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雕版印刷”有哪些步骤
第一步叫“发A”,先用平口A刻直栏线,随即刻字,次序是先将每字的横笔都刻一A,再按撇、捺、点、竖,自左而右各刻一A,横笔宜平宜细,竖宜直,粗于横笔。
接着就是“挑A”,据发A所刻A痕,逐字细刻,字面各笔略有坡度,呈梯形状。
挑A结束后,用铲凿逐字剔净字内余木,术语叫“剔脏”。再用月牙形弯口凿,以木槌仔细敲凿,除净没有字处的多余木头。
然后,锯去版框栏线外多余的木板,刨修整齐,叫“锯边”。至此雕版完工,可以开始印刷了。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盖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
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2. 什么是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由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原稿上的画或文字,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则由较低级的工匠来做。木板刻好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印刷。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3. 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作品种类有哪几类
1)一般是单色多,也叫板画!
2)铜板印刷
3)柔版印刷
4)移印印刷
等都是通过雕刻板的
4.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叫什么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帮助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也会思考,到底印刷品的最早是何时呢?
据史书记载。雕版印刷术是最早的印刷技术!出现在我国的唐代!具体的雕版印刷品目前公认的是产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5. 用雕版印刷术印刷的书籍有哪些
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7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310
可能当时民间已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
6. 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哪一类为最多
佛经、佛像。
唐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和初步发展阶段。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雕版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
佛教的兴盛,对印刷佛经的需要量大;印刷得越多,越能体现其虔诚,促进了唐代雕版印刷业的繁荣。
(6)生活中的雕版印刷有哪些扩展阅读:
唐代雕版印刷原因:
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到了唐代造纸术更是发展到了高峰。产纸地区遍布全国,造纸作坊官、私并举。
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十一个州邑是当时贡纸的主要地区。唐代的造纸原料已由麻,发展到楮皮、桑皮、檀、阳香、木芙蓉和竹。各地又因采用原料不同、制法不同而多有特产。
7. 雕版印刷术的介绍
雕版印刷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发明与隋唐时期。
8. 你知道哪些关于雕版印刷术的知识
所谓雕版印刷术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上,再在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在古代,又称为“版刻”、“梓行”、“雕印”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书籍生产成本,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那么,雕版印刷术究竟是什么年代发明的?学术界存在各种说法,至今仍没有定论。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汉代说一些学者主张,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据《后汉书•张检传》载,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山阳高平县人张俭得罪了宦官侯览,四处逃亡,朝廷遂“刊章讨捕”。元代学者王幼学释“刊章”为“印行之文,如今板榜”,即印刷追捕令。清代不少学者赞同这种观点。但当代很多学者认为此说并不可靠,认为《后汉书》所提到的“刊章”是指印章刊在封泥、帛或纸上之意,刊章技术并不代表雕版印刷术。而且东汉时还并不具备印刷业产生的条件。除此之外,如果东汉时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那么为什么在之后的四五百年里又悄无声息了呢?
隋朝说一些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据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十二月八日,隋文帝下令崇佛,诏书中有“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语。由此,明学者陆深首次提出隋朝为“印书之始”。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一书中指出“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学者孙毓修在《中国雕版源流考》指出“按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亦谓隋代已有雕本,是我国雕版托始于隋。”罗振玉的《鸣沙石室秘录》中记载,宋初曾翻雕隋朝时所刻的《大隋求陀罗尼》。隋朝时具备了印刷术产生的各项条件,在唐初的遗物中还保留着许多印制的佛经,这些佛教很可能是隋朝印刷的。此外,《隋书》、《北史》等文献中也提供了相关的佐证。但是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大隋求陀罗尼》实际上是《大随求陀罗尼》,“大随求”为佛教术语,是“大自在”之义,根本与隋朝没有半点关系。(3)唐代说大多数学者赞同唐代说。据明代《弘简录》记载,唐太宗皇后长孙氏曾着《女则》,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将其“令梓行之”。在日本神户还保存着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罗尼经》,据考究,这是引进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而印刷的,由此可推断印刷术始于唐代。
9. 雕版印刷制作分哪几类
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10.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迹使之被认为是稀有的书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