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家杨绛的生平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作家杨绛的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着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着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杨绛生平简历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
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56年,作品《吉尔·布拉斯》经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5年1月,《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锺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如按照杨绛先生自己的虚岁算法,是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趣事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作家杨绛的语录
1.你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3.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4.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6.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柞。
8.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9.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0.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3.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4.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5.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6.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7.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18.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19.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20.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21.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3.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4.“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25.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26.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7.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8.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9.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30.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31.“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32.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33.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34.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35.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36.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37.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
38.“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39.“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40.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4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4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3.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44.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45.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46.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47.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48.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49.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50.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2. 杨绛:朴素过日子,是一种智慧
作者:周樵夫
曾几何时,我们青春年少,在意气风发中一路向前。
每个人都怀着这样的期待,希望通过一番努力后,在有生之年里,能够把握许多的精彩,拥有很多的物质, 似乎唯有如此,才不会辜负此生 。
殊不知,当一个人,有了丰富的阅历后,许多的观念,都会随之改变了。
尤其,跨过中年的门槛后,真正聪明的人,他不仅能够在现实面前,挺起高傲的头,也能在生活当中,逐渐学会低头,做一个低调朴素的人。
直到此时,大才会深刻意识到,能够漫长的余生里, 守住一份岁月静好,不会在患得患失,迷失人生的方向 ,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当我们,既能在收获面前,保持谦逊的态度,也能在人生低谷,保持平和的心态,那么想要拥有安好的人生,就不再是难事了。
一直以来,喜欢杨绛先生的文字。
那些看起来,没有华丽色彩的词句,却能让人在朴素中,感受到一份人生的精致;也能让人,借助这些文字,一而再地进行自我洗涤。
用先生的话来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不仅在文字中,杨绛先生坦言,喜欢简单的活着。
现实生活里,她也坚持简朴生活的理念。
在其晚年的时光里,居室摆设简陋,但是无论水泥地面,还是淡雅的花草,都在渲染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有了丰富的阅历后,一个人能够化繁为简,过着简朴的生活,不失为一种智慧。而杨绛先生,也被钱钟书评价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生活中总是如此,有舍弃才会有所得 。
当我们选择了在朴素中过日子,这样,可以避开人际的烦扰、少一些红尘的琐事,才能把握住有限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读书、写字等,做兴趣之内的事情,才能让一个人,少一些盲目的烦躁,多一些真正的圆满。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他获得多少东西。
要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会因为得到了某些东西,便会就此满足。
相反的,内心渴求的东西越多,反而会让人 在“得不到”中,产生患得患失的念头 ,反而与幸福背道而驰了。
人生百岁后,杨绛先生在其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
步入职场后,大家揣着梦想,凭着一股拼搏的劲头,希望能够把握住展示自己的舞台,期待着能够成为最瞩目的那个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而当有了足够多的智慧后,我们才会明白,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
与其计较眼前的得失,与其在乎别人的眼光, 倒不如接受自己的平凡,做好眼前的事情 ;当你选择简单的活着,就会计较的少了。
同时也会意识到,做一个低调的人,才能争取更多成长的机会。
那个,用平常心对待得失,从不刻意显摆的人,反而能在简单的待人处事中,成为大家认可的对象,反而能够迎来更多的幸运。
当一个人,对物质生活,有过多期待的时候,就容易在生活中,被牵着鼻子走。
静下心来,我们会意识到, 所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不是持久的 。
因为物品是有质量年限的,在光阴的推移中会损耗,也会在时间的流逝里,逐渐被舍弃,追求物质的结果,终究不是长久的。
我们追求物质的时候,就容易在患得患失中,影响自己的心境, 就没有更多的心思,用在精神层面上 ,毕竟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而那些,用简朴方式,去对待生活的人。
他们怀着一颗质朴的心,不会被物质所干扰,而是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明白自己的需求,并且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用简单的方式对待生活,大家才会有“ 一花一世界 ”的感悟,才能用入微的方式,在简朴中,迎来更多的顿悟,把握住醍醐灌顶的机会。
否则,我们很容易被物质左右,在得失中,变得犹豫不决起来,从而丢失了内心的那份通透和自然。
能力不足的时候 ,大家都会期待着,能够早日获得身边人的认可。
可是,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智慧,在生活中经历沉浮后,他才会理解这样的事实,其实无论你的成就大小,还是你的得失成败,与别人压根儿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聪明的人,不会为了他人而活。
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有智慧的朋友,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在他人的言语中,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这些人, 内心一直是充实而丰盈的 。
恰恰因为如此,这些人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提升的速度,反而能够用另外一种方式,成为大家所瞩目的对象。
做一个朴素的人,并不代表从此无欲无求, 而是在生活中学会做减法 ,那么你的内心世界,就会因此提升到新的层次。
朋友无须多,身边有三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就足够了。
话语不多说,在行动中将承诺变成现实,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用简单方式过生活的时候,将会有这样的发现,日子过得简单了,快乐也就更多了。
简单过日子,是一种智慧,多少人却不懂。
走出校园后,许多人就揣着一腔的梦想,一脚踏入纷扰的红尘中。他们在寻寻觅觅中,逐渐迷失了方向,迎来人生中年,却发现忙忙碌碌许久,依旧一事无成。
而那些怀着朴素心态的人, 他们看似没有什么野心 ,却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脚踏实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在低调中,这些人为自己争取逆袭的机会,不断成就自己,不觉中就成为了行家里手,在潜移默化中,攀登到新的人生高峰。
3. 杨绛的身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4. 杨绛的人物事迹材料
杨绛的人物事迹材料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事迹材料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杨绛的人物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着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子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杨绛是苏州振华女学校的毕业生,振华女学校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的前身,1939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担任了振华校长。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奈何清华在南方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跟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跟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杨绛的作品中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跟小说,胡乔木评价《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最贤的妻,感人至深我们仨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跟最响亮的称号。在钱杨的人生结合中,杨绛一直站在钱钟书身后,是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结婚不久,他们便结伴到英国牛津大学去了。由于杨绛不愿意增加老父亲的经济负担,也不愿意跟丈夫分开来求学,所以她在牛津只是一个旁听生,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有今天的着作面世,既是杨绛担负了大多数家庭琐事,更直接的还是杨绛拼命保存了钱钟书许多重要手稿。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时期,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拼命地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钟书《围城》创作也正是在杨绛创作的启发下动的念头。为此杨绛节衣缩食,辞退保姆,自任“灶下婢”,让钱钟书减少教课时间全心创作。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对此,杨绛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钱钟书先生跟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钱钟书英文跟中文手稿,特别是钱钟书英文手稿,还蕴含着钱钟书先生想写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锥编》。杨绛写出了一家人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们仨》,这个书题原来是女儿钱瑗准备写而未能完成的。杨绛把这个称之为: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超然的隐士,通透的智者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跟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着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她的家是院子里唯一一户没有封闭阳台的。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前会长刘长琨住在杨绛家对门,有一次问杨绛:“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呢?”杨绛回答得很干脆:“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屋里,是水泥地跟白石灰墙,四壁朴素。办公桌的后面有一排暖气,热气已把墙壁熏出一道道黑印来,有一年春节前打扫卫生时,保姆想把黑印擦掉,结果反而越擦越脏,只好作罢。单位多次提出为她装修跟粉刷房屋,她总是婉言谢绝,说自己住惯了。
“她的家里藏书不多,但是字典很多,各种语言的都有,上面被她跟钱钟书先生写得密密麻麻,因为他们在不断纠正字典里的差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虹说。
无数媒体想拜访杨绛,都未果。她的保姆吴女士说:“她现在年纪大了,听力不太好,家里的'电话都由我来接听,媒体的拜访也都免了。”能见到她的人,只有钱家几位近亲,外文所跟出版社相交数十年的学生与老友,每每见面,也只有十来分钟。由于听力原因,她与他们“笔谈”。“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然而,隐身于世并不等于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从2004年到2016年的十多年间,从93岁到105岁,杨绛先生从未停止过思考跟对文字的笔耕,先后出版《杨绛文集》、《杨绛全集》等作品集。与《杨绛全集》同时出版的,还有一部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是杨绛给自己1988年的长篇小说《洗澡》写的续作。她98岁动笔,几易其稿,直到今年4月才决心拿出来发表。杨绛解释了续写的原因:“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于是,在《洗澡之后》的结尾,杨绛特意再说了一句:“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
除了写作,杨绛先生还坚持做慈善事业。2001年,她跟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将钱钟书跟她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及其后他们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完成学业。目前,“好读书奖学金”本金已累计达1400万元,已奖励了400多名清华学子。而且,杨绛还会跟获得奖学金的“小友”“读书的种子”见面聚谈。
这就是杨绛,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
晚年的杨绛在与老、病、忙的斗争中回忆、思索、笔耕不辍,平静而执着地寻返皈依之路。杨绛对死生之道的参悟,使她确信灵魂的不朽,从而坦然面对生命的尽头,不曾停顿的是探究生命意义的步伐。杨绛译介苏格拉底临刑前与弟子的谈话录——《斐多》提到:“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杨绛的文字,带给我们许多对生命根本问题的思考。
杨绛以“回忆”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能与亲人在永恒的时光隧道里相聚相守。在她独自寻返精神家园的归途中,始终伴着含泪微笑的温馨缅想。她用缅想之火,悲悯而幸福地点亮寂寂的归途。这归途与缅想之火,没有炙可熔钢的沸点跟热力,而是铅华落尽的温热,烘烤着杨绛柔弱而坚韧的晚年生命,闪耀着真淳成熟的光华。
柯灵说,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里有橄榄式的回甘。杨绛含泪淡笑,用生命跟一枝纤笔为这个虽有缺陷却不失可爱的世界——“罩上一层柔跟的金光”,也为我们尊贵的生命倾注进一分真诚的关爱跟守护。
2011年,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对“回家”安之若素,既无所求,亦无所惧,只感到内心的充盈,可称平跟的幸福。
而今,杨绛先生,这位超然的隐士、通透的智者,文坛中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钱钟书先生的朋友、情人、“最贤的妻”“回家”了,洗尽一生铅华,回家跟“他们仨”团圆了。
杨绛给年轻人的寄语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跟别人跟平共处,就先得跟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跟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五月二十七日晨,在协和医院送别杨绛先生。先生容颜安详、平和,一条蓝白小花相间的长款丝巾熨帖地交叠于颈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让人觉得她确已远行,是回家了,从“客栈”返回她心窝儿里的家。
2014年夏末秋初,《杨绛全集》九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二百六十八万字,涵盖散文、小说、戏剧、文论、译着等诸多领域,创作历程跨越八十余年。其时,杨绛先生刚刚安静地度过一百零三岁生日。
这套让人欣喜的《杨绛全集》,大气,典雅,厚重,严谨,是热爱杨绛的出版人对先生生日最庄重的祝福,也是跨东西两种文明之上的杨绛先生,以百余岁之不倦的创造力和智慧心,献给读者的宝贵礼物。现在是20xx年的7月,我把《杨绛全集》再次摆放案头开始慢读,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样一位前辈。这阅读是有声的,纸上的句子传出杨绛先生的声音,慢且清晰,和杨绛先生近十年的交往不断浮上眼前。
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收获的是灵性与精神上的奢侈。而杨绛先生不曾拒我,一边印证了我持续的不懂事,一边体现着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无私体恤。后读杨绛先生在其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写下“初识铁凝,颇相投”,略安。
20xx年x月x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至今我连陪嫁都没有呢。”杨绛先生笑谈。后来我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过那几枚黑手印,杨绛先生读了那篇文章说:“铁凝,你只有一个地方讲得不对,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我赶紧仰头再看,果然是白手印啊。岁月已为天花板蒙上一层薄灰,手印嵌上去便成白的了。而我却想当然地认定人在劳动时留下的手印必是黑的,尽管在那晚,我明明仰望过客厅的天花板。
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来自乡村的这位健康、勤勉的中年女性,家里有人在小企业就职,有人在南方打工,亦有人在大学读书,常有各种社会情状自然而然传递到杨绛这里。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更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宗教。杨绛晚年的不幸际遇,丧女之痛和丧夫之痛,在《我们仨》里,有隐忍而克制的叙述,偶尔一个情感浓烈的句子跳出,无不令人深感钝痛。她写看到爱女将不久于人世时的心情:“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送别阿圆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摧垮杨绛,她还要“打扫现场”,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一个爱的奇迹。
我还好奇过杨绛先生为什么总戴着一块圆形大表盘的手表,显然这不是装饰。我猜测,那是她多年的习惯吧,让时间离自己近一些,或说把时间带在身边,随时提醒自己一天里要做的事。在《我们仨》中杨绛写下这样的话:“在旧社会我们是卖掉生命求生存,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如今在家中戴着手表的百岁杨绛,让我看到了虽从容却严谨的学者风范。而小吴告诉我的,杨绛先生虽由她照顾,但至今更衣、沐浴均是独自完成,又让我感慨:杨绛先生的生命是这样清爽而有尊严。
自她之后,世上再无人能担得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一声誉。——题记
她是一代才女,出身于开明的书香门第,自小父亲对她的教诲不多,只仅有三条:不虚假做人,不做高官,从心而行。这三条教诲伴她度过105年的乱世岁月,但她在乱世中仍那么宠辱不惊,淡然优雅,活出自己的风采。她的灵魂散发着优雅的书香,她的骨肉流露着细腻的才情。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钟书与世人给她的声誉。她的贤惠静雅,满腹诗书是在畅游书海后内心深处的沉淀与思考,正是这样的阅读,成就了这个娴静的她。一辈子她历尽沧桑,唯有书籍在她欣喜时、悲痛时、无奈时一直陪伴着她,支撑着她,坚强无畏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淡然世俗的不公与挫折,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
“与君相识,犹如故人”这是她与钟书的爱情,千万人之中,得以有一双梁祝,也许,这杨绛与钟书就是千万人之中少有的幸运,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与大风大浪,也耐得住平平淡淡,柴米油盐。她为了钟书,甘做“灶下婢”;钟书为了她,情愿放弃学业,是怎样的爱情可以支撑起他们的幸福与担当,两个人的相伴,互相支持着,鼓励着。他们一路走来,异地时书信往来,你侬我侬;同地时互相帮衬,相敬如宾。钟书说:“她满足了我对爱人的一切要求,既是我的情人,又是我的同学、挚友。”无数岁月里,他们的意志与性情将挫折苦难化为情意与惊喜,风尘中,他们的信任与尊重,理解与包容化为一缕缕暖阳射入心间,化为一阵阵春风吹拂心田,这是世人所向的爱情。他们是爱情的标杆,矗立在这世间。
她笑对浮生,跋涉世间,淡然如菊,安之若素。她曾在散文集中写道“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与平静,她跨越世纪的人生十分精彩,她对生活的态度一丝一毫的渗人她的文字中,令人不禁感慨,她是乱世中的温柔的慰藉!她在岁月中,失去的只是年龄、稚嫩与容颜,不老的是她的优雅与人格的魅力,她总是一如既往的柔和淡雅,独立在岁月的倒影之中,给予人们温暖与力量。她好似一坛陈酒,浓厚朴实,历久弥香,在岁月的打磨洗涤下留芳万年。86岁高龄失去了爱女钱媛,87岁高龄又失去钟书,她一人又耐住万般凄凉孤寂,寻找昔时《我们仨》的温暖与美好。纵使她已逝去,她灵魂的深情优雅,淡然清朗依旧在岁月的更替中流淌,岁月风尘依旧难掩她的风华,她在世间万物的轮回中生生不息!
;5. 杨绛的简介
杨绛的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主要着作译作
散文类:《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洗澡》;
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我们仨》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关于小说》
6. 杨绛:充实自己,胜过羡慕别人
我们都喜欢读杨绛的着作,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朗朗上口,也诠释了相濡以沫的感情真谛。
虽然他们的爱情朴实无华,没有太多的浪漫满屋,但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向往。彼此都鼓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共同参与努力奋斗。
我们学习他们对待生活的热情,学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还有他们善解人意的相处模式,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唯美爱情,传承的淋漓尽致。
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是净化心灵之后的双向奔扑。对他们的爱情故事百读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每次都能让人心旷神怡。
他们真正意义上,默契配合成就了最终的灵魂伴侣。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们把爱情与亲情完美的融合。带给彼此的舒适感,简直惟妙惟肖。
撬动思维,生活的丰富多彩。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事事以他人为先,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感受。总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责怪自己做得不好。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一次次地贬低自己。
你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可直到身心俱疲以后,才发现自己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早就已经迷失了自我。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羡慕别人,更不是取悦别人,而是丰富自己。不要拼命的去追逐那匹骏马,你用追马的时间去种马最喜欢吃的青草。
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群骏马等你挑选。当你开始不断地丰富自己,你想要的一切,都会因你的独特魅力吸引而来。有位作家曾把人的大脑比作仓库,里面的货物就是我们学到的知识。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仓库里空空荡荡,整个人也会慢慢地颓废。对自己的人生,也失去拼搏的意志。而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人,仓库就会充实,人生也会越来越厚积薄发。
对于杨绛而言,读书让她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都知道杨绛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名翻译家。精通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绛的西班牙语完全是自学的。
1957年,有出版社决定翻译出版《堂吉诃德》。因为杨绛的文笔好,就请她来当翻译。
为了翻译好这部作品,已经48岁的杨绛,决定自学西班牙语。她每天抱着字典从零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许多时候,由于参考资料太多,她只能把它们一 本本摊在床上。
这样苦苦学了四年,她彻底掌握了西班牙语。正是持续的学习,永远不放弃提升自己,使得杨绛成为一代翻译名家。
撬动思维,丰富学识,就如同一个人思想上的锚。有了这根锚,我们才有能力对抗海上的风浪,一起杨帆启航驰骋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思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学到的每一节知识,都将成为你乘风破浪的坚强底气。
格局是体现在一个人所追求目标的高度,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这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我有位同事叫刘海涛,因为工作分歧的原因,和我产生诸多不同的意见。随着隔阂的逐渐增多,我们开始拒绝交流。后来他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找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无人问津他的苦衷。
我知道以后,不仅没有冷嘲热讽,反而主动伸出援手。从我并不富裕的家里,拿出所有的积蓄,一解他的燃眉之急。
而且,我每个月都会持续的帮助,直到他渡过难关。现在人人都是静坐常思自己过,闲时莫议他人非的生活状态,我的帮助无疑是雪中送炭。
这使我想起以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正是因为这种博大的胸怀,使我选择原谅曾经反对过我的人。最无人能理解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份豁达,一份涵养;一份风度,这才能真正看见你修养的真缔。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让眼光高瞻远瞩。不会拘泥于眼前的得与失。当你学会敞开胸怀,放开眼界站在高处去俯瞰生活时;你才能活得透澈,活得洒脱自如。
心怀生活的乐趣,才能丰富每天的生活细节。
人生在世于生活之中,难免会有枯燥和乏味的时刻。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却总能不输给时间,不输给世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活得精神充沛,活得乐趣无限。
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生活就是如此,平淡而又丰富。创作繁忙的时候,同在一屋檐下,钱钟书在那边奋笔撰写,杨绛就在一个角落里安静地阅读。闲暇的时候,他们会互相理发,也常常一起出门去散步。
杨绛先生的《我们仁》一书,则记录了很多一家三口的生活细节。一家三口爱去动物园,会一起探讨各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钱先生眼睛近视,但女儿阿瑗耳聪目明,他们总能发现其他桌的客人,正在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去公园一家人会轮流表演才艺节目,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抱怨;每天辛苦奔波,忙于工作和应酬,生活一天比一天枯燥无聊。其实,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们失去了唤醒它的感知力。
当我们越来越无奈,不愿意折腾,不愿意费尽心思去享受生活。那么就日复一日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也激发不出你任何的兴趣。
只要你懂得,在日常的琐碎中汲取美好,注入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那么你的生活,自然就会越来越阳光灿烂。心里藏着诗情画意的人,永远都能把生活过得绚丽多彩。
1997年杨绛的女儿钱瑗因病去世,不久以后,丈夫钱钟书也离她而去。
曾经的我们仨,如今只剩下杨绛一个人。从那以后,杨绛先生就不再喜欢出门,在家闭门谢客。她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一边整理钱钟书的手稿,一边进行自己的创作。
曾经有记者去采访她,她幽默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现在要做的事很多,那么多的事情只有我一个人来做,我现在是绝代佳人。”
正是在这种豁达和超俗中,杨绛创作出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洗澡之后》,等一系列着名作品。
这时的杨绛,就像她的作品一样,专注于精神探索,对外界的事情一切都淡然逝之。2004年《 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作品研讨发布会。
在生活中,她也越来越简单朴素。衣着并不奢华,却极为舒适得体。房间里从来没有高端地摆设,却只有满屋的书香。
当你的内心变得充实强大,神情变得气宇轩昂,自然就不会在意外界嘈杂的纷扰。简单朴素的是生活,高尚儒雅的是境界。但是,丰盈高尚的却是灵魂。
人活在世上,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丰富自己的宽度。用活跃的思维,去面对现实的挑战。用广阔的胸怀,去容纳生命的风雨交加。用多彩的生活,去感受人生的美好。用丰盈的灵魂,去承载世间的万生万物。
人这一生,有无数美好等着与我们相遇。不断地学习与汲取,才能让自己变成独一无二的存在。从今天起我们把讨好别人的时间,用来丰富充实自己。愿你我都能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不断丰盈生命的底蕴,不负来这人间挥洒青春。
7. 杨绛晚年的生活谁在照顾
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1937年5月,钱瑗生于英国牛津。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终年59岁。
女儿去世后,杨绛便由保姆负责照顾。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如果说杨绛先前的作品关照的是世事,是社会,那她晚年的作品则是在关照自己。那些文字是对至亲的、但不可再见之人的耳语,是她千千情结之心的独白,因而更显生命的沉重,也更显思想的精邃和绮丽。
创作特点:
女性意识、儒家美学、动荡温情、底层人物、沉郁淡薄、含蓄深情、乡土风情、焦点透视。
通读杨绛散文,浓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热讽的锋芒、有理有据的辩论、声嘶力竭的宣泄并不多见,但细细品味会发现,锋芒、宜泄、温暖、激情随处可见,这就是淡泊之中蕴藏浓郁的和谐。杨绛散文自然平淡,与周作人散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悲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中”,这突出表现在反映文革生活的文章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