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进行海胆半人工采苗有哪些意义如何建设采苗场
利用适宜的人工器材设施并辅以一定的技术措施,采集分布于自然海区的海胆浮游幼体的种苗生产方法常称之为海胆的海区半人工采苗或海胆的海区采苗。海胆的成体不爱活动,但其生活史中有浮游幼虫阶段。浮游幼虫可随海流到处漂游,从而扩大其分布范围,保持种族的兴旺。为了适应浮游生活的习性,幼虫生有纤毛等结构,以便随水漂浮到适宜的海区,安居栖息。本方法是补充海胆人工种苗生产量的不足、提高海区天然苗的成活率及有效利用率、进一步降低种苗生产成本的较有效的海胆种苗生产手段之一。
1.利用解剖法进行预报
在海胆的繁殖季节,可以每隔1天~2天检查一次海胆性腺肥瘦。海胆由于性腺发育,在临近繁殖时,其性腺是最肥满的,当发现多数个体在1天~2天的时间内,突然变得消瘦了,说明已到了海胆的繁殖盛期。具体的解剖方法:利用解剖剪剪开海胆的围口膜并剪断口器的系膜,摘掉口器,再用洁净的海水冲净壳内外的粘液及其他杂质,再沿步带沟剪开海胆壳,观察性腺的饱满程度即可。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卵细胞的情况。一般当卵细胞饱满均一并且色泽润滑,此时的海胆性腺已发育到成熟期。
2.根据海胆长腕幼虫高峰期的出现进行预报
调查海胆浮游幼虫:一般是使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各海区不同水层拖网取样,并注意昼夜和涨落潮的数量变化。拖取的样品经福尔马林固定后,用粗筛绢(孔径在400微米左右)过滤去掉大型动、植物,再用沉淀法将上层小型浮游硅藻倒掉。在底层沉淀物中查找需要的具体种类的幼虫,并进行分类计数工作,幼虫鉴定工作较为繁琐,但是只要认真观察,各种幼虫特征还是较为明显的。
3.根据水温、盐度的变化或物候征象进行预报
各种海胆的采苗期与水温、盐度的变化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水温的测定和盐度的变化推断具体的采苗日期进行采苗预报。也可以根据物候的征象预报大体上采苗的时间。
⑵ 介绍下海胆
海胆
海胆Echinoidea,棘皮动物门海胆纲的通称。分2亚纲,22目。化石种约5000种。现生种800种,分隶于225个属。中国已知约100种。海胆(sea urchin)是生物科学史上最早被使用的模式生物,它的卵子和胚胎对早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1875年, Oscer Hertiwig(1849-1922)就开始以海胆为材料研究受精过程中细胞核的作用。1891年,Hans Driesh(1876-1941)在显微镜下把刚刚完成第一次卵裂的海胆胚胎一分为二,结果发现,分开后的两个细胞各自形成了一个完整幼虫。这一实验的意义在于证明胚胎具有调整发育的能力,为现代发育生物学奠定了第一块观念里程碑。
体呈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形。内部器官包含在由许多石灰质骨板紧密愈合构成的1个壳内。壳上布满了许多能动的棘。壳板上每对管足孔相当于1个管足,多排海得拉巴风光列10纵行。口在下面,中央有5个白齿,系咀嚼器官——亚氏提灯的一部分。1个海胆壳由约3000块小板愈合而成。
海洋中的刺客
海胆,别名刺锅子、海刺猬,体形呈圆球状,就像一个个带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得了个雅号——“海中刺客”。渔民常把它称为“海底树球”、“龙宫刺猬”。世界上现存的海胆约有850多种,我国沿海约有150多种。常见的如马粪海胆、大连紫海胆、心形海胆、刻肋海胆等。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与海星、海参是近亲。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由于沧海桑田的缘故,在我国的西藏高原,就曾发现过海胆的化石。它们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都生活过,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活动最为频繁。由于它们喜欢盐度高的海域,所以靠近江河入海处和盐度低的海水中很少分布,或者根本没有分布。
海胆的御敌工具
海胆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躲在石缝中、礁石间、泥沙中或珊瑚礁中。有背光和昼伏夜出的习性,靠棘刺防御敌害。
海胆的棘有长有短,有尖有钝,种类不同,棘的结构也不一样。海南岛珊瑚礁中盛产一种石笔海胆,状如盛开的花,俗称烟嘴海胆,因其棘甚粗牡,可做烟嘴用。有的种类棘甚长,可达20多厘米。
海胆的生殖传染
海胆是雌雄异体,雌体可终年怀卵,一年排卵数次。生长3年的海胆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开始履行繁殖后代的重任。它们是群居性动物,在繁殖上,它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在一个局部海区内,一旦有一只海胆把生殖细胞,无论精子或卵子排到水里,就会像广播一样把信息传给附近的每一个海胆,刺激这一区域所有性成熟的海胆都排精或排卵。这种怪现象被形容为“生殖传染病”。
浑身是宝的海胆
海胆黄,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每100克鲜海胆黄中含蛋白质41克、脂肪32.7克,还含有维生素A、D各种氨基酸及磷、铁、钙等营养成分。海胆还可以生产加工成为盐渍海胆、酒精海胆、冰鲜海胆、海胆酱和清蒸海胆罐头等多种海胆食品。海胆的吃法多种多样,不论是新鲜的海胆卵(黄)或是经过加工的任何系列品种,都可用于清蒸煎炒、冷盘或烹调成汤。例如,将海胆卵和肉类、芦笋、蛋品混合煎炒,便成为一款鲜美可口的上乘菜馔;而利用海胆卵汤泡面条,无需添加任何佐料,其味比鸡汤面还要鲜美。如果将海胆卵用于涮火锅,风味更是独特。更高档的食法还有海胆烩鲍翅、海胆烩雪蛤等多种名贵菜式。在广州、厦门食肆上,大都把海胆用于清蒸。其制法是:先用锯把海胆壳顶端锯天一个切口,然后从切口中注入适量蛋浆,与壳内的海胆卵拌匀,原个蒸熟,可谓地道的原汁原味。此种吃法,老少咸宜。
海胆还具有较广泛的药用功能。它的药用部位为全壳,壳呈石灰质,药材名就叫“海胆”。海胆不仅是一种上等的海鲜美味,还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我国很早就有海胆药用的记载,《本草原始》记载海胆有“治心痛”的功效,近代中医药认为“海胆性味咸平,有软坚散结、化痰消肿的功用。”。海胆的外壳、海胆刺、海胆卵黄等,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耳炎等;同时,海胆壳还可制成工艺品,有些厂家还开发海胆食品,把海胆制成冰鲜海胆、酒精海胆和海胆酱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海胆都可以吃,有不少种类是有毒的。这些海胆看上去要比无毒的海胆漂亮得多。例如,生长在南侯赛因瑚礁间的环刺海胆,它的粗刺上有黑白条纹,细刺为黄色。幼小的环刺海胆的刺上有白色、绿色的彩带,闪闪发光,在细刺的尖端生长着一个倒钩。它一旦刺进皮肤,毒汁就会注入人体,细刺也就断在皮肉中,使皮肤局部红肿疼痛,有的甚至出现心跳加快、全身痉挛等中毒症状。
海胆虽然很多刺,但它特别的胆小
海胆是一个多刺的动物,但是它特别胆小,只要一见敌人,就会逃跑。因为它们天生胆小。
⑶ 海底的生物有什么,它们的活动方法有什么。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
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件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底上生物
生活于硬质海底。包括在各种底质上营固着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附着生活(如紫贻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匍匐海底(如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等)的动物。固着生活的动物运动器官退化,但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体营浮游生活,靠海流扩大其分布区域。固着或附着在船底、浮标、工厂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设施的生物被称为污损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和动物)。它们对交通、军事和生产均有危害。
底内生物
生活于软质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结沉积颗粒成管子而栖身其中(如巢沙蚕、磷沙蚕等);有的具有发达的挖掘器官,将身体埋于泥沙中(如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等);有的钻木(如船蛆)、凿石(如波纹沟海笋)。
底游生物
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在水底缓慢地行动(如梭子蟹)。
潮间带生物
一类特殊类型的底栖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底栖生物对潮汐的涨落、海浪的冲击、阳光的暴晒、温度的变化等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潮间带生态位的差异,生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很有规则,群落结构比较清楚。
⑷ 海底动物是怎样爬行的
海洋生物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 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件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底上生物 生活于硬质海底。包括在各种底质上营固着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附着生活(如紫贻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匍匐海底(如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等)的动物。固着生活的动物运动器官退化,但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体营浮游生活,靠海流扩大其分布区域。固着或附着在船底、浮标、工厂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设施的生物被称为污损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和动物)。它们对交通、军事和生产均有危害。
底内生物 生活于软质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结沉积颗粒成管子而栖身其中(如巢沙蚕、磷沙蚕等);有的具有发达的挖掘器官,将身体埋于泥沙中(如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等);有的钻木(如船蛆)、凿石(如波纹沟海笋)。
底游生物 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在水底缓慢地行动(如梭子蟹)。
潮间带生物 一类特殊类型的底栖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底栖生物对潮汐的涨落、海浪的冲击、阳光的暴晒、温度的变化等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潮间带生态位的差异,生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很有规则,群落结构比较清楚。
⑸ 中国海胆产地
大连、旅顺、海洋岛和大、小长山岛都有出产。大连紫海胆俗称刺锅子,整个海胆外貌宛如缩成一团的刺猬。紫海胆生活浅海区或礁石之上,多栖息于从潮间带至180米水深处。海胆的食用部分为其生殖腺。俗称海胆黄,海胆黄可以炒食,亦可与鸡蛋、肉类同炒。海胆还可以加工成盐渍海胆和海胆酱,为上等滋补品。
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捕捞品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与"大连紫海胆(学名光棘球海胆)"区分开来。因为大连的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s)呈紫色,所以有"大连紫海胆"之称,但是实际上不是同一物种。
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深3 一07 米、大型海藻类生长繁盛的岩礁区,喜栖息于岩礁的背光处或石缝间,常在栖息处钻洞,并藏于其中。借助管足和棘刺的运动在海底甸 .甸,每5分钟移动几厘米。再生能力强,棘刺和其他外部器官损伤后都能再生,壳的裂痕和断口也能很快恢复。畏光,昼伏夜出。适宜生长水温15一03 ℃,适宜生长盐度25 一30
繁殖规律
雄雌异体,约2龄达性成熟,多次产卵类型;繁殖期在4一1 月,以4一6月为盛期,期间水温02 -30℃; 壳径40 一50 毫米的个体,每个生殖期产卵400 -60 万粒。卵子的成熟分裂在卵巢内进行,精子在卵子完成成熟分裂之后才进人卵内(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受精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在水温28 ℃、盐度82 的环境下,从卵子受精时计起,54 分后卵内的胚体开始分裂;约5小时后进入囊胚期;约 21 小时后囊胚脱膜,进人水中营浮游生活;约01 天后,脱膜的囊胚经原肠胚期、棱柱幼体期、四腕幼体期、六腕幼体期、八腕幼体期等阶段的发育,有多根管足自前庭腔壁伸出;约12 天后,变态为稚海胆,转营附着生活。
⑹ 海胆生长周期
海胆生长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胚胎、幼体、稚海胆、成体等阶段。陆上工厂化养殖,一般在育苗后13个月,海胆就可以由壳径1cm左右到6cm左右,出肉率达到18%。
那么海胆苗多久能长大到成体阶段进行养殖呢?
首先我们要在7~10月份进行种海胆的采捕,然后暂时养殖在水槽中进行幼体的选育,在选育的第二天、海胆孵化24h~48h期间进行投喂,在幼体生长到3mm~5mm左右后,继续培养3~12个月后才能进行海上的养殖。整个周期大概一年。
海胆养殖的周期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不管是在成体海上培养的阶段,还是幼体室内培养阶段,我们一定要随时进行水体质量的监测,并同时观察海胆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及时进行养殖方式的变化。作为养殖者,一定要随时注意各种异常情况,把握好时机,并积累经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培养出经济价值够高的海胆。
⑺ 海葵和水母的相同点,不同点。海星和海胆的相同点,不同点
海葵为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在雌雄同体的种类中,雄性先熟。多数海葵的精子和卵是在海水中受精,发育成浮浪幼虫;少数海葵幼体在母体内发育。水母一般是雌雄异体,精卵排出体外,行体外受精。也有精子游到雌体体腔中进行受精。受精卵发育为浮浪幼虫后沉入海底,固着于坚硬基底上,发育成螅状体。这段生活史称为“有性世代”。 海星的腕或体盘受损后,过一段时间,受损的部分就再生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星。 海胆属于棘皮类动物,身体外部呈针垫状,圆形的内壳层外部覆盖着用来“扎”食物的刺状
物和短小的管足,海胆就依靠这些管足在海底爬行。 只知道这些!
⑻ 紫海胆的繁殖规律
雄雌异体,约2龄达性成熟,多次产卵类型;繁殖期在4一1 月,以4一6月为盛期,期间水温02 -30℃; 壳径40 一50 毫米的个体,每个生殖期产卵400 -60 万粒。卵子的成熟分裂在卵巢内进行,精子在卵子完成成熟分裂之后才进人卵内(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受精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在水温28 ℃、盐度82 的环境下,从卵子受精时计起,54 分后卵内的胚体开始分裂;约5小时后进入囊胚期;约 21 小时后囊胚脱膜,进人水中营浮游生活;约01 天后,脱膜的囊胚经原肠胚期、棱柱幼体期、四腕幼体期、六腕幼体期、八腕幼体期等阶段的发育,有多根管足自前庭腔壁伸出;约12 天后,变态为稚海胆,转营附着生活。
⑼ 海胆的物种学史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与海星、海参是近亲。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在遥远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它们有很多种类,发现的海胆化石就多达5000种。由于沧海桑田的缘故,在中国的西藏高原,就曾发现过海胆的化石。许多绝灭种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化石。
最早已知的海胆纲动物是在奥陶纪早期的岩石内发现,而它们成功活到今天的原因是它们是一种成功及多样的生物。在完好保存的标本,就连棘亦可保存,但大部份发现的都只有硬壳的标本。有时在化石上亦可发现独立的棘。某些海胆纲动物(如在英国发现白垩纪的Tylocidaris clavigera)就有着重棍状的棘,令猎食者难以突破,及令该海胆纲动物看上来难于对付。这些棘亦有利于软海床上的运动。
古生代完整的海胆化石非常罕有,但一般都有着独立的棘及小片的碎片。很多标本是在泥盆纪及石炭纪的岩石上发现。在爱沙尼亚奥陶纪及志留纪的浅水石灰岩就因发现海胆纲动物而非常出名。古生代的海胆可能是生活于较平静的海面。这是因它们的硬壳较薄,未能抵御海流的冲击。在石炭纪的早期,海胆纲动物明显的有着较少的物种,而此情况一直维持到二叠纪。在古生代完结前,它们濒临绝种的边缘,只有于二叠纪时的六个品种。
到了三叠纪早期,它们的数目开始增加。从侏罗纪至白垩纪,海胆纲动物衍生出不同的种类。在中生代及新生代,是它们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大部份的化石只存在于某些地区及成某些形状,不过仍然显出它们的丰富。举例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Enallaster就是能从白垩纪石灰岩的露头中获得过千的数量。
有些海胆化石(如在英国及法国发现白垩纪的Micraster)会被作为标准化石,这是因它们的进化阶段能让地质学家知道地层的年代。但是,大部份的海胆化石都只有较少的数量,而不足以提供地质学上较实在的帮助。
⑽ 海胆是如何生长的
海胆,像略扁的圆球,又像盘、像心、像饼干,浑身长刺,活像带刺的紫色仙人球,俗称海刺猬或刺锅子。全世界有850多种,我国沿海有100多种,常见的如马粪海胆、大连紫海胆、心形海胆、刻肋海胆等。它们喜栖息在暖水区域,海藻丛生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躲在石缝中、礁石间、泥沙中或珊瑚礁中。海胆的整个身体被关闭在坚硬的上千片整齐排列的石灰质骨壳中,以身外向四周突起的许多棘刺防御敌害。它们安静地生活在海底,昼伏夜出,五行细微透明的管足由壳上的小孔伸出来,沿着海底缓慢地爬行。如心形海胆每小时可移动8厘米,口部朝下觅食各种藻类或浮游生物。民间有一谜语称:“身披褐针毯,貌奇甚小胆,遇到敌害来,慌忙把身潜。”反映出海胆的特性。
海胆
海胆的棘有长有短,有尖有钝,种类不同,棘的结构也不一样。海南岛珊瑚礁中盛产一种石笔海胆,状如盛开的花,俗称烟嘴海胆,因其棘甚粗壮,可做烟嘴用。有的种类棘甚长,可达20多厘米。
生长3年的海胆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开始履行繁殖后代的重任。它们是群居性动物,一旦有一只海胆把生殖细胞,无论精子或卵子排到水里,就会像广播一样把信息传给附近的每一个海胆,刺激这一区域所有成熟的海胆都排精或排卵。这种习性被人形容为生殖传染病。海胆的繁殖能力相当惊人,一只成熟的雌海胆能产4亿个卵,雄海胆能排上千亿精子。卵子在水中受精后成为合子,像浮游生物一样随水漂动,几天以后发育成早期长腕幼虫,有着长长的纤毛状腕,用来运动和捕捉浮游植物吃。经过几天或几个月,变态发育成后期长腕幼虫,长腕渐被身体吸收,以后发育成幼海胆,只有1毫米大,有少数棘和管足,但它生长发育很快,不久就发育得像一个成体海胆的雏形了。
海胆棘有毒
海胆是雌雄异体。虽然雌海胆能终年怀卵,一年产卵数次,但以夏秋季节生殖腺最成熟饱满。生殖腺在壳里排列成五角星形,这是可供人们食用的美味食品,尤以马粪海胆、光棘球海胆和大连紫海胆的生殖腺为佳,称作海胆黄或海胆膏。海胆黄约占海胆全身重量的8%~15%,每100克海胆黄含41克蛋白质,32.7克脂肪及大量维生素A、D,多种氨基酸等,营养丰富。日本、地中海沿海地区和南美等地习惯用海胆卵制成海胆酱,在国际市场上一吨海胆酱价值1~2万美元。在日本每千克海胆卵约值5000日元,价值居海产品之冠。海胆卵可用做实验生物学的材料。有人将海胆卵放到宇宙飞船上去太空遨游,以探索宇宙射线及宇宙空间对有机体的影响。海胆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当然并非所有海胆都是美味佳肴,能吃的仅10多种。还有一些海胆棘有毒,如环刺海胆等,人若不慎被刺,会引起皮肤红肿、心跳加快、全身痉挛等,需加注意。
尽管海胆浑身有刺,但有些海洋动物例如绿鳞纯还是愿意以海胆为食。这种鱼只有26厘米长,口很小。吻颇钝,上下颌各有8个门齿状大牙,用以对付软体动物的坚硬部分和把大的食物切成小块吃,它的脸颊是粗糙的革质,可以抵御海胆的棘刺。在捕食时先是用口叼着海胆的一根棘,把它从海底提起来然后再扔下去。海胆一般是口面朝下的,但经鳞纯一提一扔,很容易将身体翻转过来,口面朝上,鳞纯立即咬住海胆柔软的口区,由外而内一口一口吃掉。一种嘴长长的呈钳状的蝴蝶鱼,也很爱吃海胆。
海胆的再生能力也很强,无论棘刺断脱,外壳破损或其他外部器官伤残,它都能一一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