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村道德学习制度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产权制度决定经济绩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必然对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绩效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想及土地对农民的经济激励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即“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第8条)。从1950年至1956年,农业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11318万吨,按人口平均后的人均粮208.9公斤,到1950年增长到13213万吨,年增长14.3%。人均粮239.4公斤,增长了14.6%。1952年粮食产量为16392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44.8%,人均粮285.2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36.5% 。1956年粮食产量为19275万吨,比1949年相比总产量增长了70.3%,人均粮306.8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46.9%。所以,从粮食的产量增长来看,1950年至1956年的7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7%。将粮食产量与人口增长比率相对比,从1950年至1956年,人均粮食数量从208.9公斤增长至306.8公斤,增长了46.9%。正如科斯定理所指出的,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会导致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因而,优化资源配置,必须要使产权制度与经济规律及生产率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农村强制集体化过程中的经济损失:农民“用脚投票”
在道德觉悟没有充分完善的条件下,农村强制集体化过程由于经济运行中缺少了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产生了普遍的道德风险和财富生产能力的退化。对于强制集体化的行为和所谓的“一三七、二二八、三年归国家”的提法,农民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抵触情绪。“农民出出现了不利于生产的现象,例如不积极积肥,大批出卖牲畜,有了钱不买生产资料,用于抢购不急需的用品,甚至用来修坟、买棺材等”,毛泽东后来曾作了精辟的论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生产力会起来暴动,当前农民杀猪宰牛就是生产力起来暴动。” 这种逆向的激励机制导致“吃饭的人多、出勤的人少;装病的人多、吃药的人少;学懒的人多,学勤的人少”。从1957年至1969年的13年里,我国粮食产量不仅徘徊不前,甚至呈现了严重的负增长。据统计,1957年我国粮食产量19505万吨,按人口平均后的人均粮301.7公斤。到1959年,粮食产量仅16968 万吨,比1956年下降了13%,人均粮252.5公斤,比1956年下降了16%。1961年粮食产量为13650万吨,即使与1959年相比,产量也下降了将近20%,人均粮207.3公斤,比1956年减少了45公斤。从1957年至1969年的10多年间,大集体性质生产与经营为一体的土地产权制度,严重影响了农业绩效,也是我国农业长期发展滞后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
Ⅱ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测试题及答案,急求!!!!!!周五就考,一定要有答案!!答好有悬赏分!!!!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9.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10.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1.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12.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3.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1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15.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17.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18.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19.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20.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21.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4.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
25.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26.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27.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28.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30.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31.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2.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35.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6.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37.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38.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等相关场所保持肃穆。
39.观看演出和比赛,不起哄滋扰,做文明观众。
40.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Ⅲ 道德的作用机制有什么传统习俗和人们的什么
摘要 亲,道德的作用机制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源于人们的道德意识,起源与传统习俗,在古时候可以的形式来存在,而现在大家更多的是成为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Ⅳ 道德是什么道德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道德比知识重要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利用前人传授的知识造福人类;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无知、既损人又害己。
(4)生活道德学习的机制是什么问答题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Ⅳ 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是什么
一、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机制
众所周知,道德是社会调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道德又是如何人们行为的呢?有学者指出,“实际上,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自律(个人内心价值选择)和他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的”〔1〕。笔者认为,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机制是自律机制、他律机制以及自调节机制。
1.自律机制
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所以,自律机制是道德养成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机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自律规范,强调人们自觉遵守,自觉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谓道德自律机制,就是指导、帮助个人实现道德自律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结构。在这种机制下,道德主体能够适应社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道德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积极、自觉、主动地约束、限制、调控自己的思想、行为,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要求。道德自律机制作为个体道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一种机制,是道德主体高度自觉的表现。
2.他律机制
他律是相对于自律而言的。笔者认为,道德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所谓自律,主要指促使行为主体自觉依照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道德良心、内心信念等,是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自我意志行为;所谓他律,主要指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现实社会的公众舆论以及广泛存在的纪律、规则、守则、条例、公约等规范形式。所谓他律机制,就是指促使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得以实现的一切手段、形式的总和。例如,各种道德教育、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道德惩戒等,都是构成道德他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律机制是保证道德发挥作用的外在强制机制,是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机制。
3.自调节机制
自调节机制是一种不同于自律机制的道德养成机制,我们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自调节机制是从系统论中借用过来的道德养成机制,也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基本机制。
自我调节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在心理机制。这种调节能保证个体在没有外部监控和压力的情况下独立自愿地遵守道德准则。自调节机制,作为道德养成的基本机制,就是促使行为主体作出自调节行为的诸如自然萌生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神圣感之类的道德心理活动、价值体认活动及其结构关系,是指在道德生态系统中,保证道德生存、发展、提升,实现系统自我平衡、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道德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的比较
1.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的密切联系
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同为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机制,彼此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1)二者均以道德规范存在为前提 道德规范是道德调节的价值准则、善恶标准,是人们行为的参照系。不以规矩,难成方圆。道德规范的存在既是道德自律机制作用的前提,也是道德自调节机制作用的前提。即:道德规范存在是自律机制和自调节机制起作用的共同前提。它启迪我们:不论是强调自调节机制的作用,或是强调自律机制的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重视丰富和完善道德规范体系,使道德的触角遍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2)二者均以主体自觉性为基础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从根本上说,道德是建立在行为主体自觉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自觉作为心理基础,道德就不再是道德而成了法律、制度。离开了行为主体的自觉性,人们对道德的遵守和践行就不再是自由的。道德自律机制也好,道德自调节机制也好,都要求以主体自觉性为基础。因为,任何道德调节的行为都是行为主体的意志行为,都离不开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自律机制,更加强调行为主体的高度自觉,更加需要行为主体的自觉意志。
(3)二者是互相转化和促进的 个人意志自觉、目的高尚的自我调节行为其实就是自律行为,这时,自调节机制就转化为自律机制。自调节机制转化为自律机制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在调节、改变自己行为时必须体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意识清醒,目的明确,且必须追求高尚、追求超越、追求完美,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努力。自律行为是体现个体意志的道德自觉行为。自律水平是反映社会道德教育效果、社会道德水准、个人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自律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行为。自律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自我调节水平的提高。所以说,自律机制能促进自调节机制。
(4)二者互不包含但彼此有交叉 首先,自调节机制的内容是不受限定的。凡是个体生活(实践活动)所及的领域,都可能成为自调节的对象和内容。因为,自调节机制是基于个体自身道德生存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它的作用是随时随地的。例如,一个从差班转到好班的差生,刚开始也许会继续我行我素,经常逃学、旷课、违纪,破坏班集体荣誉,但是,这样一来,他很可能遭到来自老师、全班同学的批评、鄙视、愤怒等,让他觉得很难堪、很惭愧、很孤立。于是,慢慢地他也不由自主地调节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像其他同学一样好学、守纪,不自觉地融入到这个集体而成为其真正的一员。
其次,自律机制的内容是随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扩展的。自律行为是意志自觉行为,因而自律机制一般发生在已有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而个体道德约束缺失或不力,或者是尚无社会道德规范又急需道德约束的领域。从个人自律来讲,自律的内容必须是社会道德规范有明确要求,且主体能自觉意识并能努力做到的内容。
再次,自调节行为与自律行为在内容上既互不包含,又有一定的交叉关系。一般情况下,凡是主体自发的行为就是自调节行为,凡属主体自觉的行为就是自律行为。对于有些行为,既可划归自调节行为,亦可归属自律行为,如自愿捐款行为、见义勇为行为等。我们看一个人的行为是自调节行为还是自律行为,主要就看这种行为是否体现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自觉。
(5)自律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调节行为 自律是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其根本任务就是从合乎理性、正义的角度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进行调节、调整,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软控制,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信念(主要是良心)、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来自律自治。所谓自律,似乎不是一个人内在既存的道德标准,而是人、行为、环境三者互动的结果,所产生的一个自我调整的动态历程,并受社会奖惩制度影响。因此,自律是一种认知发展的社会建构历程。自律是人们的一种高度自觉行为,体现了人们道德意识的责任感。但这种自觉是通过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立法”来实现的。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卫等。
2.自调节机制和自律机制的重要区别
自律机制和自调节机制的重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二者的发生原因不同 首先,自调节机制是基于人类的生存本能而与生俱来的。人要在社会中生存、立足、发展,首先就要努力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欢迎的人。我们知道,一个人不懂得谋生,至多饿死,不会累及他人和社会,但如果没有道德,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危及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人来到社会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和一生都要做的事,就是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地做人。即对于人来说,道德生存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存离不开道德。其次,自律机制是基于人类的高尚追求而产生的。人立于世,除了想办法活下来,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道德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人类为了精神生活的崇高,为了人生的幸福自由,为了社会的和谐美好。可见,自律机制的发生不是根源于人类个体的生存需要,而是追求生命价值的自我超越和高尚完美人格的需要。
(2)二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自调节行为是人们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一种本能行为、适应性行为。只要人们的社会生活是道德生活,并且这种社会道德生活对个体的道德生存有潜在的危机感或实际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就必然存在自调节机制和自调节行为。自调节机制是无条件地客观存在的。而自律行为是个体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一种意识行为、自觉行为,自律机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在社会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自律,靠的是自觉、意志和决心。所以,我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让自己的人生闪光,就要从自律开始,严格自律,严格要求。
(3)二者的性质表现不同 自调节行为是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一种道德生存本能,展现的是道德生态模式下人的道德自身免疫功能和自然生态发展能力。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自调节机制是长期道德习染而成的免疫机制,自调节行为是道德自我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生态发展能力的自然表现。自律行为是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道德意志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理想、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自律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的道德自我强制、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升能力。自律机制作为个体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表现的是人们对自身道德修养和完美道德人格的追求与捍卫。
(4)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自调节机制和自律机制都是人的道德养成的重要机制。但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道德更多地是在自调节机制作用下调节的,只有在自调节机制无效无力时,才由自律机制来调节。这与人的身体一般由自身免疫机制、免疫系统来调节,只有当疾病严重到自身免疫系统难以奏效时,才由医生用医学手段来强制恢复人的生理平衡一样。一个人的道德由自调节机制还是自律机制来调节,主要取决于个体调节行为时的目的。在自调节机制作用下的行为调节,其目的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认可,被接纳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从而在社会中正常顺利地生存和生活下去。自律机制作用下的自律行为,调节的目的是为了成为自身道德的主人,为了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为了崇高道德理想的实现,为了高尚道德境界的提升。
(5)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自调节机制的作用是在社会道德生态环境建设和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生态互动中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建立社会道德生态环境,保护不同类型不同层级道德的生态竞争,确保我们生活的道德环境始终是生态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时加强个体与社会之间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互动沟通,居安思危,时时刻刻感受到道德生存的压力与危机,激发个体的道德生存本能,加强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自主调节和自发调节。
自律机制只有在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和社会道德教育等外在强制条件下依靠个体的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为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健全完善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道德规范,制订各行业自律公约或行业纪律制度,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基本的道德依据、价值准则、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特别要重视运用道德良心的自我监督、自我评判、自我调节作用,加强行为的自我约束、自觉约束。另外,也不可忽视社会舆论特别是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监督人们增强行为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对当前我国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启示
如前所述,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是两个不同的机制,二者性质各异,作用有别。我们既不能以自律机制否定、代替自调节机制,也不能用自调节机制否定和取代自律机制。既然人的道德行为同时受自调节、自律、他律三种机制的调节,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搞单打一,片面强调哪一个机制的重要性,而应综合运用这三种机制的作用,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具体而言,我们的道德养成教育必须:
1.坚持以自调节为基础,尊重人的善良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只有完全建立在意志自觉、行为自主、心理自愿的基础上,只有完全听任自己的本性,不失本性,才是真正符合道德要求的,才是一个真正的道德自由的人。因此,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由行为主体自身调节是完全可能的、可行的,并有着充分的依据。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首先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作为一个自由人的道德权利。人都要为生存而思而行,道德生存是人的生存的重要内容。没有道德的生存就不是人的生存,至少不是人所要的生存。既然每个人都要为生存而思而行,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完全无视社会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的存在。当然,道德自调节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并且要以之为根本前提,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和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年学生道德成长的良性的道德生态环境。
2.坚持以自律为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高贵的动物,有着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道德人格理想。换句话说,人不可能只为生存而生存,除了设法解决生存问题而活下来外,还有对人生价值、意义、人格、尊严、荣誉的追求。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道德修养问题上,人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这也正是自律机制存在和作用的根本前提。人们常说,一个人很难伟大,但一定要高尚。能否伟大要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高尚与否则完全在于个人自身的修养、要求。在文明日益发达、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人们基本上不用再为衣食饱暖发愁,为柴米油盐忧心,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利的争夺,生存的残酷竞争,更看重的是德,是一个人的德行修养。现代社会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德胜于才。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找一个有才、会干事的人并不是难事,难的是既有才又有德的人。马克思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养。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的德治社会,除了依靠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自我调节机制外,还要重视自律机制的运用,重视道德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概言之,既然人有追求高尚人格、伟大精神、闪光人生的愿望,我们就应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坚持以自律机制为重要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自觉性。
3.坚持以他律为保证,重视道德立法
道德立法是对人们行为道德约束的外在强制,是非常必要的。所谓道德立法,有人认为,就是把道德领域中一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依法推行,促进道德内化,弘扬社会道德。〔3〕笔者认为,“道德立法”并非真的立法,强调的是道德规制的建设,它仍属于道德领域而非法律领域。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人虽有善良的天性,但会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污染。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不乏作奸犯科之人、犯上作乱之人、违法犯罪之人。没有道德立法,没有道德规制建设,没有严厉的道德惩戒,人就会失去对道德的虔诚、敬畏之心,就会藐视道德,践踏道德,社会的秩序就要受到破坏。道德是社会的最后的安全阀,道德决堤,一泻千里,后果不堪设想。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必须要以道德立法为屏障和保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重视道德立法工作,加强道德规制建设,以他律作保证,筑牢道德的防线,确保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Ⅵ 道德的作用机制有什么传统习俗和人们的什么
道德的作用机制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源于人们的道德意识,起源与传统习俗,在古时候可以的形式来存在,而现在大家更多的是成为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6)生活道德学习的机制是什么问答题扩展阅读: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动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Ⅶ 道德作为一种最广泛的社会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机制有什么传统习俗和人们的什么
其实道德的作用就是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一个规范性的定义,并且制定对应的准者,主要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论、行为,起到一个约束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时,首先用来衡量他的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违背道德的言行不一定触犯法律,但触犯了法律的言行,一定也违反了法律。所以,道德是排在第一位的,道德约束靠自律、法律约束靠强制。话虽然如此说,但实际上道德的约束范围是巨大的,但约束力却是极差的,很多情况下约束人们言行的依然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法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Ⅷ 急!!!!!!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包括哪方面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道德习惯 :
指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习惯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并对他人和社会有利害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克服不良的道德习惯,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注意睡眠,尽量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当然还应该保证在10点钟之前睡觉,这是首要的;其次是饮食,多吃粮食,粮食是天地之精华,多吃可以补益精血,适当的吃一些蔬菜、水果;最后就是多缓和运动,注意是缓和,不要剧烈运动。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
自学的习惯
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
有点乱,还望能有帮助
Ⅸ 道德的作用机制,究竟是怎样的
有一句话叫做“法律决定底线,道德决定上线”,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虽然道德和法律都是用来约束人性的,但是法律划定了人性的底线,一旦越过就绝不容赦。道德则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上限,目前人类道德的最高标准是“圣人”。
简单来说,道德就跟脸皮一样,如果你争一口气,那么人们会尊重你;如果你不要脸,那么道德作用机制也拿你没办法。道德作用机制的反击力度就是对一个人的脸皮厚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