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猫冬 什么意思
猫冬:方言。躲在家里过冬。泛指躲在家里不出门。
猫:躲藏。
读音:māo dōng
引证:夏衍《致<羊城晚报>“花讯”副刊编辑的信》:“电影创作会议后,一直在‘猫冬’(这是北方土话,即躲在家里不出门之意),但也不是‘闲来无事’,许多事逼着我思考。”
例句:在北方,由于严寒连续几个月窝在屋里,叫猫冬。
近义词:
避寒[ bì hán ] 天气寒冷时移居温暖之地。
引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故夷人冬则避寒入蜀 ,庸赁自食。”
翻译:所以东边的人到了冬天就去蜀地温暖的地方,替人打工养活自己。
反义词:
避暑[ bì shǔ ] 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
引证:茅盾《昙》:“你是小胖子,所以怕热,仍旧要到 普陀 去避暑的罢?”
例句:这里气候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⑵ 东北人爱“猫冬”,那么冬天一般都猫在家里干嘛呢
东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地表两米厚的土地都冻的很坚硬,农业活动完全停止。而且东北的冬天下午四点多就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早上七点多钟天还没见亮呢。
在过去不发达的时候,冬天基本没有什么活动。本身外边的气温就很低,所以没什么事都不出远门,都猫在家里,所以叫猫冬。顶多是左邻右舍走动走动,聊聊天,喝喝酒。
靠着林区的东北人,冬天主要活动就是进山打猎,整点狍子,梅花鹿,山鸡,野兔,野猪,狗熊啥的。或者进山砍伐木材(冬天的木材干燥适合砍伐,靠着冰雪,木材也方便运输)。靠近江河的,就把冰封的江面凿开打鱼。平原草原地带的人就整理农具,用秋天收获的秸秆喂养牲畜鸡鸭,但是由于受冬季取暖困难的影响,养殖的牲畜鸡鸭数量不会很多,仅仅够基本生活。
由于东北过去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向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顺口溜。所以这里人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是从来不缺吃的。
所以,冬天东北人也就没什么事做,正好利用冬天好好休息,走走亲戚,拉拉家常,吃吃喝喝,听听二人转。
现在的东北人没有猫冬一说了,冬天可以外出打工,甚至冬天也可以在家扣大棚种植蔬菜,大量饲养鸡鸭鹅牛羊,或者进行大范围冬捕,城市里就更加没有猫冬的说法了。
时代不同了,东北人猫冬的概念也不一样了。三四十年前的时候和现在的东北人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东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大烟泡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就气候而言是差不了多少的,相差最多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天的东北人,家里都升了炉子或者烧着火炕,这样才能抵御严寒,有的老人还围着火盆。男人有时候出去打牌,到冬天可以上冻的时候,有很多人家杀年猪,熟识的交好的人家相互走动吃杀猪菜,十分热闹。女人多在家里做鞋或者打麻绳,做活之余也有时候几家人凑到一起打扑克。
有了电视以后,女人都是凑到一起看电视。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东北人,一部分玩手机 游戏 ,大部分都玩麻将,对,玩麻将,无论男女,无论农村城市,只是筹码不同,有的玩得大,有的玩得小。农村里都在家里玩,也抽水挣钱;城市里玩麻将的都去所谓的棋牌室,都用麻将机,手动麻将几乎没有了。婆婆家小区楼下有三个麻将馆,冬天都是人满为患!
酸菜炖粉条,老白干,热炕头。唠嗑,喝酒。
粘豆包,包谷碴子粥,大火炉。围坐,谈笑。
羊皮袄,毛毡鞋,小鸡炖蘑菇。二人,抬杠。
打麻将,做鞋,做衣服,绣十字绣,所谓的猫冬就是外面太冷了,在家里做些需要的活,互相在一起聊聊天,做点事
串门嗑瓜子,吐地上不扫,谁家地上的瓜子皮厚谁家的人缘就好,因为冷屋子的地面矮下去一大截,不通风不通气的抽烟嗑瓜子喝大酒,现在也许不这样了。
猫冬是过去的事了,那时候东北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我小时候,冬天零下三十七八度的时间得有三个月,现在达到那样温度基本上很少了,做个直观的比较吧,那时候人出门不戴着狗皮帽子,棉乌拉不敢出门,就那样还总有冻坏手脚和耳朵的,现在的人哪还有戴棉帽子的了,很多年轻人棉衣棉裤都不用穿了,冬天的鹅毛大雪不断,淹没过膝盖很正常,一层压着一层,整个世界都是白的了,现在下那点雪,连地面都盖不住。过去农村就地里那点活,一到数九寒天就不出工了,大家都在家眯着,天天串门子,所以过去农村男人打牌赌博,女人们在一块聊着家长里短,一直出了正月才算猫过了冬
我小的时候,在东北老家是名副其实的猫冬。那时候很少数人家有电视,记得村里有个外出打工的回家,带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全村人都去看个新鲜,晚上根本挤不进去,索性就不去了。
东北的冬天很长,寒假也比别的地方长。放寒假了,小孩子们就盼着家里杀年猪或者亲朋好友家里杀年猪,那样就能去吃杀猪菜了。
东北的杀猪菜是很有名的,杀猪的人家总是请有经验的屠夫杀猪,那样能灌好猪血肠,也就能做好杀猪菜了。杀猪菜一上桌,请来的亲朋好友一般都上桌,好客的人家请的人多,有的甚至能吃掉一半的猪肉。当然这猪肉也不是白吃的,吃肉的人家都得回请,所以杀年猪,吃猪肉就成了东北人冬天的一种习惯。
猪肉炖血肠和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灌血肠可是一个技术活,所以村里有灌血肠技术的人冬天忙得很。那时候的猪肉肥肉多的贵,瘦肉便宜,主要是那时候的农村条件不好,油腥少,一般人家都买肥猪肉来炼油。
妇女和大姑娘一般都在做活,比如纳鞋底,做鞋帮,做一双手工鞋是需要费一些功夫的。订了婚的农村女子正月里都会去给未来公婆家送几双鞋子,这是习惯。当然,做鞋之前要打麻绳,很费时间,一般人家都靠这个打发时间。
那时候没有什么零食,但是每家基本上都有瓜子,家家基本上都在小园里的四周种些向日葵 ,留着猫冬的时候当零嘴或者待客。
腊月里的时候,开始淘米做粘豆包,这个事全家齐上阵,小孩子挑豆子用来烀豆子做豆馅,有的人家用大花豆,有的人家用赤小豆。包豆包用的都是自己家种的糜子磨出来的大黄米,也有人家用的是粘高粱米。粘米面需要用那时候特定的大陶瓷盆子发面,之后全家动手包豆包,很多人家都是换工作。
寒冬腊月,家里的男人们会到大一点的河里打冰窟窿,下网打鱼,那时候的农作物没有用农药,只要是大一点的水泡或者小河,里面肯定有鱼。
过年的前两天,家里会蒸一些馒头冻起来留着正月里待客吃,小孩子们会偷着溜到仓房里,到大缸里面偷着找冻馒头啃,有时候会把冻豆包埋到火盆里,烧出来的豆包别有一番风味。我已经多少年没有吃过了。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了东北老家,但是也经常回去。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小孩子们看动画片,大人们玩手机或者打麻将。基本上农村里都是。
东北人冬天,也是上班的上班 上学的上学 开店的开店 摆摊的摆摊 农民冬天不能种地了 也有一大部分人会找活儿干的 不是整天猫在家里的
那都是以前了,冬天特别冷,不想出门,都想在家里烧炉子,在炕上坐着暖和,现在都有暖气了,也没以前那样冷了。
我家的猫在室温23度的房间里,在洒满冬日里暖暖阳光的窗前,入神的看着呼啸的北风“这是神马东东”?很有耐力看了很长时间了!
⑶ 猫冬季节有啥讲究
猫冬季节的讲究:
1、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2、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3、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4、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
猫冬的智慧:
猫冬,是中国北方人民应对寒冷冬天的一种智慧。具体做法是在地窖或者院子里提前储藏上一冬的食粮,大白菜和薯仔可提供充足的维生素,而蛋白质的获取则要寄希望于腊月时节,待宰的年猪足够肥壮。
传统的鄂伦春妇女会为家里的男人制作一顶狍头皮帽,这种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
⑷ 东北人冬天不出去叫什么
所谓猫冬,是东北土语,很贴近词意,小猫是最聪明的了,外面冰天雪地的它就不往屋外跑了,天天就老实在屋里炕头爬着;猫冬就由来。 京城老百姓把因天气寒冷而整天呆在家里避寒这种现象称之为“猫冬”。解放前,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其困难,又无事情可干,只好成天呆在家中过冬。也有不少退休老人因天气太冷,整天呆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或下棋。随着城市“老龄化”日趋严重,“猫冬”现象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导致人的抗寒能力越来越低,一旦有强冷空气造访,患感冒等疾病的人会更多
⑸ 中国北方老年人适宜的修养方式
建议你去三亚旅游
专家指出,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将由单纯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居家养老”过渡。
据海南房地产(上海)展示中心总经理周长新介绍,目前海南房地产项目在上海颇受“养老型”消费者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养老型”消费者在所有购房者中占60%的比例。
“三亚归来不看海”,这是许多到过三亚的人对这座城市由衷的评价,椰风海韵的三亚市作为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有着独到的秀美景色和宜人的气候,是全国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之一。这里每天都在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不少家住东北的老人也像候鸟一样每到冬季便从寒冷的北方来到三亚过冬,目前在三亚市的东北老人有数千人,三亚正成为东北老年人心目中的“人间仙境”。
数千名“候鸟老人”飞往三亚在东北人的地方语言中有一个词汇———“猫冬”,意思是东北气候寒冷,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要呆在家里围着火炉、暖气,很少出去,以躲避冬天的酷寒。近年来,不少东北老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猫冬”方式———像候鸟一样到三亚这个温暖、美丽的南方城市过冬。
据东北一些大型旅行社的负责人介绍,东北老人去南方“猫冬”始于五六年前,当时多数人都是以旅游观光为目的,逗留时间较短,近两年发展为度假越冬为主。常年生活在北方的老人都比较向往大海、沙滩、温暖的气候、湿润的空气和南方的风光。随着近年来消费观念的变化,冬天前往海南、云南等地旅游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并不满足于十天八天的短期旅游,一些南方海滨城市便纷纷建起了养老院、老年公寓、家庭旅馆等,为这些“候鸟老人”提供栖息地。每到冬季,从东北到海南的旅游报价比其他季节便宜,客流量又不像“黄金周”期间那么大,老人们便纷纷从冰天雪地飞往椰林海景。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东北大约有近万名“候鸟老人”飞往海南避寒,大部分都选择在三亚越冬。
“猫冬”老人为东北人建“家”
在三亚市有两个相对集中的东北老人聚居区,一个在三亚市月川桥一带,另一个就是位于红沙居委会的东北老年人休闲中心,这个休闲中心的经理孙非也是一位“猫冬”的东北老人。
今年61岁的哈尔滨老人孙非介绍,他以前是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位退休教师。在岗时曾受单位指派到北戴河办过多年教师休养所。退休后,他看到哈尔滨的许多老人一到冬季就飞往南方,过“候鸟式”生活,可有的老人害怕到了南方人生地不熟,会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便萌生了到海南创办老人休养场所的想法。2002年冬天,孙非飞到了海南进行调查研究,走访在那里的家乡老年人,在三亚河东区红沙居委会海边,他租了一栋3000多平方米的楼房,办起了“东北老年人休闲中心”。
哈尔滨和海南三亚相距遥远,要办一处休闲中心,困难重重。资金不足,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筹集了20多万元,将房间进行了简单装修,为每个房间安上热水器,买来床和被褥;人手不够,他把他的学生和亲属动员来帮忙;为了使家乡吃上可口的饭菜,他特意从哈尔滨聘请来厨师一日三餐调着样地做东北菜;老年人出门行走困难,孙非就定期包车安排他们到各景点游玩,丰富他们的生活;春节期间怕老年人想家,他又组织大家排练节目,搞各类竞赛,保健知识演讲等活动……
“猫冬”生活快乐健康
来三亚“猫冬”的东北老人年龄大的已有八九十岁,他们从遥远的家乡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健康和快乐。
今年74岁的老人吕秀泉已在三亚住了三个冬天,他的老年病不但出奇地见好,离休后的寂寞和失落感也消失了。吕老告诉笔者,他是哈尔滨歌剧院的老文艺工作者,离休后,一下子闲下来很不习惯,心脑血管病也越发严重,听老战友说海南气候好适合养病,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了三亚。在这里他与同龄的老乡相伴,还有以往工作中交往的朋友,大家打开话匣子一聊就是一天。这里的老年人生活很有规律,也很充实。每天早上大家集体出操,有的打拳有的舞剑,有的跑步,有的跳,晨练后大家有说有笑地共进早餐。白天,大家会打麻将、下象棋、打乒乓球,每天都过得很有意思。为了能永远记住这段幸福的时光,他还谱写了《健康快乐赛神仙》和《永恒的春天》两首新歌。
许多在三亚的东北老年人都是为休养而来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等老年性疾病,而三亚温度较高、湿度适宜,对老年性疾病和北方病有很大的缓解作用。今年84岁的老人李忠诚,11年前老伴去世,多年来他一直在两个儿子家住,由于有骨质增生和气管炎等病,一到冬季李老没法出家门,在家十分寂寞。今年跟着老朋友到了三亚,和一位老弟包了一个居室居住。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以前连爬楼都困难的李老身体显着恢复,李老快乐地说:“到了这里,痰没了,腿也不疼了,也觉得晚年生活更有意义了!”
最南端的城市却不热
位于我国最南端的热带城市三亚,通常气温都在摄氏25~32度之间,似乎是个常年酷热的地方,但位于榆林湾的红沙东北老人休闲中心各房间都不用空调。一些初到三亚东北老人休闲中心的老年人还担心如何捱得住海南的“酷热”,出乎意料的是,这里不仅生活得清凉舒适,在最高气温摄氏29度时,晚上睡觉还要盖上薄棉被。因为榆林湾是南海在三亚市亚龙湾和大东海中间伸向内陆的一个海湾,这里有狭长的峡谷,这里的风通常情况下多是越过海南最高峰五指山而来的北风,凉爽宜人,从南边吹来的海风因顺五指山而下的冷空气的作用,也是午间热得快晚上又凉得快,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多时中午穿短袖晚间换长衣。
⑹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什么意思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成语解释]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典故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译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不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分句;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6)猫冬生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近义词:秋收冬藏
[成语解释]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一折:“这力田呵,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无饥无忧,何为不乐?”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农业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