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国学,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教育就是人性的教育!特别对于孩子学习国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奠定孩子的人文底蕴,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❷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区别在于: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国学相较于传统文化,多了一层学术的含义。学术简介: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是指对于方法的学习。它区别于学习知识。国学简介: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长,并相依存,逐渐地有了国学,有了国家最主要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学术,以及那些虽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学术,然后这些学术不断被人们内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学术,也正因为这样,致是国学与传统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从不同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❸ 谈谈国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
孔夫子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人生分三个阶段。五十以前的中国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变成外儒内道,他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寿命等等……我想问问朋友们,八十呢 孔夫子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人生分三个阶段。五十以前的中国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变成外儒内道,他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寿命等等……我想问问朋友们,八十呢?九十呢?
在央视《子午书简》介绍《开心学国学》这本书时,有这样一道题: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 道家的道德观,B 儒家的道德观,C 法家的道德观,D 墨家的道德观。那么,国学的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古人读书,他不是去想读完书以后自己独享、我偷着乐,不会。读完书有了知识以后,他一定想到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大文豪屈原是士大夫,苏东坡是杭州“市长”,王羲之,写书法的书圣,是右将军。他们学好了以后,不是自私地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自己享受自己偷着乐,而是把自己知识贡献出来,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我们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人,大部分都是儒家。
这样我们就把国学的三个重要的东西提出来,儒、道、释。儒家讲什么呢?讲和谐。它的关键是做什么呢?是平天下,是治国。道家呢?不太一样。如果儒家是积极进取,道家是退后一步天地宽阔。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正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外儒内道,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写照。举个例子,苏东坡何其潇洒,可以说在诗、文、词、书、画各个方面非常了得,但是一贬再贬,贬黄州,贬岭南,贬今天的海南。他很乐观,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酒。他潇洒而坚韧地活着,这里面难道没有道家精神吗?所以道家,它的根本的方法是养身,是长寿。今天看来,道家在中国的养生学方面、在国学当中有很多的贡献。佛家是讲什么?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它关注一个关键点:治心。佛家认为人过分贪婪,天天都是做加法,五子登科:官帽子、房子、票子、车子等等……他说为什么不可以做做减法呢?去掉一些贪婪心,去掉一些是非心,去掉一些好斗心,这样他的人生就变得清明起来,他就会感受生命的悲欣交集。
儒家强调治国,道家强调治身,佛家强调治心。这样国家、个人生命和我们的心灵都被整体观照。严格意义上说,国学的中心是儒学,然后它的补充部分是道家和佛家。这样,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做出答案了,答案是:B 儒家的道德观。
既然儒家是国学的中心,那么就有人会问了,儒家经典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那以儒学为中心的国学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关系吗?国学会不会离我们有点远呢?
我举一个例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孔夫子用这么一句话把一个人的人生概括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国古代没有中学,所以十五岁以前叫小学,十有五志于学了,这个时候就要读经、史、子、集。那么“三十而立”,“立”什么意思?这个立是你必须有独特的思想、精神和自己的理念。就是你要解决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你立起来了,别人立起来了,你就面对了很多的立,你怎么样去说服别人,怎么样在多种理论当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需要智慧,所以四十而不惑。经过了十年的辩驳,十年的艰苦的探索,于是,我立下一条心坚信自己的理论,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人,才知道身体慢慢差了,病痛缠身。这时候人才知道扛不过天命,“知天命”,天命意味着人总是要死的,人世不是永恒的。同时,一种正气启发了:就是只争朝夕。要九死而不悔,要追求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的是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同时听,同时接受采纳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岁干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律了。
孔夫子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人生分三个阶段。五十以前的中国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变成外儒内道,他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寿命等等……我想问问朋友们,八十呢?九十呢?他离死亡那个虚无越来越近,他的身体越来越弱。这时候他的好强斗胜心消失了,他的那种道家的天地宽阔的心已经所剩无几,他关注的是死后是去天堂还是地狱,哪怕临时抱佛脚他也多少靠近了佛教。
所以中国的儒、道、释离人不远,就在我们人生的八十年当中,我们都要体会,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退后一步和佛家的慈悲为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学并不是玄学,道家也并不是空想家,佛家也不完全是考虑彼岸的世界,它共同构筑我们此生此地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恰好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体会的纲要。我们可能有了人生的很多计谋、很多手腕,人生的很多的技巧,但是,一个人丧失了人生的大智慧,此生就空走了一遭。因此国学填充我们贫困的心灵,完成我们富裕以后的精神的提升。国学就这样,伴随我们一生。悄悄走来,同行再同行。
❹ 学习国学有哪些建议国学对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影响
唯一的建议就是早点开始学。近几年,“国学热”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找寻文化根基的表现,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股商业驱动的暂时性潮流,就像时尚界的一场时装秀,华而不实。无论这股潮流如何,我们都有学习国学经典的必要性,这于己、于民、于国都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 道德价值的层面。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❺ 国学的本义与生活智慧是什么意思
国学的本意,这要怎么说,这个话题太开放了。国学,也就是中国之学。囊括了所有中国的经典,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佛道经论等。这都可以归纳为国学,也有叫传统文化的。关于生活智慧,那就太多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易经和黄帝内经,易经天地万物规律,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全息理论,加以化龙为寸的望闻问切。因为你问的太宽泛,无法针对性回答你,你可以关注我,想问什么再针对性的问,我肯定是知无不答。
❻ 学习国学对我们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意义500字以内
作为传统学术的国学,如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是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三路向等。经学是国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经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史的内涵。我还是认同晚清“穷治语言文字以通经学”的学风。五四以来,我们对经学与理学有太多的误解。
我想强调的是,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国学当然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在清末民族危机与西学大量进入中国以前,没有国学这一说法。国学这一概念从上一世纪初年被章太炎们从日本引入之时起,就含有振兴民族精神与弘扬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性、宗教精神与人文传统,来振兴国族、复兴国家、增强自主精神与自信力,以与东西方列强相抗衡之意,也含有批判或救治世界的西化、工业化、商业化、功利化的弊病之意。可见,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思想家们所谓“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即是主张通过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 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民报》第七号《国学讲习会•序》)]
有人把国学与汉学同等或并列看待,尤为不当。外国人研究汉学(今天叫中国学)与本国人研究国学有很大区别,不可等量齐观。外国人只看重饾饤枝节而忽略内蕴精神,他们视汉学(或中国学)为纯客观对象,而本国人对国学自然地投入主观情感,怀抱温情与敬意的心态,而且身体力行。
所以,今天我们谈国学,我以为,大约有这么几个层面[ 我曾于1994年10月23日在《文汇报》发表了《国学与国魂》一文,此文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本文第一部分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以下层面分析即源自该文。]:
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ABC。针对几代人国学素养的不足,面对媚俗的大众文化的冲击,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紧迫之事。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第二是学术与技艺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要通过微观精细地研究,抢救、整理与继承绝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需要国家与社会投入资金,养一些甘坐冷板凳的专门家,尤其要培养新生代,并造成代代相传的机制、环境、氛围。
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参见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及《治国学杂话》,俱见《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版。]今天我们提倡国学,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
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一味贬损、伤害中国文化之根,无益于西方精神价值的引进与融铸,无益于新的现代文明的建设。正如鲁迅所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见鲁迅《文化偏至论》,此时鲁迅还是章太炎的门生和“国学振起社”的成员。];也如陈寅恪所说:“一方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见冯着《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失去民族之本己性、个性的现代化,绝对不是成功的现代化。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❼ 国学包括哪些方面的研究 跟海外华人的“中国国学”有什么差异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音乐,历史,建筑,剪纸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和学术,都可以称作国学,这些都是中国的历史传承,都是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中国的国学传承很久,而且对我们的生活都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在我们的道德文化,还有平时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语中都有国学的影子,在最近所流行的剪纸,皮影戏,还有川剧变脸都是属于国学的。
❽ 国学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吗
“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二者同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传统文化是人们把国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内省与外化。在文化的初始阶段,可能是先有文,也可能是先有术,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长,并相依存,逐渐地有了国学,有了国家最主要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学术,以及那些虽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学术,然后这些学术不断被人们内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学术,而新的学术又被人们内省与外化,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生生息息、有源有流的传统文化。
也正因为这样,致是国学与传统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从不同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学国学推荐秦汉胡同,秦汉胡同于2002年开始创业。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崇高使命,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传播发展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从“大国学、大文化”的视角对中国人的思想哲学、思维秉性、情感特质和文化艺术等进行冷静、客观、深入地研究分析,努力从中萃取能承载中国未来创新和引领民族发展的智慧精华,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欣赏大美、胸怀大爱、顺从大道的人文品格。
秦汉胡同,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专业提供国学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国学书院奉行“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教育理念,凭籍专业、优雅、富于创造性的教师与服务团队,**国文、国艺、游学、百年人文经典等载体,倡导“生活艺术化”的理念,着力于青少年儿童国学力与文化力的塑造,努力让青少年儿童在国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