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如何体现生活中的地理这一概念

如何体现生活中的地理这一概念

发布时间:2022-11-01 05:41:44

‘壹’ 《新课标》怎样阐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这就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提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一、可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和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多数人穿浅色衣服,而冬天穿深色衣服?”讨论总结之后,同学们则能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一些例子来,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汽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在教材中了解汉族节庆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30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30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呢?”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要依据经济发展策略,讲解经济中的地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如引导学生知道“退耕还林”政策,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山变绿、水变清了,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三、引导阅读和收看新闻,了解生活中的地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报纸、电视的重要新闻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中的许多事,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贰’ 生活中的地理有哪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叁’ 生活中的地理有哪些 生活中的地理举例

1、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气候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3、降水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4、山脉

山脉,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且有某种整体性质可以一起称呼,而称之为山脉。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中的内营力作用,有明显的褶皱,从而区别于山地,而山地则是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褶皱现象不明显。

‘肆’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

1、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时刻都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因为地球的自转才有了昼夜之分。

2、重庆一带吃辣。原因是西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可以去潮。

3、大树底下好乘凉。因为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更主要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环境中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

4、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5、重雾三日,必有大雨。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伍’ 怎样写地理论文《生活中的地理》,500字,联系生活的各方面,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 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随之发生。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千百年来,人类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然而,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陆’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结合客观存 在于生活之中的生动的、 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实现课堂的生活 化,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提高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 利用;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化; 地理教学 着名的演员和节目主持人曹颖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她记忆力非常 好 , 一篇的文章读一遍就基本能背下来, 地理也经常考 10 0 分。但是, 在 生活中的她却不能辨别方向, 甚至不知道 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的什么方 向。我想这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悲哀

‘柒’ 巧用生活地理知识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

一、“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教学理念,为地理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我们在教学渗透实用性地理的一条思路和研究目的。

二、“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理论依据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理论依据二: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同样,地理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气氛生活化,交流平台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生活化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理论依据三: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幼儿学生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必须基于充足的感性认识上,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他们接受的兴趣就越高,接纳知识就越快。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理论依据四: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即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用生活知识数学地理”基于四个“关注”之一的“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这一理念。

三、“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教学案例

可用生活知识导入地理新课。如,在教学《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时,问:(1)如果在座的同学们,有亲戚在外地,平时通过什么方式联系?(2)如果要见面,选择什么交通方式?(3)在选择交通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4)你们平时上学回家是用什么交通工具?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有话可说,又会认为地理知识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讨论和新课的导入。

四、“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意义

1.“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与生活联系十分广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改变地理学习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弊端,通过“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教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2.“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利用地理知识。

3.“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引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地理知识,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知识,常常涉及历史、政治、文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知识,把这些学科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可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其他各学科的知识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各门功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的要求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这种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现状,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现实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理念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捌’ 如果想说我生活中的地理应该侧重哪些方面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 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 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 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 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 55 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 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 50% - 60% ,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青藏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 1% ,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西北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 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着.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西南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这里聚居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较多有黎族、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当然这些民族服饰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风“擦尔瓦”,蹲着休息时自然形成小围帐,可以遮风和避雨防寒,还有羌族,因为祖先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与前襟下摆等处均露出长的羊毛,敞开搭在肩上,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装的衍化物,除此之外还有基诺族的尖顶帽等明显反应了西南少数民族在服装上的个性.在饰品的选择上,有的民族比较简洁,有的民族非常重视,如佤族所居住的沧源和西盟地区,蕴藏着金、银、石英、云母等矿藏,女子习惯在小腿和腰间绕藤圈,上臂及手腕处戴银饰,项间还要戴上银项圈、项珠,有的挂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颇族的银饰,苗族的银凤冠都表现出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民族因散居几处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居山里者,裙略短,便于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长,踏草行垅,居水边者,衣简洁,适于洗涤.
东北冷湿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这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 40ºC 的寒冷天气,还有赫哲族,由于久居江原野以捕鱼为生,穿的是鱼皮长衫,脚下踩鱼皮靰鞡.不同的是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不大,没有藏族制皮袍将一袖褪下缠于腰间的习惯.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满族服饰的线条明确多用绸缎和土布,冬夏服装分明,衣着比较宽大.在饰品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除了配戴银饰外、源于渔猎部落的爱以羽毛、兽头作饰品显示其勇猛无畏.
(三)地理环境与服饰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 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 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 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饰.
至今,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编制的服饰.如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几内亚岛上的新几内亚人,用草叶编制衣裙,树皮制带子,成为当地时髦的装束.
菲律宾人每逢菠萝丰收,都用菠萝叶制衣裙.
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还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兽类的毛皮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狍皮、熊皮等兽类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裤、皮鞋、皮帽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兽类的眼、耳、鼻、口,在狩猎时作为伪装诱惑猎物.
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善于鞣制鱼皮、兽皮,过去冬天多穿鱼皮、狍皮、鹿皮大衣.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得到控制,现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也逐步地汉化.
(四)地理环境与我国民族服饰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着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玖’ 谈谈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处处都是地理的学问。讲一下“梅雨”。生活在长江中下雨地区的同学印象应该比较深刻。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在110°E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33°N范围内(即西自中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中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着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梅雨天气常诱发一系列的“梅雨病”,梅雨天气持续,使人感到明显不适,产生恶劣情绪,甚至为一点小事就火气陡升。拉肚子潮湿天气肠胃易“闹事”;在梅雨季节,各种常见妇科病也随之悄悄而来。在这个时期,部分女性妇科疾病发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原因是梅雨季节环境湿热,霉菌会趁机入侵,大量繁衍。梅雨季节湿度大,日温差也大,晴雨交替变化又快,极易诱发风湿类疾病。梅雨季节,气压低,湿度大,天气闷热,这种特殊的气候变化,会令人体的不适感增强,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打架动手。皮肤病忽晴忽雨容易“痒痒”。

‘拾’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1.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平时外出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遇到方向上的迷茫,这时地理知识就可以用上了,比如说白天利用太阳,晚上利用月相,还可以根据指南针等等.
2.外出旅游时的应用
我们平时有空闲时间就会去到外面放松下心情,那么就得关心一个问题:去哪里,怎么去,有什么好玩的,这些都是地理方面要应用到的.
3.城市建设的应用
一个城市的建设首先就要有一个规划,那么这个规划就要考虑到交通,河流,气候,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都是地理上要考虑的.
4.工业和农业的应用
工业的分布要看工业的类型,污染重的工业就要考虑到是否位于河流的上游,是否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还要考虑到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等.
农业上要考虑温度,降水,土壤肥力状况,市场等,这些都和地理有关.
5.交通上的应用
事实上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地理密不可分,公路要考虑到是否通过主要居民地,当然,过境干线就不要通过城区,铁路干线建设要考虑是否对沿线的经济带来发展,还有的是专门来运输资源的,如煤,铁等;机场的建设要求就更高了,要与城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噪声污染,场地一定要宽广,平坦,同时要考虑到排水等.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平时多注意观察,就会有不少发现

阅读全文

与如何体现生活中的地理这一概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