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如果管仲生活在当代怎么办

如果管仲生活在当代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2-10-16 06:36:53

㈠ 管子的思想主张放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如何联系

管子的主要经济思想

管子的经济思想体现在他在齐国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治国方略中,其大致涵盖了商品、市场、贸易、货币以及消费等诸多领域,内容极其广博丰富。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重视市场,发展贸易

管子所处的国家齐国,拥有优越的海陆交通位置,为开展商业贸易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条件;同时,齐国在姜太公时期便有了重视工商业发展、富国富民的传统,管子在齐国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的基础之上,继承了姜太公工商立国的思想,为之后开展经济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管仲经济思想渊源于齐国优秀的商业基础、继承于姜太公的良好传统,结合了管仲自身因时因地制宜的经济实践而最终形成。

管仲非常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他十分强调市场的建设问题,《管子・侈靡》中曾说道:“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市,代指市场、商业;劝,意为鼓励和促进;本指的是农业之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国家能够对于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商业能够兴旺发达,那么作为国家之本的农业也会随之得到发展。这在当时以农为本的社会当中是极其富有创见而难得的思想,对当时的齐国乃至后世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乘马》篇中也提道:“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对此,管仲要求在民之所聚之处都要有市,“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如果没有市场,人民的生产生活将难以得到保障,民生匮乏、民心失衡,国家则难以长治久安。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管子开放了国内外的市场,鼓励自由贸易。由于齐国地处海滨,渔业和盐业相对发达,所以管子特此规定鱼和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而不予征税,以便于产品出口到各国。

对于来到齐国做生意的商人,管仲更是开门欢迎,并建议齐桓公专门设立招待外国商人的客舍。在管子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引导下,齐国的工商业迅速发展繁荣起来,特别是首都临淄,已经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临淄当时的人口之兴旺、城市之繁华。

2、控制财富,垄断经营

管子不仅仅是任由市场发挥作用去调配经济,同时也意识到了国家对财富的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通常情况下会掌控绝大多数国家财富的主动权,但是管子并非如此。他意识到只有把切实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财富进行控制和垄断,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他对关乎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财富如粮食、矿产还有盐等都利用国家调配手段进行了控制。

首先,管子充分认识到了粮食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性,“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管子规定国家一定要有充分的粮食储备,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并根据年岁的丰歉和百姓的实际需要,通过价格调剂来保护百姓的实际利益,即如果遇到丰收年份,农民手中的粮食供大于求时,国家就会以通常的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以资储备;等到歉收之年,粮食供不应求价格高涨之时,再拿出余粮来平抑高涨的价格。

其次,管子对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进行了严格控制,即“官山海”的政策。“山”指的是矿山资源,而“海”则指的是海洋资源,包括鱼、盐等。在兵戈相见的春秋争霸时期,兵器的好坏决定了一国的军事实力,所以铁矿的开发和利用则显得尤为关键。

在管子的建议之下,齐桓公对于矿山资源的开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可见齐国君主对于矿山资源的高度重视。

最后,管子意识到了食盐作为一种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的商品,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齐国地处海滨,有着丰富的盐资源,而地处内陆的其他诸侯国,则需要从齐国进口食盐,因此管子充分发挥齐国这项巨大的商业优势,对食盐进行严格专控,甚至要求各国以黄金购买食盐,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同时,管子归于国内食盐的买卖也进行了控制,即“寓税于价”,在无形之中提高了税收收入。“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

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升加二强,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禺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

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通过适当提高价格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同时也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1)如果管仲生活在当代怎么办扩展阅读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参见词条轻重理论),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子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

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马克思级差地租与之相同。

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管仲修齐太公“九府圜法”,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呻”。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名为“齐法化”或“节墨法化”,俗称“齐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㈡ 管仲之为人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管仲的为人
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友谊特别好,是知交的典范,以致后来世人赞美朋友之间所具
有的深情厚谊时,都会以“管鲍之交”来称誉。管饱之交之所以被人们看得如此之高,
除了他们二人交情莫逆,还有着另外一份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两人之间的相知
相得。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而鲍叔牙的家境比较好,他们合伙做生意,其实
管仲根本没有钱用来做本钱,本钱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在获利之后,两人在
分配收益的时候,管仲却很不客气地一点儿也不少拿,甚至拿回去的钱比叔牙还
多呢,这样,鲍叔牙手下的伙计看不过去了,就对自己的主人讲:“你这个朋友管仲
也太不像话了,本钱一分都不拿,分利的时候却比谁都拿得都多,这么贪赞的人,
你怎么还这么看重他呢?”鲍叔牙很平和地对伙计解释说:“这不能怪他贪心啊,管
仲家里穷,比我们都更需要用钱,我们应该理解他,”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参加了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后面,因此
讥讽的话就传到了鲍叔牙的耳朵里,人们都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就又耐心地向
人们解释:“管仲并不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坏,他家里有年迈的老母亲,如果他死了,
他的母亲谁来供养呢?他这是心存孝念,才会如此的啊,”
由于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的才华都很出众,不久之后,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但是
两人所侍奉的主人却不是一个,鲍叔牙在公子小白的手下任职,而管仲则在公子纠
的堂下谋事,当时统治齐国的事公,是一个昏博又残暴的君主,这使得齐国的政治
局面异常地黑暗和混乱,为了躲避祸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出奔到鲁国和莒国。
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争夺君位,纷纷赶回,管仲派兵截住了
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待公子小白的队伍赶过来的时候,他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
只听得公子小白大叫一声,仰面栽倒,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自己没有了竟争对手
也就放慢了行进的速度,然而,他没有料想到的是,管仲所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
带钩,小白使计骗过了管仲,假装被射杀,以起到迷惑和麻痹对方的作用,自己则
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奔回齐国。结果,管仲和公子纠都中了计,待他们慢悠悠
地赶回齐国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登上君位,迎接他的不是国君的宝座,面是齐国
军队冷森森的兵器。无奈之下,公子纠只得带队返回鲁国,但是鲁国因为惧怕齐国
发兵征讨,所以也不便再继续收留他。饱叔牙在写给鲁国国君的信中说:“公子纠是
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杀之,请鲁国自行处理,至于公子纠的两位老师一召忽和
管仲,则请交回齐国。”于是,鲁国杀掉了公子斜,面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送回
齐国。
公子小白心怀一箭之仇,恨不得立即将管仲碎尸万段,但是叔牙阻止了他
鲍叔牙对公子小白说:“臣跟随了君上,这是令臣深感幸运的事情。现在君上成为了
一国之君,更是可喜可贺。在臣看来,您是一位具有高谋远略的有为之君,如果您
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鲍叔牙等人就足够了;可如若您想称霸天下,则非藉管仲之
力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您切不可失去他。请您务必三思,”
小白依从了鲍叔牙的请求,接见了管仲,在对谈之中,他发现鲍叔牙所言不虚,管
种实乃不世之才,于是,国之大政,一任管仲,管仲亦不负所望,在他的精心治理
下,齐国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军备强大,国威远扬,而公子小白也因此得以九合
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史上称之为齐桓公
对于管仲的为人,人们向来是颇有微词的,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管仲为人贪
婪,又有临阵退缩的话柄,而鲍叔牙对此都向人们做了诚恳的解释。管仲贪婪,这
是缺点,但是因为自己家里穷,因而和朋友一起做生意的时候多拿一些利润似乎也
无可厚非,反而显得自己为人率直,这又成了优点了,而管仲在战场上不勇猛杀敌,
反倒躲藏藏的,唯恐伤了自已,这是怯儒的表现,可在鲍叔牙看来,管仲这样做
却是因为他心中还惦念着奉养自己的老母亲,这就又成了孝义的体现了。所以说啊,
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有着相对性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优点和缺点之间是
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实,管仲还有一点极为人面病之处,中国古代有着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观念,
你既然待泰了一个主人,就应当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决不可怀有二心,哪怕遭遇了
不测,主人败亡,自己也不能改事新的主人,而应当以死殉之。管仲本来并不是齐
框公手下的人,他的主人是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与管仲同事公子纠的召忽舍命
刚主,可管仲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没有以死相殉,其后还侍奉了旧主的仇人,人
们据此来评论管仲,说他不忠不仁,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等人也持有这种疑问
然面孔子是怎样回答他的学生的呢?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依靠的并不是兵车
之力,他依靠的是管仲的力量啊。在这样诸侯混战、兵戈四起的局势下,能够令各
个诸侯和平地集会,并且相谈以欢,这其中难道没有体现出管仲的仁德吗?”孔子又
说:“管仲辅佐齐恒公,称霸诸侯,使得天下大治,人民至今仍承受着他的恩惠啊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今天还都处于一副未开化的野蛮状态呢。管仲哪像召忽之
类的人,持鄙陋的匹夫之见,为了一个忠义的虚名就随随便便地去自杀,使得自已
的绝世才华因此而埋没无闻呢?”这表明,在孔子看来,管仲所谓的不忠行为,恰恰
体现出他睿敏过人的优长之处,管仲是一个不拘小德而彰扬大义的人,

㈢ 如果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话他们可能会争辩什么主题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
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
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着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
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
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
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
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着《老
子》一书。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
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
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
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
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
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
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谢“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
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
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
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4.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孙武以自着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
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
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
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㈣ 如果管仲先生活到当代,该如何调控房价

管仲画像

一、管仲是中国早期的价格调控大师

管仲的轻重理论中所包含的国家调节商品供求关系、稳定物价水平等内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宏观调控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开创了中国古代宏观调控思想的历史先河。

首先,管仲指出宏观调控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子国蓄》中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精通轻重之术,懂得调剂民间的利益,才能够笼络人心、实现国家的大治。所以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物资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上过剩的物资收购起来。民间物资有余时价格下降,君主就可以低价收购;民间物资不足时价格上升,君主就可以高价出售。用低价收购,用高价抛售,君主不但能够从中获得很多盈利,而且商品价格也可以得到调节而趋向于平稳。

其次,管仲总结的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见于(《管子国蓄》),即要根据商品价格的不同走势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过低时,国家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收购这种商品,这样就增加了该商品的需求,从而带动商品价格的回升;当某种商品供小于求、价格过高时,国家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来销售国家储备的这种商品,这样就增加了该商品的供给,从而促使商品价格的回落。由于各种商品的余缺会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国家要注意调节使物价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不能让物价失去控制而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

此外,管仲还提出宏观调控应根据国内市场商品的余缺状况来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当粮食价格过低时,国家就用货币收购粮食,当布帛价格过低时。国家就用货币收购布帛。国家有了这些物资储备后就具备了调节市场供求的物质基础,就可以根据物价的涨落进行相应的调节而把物价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这样做,既可以实现调节物价高低的目标,又可以使君主从中获得利益,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管子国蓄》)

总结一下:管仲利用国家手中的货币或者物资,对市场进行干预,进行价格调控,并在此过程中为国家获利。管仲利用的货币或者物资,都是国家储备,而非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货币或者物资。

二、四九年陈云同志在上海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价格调控

上海解放初期,一批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商趁经济混乱而兴风作浪。他们操纵重要物资,扰乱市场,掀起了三次物价暴涨风波,第一次是“银元风波”,第二次是“纱布风波”,第三次是“粮食抢购价风”。对此,陈云在上海滩连续发起“三大战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给投机资本家甩了三颗手榴弹,最后大获全胜。

中共中央于1949年5月底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陈云为主任。同年7月,陈云受中央委托,前往上海进行调查研究。陈云到上海后,经过短时间的调查了解,初步摸清了上海的情况,主要是物资短缺,特别是粮食、棉花、煤炭。陈云说,在人民群众眼里,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谁能够制止住通货膨胀,他们就相信谁。陈云指出,国家掌握足够数量的粮食和纱布,是稳定城市、控制物价的主要手段;掌握粮食以稳住城市,掌握纱布以稳住农村,从而遏制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稳定市场、控制物价工作,重点在大城市,首先是上海,因为它是资本家力量最雄厚的地方,又是投机倒把的老窝子。以“纱布风波为例”。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的一个多月中,上海的投机资本趁国民党残敌对人民政权实行武装封锁、捣乱和一些地区遭受水灾、风灾之机,大肆操纵市场,以米价带头,棉纱跟进,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当时上海米价猛涨4倍,纱价上涨1倍,影响波及整个华北、中南等地,致使7月平均物价比6月上涨1.8倍。陈云7月17日抵达上海后立即采取措施:排除困难,大力组织运输,以调运物资进入上海,使上海的粮、煤库存迅速增加。到7月下旬以后,物价涨势暂时趋缓。但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随着国家开始大量购买物资,从10月15日起,投机涨价潮从上海和天津向全国蔓延开来。一时间,币值大跌,物价飞涨。进入11月份,上海和天津的物价上涨更为猛烈。这次投机分子集中对准纱布,上海的棉纱价格不到1个月时间就上涨了3.8倍,棉布上涨了3.5倍。棉纱和棉布价格的上涨随即导致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11月25日,根据中财委命令,全国采取统一步骤,在上海、平津、武汉、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抛售纱布。投机分子利令智昏,不惜借高利贷竞相购入。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陈云乘胜追击,紧接着出手三条狠追猛打的措施:第一,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银行,不向私营银行和资本家贷款;第二,规定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而且要照发工人工资;第三,加紧征税。还规定税金不能迟缴,迟缴一天,就得罚应税金额的3%。至此,参加投机的私营钱庄短短几天便因大批贷款收不回来而遭到毁灭性打击,上海和全国的物价迅速稳定了下来。这充分显露出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抓财经工作的智慧和胆略。毛泽东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总结一下:陈云的手段,与两千年前管仲的方法如出一辙,调动全国的物资、货币力量,调节大上海的物价,击溃无良的资本家投机分子,平抑了物价,推广使用人民币,巩固了政权,稳定了形势。这次调控,效果显着,国家和人民群众都很受益。

重庆夜景

三、管仲的难题

如果管仲先生活到现在,该如何调控房地产?

管大人面临的是个复杂的局面。

货币超发,资金没有其他投资流向渠道。

土地财政问题暂时无法破解。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农业部门己经无力继续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积累。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被迫尝试仿效香港,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这就是后来广受争议“土地财政”。真心话,土地财政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在还没有替代方案之前,轻率抛弃土地财政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土地、房产在地方政府眼里不是储备物品,是重要的财路来源,是经营城市的主要抓手。这与管仲进行价格调控使用的工具必须政府的储备财物,而非赖以生存的财物相矛盾。谁会用赖以生存的财物去搞宏观调控?抛出去就回不来了,不是作死吗?因此,历次房地产调控无法见显效,也许答案已经浮出水面。

管仲先生教育我们,国家要多多积累物质财富,提高财政收入,这是保障顺利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其实都懂这个道理,但是要市政建设任务这么重,谁给钱?穷了这么多年,咱们的财富积累仍然不够用啊!

看看深圳市吧!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实体经济发展十分强悍,税收收入占到政府收入的93%以上,来自土地的收益己经微不足道(深圳市也没有什么空地了)。但深圳经济并未为无地可卖而不可持续一一由于己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深圳土地财政己经悄然退出。

最后,管仲先生说,俺的方法论,就是“想要调控什么,你手中就得有什么”。现代的金融财政调控,不就是政府收回或抛出货币,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房地产调控亦如是。政府提供更多的建设用地、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用房产税震慑炒房者并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住房观??

如果现实情况是这样,管先生就可以在地下长眠了??他说“俺还是回到地下去吧,拜拜了您了!”

㈤ 管仲简介及资料介绍

管仲 ,中国古代着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管仲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管仲

姓名: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

生卒:公元前725年~前645年

朝代:春秋

籍贯: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

评价: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个人简介

管仲(约前725—前645):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着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在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助公子纠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他在齐国实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冶铁、铸造和渔盐及商业,调剂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特许在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着有《管子》一书,有丰富的经济思想。[1]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为齐国称霸奠定基础[2]。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着,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人物概述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称管子。

管仲与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亲是齐国的大夫管庄,不过,还在少年的时候,管仲的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年迈的母亲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贫苦。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从事当时被人们认为很低下的职业—商人。

当时,管仲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他们两个人合伙一起经商赚钱,可是,管仲总是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对此却从不抱怨,不过,当他听到众人在背后说管仲贪婪、不讲朋友义气时,他立即出面解释:管仲并不是贪图金钱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家境贫寒,尚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

之后,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没有成功,鲍叔牙却从未认为管仲无能,而是安慰他说机会未到。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这就是“管鲍之交”的典故,后人常用来形容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后来,两个好朋友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一时成为美谈,但两人各为其主,在齐国王位继承上产生了分歧。管仲为了助公子纠取得王位,险些箭伤了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骗过,最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本打算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自己甘愿听命于管仲……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辈中,管仲就是其一。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披头散发,处在蒙昧状态呢!管仲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

齐桓公拜相后,经常向管仲请教安邦治国的谋略。

有一次他问管仲:“你有没有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欢打猎,爱喝酒,还好色……”

管仲听后回复道:“这三样都不妨碍齐国称霸。”齐桓公很意外,紧接着管仲就说,“做国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贤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终;第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

原来,管仲认为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只是这三种“爱好”的危害性与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这也体现了管12仲的一些用人观念。管仲认为,作为一个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并且要用到底;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这是最不好的。

同时,管仲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大意是说,只有满足了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这个人才会学习并遵守法律和法规,受道德的约束。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管仲的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的。

此外,管仲还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驱。他从治民的立场出发,既强调法制的重要,主张“严刑罚”、“信庆赏”,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仅用刑罚“不足以服其心”,必须辅以德教,“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他的这些言论主要被辑录在《国语·齐语》一书中,另有一部《管子》传诸于世。

早年经历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人物生平

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5]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辅佐公子纠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㈥ 鲍叔大气荐管仲齐国终成大业,当代社会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中像鲍叔大气举荐管仲的例子还是有很多的,甚至我身边都发生了好多例这样的事情。

第二件事就是发生在我们村,我们村儿刚开始的那个村子,其实也是人民选出来的,但是干了这个职务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发现自己有点驾驭不了这个职务,所以他就和上面的组织推荐了另外一个人来管理我们村,他也和村民大力的介绍这个人。确实在这个人的管理之下,我们村的村民基本都是比较信服,他的大部分的问题也都能得到解决。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件像鲍叔举荐管仲一样的事情。

㈦ 现代社会中还能出现管仲与鲍叔牙这样的朋友关系吗

我觉得现代社会中已经无法出现管仲与鲍叔牙这样的朋友关系了,时代早就已经改变,人的想法也早就和从前不同。

我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可是我却觉得现在社会当中早就无法出现这样的朋友关系了。时代在不停的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更适应这个时代。

朋友之间的感情会在时间当中沉淀,现代社会依旧有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甚至也会有灵魂伴侣存在。可是如同管仲和鲍叔牙这样的朋友关系,我想应该再也不会出现了。

时代的滚滚洪流早就淹没了曾经,我们再也不能用曾经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友谊了。

㈧ 你怎样看待管仲

在我看来,管仲既算不上君子,也算不上小人。他可以贪财,可以逃跑,但他忘不掉那个与他自小交好的鲍叔牙。他清楚的明白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但他并不以此为耻,因为这是生活所迫。管仲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是一个治理国家的真奇才,是一个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的真豪杰。

㈨ 管仲平时的生活是否腐化,急!!!!!!!!

管仲的尚侈思想是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思想在社会消费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积极的消费观。所以,管仲认为侈和俭都有一定的度,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度的标准掌握不好,都有损于国家。所以,他在《管子·八观》中说:"主上无积而宫室美,氓家无积而衣服侈,乘车者饰观望,步行者杂文采,本资少而末用多者,侈国之俗也。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匾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无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在这里,管仲对侈和俭的界限讲得透彻明了。他认为,君主没有积蓄而宫室却很华丽,百姓没有积蓄而衣服却很讲究,乘车者打扮车子的外观,步行者着用艳丽的眼色,农业产品少而奢侈物品多,这是奢侈国家的风俗。国家奢侈则开支浪费,开支浪费则人民贫困,人民贫困则产生奸恶思想,产生奸恶思想就会出现邪巧行为。所以,奸恶和邪巧的产生是由于贫困;贫困的产生是由于奢侈;奢侈的产生是由于没有制度。所以说,明确制度和标准,节约衣服,俭省财用,禁止奢侈,是治国的急务。
管仲又在《管子·乘马》中日:"黄金者用之量也。辩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在这里,管仲又提出衡量侈俭的黄金这个尺度。他认为,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懂得黄金的道理,就懂得什么是奢侈和俭省。懂得奢侈和俭省,各项用度都得到适度的满足。国家太节省,对兴办事业不利;花费过多,对商品资源不利。因为,国家太省俭,黄金价格就低,如果黄金价格太低,花费很多也兴办不了什么事业。反之,国家过于奢侈浪费,则不利于商品货物,因为太奢侈了,黄金价格就会提高,黄金价格过高,商品货物就会相应便宜,从而影响商品流通。等到商品消耗光,才知道不足,这是不懂得适量的缘故;等到事业完成后,才发觉商品过剩,这是不懂得合度的原故。不懂得适量,不知道适度都不行。
因此,就要调节侈俭,既不能太奢侈,也不能太俭省。由于管仲能辩证地认识侈俭,再加上当时各诸侯国崇俭风气的影响,因而在其尚侈观中仍把崇俭作为治国的一般原则,并反对过度的奢侈。这在《管子》中有许多论述。
因为舟车豪华,楼台亭阁过多,就会使赋税繁重;赋税繁重则人民怨恨朝廷;人民怨恨,政令就行不通,而想敌国不来侵略,那是办不到的。
综观上述,管仲倡导奢侈,目的是为了刺激生产,富足百姓,更好地掌权、治国。尽管有许多合理的消费思想,但在崇俭的正统消费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春秋战国时期,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因此,自战国以后,管仲的尚侈思想就逐渐消声匿迹了,其继承者屈指可数。

㈩ 管晏列传在当代有什么意义

司马迁在他所着的《史记.管晏列传》对齐国名相管仲给予较高的、正确的评价,尤其对管仲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管仲的经济政策是成功的,得民心的。竹仲八’介国之策,处处从齐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养想,精心谋划,并能认真分析形势,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使处于诸侯争霸、土地兼并、长年混战年代的齐国民富国强“常疆于诸侯”。司马迁之所以赞颂管仲,因为在这个出身卑微的贤相身上,寄托着人民的正义要求,代表了人民的理想和信念。在司马迁以前,很少有作家把人民的生活与作品紧密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竹晏列传》中反映的管仲的经济政策,谈几点拙见。
管仲作为一国之相,辅助齐桓公治国,他特别注重抓经济。针对齐国的优势和自然
经济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济,而不是单纯的只抓农业。当时,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沿
海一带具有渔盆之利,养蚕缴丝,纺织业也很发达。齐国的都城临淄是一个最大的工商
业城市,工业作坊,商业往来很是热闹。竹仲采取“通货积财”的办法,工农商、农副
渔全面发展。他认为:“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不能调
民利者,不可以为大冶”。他还主张:“散积聚,调高下,分并财”、“审用财力,慎
施报,察称量”、“贵轻贡,慎权衡”、“疆本节用”等等,(《竹子校正》)。这些正确的经济政策,使得齐国称霸一方。管仲死后,齐国遂照他所制定的内政、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治国,仍然在战国诸侯间立于不败之地。

管仲经济政策“丰笼心是“贵轻重,慎权衡”。“轻重”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
语》。《周语》云:“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废轻而行重,民失其资,能毋匾乎?”很明显这牡指钱之份量轻亚。竹仲所说的“轻重”己不是钱本身份录大小的轻贡,而是扩大为货物”多寡贵贱在人们心理上反映的轻重。“轻重”“勺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广义而言,“轻重”的内容很‘泛,不仅仅限于货物的多寡贵贱,还包括为富国强民采取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主张以及各种具体的经济政策,如商品供求关系、货币流通、价格规律等。二是从狭义而言,“轻重”专指物价政策。在《管子.国蓄篇》中管仲明确指出:“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一切货物之价格,虽然是由货物数量货币数量之比例来决定的,但事实上影响一切货物价格的东西,并不是全国所有的货物量与货币量,而只是出现在市场中的货物量与流通于市场中的货币量。根据这个规律,运用“物多则贱,寡则贵”的原则,采取“散”、“聚”的手段,以控制物价。

管仲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经济家,他的经济政策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管晏列传》由,竹仲认识到发展多济对国计民生的希要性,把“与俗同好恶,做为施政的原则,把幻心向背做为旅政取舍的准则。他注重尊重民情,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以人民的“好恶”做为衡量一切政策好坏的标准。正因为他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他所制定的拾施不是主观臆断的,而县一切围绕民情,灵活处置。“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样,他就能顺应时势民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政策、方针。另外,管仲所下的政令、政策,简明扼要,切实可行,“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管仲懂得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工作,为齐国的富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经济实为,齐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地位提高了,军事、外交也沿善右利于齐国强大的路线发展下去。更当重要的是,管仲能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仓虞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重视抓思想教育,抓精神文明建设,抓道德品质的培养。管仲的这种辩证的政治经济学观,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光辉。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论观点就是:人必须先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一茅列上层建筑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管仲认识刊了只有把多济工作搞仁去,国家富裕了,人民丰衣足食,才能使人民知礼节,知荣辱,才能搞好外交、军事等其他方面的工作。管仲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朴,司马迁才盛赞他是一个贤相。

司马迁是伟大的政治家、小搜泉,他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分析和评价,都能突破传统的观念,提出自己独创的见解,有着鲜明的是非观。司马迁对统治阶级中的王侯将相,或歌烦赞扬,或讽刺抨击,态度十分明朗。他的是非标准是以拉些人刘国家、对人民的功与过为分界线的,他所树立的典刑都是那个社李先拼的道捧高尚的吹我。怜妙甚建功立业的贤相,所以就赞美他。应该指出的一点,司马迁也是很希视经济工作的。他说过:“夫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认为国家富足的四大来源是,工、农、商、虞(开采山泽),管仲都重视抓,因此司马迁歌颂管仲也是很自然的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要大我们向国外、向西方学习“为我所用”的市场经济管理方法、措施和经验,同时,不要忘记也不容忽视我国古代的一些经济学家的治国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阅读全文

与如果管仲生活在当代怎么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