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维吾尔族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用的餐具主要为木制和陶器的碗、匙、盘等,但许多食物都爱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馕喝茶或"乌马什"(玉米面粥),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拿走餐具前,由长者作"都瓦"(祷告),然后离席 。
②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选择其中两个民族说说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
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当西藏人见面打招呼时,他们点点头,表示亲切的问候。接受者应该微笑和点头。一个客人来拜访,西藏人在账户外等着欢迎客人。
当西藏人看到老人或受人尊敬的客人时,他们必须脱下帽子,45度脱帽。帽子放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看到平代,头略低。帽子放在胸前以示礼貌。男人和女人坐在一起,习惯了男人坐在左边,女人坐在右边。
藏族人有礼貌地向客人提供奶茶、黄油茶和大麦酒。客人到了藏族人家的客人,主人要喝三杯大麦酒,客人若不喝,就要用无名指蘸。
如果客人不喝酒或不玩耍,主持人会立即拿起酒,唱歌、跳去劝酒。如果客人的酒量小,你可以喝一小口,然后把酒加进去。喝了两杯后,主人把杯子装满,客人们喝了起来。
这样,客人们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根据西藏的习俗,主人提供的是酥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有三碗是醉的。你喝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受欢迎。
黄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西藏桌旁,女主人在客人面前放一个有银边的小木碗,然后带一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一碗黄油茶。主人和客人开始聊天;
当女主人再次举起壶时,客人可以拿起碗,轻轻吹一圈,再喝一口,然后说些赞美茶的好话;当女主人第三次举起壶时,客人又喝了一口酒;客人们准备走了,可以再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的底部必须留下一些酥脆的底部。
藏人最忌讳的是人们用手触摸佛像、经、珠、护身符等圣物。他们认为自己违反了禁令,对人类和动物都不利。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
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注意卫生,经常在水龙头下洗手和洗脸。对于维吾尔族家庭的客人,进门前和饭前,女主人必须用水壶洗手,一般要洗手3次。习惯为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不更换。当第一次到茶杯时,在我面前,用之前给茶杯消毒。
当你坐在房子里,你必须坐在你的膝盖上,避免伸展你的腿和面对别人。当老人吃完后被引导做“杜瓦”时,避免环顾四周或站起来。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和吃馕。我喜欢吃拉面和馒头,还有“炖羊”、“羊肉”、“羊肉串”、“牛羊锅贴”。烧烤是全国最有名的小吃。禁忌吃猪肉、狗肉和桑肉。
衣服短,上衣一般在膝盖以上,裤子到脚,多数避免户外穿短裤。肉节、海鸥节是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四石小花。他们最喜欢的运动技巧是在高空走长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回族人尊敬长者,禁止居室里面放猪皮、猪鬃等制品。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别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面子,不喊外号。
“阿訇”是清真寺教务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们在祈祷,不能被打扰。忌用左手递送物品。
禁止一切供人饮用的井、泉、牲畜用水,不准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服。喝水前先洗手。容器里的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人的日常饮食很卫生。在有条件的地方,他们必须在饭前和饭后用流水洗手。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子、马、猫,以及所有被非穆斯林屠杀的猛兽、死畜、牲畜,禁止吸烟和饮酒,并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你不能用禁忌作为比喻(例如,你不能说某物像血一样红),等等。即使在谈话中,你也不能使用“猪”或谐音;
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在背后诽谤他人、议论他人的缺点、放高利贷、赌博等。异族通婚一般在家庭内实行,但与兄弟姐妹的婚姻有限。茶和红糖是回族的节日产品。
5、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
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爱吃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人禁止带着水桶和锄头或其他农具进入自己的家。火塘和炉塘是壮族最神圣的地方。禁止踩在火塘上的三脚架和炉台上。壮青年结婚,禁忌孕妇参加,孕妇尤其不能见新娘。孕妇不能进入产院。
如果你有母亲,在门上挂上袖子或插刀以示禁忌。不小心进入母体的人,必须给婴儿起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教父和教母。
壮族是水稻农业民族,非常喜爱青蛙。在一些地方,壮族有一种特殊的“青蛙乐器”。因此,在壮族地区,禁止杀蛙和不吃蛙肉。
6、满族
满族人大部分聚居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非常重礼节。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这个礼,表示亲昵。
家里一般都有“万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贵,用来供奉祖宗,不能随意去坐。挂旗也是满族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春节时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贴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节日气氛。
它们以米粉为主食。肉以猪肉为主,常以白色烹调,如满清名菜“白肉血肠”。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新鲜蔬菜,酸菜(即酸菜)往往是主要的蔬菜。用酸菜煮白肉,粉是满族人冬天后常吃的一道菜。
在节日期间,吃“艾吉哥贝”(饺子),而在农历新年前夕,则吃手工采摘的肉。他们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食物,如面包、汤和萨奇马。
满族人接待客人,不回避内部事务。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可以参加为客人准备的祝酒词和其他活动。成对地招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客人一旦接受了女人的祝酒词,就必须把它喝干。曼氏人最显着的禁忌是不允许杀狗,禁止吃狗肉,禁止戴有狗皮的帽子。
满族信仰萨满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时,以猪和猪头为祭品。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杀了,俗称“领牲”。
7、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多聚居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他们在服饰妆扮、生活起居、文体活动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和喜庆日,朝鲜族群众就会载歌载舞,欢腾雀跃。不论男女老少,不仅都能唱会跳,而且还都十分酷爱传统体育活动。
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处处受到尊重。孙辈和孙辈都以照顾祖父母为荣。年青一代不能在长者面前饮酒或吸烟;吸烟时,年青人不得向长者借火,也不能接火,否则被视为不敬行为;和老人一起旅行时,年轻人必须跟在老人后面。
如果有紧急情况必须提前,他们必须恭敬地向老人解释原因;在路上,当老人们面对面时,年轻人应该恭敬地站在路边要求和让步;年轻一代要对长辈讲敬语,第一次见面时也要用敬语。
喜欢吃米饭,擅长做米饭,水、火都很讲究。以米面制作的各种糕点、散饼、发饼、蛋糕、凉面等也是朝鲜人民的日常主食。香菜是不可或缺的日常菜肴。朝鲜泡菜做工精细,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种自酿的米酒,叫做“麦格力”,常用来招待客人。
在桌子上,汤匙和米汤有固定的位置。例如,汤匙应放在食客的右侧,米饭在餐桌左侧,汤碗在右侧,汤菜在左侧,菜肴在第二位,香料在中心等。
③ 新疆老百姓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呢真的是顿顿吃羊肉吗
引言:可能有一些小伙伴们对于新疆非常的好奇,还有一些小伙伴们可能对新疆又会感觉很向往。那新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真的是顿顿都可以吃到羊肉吗?
看见这些之后,相信大家对新疆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小编当时对新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的葡萄,因为当时小编学了一篇课文,就是描写的吐鲁番的葡萄。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小编觉得非常长,而且非常的想吃。那有机会之后,大家也可以去新疆看一看,同时也可以去那边旅游逛一逛。看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新疆有很多的美食,包括烤全羊以及巴旦木等等。
④ 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达斡尔族禁忌较多,如不许用刀、剪子等锐器指点人;不许踏坐门坎和窗台;不准在室内打口哨;忌在鼠日开犁种;在渔场不许拿着鞭子走;不用白桦和榆木盖房子等。
2、独龙族 (dú lóng zú)。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妇女曾经有崇尚纹面的习俗。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不论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女人地位高。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3、佤族 (wǎ z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块槟榔。
4、拉祜族 (lā hù z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无种植蔬菜的习惯,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无毒无怪味,则随手采来佐餐。有吃烤肉的习惯,用两根竹棍把涂有盐和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烤黄、烤香、烤脆后吃。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捣。
拉祜族的房屋建筑结构简单,低矮狭窄,阴暗潮湿。顺山坡开挖地基,以土筑墙,以茅草盖顶,4~6棵木头就盖1间房子。房子两边的屋檐,一面迎着土坡,一面向着坡脚。女子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束于顶。已婚妇女用色布或染色编藤作发箍,箍上钉有银泡。
5、羌族 (qiāng z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羌族一般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羌族建筑手艺高超,砌墙时不绘图、不吊线,信手而成。壁面平整,棱角分明,结构匀称。远看似碉堡,故俗称碉楼。
羌族有尚武的传统,以往每户至少有一名武装男丁,一般装备有:一把刀、一枝明火枪、一圈火绳、一个皮弹药袋,还有一口袋烧馍、干肉等。羌族有保护森林的优良习惯,严禁砍伐。每座羌寨在冬季举行吊狗(有的地方以草人或鸡等代替)封山盟誓仪式。
6、撒拉族 (sā lā zú)。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首饰。
撒拉族人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萨拉姆”问安。做客时,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时,要把馒头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
7、阿昌族 (ā chāng zú)。大部聚居在云南。会街,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酒是白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伴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阿昌族都有嚼烟的习惯,嚼烟成了她们驱除疲劳、消闲解闷的好方式,以致成为嗜好和待客之道。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8、畲族 (shē zú)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等地,与汉族杂居。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9、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民间有五大节日: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器皿讲究卫生,女人用坛罐顶水。
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10、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饮食以兽肉为主,鱼、野菜为辅,后来传入了米面。鄂伦春人喜欢食用狍子、鹿、犴、野猪、熊肉,同时也食用小动物和飞禽肉;鄂伦春族还喜喝五味子汤和桦树汁。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⑤ 维吾尔族的饮食特色是
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
早餐吃馕喝茶或“乌马什”(玉米面粥),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拿走餐具前,由长者带领大家作“都瓦”(祈祷),然后离席。
日常食品
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以面食和牛羊肉小吃为常餐,喜爱水果、蔬菜、奶制品与茶点心,爱喝熬煮的奶茶、茯砖茶和红茶。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维吾尔族的风味饮食主要有:
馕坑中的烤馕
馕是把发酵面团放进馕坑内用红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圆煎锅烙制)成的大小厚薄不等的各种烤饼,有的还加入白糖、鸡蛋、奶油或肉,美味可口。其种类有大馕、薄馕、油馕、肉馕等。
抓饭
抓饭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做成的风味食品,也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维吾尔族人将“抓饭”称为“帕罗”,意为用蔬菜、水果和肉类做成的甜味饭。
馕坑中的烤包子
烤包子维吾尔语称“沙木沙”。用羊肉、羊尾油、洋葱(皮牙子)等做成馅心。再用面皮包成方形,放入馕坑烤熟即成。
还有帕尔木丁(类似烤包子)、皮特尔曼吐(薄皮包子)、炮仗子(辣椒面炒面节)、胡修(羊肉丁核桃仁葡萄干煮大米粥)、塔儿糖(高达尺余的白糖柬馍)、玉古勒(鸡蛋盐水擀制的银丝面)、哈勒瓦(羊油面粉甜搅团)、曲连(杏干面粉糊)、黄面(面粉与蓬灰水制的抻面)、米肠(羊大肠中填实面粉和羊肝等煮成)、面肺子(羊肺中挤入调好味的淀粉浆煮成)、托克逊炒面等。
他们吃菜必须见肉,多为牛、羊、鸡肉,烹调方法常用烤、煮、蒸、焖,习惯用胡椒、辣椒面、孜然、洋葱等调料,还喜欢用黄油、蜂蜜、果酱、果汁、酸奶、马奶等以提味增香,常辅以胡萝卜配制。主要名菜有烤全羊、卡瓦甫(烤肉,包括整烤、串烤、锅烤、馅饼烤)、烤疙瘩羊肉、羊肉丸子、羊肉羹、羊肉桃仁、手抓羊肉、手抓桃仁、烤南瓜等。维吾尔族日食三餐,早晨吃馕和各种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多吃米面食品;晚餐一般吃馕、汤面之类。每餐饭量不求多,但求精细,口味与蒙古族近似,特别重视饮食卫生。
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吃羊肉比较多。奶制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黄萝卜、卡玛古、洋葱、大蒜、南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薯仔等。调味品主要有孜然、胡椒、辣面子、藿香(平耐)、芜荽(香菜)、黑芝麻(斯亚旦)、醋(斯日开)等。
维吾尔族人民长期重视园林生产,绝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都有自己的果园,因而有常年食用瓜果的习惯,果园成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上的维吾尔族人的天然维生素宝库。从5月份成熟的桑椹、6月份成熟的杏子开始,各种水果接连不断,一年中有近七个月的时间能吃到新鲜水果。冬季常吃核桃、杏干、杏仁、葡萄干、沙枣、红枣、桃干等干果。不少家庭有储存甜瓜、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的良好习惯。据估计,维吾尔人每年食用的干鲜瓜果可达一、二百千克。维吾尔族夏天常以瓜果代茶饭,以瓜果就馕吃,冬季常以核桃、杏仁、葡萄干等就馕吃。还喜欢用葡萄干、杏干等做抓饭,用葡萄、桑椹、苹果、海棠果、杏、梨 、草莓、无花果、樱桃等做果酱。
日常饮品
维吾尔族传统的饮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各种干果泡制的果汁、果子露、多嘎甫(冰酸奶,酸奶加冰块调匀制成,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饮料)、葡萄水(从断裂的葡萄藤中流出来的水,味酸,可做药引)、穆沙来斯等。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欢喝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茶水也是维吾尔族用来待客的主要饮料,无论何时去维吾尔人家里做客,主人总是先要给客人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和端上一盘香酥可口的馕,即使在瓜果飘香的季节里,也要先给客人敬茶。维吾尔人多喜欢喝茯茶,至今仍是维吾尔人最喜欢的传统饮料。维吾尔族中年龄大的人喜欢在茶里放冰糖。北疆的维吾尔人多喜欢喝奶茶。在乳类中维吾尔人尤其喜欢喝酸奶,夏季常以酸奶就馕吃。在农村繁忙季节,农民们常常带上酸奶、馕作为自己的午餐。家里来了客人,好客的主人也会捧出一碗酸奶来招待。
餐饮器具
过去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用的餐具主要为木制和陶制的碗、匙、盘等,许多食物都爱用手抓食。现在维族使用餐具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的餐具相似,主要有瓷盘子、碗、匙等。
节日食俗
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巴拉提节、茂鲁德节、努吾若孜节和都瓦节等。这些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在节日及喜庆的日子里举行“麦西莱甫”等各种娱乐体育活动。
饮食禁忌及习惯
维吾尔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饮食禁忌外,南疆还禁食马肉、鸽子肉、骆驼肉,多数人不吃酱油。另外还有一些逐渐形成的食规:客人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不可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在屋内炕上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应听从主人的招待,不想吃东西也要尝一口。要将落地的饭粒拾起放在餐布上。馕只准正放(即正面向上或向前),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吃,不可整吃。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如有事要离席,必须从人身后走。
参考资料:天山网,中国清真网,亚心网
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导读:维吾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新疆每年节假日除了春节等节日,还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拥有假期,这两个节日也是维吾尔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还有什么呢?想知道维吾尔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1、肉孜节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第9月是颂降天启“古兰经”经文之月,是一年12个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个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吃喝、房事等。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人们淋浴盛装,聚集在礼拜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礼拜。随节日礼拜的结束,从高高的唤礼塔上“纳各拉”鼓和哨纳声骤然而起,人们走出礼拜大殿自发的踏着欢快的乐曲声,跳起“萨玛”舞,彼此握手道贺。一般维吾尔族妇女不参加聚礼。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馓子、民族式点心、糖果、干果、水果等。人们身着节日新装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贺。在肉孜节期间民间有各种游艺活动,“巴扎”即市场非常热闹。 关于肉孜节的起源,维吾尔民间有这样一个宗教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次闹灾荒,孩子们由于饥饿啼哭不止。母亲们无奈,把拳头大小的卵石放进锅里煮,哄孩子们说:“妈妈给你们做‘兄古提麻克’(一种饭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状像窝窝头,水煮,吃时带汤)吃”并不时地用木棍戳一戳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相信还没有熟,还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们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了,闹着非要吃不可。母亲们没办法,只好揭开锅盖还想用木棍戳给孩子们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进去。母亲们很惊奇,仔细一瞧,原来锅里煮的卵石都变成了可以用来充饥的“恰玛古”(即蔓菁)。人们相信这是神灵为了拯救他们而显示的奇迹。人们奔走相告,彼此祝贺得救,载歌载舞,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以各种娱乐的方式欢庆,感谢真主的恩典。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纪念,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2、冒路德节
冒路德节,又叫圣纪节。每年回历三月二十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而举 行的节日。伊斯兰教徒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功德,在他诞生的那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这个节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节日当 天,虔诚的穆斯林纷纷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们念经,赞颂圣祖穆罕默德的功绩。还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围的邻居请到家里举行小形的聚会,并准备油饼,糖果和水果 等食物,正中间放一个盘子,盘子里放一些洒了香水的棉花,阿訇边念经边对着棉花吹气,最后参加仪式的每一个人拿起一小团棉花闻一闻,便放进口袋里。临走时 还拿上一点糖果,回家后分给家里人吃。
3、努吾若孜节
努吾若孜节也叫“撒拉哈特曼节”。“努吾若孜”一词是波斯语借词,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阴历每年3月21日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突厥语系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在过节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每一个村落的所有人集体做“库节”即“努吾若孜饭”(几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悦。做“库节”一般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加大米、小麦等7种谷物在大锅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比如,把一个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后,便脱掉棉衣,给他穿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还举行麦西热甫、赛马、叼羊、拔河、摔跤、野游、唱歌、赛歌、猜谜语、荡秋千、作游戏等各种娱乐活动。到了晚上,年青人带着火把,唱着“努吾艺孜歌”挨家挨户的祝福,节日一般持续三天,过节后开始春耕播种。至今很多地方的维吾尔族仍在过此节日,尤其最近5、6年以来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越来越重视这古老的节日,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举办规模宏大的努吾若孜节文艺晚会,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巴拉提节
巴拉提节是维吾尔族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民间也叫“油葫芦节”,多在“肉孜节”前45天举行。在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诵经、礼拜、祈求安拉恩赐、赦免。节日期间不举行会礼,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征是通宵念经,炸油饼,到墓地祭祀祖先。晚上,各家都将油葫芦拴在一根杆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并点燃后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脚踏碎此油葫芦,表示消灾灭祸。现在大城市里已见不到过此节日的维吾尔人,在农村可以见到。
5、白雪节
白雪节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情趣的娱乐节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当下过初雪之后,几个朋友经过商 量,联名写封雪礼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后要求收信者以白雪节的习惯举行一次娱乐晚会,并提出晚会活动的内容,请其中一个人直接 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在送信人离开之前,如主人没有发现,就要按信上要求举行初雪晚会。如果送信人当场被抓住,初雪 晚会就要在送信人家中举行。晚会内容包括朗诵诗、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
6、都瓦节
都瓦节,也叫“超度孽鬼节”,一般在各自的家里请一些宗教人士和亲朋友好一起念经祈祷,最后到墓地为死去的亲人祷告。此节日规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过此节日,类似汉族的清明节。
7、古尔邦节
在肉孜节以后的第70天举行。“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古尔邦节的那天早晨,几乎每家都要宰羊,因此也叫宰牲节。宰杀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规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招待客人和赠送亲友。
8、库尔邦节
库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库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物”或“血祭”,学术 界意译“宰牲节”。库尔邦节像肉孜节一样对维吾尔族来说是一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节日前人们准备各种年货的同时预先买好作为“献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 点的家庭都要宰一只羊(宰牛、宰驼均可),节日当天早晨,人们首先进行沐浴“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较大的清真寺,参加聚礼。节日礼拜结束后,人们直接上 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并把坟头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这叫作“换哈达”。人们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宰杀的牲畜肉不能出卖,但可以 给穷苦人“施舍”一部分,剩余的用来招待客人。节日期间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然后和亲朋好友相互登门贺节拜年,每家餐布单上摆满各种节日食品,共餐同饮,吹 拉弹唱,大家一起娱乐。这个节日一般要欢度三天。关于库尔拜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传说:据说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 安拉(即真主),“启示”他宰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以试他的虔诚。先知易卜拉欣醒来后将梦境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对真主安拉 的忠诚和顺从。当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儿子带至米纳小正要举刀宰杀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公羊代替,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此后, 阿拉伯人为了纪念安拉的显灵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诚,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每年此日杀牲血祭,相沿成习。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伊斯兰 教历(即回历)的12月10日定为“库尔邦节”。
9、拜拉特节
又称“油葫芦”节, 在封斋前约半个月举行。节日夜晚,居民多烧油葫芦,因而形成满村灯火的节日盛景;宗教人士则通宵念经。
维吾尔族介绍
维吾尔族总人口为10069346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维吾尔族人口8345622人,占全国维吾尔族总人口的99.4%。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我国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绳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⑦ 中国的维吾尔族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图片]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畏兀儿”。 民国二四年(一9三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吾尔”,沿用至今。 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维吾尔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 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后来“丁零”又被称为“铁勒”、“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 吧世纪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大部分迁到西域,西迁后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他们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着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 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晶,在伊斯兰教历的一二月一0日。“古尔邦”阿拉伯语,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节日清晨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育经、上坟、顷怀先人。节前,家家户户要搞卫生,赶毛制糕点、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裳。做完礼拜后,回家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来宾进行招待。整个节日载歌载舞,充满欢乐气氛。 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在饮食上,禁食*、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据说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无果腹之食, 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 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
⑧ 维吾尔族日常吃什么
维吾尔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对较少。主食的种类很多,最常吃的有馕、抓饭、包子、拉面等。
馕,是用小麦面或玉米面制成的,在特制的火坑内烤熟,为形状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圆形饼。抓饭,维吾尔语称“颇罗”,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萝卜焖成的一种饭食,味道鲜美。
蒸包子,维吾尔语称“曼它”;烤包子,维吾尔语称“撒木萨”,用面做皮,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许洋葱做馅,皮薄肉多。另外有拉面、炒面、汤面、“纳仁面”等。名菜有烤全羊、清炖羊肉、烤肉等。
服饰
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
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头上别有各式各样的头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
⑨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分别穿着什么服饰和生活习惯
1,壮族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2,满族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古代满族爱好歌舞,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入关后,舞蹈必选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称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
喜庆宴会时,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以后,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宫廷乐舞中,备有满、蒙、汉,朝等族的舞蹈。
3,回族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比较一致的程序是请媒人提亲、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4,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着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
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头上别有各式各样的头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
维吾尔族人路遇尊长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见要握手,妇女相见要互相拥抱,贴一下右脸,都以“撒拉木”问安,最后,双手抚膝躬身道别。晚辈要先向长辈施礼,现在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
维吾尔族普遍认为宾客盈门是令人羡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时到来,要分男女长幼进门,上炕入座,最尊贵及最年长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间主人特意铺的褥子上。饭前饭后主人都会提着洗手壶为客人冲洗双手,一般冲洗三遍,客人不得将水乱甩。
主人先给每人斟一碗茶水,双手敬上,然后在客人面前铺开一张餐布,摆上各种点心、瓜果及美食,有条件的还要宰羊款待来宾,让客人尽情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