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教育
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着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着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小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⑵ 都说国学很好,但是怎样让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去呢
让他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他有不经意中付诸行动的,就适时地并且及时地表扬他,一定不要刻意让他遵循什么。仅供参考
⑶ 传承国学经典文化的当代意义
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
1、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 教育 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健全人格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3、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经典着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4、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 记忆力 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5、提升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着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在学校如何传承国学经典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国学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因此,在中小学普及、弘扬国学,是解决新时期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一个有益探索。
那么在学校怎样科学、有效地传承国学经典,下面浅谈一下做法:
一、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 渠道 。为保证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是把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安排适当课时,开设国学课,安排诵读活动,二是重视学科渗透,并适当加入考试、考核内容。说实话,在人们仍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观念指挥下,很多教学理念的实施都是以考试为目的,不将它们纳入教材,不增设考试、考核内容,很有可能就流于形式,成为做秀的闹剧,甚至是昙花一现。
二、加强舆论引导,注重师生引领。国学经典的传承,关键在教师。学校应在国学经典传承的舆论引导下,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尤其国学教师高度重视国学经典的传承活动,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方案和实施 措施 ,让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声律启蒙》等,增长见识,修养身心,培养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校和班级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开办文学兴趣小组、“经典诵读”擂台赛、经典知识竞答、行为礼仪展示、情景表演、创办国学小报刊,“经 典故 事”表演赛、“我读经典有感”征文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学经典传承活动中来,让国学经典传承成为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
四、传承国学经典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与学校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为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创设与“国学经典”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可采取用经典诗文装裱楼道,用橱窗、板报宣传推介经典,用 名言 警句布置教室环境,建立 “圣言墙”、“二十四孝图解长廊”等文化标志,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让国学经典伴随学生成长。
二是与学生养成教育习惯结合。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我们要边学习国学经典边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时时把经典当作一面镜子和不会说话的老师,督促自己,完善自己 言行举止 ,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
三是与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相结合。守则和规范与国学经典对学生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国学经典的部分思想和做法,今天已不适用,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守则和规范为主线,吸收国学经典的精华,古为今用,活学活用。
四是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 春节 、 元宵节 、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 故事 ,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
国学教育给孩子带来什么
《弟子规》——系统化的“ 儿童 行为守则”
约10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是教育小朋友从小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书”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韵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 企业管理 ,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文章 ”。
《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
《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科学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将海尔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易经》——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
《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 产生许多着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万经之首,看到了那些着作对圣人有着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贤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让孩子读读《易经》里的观点!童蒙养正,让孩子从下接触国学。
猜你喜欢:
1. 传承国学经典读后感
2.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3. 国学经典论语的意义
4. 传承国学经典作文800字
5.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6. 传承国学经典培训总结
⑷ 怎样把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去
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工作的技巧
1、重视传统节日: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老百姓在娱乐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2、重视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要在生活中,各行各业中树立优秀人物的典型,凸显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传播真善美、展示礼义廉耻等优秀传统道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内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
3、重视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可以多设置一些国学的课程,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应用分析
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重视文化作品的作用、重视传统节日的作用、重视模范的作用、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文化作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结合,体现出时代特点,文化作品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通过电视、网络、电影传播,形成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
比如说老百姓喜欢的文艺节目有《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影《战狼2》《红河行动》,文学作品有《草房子》等,可以说通过这些形式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⑸ 把“国学经典礼仪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
学前 教育 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 儿童 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看,前运算阶段正是幼儿行为与礼仪图式大量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由此看来,这时幼儿获得的行为与礼仪图式,很可能进入深层意识里(直觉,下意识),形成内在的行为、礼仪基本认知,并外显为幼儿的行为与礼仪举止。以后如不是遇到特别的变故与环境,幼儿的行为与礼仪认知结构就只有量的补充,而不是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成功的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今后有着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这体现为幼儿园课程的礼仪教育内容。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 传统 文化 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 方法 ,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 礼仪知识 ,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 记忆力 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 国学经典 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 文明礼仪 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 标语 :“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 集邮 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 句子 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 同义词 ,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 口号 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 故事 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 体操 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 渠道 、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 五线谱 、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此外,我园还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幼儿家庭中。我园通过调查问卷、专家 报告 、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我园把国学经典礼仪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里已有一段时间了,效果还不错。幼儿们不但在园里知仪懂礼,在家里也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多了……事实证明,把国学礼仪经典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让这些意存高远的中国优秀古典经文,培养幼儿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给幼儿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幼儿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⑹ 现代社会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国学经典
在现代,国学经典是一种高大上的具有严格定义域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人历来爱用完美的外衣给一切具有研究价值的事物披上。“因爱而活用,且用而施貌,有貌而不娇柔捏造”这种现象是古人对国学注入美之魂举措的高度总结。
在所有的乐府诗中,《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其诗意境以悲怨呛凄美情感线贯穿全文;整诗的表现手法是简练而唯美的。
作为叙事诗,既没有交代事情的缘由、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描绘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而是透过女性主人翁的自述,把事件的焦点与矛盾点直接突出。
一位唐代史学家说:“凡国史之美者;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这就让这首具有唯美代表性的国学经典诗歌高明立显。
”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作者的情感是文艺创作的机缘。”树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人们对爱情完美结局的美好愿望——既然不能相依到老,那就让他们在地下圆梦。
为了警示后人,文章的最后还不忘提醒人们“戒之慎勿忘”。作者对焦刘二人的爱情感觉非常惋惜,并真诚地告诉后人,对于爱情要慎之又慎,切切不可太过草率。
一篇《孔雀东南飞》,就把国学的“唯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国学又何止这一首诗。儒学四书五经,如果细细品读,都能把美溢到气息和血液里。国学这么的唯美,复兴其就很有必要。
中国的新文化建设,需要强大的特色的文化建设。人们重振国学必然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的民族,不仅仅是在肤色、身高、体重上,更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上。没有文化的民族,拥有如何的生物体征优势,它仍然被成为“荒蛮民族”。
对于少年人来说,国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国学除了因“唯美”这最大特色培养我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他还因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贯穿于中国的行政、经济、文化、军事、家庭的各个层面,历经千年,依然生命力旺盛。
学习其可以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为事业发展奠定根基;可以鉴定为民族奉献的责任心;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学到大局观,在战略上为事业构建框架;可以用中医知识保持健康身体,给事业留着避风雨和补充燃料的港湾。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往往因利损人,放弃了道德和良知。现代人已经缺乏信念,他们的目标总是随风摆动,即使外在光彩照人,也弥补不了内心的脆弱。
而少年不辨事物的本质,容易学现代人的表,给其价值观往偏路上引。因此,少年人想修练“御物随心大法”,就可以学国学,从中熟稔心法,也可直接吸取真气。
国学也会给成年人带来利益。多年的社会打拼,让成年人忘了最初的自己,忘了最初想要的东西。
国学那纯粹的精神世界,可以把你慢慢找回你最初想要的东西——真我。真我的感觉,就是那“天人合一”的感觉。
当你感觉,你的心是被感动的状态,总是想给别人最好的,你就是最真我的状态。那就是你身为“道”的分身的最不少外界打扰的体验,因为“太初有道,道生万物”;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国学好多经典就是古人在体悟到最真我状态写下的,所以你进入他的文字,就是进入了他的真我状态。
进入真我状态,成年人就是修行状态,就是人体大循环平衡状态,就是你恢复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最佳状态。
实质国学无所不在,影响也无所不在。我们看央视《诗词大会》时,都会从一些诗的词句中直接获得一种心灵的颤动动。
美景就在几句话的触击下浮现脑海,片刻则犹如身临其境;情怀可以在几句话影响下和“沙场秋点兵”神游——一副铠甲上身,“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造型里早就有你的英雄泪;听到“僧敲月下门”时,你可否已经怀念自己儿时木门下的对月畅游之梦。
我们时时刻刻在感受着国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却很少注意到去专研它,让它们的精髓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少年人各方面的可塑性很强的。少年人的思想就像初升的旭日,质朴干净而饱满的,不偏不倚。少年人的前途和引导者的责任心和文化专业程度很有关系。
如果把时间丢在清末和五四时期之间,少年人可能会得到胡适和梁秋实这些国学大师的垂青,那样少年人的国学之路更为便捷;现今社会,大师已不多见,但国学专家还是有很多。
指引着国学潮流主导方向的,除了官方媒体和机构,还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机构。三千小童国学馆,在所有的国学民间机构里,不说自己能“独领风骚半边天”,但说自己“独领风骚一片天”,还是恰如其分的。
以一流的态度对课程进行设计、聘请学术水平高超的国内知名学者,统一形象建设国学氛围浓厚的硬件设施,合作共赢的合作体制已经赢得很多受益少年及其家长的好评。
所谓“共求发展,你我双赢”,无论你是急不可耐欲体验国学魅力的少年,还是看懂市场,意欲共同发展的有为人士,你得到的一定是最专业的、最物超所值的享受。
三千小童专栏作家陈苏民供稿
⑺ 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还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现在本人就将在语文课上如何进行国学教育及一些浅显的见解总结如下:
一、利用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欣赏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学国学的基础。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孩子们走近我们的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简易的历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班班通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印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古诗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姿势端正、字体工整。老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教学中每周都有一节写字课,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这样孩子对字的字形,演变等都有了了解和练习。
二、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
⑻ 传统文化如何走进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的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具体领域,或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单标出来,是对传统和现代作了一个区隔。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曾经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模式的“五种生产方式论”,学术界现在不再使用了。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而且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阶段,延伸有两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就社会形态而言,应该作怎样的描述和区分呢?在一时找不到划分的准确概念标识的情况下,先以传统和现代作一个二分,是有道理的,尽管认真说来,对社会形态作这样的大分隔,在学理上会有很多遗漏,不是学术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传统文化来说,其内涵也是浩如烟海,宽博无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按传统的典籍分类,经、史、子、集四部类,每一部的书籍都多到不知凡几,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不过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经过学者的研究辨析,用学术理念加以透视概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得以构成和传衍的规则、理念、价值和信仰。中国由于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间社会发达,不仅有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成为文化的大传统的代表,同时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状态,又形成了根脉深厚的文化的小传统。文化的小传统主要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如果说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态,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则是在野的思想形态。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质,成为传统社会精神网络恒久不懈的支撑力量。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日积月累的结果,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陈寅恪先生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缘”。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礼记·中庸》提出,治理国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经”,其中的一“经”即为“柔远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够收获“四方归之”的效果。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而汉唐两世的繁荣昌盛,则为中华文化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历史范例。所以王国维的《咏史》遥忆唐代的开放繁荣,写下这样两句诗:“远人都有如归乐,此是唐家全盛时。”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传统是充满活力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化综合体,传统不割断,世界不脱离,应成为我们恒久遵循的法理轨辙。
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为影响的,大传统须通过和小传统结合,来增加自己的辐射力;小传统则有赖大传统的思想凝聚与品质提升。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如何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和传统的因子连接紧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他们所具有的德范与风义,和他们才华卓具的独创性的艺文杰作,能够起到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文人物和他们的创造物都能达致这一境界,那些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只靠猎奇和追求时尚的作者不足语此。
这里还须辨析传统文化和国学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不应该加以混淆。传统文化如前所说,是一个涵蕴多重的极为宽博的范畴。所以章太炎称之为“国故”,胡适之解释为所有历史文化。而国学所涉及的,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二十年代,胡适曾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但胡适的国学定义,并没有被学术界所采纳,甚至连“国故”一词,也遗落到一旁无人问津了。当时学术界的共识,是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所谓固有学术,指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清代中期的朴学(以考据为中心的学问)等。这样一来,国学便跟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等同起来了。显然,经过如此定义国学,只是一部分专业人士致力的领域,跟一般民众没有关系,甚至跟此专业领域以外的其他专业人士也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传统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认为国学是固有学术,那么是指哪个历史时间段的学术?传统学术就其主脉来说,既有儒家的学术,也有道家和道教的学术,还有佛学的学术,那么是指哪一家的学术?以固有学术等同于国学,内涵和外延未免太过于宽泛了。而当一个概念的内涵过于宽泛时,概念本身的既定内涵就会流失。
所以1938年5月,当二十世纪的一位第一流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学举办国学讲座的时候,他给国学下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定义。他说:“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泰和会语》)马一浮还说,“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态。“六经”里面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学问系统,一个是价值系统。学问系统是很烦难的,所以治经学历来不易,只有少数专家才毕生沉潜其中。不仅是文本本身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小学的基础。由小学入经学,是古代治经的不二法门。所以清儒的口头禅是“读书必先识字”。但“六经”的价值系统则是面对所有的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可以说都在“六经”。特别是诞生最早的《易经》,固然是无可否认的占卜之书,但它同时更是中国文化论理价值的渊薮。
近年我从以《易经》为代表的“六经”里面,也包括后来作为十三经组成部分的《论语》《孟子》《孝经》里面,梳理抽绎出五组价值理念:一是诚信,二是爱敬,三是忠恕,四是知耻,五是和同。最后的一组“和同”,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敬”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夺。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夺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严。我认为“敬”是一个终极价值,已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事情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道德金律。“知耻”是《礼记·中庸》里的话,原文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说知道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耻感是人做人的不可或缺的从心理到生理的一种感受。所以做错了事,说了不合适的话,有了失礼行为,会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讲的“四端”中的“羞恶之心”,就是“知耻”。按孟子的说法,如果没有“羞恶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样,其他三“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来,也都不具备人的资格。所以我提出,“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和同”指“与人和同”。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沟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对话互阐,可以跨文化沟通。《易经》“系辞”的两句话:“天下同归人殊途,一致而百虑。”把“与人和同”的思想概括无遗。《易经》的“同人”一卦,则是“与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绎。说到底,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周易》的“文言”有两句话:“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试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无非是让自己修为得更好些,并希望事业有成,使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快乐与荣誉。那么“进德修业”四个字可以说将人生志业的全部要义概括无遗。而“进德”靠的是“忠信”,事业有成靠的是“立诚”。与人相处,则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我认为,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事实上给出了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
“六经”中的这些价值理念,都是永恒的价值理念,永远不会过时。正如熊十力所说,它们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精神依据。关键是需要让这些价值论理跟现代人建立有效的联系,使之成为每个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所谓传统文化进入教育环节,国学和教育结合,其精要之点,即在于此。价值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施行得体,可以补充百年以来施行的单纯知识教育的不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得明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干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此段话的意思,一是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德,俱在“六经”;二是说《易》的地位最不同寻常,“与天地为终始”,是其他五“艺”之“原”;三是说由《乐》《诗》《礼》《书》《春秋》形成的五种专门学问,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样,在不同的世代会有不同的呈现。至于如何学习和研读“六经”,班氏给出了“玩经文”的三字诀窍。“玩经文”的“玩”,是欣赏、玩味的意思,绝不含玩耍之义。就是反复阅读、反复欣赏、反复研习“六经”的文本,其结果必然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易·系辞上》所说的“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也是这个意思。并不需要逐词逐句的背诵,能够理解“六经”文本的义理精神、“存其大体”就可以了。而“六经”对于玩味诵习者所能够发生的影响,也不在于日常的有用还是无用,主要是通过对“六经”文本的玩味、赏析、研习,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经”是德教之书,于此可以得到证明。
“六经”文本读起来不无烦难,但《论语》事实上可以作为“六经”的简要读本,如同马一浮所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直接通“六艺”。孔子讲的道理,其实就是“六经”的基本道理,只不过通过夫子的言传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变得更为亲切、近人、易入。这是“四书”中另外的《中庸》《大学》《孟子》,犹不能与之相比并者。《论语》是中国文化宝藏的宏明正学的第一代表,绝对堪称“思无邪”的传世圣典。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首先应该让《论语》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先选读,后全读,分级分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应该以诵读白文(不加注释的文本)为主,祈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使之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同样,学习国学,我认为正途也应该从诵读《论语》开始。当然,传统进入现代生活,是为了建立现代人跟传统的血缘联系,而不是冀图用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代替今天的社会生活。现代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只不过一切创造和出新都离不开传统资源的转化和继承。
⑼ 谈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并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摘要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⑽ 学习国学有哪些建议国学对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影响
唯一的建议就是早点开始学。近几年,“国学热”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找寻文化根基的表现,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股商业驱动的暂时性潮流,就像时尚界的一场时装秀,华而不实。无论这股潮流如何,我们都有学习国学经典的必要性,这于己、于民、于国都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 道德价值的层面。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