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今有何作用
个人认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
”无为“是为了”去妄归真“、”返本还源“,从而”与道合真“,达到精神上的解脱。”无为“不是强求的,是悟道以后才会有的心态、心境。只能契入,强求不来。
”无为而治“,简单说,就是不推崇”名利富贵“,《道德经》里面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甘于平淡,人民就不会相互争竞,世界自然就和平了。儒家再发扬为”崇仁德而兴礼让“,希望重建”仁君治世,民风淳朴“的”大同世界“。
然而,现在崇尚的就是要”竞争“,其实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即使有哪个国家想要”无为而治“,恐怕也难以立足。除非内行仁政,”无为而治“;外行王道,”虽远必诛“。当然,具体操作,还有种种考量。
其实这些只能是废话而已。末学还是着相了。
南无阿弥陀佛!
Ⅱ 在生活里什么叫作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来的,他不会说是无所作为的过一生,应该是在无所作为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是对的增长点,从而顺其自然的建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就像李小龙从武术中领悟到的大纲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认识到武术说穿了就只是进攻和防守的不断转换,在对手无懈可击的防守中去找出敌人可能会露出的破绽,然后击倒对方。 无,为空。就是没了的意思,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无去掉,理解成:为什么而治理?在生活中可以理解成:为什么而生?而后找到切入点,去实现它。从无中找有,也可能带点物极必反的意思吧。 老子的思想是辩证的相对论,我想他不会把他的思想只是用在像皇帝一样的人的身上。 我是这样理解的,本人愚见
Ⅲ 历史上运用无为而治的事例有哪些
汉景帝时期,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并且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因此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都非常富裕。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3)无为而治如何运用到生活中扩展阅读:
无为而治蕴含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
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无为而治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事亲自动手。
Ⅳ 老子的“无为而治”放到现代依旧适用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无为而治。的感觉。听起来好像超然物外的感觉。其实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所以啊,古代那些思想家,他们提出的理念,都是针对国家,针对社会的。有的理念,不管是在古代或者是在现代,都是让人值得去借鉴,值得去做的,你要觉得它不过时,那就是不过时,所以就是物尽其用。好的,咱们记着,坏的咱就摒弃。
Ⅳ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生活有没有实例
评价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老子首倡“无为”的道家观点,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世界本源的思想,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还认为“道”是普遍法则,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这是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的原则,也就分别指出了“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指“道”虽无形而实存。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是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如果这样理解是否是老子的原意,就须透过“无”和“有”的解说来领悟了。也就是说,只可领悟,而无法言明和讲透彻,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故此,历来的史学家和哲学家,都称老子的“道”学为玄学,但是“道”学又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无为”思想的内容
要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说必须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政治主张等等多方面去进行综合考察和思辨,必须要从《道德经》的五千言字中去品读和领悟。
老子所阐述的“无为”思想的三层含意:
1、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这是“无为”思想的根基,即“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2、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老子倡导“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结尾语,也可以认为是老子在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3、老子着《道德经》所倡导的目的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这是老子按自已的政治主张来设计的治国方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而着的。
三、现代人应如何对待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态度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和政策,是非常适用于去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和辨析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内涵的。这可以说,这是总的指导思路。
同时,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剔除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消极因素,对“无为而治”思想的道德观念以及其中的管理内容,进行创新思维并赋予时代的内涵。这样才能使“无为而治”思想在传统道德观念和管理思辨上具有生命力与价值,也就能在新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得以继承与弘扬,当然这也针对性的,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层。
综上所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如能辨证地析思,吸精华而于企业管理中还是具有一定“无之以为用”的。
Ⅵ 如何把无为应用在生活中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这让我想到"无欲则刚",这和佛家的去掉贪嗔痴,也就是去掉我们的欲望一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太难了,红尘中人,金钱,权力,名誉…很难跳开,练就方寸之间的那块净土,实属难也!
无为而治,我想就是道家的精髓,那到底什么是无为,怎么个无为法?
我的理解:无为就是不说教,不评判,不压迫。就像自然万物,比如说树木它会自然的生长,花儿它不需要人为作用就能够绽放,小鱼,他能够自由的遨游。
而作为人,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员,那到底人又该如何呢?我想是同样的道理,也是没有外在的干扰,能够自然而成。
生命是什么?其实就是他所有经历的总和。那么孩子怎么样去学会成长?就是在经历中去学会成长。在经历中,去学习,去经历,去感受,然后去总结,然后再投入到下一次的经历中。
如果这些是外在硬塞给他的,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接受,包括我们大人也是一样。
那具体一点,比如说孩子去学习钢琴,如果一个老师,从孩子一接触钢琴,就教他一些音谱,一些难的指法等等,可能这孩子并不乐意接受。
如果让孩子单纯去演奏,只是让他去体验他自己的演奏,同时鼓励他的勇气,或者某一个好的细节,然后再去让他聆听好的钢琴曲目,那么他在这个中间,自己就会有了感受。他能够从中体会到这个钢琴最本质的美妙的地方。
就好像读书也是一样,一定是书本上的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或解决我实际问题,抑或是我感受到美妙的文字魅力,才愿意继续看下去。
我记得我在最初学车的时候。教练并没有告诉我说,车上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开关怎么使用,多少度左转,多少度右转……他就告诉我了这个油门和刹车,然后就让我上路。
当时有点紧张,又觉得新鲜好玩,我开着车,一会儿打左边,一会打右边,很慌张,就像开碰碰车一样的,一打左边打多了,然后右转,右转方向盘又打多了,又左转。
因为紧张,所以每一次打方向盘都打多了,方向盘在不停的转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慢慢的变慢,然后自己去调节,掌握节奏,就觉得开车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是这样,很顺利的学会了开车。
我相信如果在那时教练开始骂我,说你怎么这样的,怎么那样的,怎么左转转这么多啊?刹车!刹车!慢一点!!.…等等,我想我可能更紧张更害怕,然后就不敢去尝试,拒绝学车。
成人的学习过程是如此,孩子亦是如此,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无为而无不为,路漫漫其修远兮……
Ⅶ 用老子的无为和辨证思想谈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一、思路
1、第一段写无为思想。
2、第二段解释辩证思想。
3、结合大学生实际行为。
二、看法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的意思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这与辩证思想有一定的联系。辩证思想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客观意识到物我的关系。不要违背自身规律,立足实践,让实践检验我们主观对于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性认识是否正确。努力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纠正。要做对的事,而不是什么事都做,却什么都做不好。只有按照老子的思想和辩证思维,理性思考,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收获。
(7)无为而治如何运用到生活中扩展阅读:
理解辩证思维的方法:
1、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善于“牵牛鼻子”。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
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里,主观努力,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自我发展,创业谋生的关键所在。
4、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这涉及国家集体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虽然每个层面所含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承认物质是基础,是第一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
Ⅷ 汉朝初期推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这一举措有什么效果
秦朝时期经济剥削严重,很多老百姓都苦不堪言,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全国上下提倡休养生息,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无为而治”的结果是有目共睹的,实现了国家顺利发展经济的目的。
在百姓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生活也明显有了质量上的保证,他们一个个安居乐业,实现了君王真正想要的休养生息的目的。等到国家的经济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君王就会采取一系列的加强措施,推动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
Ⅸ 无为而治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这对我们自身修身养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无为而治,拆解开来是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意思。泛指以德服人。
而我们如果要能做到无为而治,我们生活的会很轻松,以德服人,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水准,也可以控制我们暴躁的脾气,对我们待人处事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