是供人类狩猎用的猎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国兔子成患。为了控制兔子的数量,保护农牧场,法国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这样,法国确实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数量,但欧洲其他国家却因此遭殃。因为这些国家兔子的数量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马里马斯生活的兔却一直保持相当的数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马里马斯地区捕食猛禽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较易被猛禽捕杀,染病的兔子不断被淘汰,于是粘液瘤病并没在马里马斯兔群中流行。如果没有猛禽,谁又能使马里马斯兔群兔于瘟疫之灾呢!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说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鹰这种捕食鸟类能对它捕食对象的群体起控制或保护作用。实际上,它们是在帮助捕食对象的群体淘汰体弱多病、无生存竞争能力的个体,从而保证猎物群体的健康及竞争能力。当然,它们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猎物的数量,如一只雀鹰每年要吃290只老鼠,这相当于 16对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数。可想而知,雀鹰对鼠类的数量具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鹰类是生态平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让我们努力保护这些猛禽吧。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着称。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我国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时至今日,金雕还成了科学家的助手,它们被驯养后用于捕捉狼崽,对深入研究狼的生态习性起过不小的作用。当然,在放飞前要套住它们的利爪,不至于把狼崽抓死。据说,有只金雕曾捕获14只狼,它的凶悍程度可见一斑。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尽管它源于希腊语的名字直译是金色的鹰。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头和颈后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而言,因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远。金雕体长近1米,体重4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种,它们的腿除脚趾外全被羽毛覆盖,看上去确实仪表堂堂。
金雕翼展达1.5米,飞行很快,在追击猎物时,它的速度不亚于猛禽中的隼。正是因为这一点,分类学家最初将它们列为隼的一种。金雕飞行快捷,它有机智灵活的捕猎方式。在搜索猎物时,金雕是不会快速飞行的,它们在空中缓慢盘旋。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便直冲而下,抓住猎物后便扇动双翅,疾若闪电般飞向天空。刚刚出窝的狼崽常常遭到这种袭击,待母狼赶来营救已为时过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随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记述过金雕从地面冲上天空,捕食飞过的野鸡的情形:金雕冲上天空,当飞到野鸡下方时,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时用利爪猛击野鸡。野鸡受伤后直线下落,金雕又翻身俯冲而下,把下落的野鸡凌空抓住。这简直是一位卓越的飞行家在表演。
金雕的巢都建在高处,如高大树木的顶部、悬崖峭壁背风的凸岩上,因为这些地方人和其他动物很难接近。一对金雕占据的领域非常大,有近百平方千米,对接近它们巢的任何动物,它们都会以利爪相向。因此,研究金雕巢是一项冒险的活动。然而,一位瑞典女鸟类学家却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冒险活动。她发现了一个金雕巢,并想接近它。由于她的冒犯,金雕立刻发起攻击,在“叽—叽—”的尖利叫声中,金雕一次次向她俯冲,但每次她都敏捷地避开金雕的攻击。最后,金雕无可奈何,只好放弃攻击,盘旋着飞走了。于是,她在金雕巢对面的悬崖上建起观察点。她发现她所观察的巢中已经有两只浑身长满白色绒羽的幼雏,金雕每天都要飞出很远为幼雏寻食。久而久之,金雕就不再注意她。有一天,她换了一顶帽子,没想到此举又招来金雕的轮番攻击。她只好又换上原来的帽子,金雕才安然地飞去。金雕的这一举动引起她的兴趣,于是,她制做了一个假人,并为它穿上一身跟自己不同的衣服。她把假人背在背上走出来。金雕立刻又发现了这个攻击目标。这次金雕成功了,它抓起假人,飞到离巢不远的一片空地上,丢下假人便飞走了。原来,这片空地是金雕的“粮库”,那里还贮存着一些金雕没吃完的动物尸骨。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金雕渐渐长大了。一天,一只不安分的小金雕走出巢来,一失足跌到巢下的山坡上。女鸟类学家赶忙前去搭救,捕食归来的金雕见状尾随而来。也许是由于女鸟类学家怀中抱着它们的“爱子”,这次金雕并没有发起攻击。待女鸟类学家把小金雕放口巢中,安然离去后,金雕才迫不及待地落到巢里。
我国是盛产海雕的国家,产地集中在西部和东北部。玉带海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的海雕,它们体型巨大,翼展达2米。它们特别爱吃旱獭幼崽和鼠兔。它们常静栖在距旱獭洞和鼠兔洞十几米的地方,当猎物探头出洞四处张望时,硕大的玉带海雕便猛扑过去。它们起飞时的声响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苏联外贝加尔地区生活的玉带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鸿雁。玉带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还有一条白色的宽带。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白尾海雕跟玉带海雕大小相近,它尾羽是纯白色的,非常显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时它们迁徙到东北及长江下游一带,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的食物除鱼外,还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们还偶尔捕食狗和猫,甚至能以尸体腐肉和渔场附近的垃圾为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东西而安然无恙。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几乎都有经济价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装饰羽。白尾海雕和玉带海雕在我国都很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头海雕是最着名的一种海雕,它们只生活在北美。18世纪,美国国会将白头海雕定为国鸟。从那时起,美国的国徽和军服上全都印有白头海雕脚握橄榄枝的图案。在这个图案中,橄榄枝象征着和平,白头海雕则意味着战争,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着集和平和战争两大权利于一身的美国国会。
白头海雕最突出的特点是头和尾都洁白如雪,身体其余部分为棕色。它们的幼鸟跟成鸟不同,出生时全身羽毛都是栗褐色,跟金雕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白头海雕头部和尾部的羽毛逐渐变白。一般幼鸟需要7年才完全成熟,那时头尾才变得跟父母完全一样。白头海雕以捕食鱼类和其他一些小动物为生,它们也食腐肉。它们还常常倚仗武力夺他人口中之食。有时它们逼着鸥等弱小的捕鱼鸟吐出猎物;有时则强行抢食,弱小的鸟迫于它们的强大而让出食物。甚至体型较大的美洲鹫也得在它们的威逼下,乖乖地吐出已吞入嗉囊中的腐肉,否则美洲鹫就会遭到白头海雕的猛烈攻击,轻则受伤,重则丧命。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强悍的猛禽也没能逃脱被人类捕杀的厄运。即使在它们被推崇为国鸟的美国,从1922年到1940年就有103454只白头海雕被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仍有 1000余只白头海雕丧生于猎人的枪口下。但白头海雕的厄运不止于此,近来,科学家们发现,白头海雕血液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猛禽,许多白头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脑组织都因而受到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胚胎常常死于体内过量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毒害。白头海雕的数量因此而急剧减少。目前,美国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拯救濒危的白头海雕。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提起老鹰,大概无人不晓,因为无论在城镇郊区还是乡村山野,几乎处处可见它们的踪迹。它们时而振翅直飞,时而高空盘旋,飞行姿态之轻盈,令人羡佩。清代诗人高鼎有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纸鸢就是风筝,而鸢是老鹰在分类学上的称谓。古人把风筝称作纸鸢,说明人们对鸢那种轻盈优美的飞行姿态多么熟悉。在英语中,鸢也被称作kite,而kite的中文意思就是凤筝。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鸢的认识是非常相似的。
鸢是鹰的一种,辨认它们很容易:它们全身羽毛呈暗褐色,在飞翔时,翅上左右各显露出一块白斑,尾是中间凹的叉形,跟其他鹰中间凸的圆形尾截然不同。
“老鹰抓小鸡”尽人皆知,甚至成了小朋友们常玩的一种游戏。那么,鸢是不是嗜鸡成性呢?实际上,鸢的食性很杂,它们常在田野间捕食兔、鼠等小哺乳动物,也吃小鸟、蛇、蛙、鱼、蝗虫、蚂蚁和蚯蚓,有时它们甚至吃一些五谷杂粮。在海滨,鸢时常以垃圾、腐鱼、小动物尸体为食,因此被人称作清道夫。相对来说,小鸡在鸢的食谱中只占很小一部分。
赤鸢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中东的一种鸢。它跟我国常见的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羽毛呈红褐色,因而得名“赤鸢”。赤鸢体长0.6米左右,双翅展开达1.6米,尾也是叉形。每到繁殖季节,雌雄赤鸢在天空中比翼齐飞,万里晴空像一个巨大的“舞场”,雄赤鸢尽情地上下翻飞,向雌赤鸢展示自己的飞行本领。“互订终身”之后,雌雄赤鸢便一同“叽叽叽叽叽……”地欢叫着飞到它们中意的巢址,“安家立业”。赤鸢的巢大部分是旧巢,很大的可能是它们这一对前一年用过的。巢一般建在接近森林边缘的高大树木上,这使巢不仅成为它们的孵卵“场”,还成了它们的了望塔,非常便于搜索猎物。当然,旧巢必须经过修理才能使用,于是“夫妻”双双忙碌起来,它们用嘴叼来小树枝、苔鲜、各种各样的纸条、兽毛、烂布头,甚至还从附近人家晾衣绳上叼来衣服,真是“不拘一格选巢材 ”。
当舒适的巢修好后,雌赤鸢便产下2~4枚卵。4月中旬,浑身长满灰色绒羽的小雏便出壳了,它们张开大嘴,不停地鸣叫讨食。雄赤鸢便急忙外出为雏鸢捕食,这时,雄赤鸢每天出猎多达6次,每次行程至少也有20多千米。
赤鸢的食谱跟鸢一样庞杂,它们吃田鼠、家鼠、旱獭、蛇、蠕虫、动物尸体及腐肉等等。在食物紧缺时,赤鸯还会为“孩子们”去“讨饭”。当然,严格他说它们并非真正地“讨饭”,它们只是悄悄地站在正在撕食食物的大型猛禽或猛兽身边。如果食物的主人“大发慈悲”,就会剩下一些吃不完的食物,赤鸢便把这些剩食“收拾回家”。
在幼雏孵出的第一个星期里,雄赤鸢总要单独外出,为“全家”捕食。一个星期之后,雌赤鸢才跟“丈夫”一同出猎。
小赤鸢出世后45天左右开始“锻炼”翅膀,它们站在巢边,不断地扇动翅膀,但不能起飞。“父母”对小赤鸢的练习漠不关心,每天仍不断出猎,全凭小赤鸢自己不断摸索。练习4~5天之后,强壮的小赤鸢就试着做第一次飞行了。在小赤鸢练飞的这段时间内,“父母”格外地忙碌,因为练飞的小赤鸢总是吃不饱。赤鸢“父母”一次次出猎,回到巢中把食物往巢里一放,便又急忙飞向狩猎场”。而巢内,随着它们一次次地飞回,发生一次又一次的“抢食斗争”。饥肠辘辘的小赤鸢们互不相让,争先抢食。当然,强壮的小赤鸢总是占上风,生存竞争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间也无例外!几个月后,翅膀练硬了的小赤鸢们离开了“家”,开始了独立生活。
鸢类中,有不少奇特的种类。例如,有一种分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及南美洲地区的鸢,它叫做蜗牛鸢。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这种鸢专以蜗牛为食,但怎么个吃法却鲜为人知。后来,一位名叫赫伯特.朗的美国探险家根据他在英属圭亚那的观察,详细地描述了蜗牛鸳吃蜗牛的方法。原来,当蜗牛鸢拾到一个蜗牛时,它并不急于行动。它用爪握住蜗牛壳,静静地耐心等待。当蜗牛认为万事大吉,身体缓慢伸出壳时,蜗牛鸢使用尖利的嘴准确地刺中蜗牛的肉身,2分钟后,蜗牛便瘫痪了。然后,蜗牛鸢摇动硬壳,甩出蜗牛的肉身。这时,它们才迫不及待地吞下蜗牛肉,连蜗牛封闭硬壳的角质化厣也一同吞下去。
蜗牛鸢的这种取食方法的确独特有趣。然而,更有趣的是分布在印度—马来亚地区丛林中的另一种鸢——鹃隼。它们可以用脚掏取藏在树洞中的动物。它们的脚如同猴子的“手”一样灵活。它们的脚踝,就是一般人们印象中鸟的“膝关节”,不仅可以向前弯曲,而且还可以向后弯曲,如同人的手腕那样。
蜂鹰也是一种鸢。它们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据记载,蜂鹰在我国东部丘陵和南方很常见。蜂鹰嗜食蜂类,给养蜂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在另一方面,蜂鹰也啄食害虫,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益处。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群的食草动物不论走到那里,都尾随着一些垂涎欲滴的动物。在这些觊觎者中,秃鹫随时可见,它们紧追目标,不停地在兽群上空盘旋。突然,其中一只秃鹫发现一具尸体,它在空中盘旋几圈后,准确地落在尸体旁边,刹那间,二三十只秃鹫相继降落,于是,尸体被撕裂,内脏被吞食,肌肉被成条地撕下。
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安第斯神鹰正翱游碧空、俯视丘陵,期望能遇到一只死羊以饱饥肠。从外表看,安第斯神鹰跟非洲草原上的秃鹫非常相似:头和脖子都只生着短短的绒羽,仿佛是裸露的。但是,鸟类学家指出,它们并无共同的祖先,也没有亲缘关系。非洲草原上的秃鹫是旧大陆鹫的后裔,是鹰的近亲。而安第斯神鹰是新大陆鹫。
大约在2000万年前,旧大陆鹫曾驻足美洲新大陆。后来,由于某种目前尚未确知的原因,它们彻底从新大陆上消失了。随着旧大陆鸳的消失,新大陆鹫的祖先兴起了,成了新大陆上以尸体、腐肉为食的鸟类。据研究新大陆鹫的祖先在生存历史上较旧大陆鹫还要久远,它们是单独进化的一类鹰鹫类鸟。跟旧大陆鹫不同,新大陆鹫的鼻孔是相通的,有些种类有根发达的嗅觉器官;新大陆鹫的爪很细弱,不像旧大陆鹫有雕一样强劲的利爪。另外,新大陆鹫的鸣管很不发达,因而近乎“哑巴”。
现存的新大陆鹫只有7种,因为它们全部分布在美洲,所以又称美洲鹫,安第斯神鹰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鹫体羽黑色,雄鹫前额有一个大肉垂,裸露的颈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领,裸露的头、颈和嗉囊都呈鲜红色,因它们主要栖息在安第斯山脉中温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们展翼达3米,体重达12千克,被认为是可飞行的最大的一种鸟,所以,人们称它们为“安第斯神鹰”。
安第斯神鹰善于翱翔,能借助山间的上升气流升高,并悄无声息地飞越沟壑大川。它们可以以任何动物的尸体为食,尤其爱吃牛羊的尸体。跟许多旧大陆鹫不同,安第斯神鹰很少聚成几十只的大群一起进食。安第斯神鹰十分贪食,不吃完尸体,是绝不会离去的。安第斯神鹰常常在吃食后飞到高高的悬崖上久“坐 ”,因为它们吃得太多太饱。不过,它们的消化系统肌肉发达,消化力强,即使所食过多也能顺利消化。目前,因为得到了严格的法律保护,安第斯神鹰在安第斯山区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较常见。
旧大陆鹫大约有13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肉垂秃鹫就是其中一种。肉垂秃鹫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种数量非常多的大型旧大陆鹫,它体长约1米,展翼可达2.7米,它因裸露的头部两侧悬垂着粉色肉垂而得名。
肉垂秃鹫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间杂,尾楔型,腹部长有大量白色绒羽,使它们看上去像一个领系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说起它们的行为,人们常用两个字形容——“贪婪”。原来,肉垂秃鹫非常霸道,不论是不是它们先发现的尸体,在争斗中它们总是占上风。如果其他秃鹫不肯让出尸体,它们就会用武力驱赶。肉垂秃鹫取食时也有严格的顺序,总是个体大、身?/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