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泰戈尔生活在哪个时期

泰戈尔生活在哪个时期

发布时间:2022-11-17 05:16:47

⑴ 泰戈尔是那年出生是干什么的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着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竞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他在这里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
1905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裂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庸,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英国,都是不畅快的。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80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1]

2个人作品编辑
诗作[2]

《野花》(1875)
《林花》(叙事诗) 《诗人的故事》(1913)

诗集[3]
《心声集》 《金帆船集》 《缤纷集》 《吉德拉星集》
《暮歌集》 《收获集》 《尘埃集》 《幻想集》
《晨歌集》 《帕努辛赫诗抄》(1884) 《画与歌集》(1884) 《刚与柔集》(1886)

《刹那集》(《瞬息集》)

《微思集》

《故事诗集》(1900)
《叙事诗集》

《祭品集》(1901) 《回忆》(《怀念集》) 《儿童集》 《渡口集》(1906)
《吉檀迦利》(1910) 《献歌集》 《献祭集》 《歌之花环集》
《妙曲集》 《新月集》(1913) 《飞鸟集》(1916) 《园丁集》
《童年的湿婆集》(1922) 《普尔比集》(1925) 《随感集》(1926) 《穆胡亚集》(1929)

《森林之声集》
《通俗读物集》(1931) 《总结集》 《再次集》(1932)

《五彩集》(1933) 《最后的星期天集》 《小径集》(1935) 《黑牛集》
《叶盘集》(1936) 《错位集》 《儿歌之画集》 《边沿集》(1937)
《晚祭集》(1938) 《戏谑集》 《天灯集》(1939) 《新生集》
《唢呐集》 《病榻集》(1940) 《康复集》 《生辰集》

《儿歌集》
《最后的作品集》(1941)

短篇小说[2]

《女乞丐》
《邮政局长》 《河边的台阶》 《还债》(1891)

《弃绝》 《素芭》(1893) 《人是活着,还是死了?》 《摩诃摩耶》(1892)
《太阳与乌云》(1894)
中篇小说[2]

《科鲁娜》(1877未完稿)
《四个人》(1916) 《两姐妹》(1933) 《人生四幕》

《花圃》(1934)
长篇小说[2]

《王后市场》
《贤哲王》 《眼中沙》 《沉船》(1906)

、《天赐良缘》 《戈拉》(1910) 《家庭与世界》(1916) 《两姐妹》(1932)
《小沙子》
剧作[2]
《蚁垤的天才》 《破碎的心》(诗剧) 《愤怒的湿婆》(歌剧) 《死神的狩猎》(歌剧)
《虚幻的游戏》(诗剧) 《根本错误》 《离别时的诅咒》 《马丽妮》
《拜贡特的巨着》 《滑稽剧本集》(1907) 《秋天的节日》(1908) 《国王与王后》
《牺牲》 《国王》 《邮局》 《顽固堡垒》(1911)
《法尔衮月》 《古鲁》 《无形珠宝》(1919) 《还债》
《摩克多塔拉》(1922) 《春天》(1923) 《迁居》(1925) 《独身者协会》
《舞女的膜拜》 《报复心理》 《南迪妮》 《最后一场雨》
《人红夹竹桃》(1926) 《舞王》(1927) 《最后的拯救》(1928) 《太阳女》(1929)
《新颖》(1930) 《禳解诅咒》(1931) 《时代之旅》(1932) 《昌打尔姑娘》
《纸牌王国》 《邦苏莉》(1933) 《斯拉万月之剧》(1934) 《花钏女》(舞剧,1936)

《昌打尔姑娘》(歌舞剧,1938)
《萨玛》(1939)

演讲[2]
《诗人的宗教》 《普及教育》 《韵律》(1933)
讲话[2]

《罗摩·摩罕·罗易—印度的先驱》(1933)
《中国和印度》(1937)

论文和论文集[2]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民间文学》 《文学》(1907)

《词学》 《宗教》 《文学的道路》 《韵律》(1936)
《孟加拉语》(1938) 《路上的积蓄》(1939)
杂文集[2]
《幽默》(1907)

散文集[2]

《死亡的贸易》(1881) 《杂谈》 《自己的力量》(1905) 《五彩缤纷》

《膜拜品德》(1907)

《国王与平民》(1908)
《繁多》 《祖国》

《社会》 《教育》(1908) 《孟加拉掠影》(书信集) 《积蓄》
《身份》 《照主人的意志办事》 《访日散记》(随笔,1919) 《随想》(1922)
《中国的谈话》(1924) 《俄罗斯书简》(1931) 《划时代》(1936) 《世界的真相》(1936)
《瀛洲纪行》(游记,1936) 《他》(1936) 《学院的形式与发展》(1941)
现中小学课文[2]

《对岸》
《职业》 《金色花》

3文学特点编辑
作品主题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3]
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在创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学的营养,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艺术成就颇高。特别是他的诗歌格调清新、诗句秀丽、想象奇特、韵律优美、抒情气息浓郁,同时又饱含深邃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社会与人生理想,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某些诗作,因受到《吠陀》与《奥义书》中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显得神秘,但仍具独特的艺术神韵。
风格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4]
女性形象
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来自各种不同的种姓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身份。如童养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妇、被骗失身的幼女、印度传统家庭妇女、受过高等教育的名媛、拥有新思想的知识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单一呈现,或揉合纷杂,往往被塑造成传统陋习的牺牲品、美满爱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是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结果,是印度宗教社会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反映。泰戈尔以寡妇们独特经历的关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鲜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笔刀,直接指向了充斥着童婚制、包办婚姻、少女守寡、寡妇殉夫、嫁妆制度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歧视妇女的印度教传统陋习,表现她们境遇的凄苦、经历的曲折和反抗的无助,控诉这些传统陋习的积弊和给广大印度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5]

4人物影响编辑

泰戈尔爱情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着,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6]
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着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7]
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6] 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让她在文学界上迈出了一大步。
据说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话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的。然而他的诗是在他自己把它们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了世界性的赞扬;[8]

5社会评价编辑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得奖之前

泰戈尔图片(17张)
,瑞典科学院是经过一番争论的。当时瑞典诗人瓦尔纳-冯·海登斯塔姆大力推荐:“我读了这些诗歌,深受感动。我不记得过去二十多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远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在它们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显示的炽热和爱的纯洁性中,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够拥有这些品质,那么他就有权得到诺贝尔奖金。他就是这位泰戈尔诗人。”泰戈尔获奖时,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奈斯才十五岁,这位到了一九五五年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追述当年泰戈尔的影响道:“这个奇异的、细腻的和遥远的声音立即进入了我年轻的精神耳朵的深处。从那时起,我时时刻刻在自己心灵的深处体会它的存在。[9]
吉尔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尔生前的朋友,他年过九十时还给《死亡之翼》的英译本写了个“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忆当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动西欧诗坛的盛况,称赞泰戈尔“是个真正的诗人,而且是个新型的诗人,他能使东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10]

泰戈尔(5张)
周恩来:“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11]
蒋介石:“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11]
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11]
沈雁冰:“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11]

6人物思想编辑
梵我合一
泰戈尔自己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

泰戈尔(6张)
的中间已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在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质素,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研究着作中指出:尽管泰戈尔也受到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思想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梵”是宇宙万有的统一体,世界的本质。人与“梵”也是统一体。“‘我’是‘梵’的异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两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季羡林先生还指出:“既然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其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万有的关系,就只能是和谐与协调。和谐与协调可以说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泰戈尔认为“完全的自由在于关系之完全的和谐”。泰戈尔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宣传爱的福音,认为“真正增强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进步的是协作和爱,是互信和互助”。不过,泰戈尔也并不否认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里多少有些辩证法的因素,他承认自然、社会、人的思想都是在流转变化的。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极高的地位,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12]
诗与诗人关系
泰戈尔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他特别关注诗与诗人的关系。1903年,泰戈尔读了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传记之后写了“诗人的传记”一文,主要讨论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关系问

从左到右,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题。他认为,由于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的作品,诗人的作品能够给我们一个他的真实形象,而诗人的传记只是记录了诗人的外部活动,因此,通过研究诗人的传记不能真正认识诗人。他指出:“诗人不是用创作诗歌那样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诗”(第22卷:37)。泰戈尔并不否认诗人的生活与他的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他认为只有但丁那样的超凡出众的诗人,才能同时在诗歌和生活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诗凝结着但丁的生活,如果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读,那么我们将会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体对象”;“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人格,而不是抽象的和分析性的事物”。在“旅洲纪行”一文中,他认为只有作为艺术客体的创造者,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主体,指出:“只有在文学中人才是主体。也就是说,人是文学的标志和目的。……正是人与人交往的本性及其结果,才使得人成为文学的主体,因此,文学的标志和目的只能是作为人的‘我’,绝不是被我看到了的一切外在的事物”(第19卷:270一72)。可见,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泰戈尔诗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谓主体性诗学就是在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各种关系中特别强调文学与人的关系,特别强调文学创作中作者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文学理论在东西方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在西方,对文学主体性的认识和强调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的。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泰戈尔,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中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诗人的传记”一文可以说是他主体性文论思想的前奏。[13]
情感灵感
泰戈尔认为诗的基础或关键不是诗人的才学和诗人的外部活动,他指出:“日常谈吐、书信、交往、活动和教育不是诗的基础,它的基础是一个伟大感情冲动的传播,好像它是偶然的,非人为而产生的——它是超越诗人的知识的”(泰戈尔第22卷:39)。这里强调了两个因素,一是情感,二是灵感;也否定了两个因素,一是知识,二是刻意的努力。类似于我国古代诗学家严沧浪所谓:“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同的是,严羽是在诗歌品评鉴赏基础上的理论感悟,而泰戈尔是在长期、丰富的创作基础上的经验之谈。
除了情感和灵感之外,泰戈尔还特别重视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指出:“事实是,人的心不断丰富着不清晰的感情,那些感情总用短暂的痛苦、短暂的感情、短暂的事,遮盖着世界人类的巨大心灵的天空,然后在天空不断盘旋着。某个诗人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想象,把这些感情中的一束束情感,缚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使它们在人心面前清晰起来,由此我们获得了欢悦。”又说:“人心的某个特殊面貌,聚集在某个诗人的想象里,通过美显示出自己多彩多姿的惊人光彩,文学评论家应该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泰戈尔第22卷:116—117)。显然,泰戈尔把想象作为诗歌创作和评论的基础。[13]
主体诗学
泰戈尔认为传记作家很少在意诗人丰富多彩的人格和内心世界,而诗人在他的诗中表现的比他的实际生活更真实,“瓦尔米基的读者从瓦尔米基的诗里创造着诗人的生活传记,那个生活传记与瓦尔米基的实际生活相比更为真实”(第22卷:38)。总之,他认为诗人的生活传记不如其作品更能表现诗人的自我,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的人格的表现,而不是诗人的生活的再现。这样的具有主体性的诗学思想在他中后期的论着中有更深刻的表述。[13]
关于死亡
泰戈尔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他说:“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橡是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注视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象而颤抖。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真实,它看起来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颜色一样。”“在泰戈尔笔下,死亡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心向往之。他在《吉檀迦利》的最后阶段,用了20余首诗歌赞死亡,抒写在死亡中与神同一的过程。[14]
善恶观念
泰戈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朝着绝对的善发展的,坚信恶最终将转化为善。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有限,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最终的,欢乐亦是如此。因此,善恶且不是绝对的存在,但对于有限的我们来说却是真实的,必须通过《薄伽赞歌》中的业溶血,也就是通过无私善行的实践而与无限者的活动统一起来,以获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说,“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无限中证悟了人生,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观,也就是我们通过内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对整个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义是要把这种道德力量修炼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们的行动范围不应束缚于狭小的自我领域内。”“当佛陀沉思使人类从痛苦的束缚中解脱的途径时,他已经达到了这种真理:即当人类通过把个别融合于普遍而获得最高的目标时,人类就从痛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正由于如此,泰戈尔对佛陀推荐备至,诗作无处不体现着这种从一切处去体会个体和整体的联系。

⑵ 泰戈尔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人

泰戈尔(1861~1941)印度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着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又是着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1500多幅画和2000多首歌曲。天才的泰戈尔还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2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4首。作品中“信爱、童心、母爱”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敬仰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泰戈尔热”进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他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溥仪等各界名流。1956年,周恩来总理回忆时说:“泰戈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他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第一人,称自己文学生涯的“第一阶段是泰戈尔式的”。冰心是中国新文学女性作家第一人,她早期的创作受到了泰戈尔的明显影响,特别是诗集《繁星》和《春水》。她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郭沫若、冰心等人又以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 泰戈尔是中国读者心目中最具地位的外国作家之一,能与其匹敌的大概只有莎士比亚一人。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⑶ 泰戈尔生平事迹 泰戈尔生平事迹介绍

1、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昵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13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2、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3、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4、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他在这里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

5、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

6、1905年以后,印度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裂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膺,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7、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8、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

9、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同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10、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1、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

12、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3、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

14、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5、同年5月18日,64岁寿辰。胡适、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为他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祝寿大会。梁启超祝寿时,为泰戈尔起中文名——竺震旦。

16、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

17、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

18、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

19、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⑷ 泰戈尔是什么时代的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⑸ 谁有泰戈尔的生平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

1924年曾来过中国,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着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着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逝,享年81岁。
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⑹ 泰戈尔的资料简介

泰戈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伟大人物,他曾经创作了《飞鸟集》等许多着名的作品,不仅在诗歌方面有着伟大的成就,而且还写过许多剧本和小说,是个非常优秀的诗人、文学家。作为一代着名的诗人、文学家,泰戈尔一生的经历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泰戈尔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泰戈尔的资料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着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 民族主义 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泰戈尔的生平简介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视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 传统 文化 与 西方文化 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 教育 。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竞愿赴英国 留学 ,最初学习 法律 .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 大学学习 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他在这里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 自然 。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 国际 大学。

1905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裂的 决定 ,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庸,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 意见 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 历史 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 报告 .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英国,都是不畅快的。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 社会主义 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80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泰戈尔的社会评价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得奖之前,瑞典科学院是经过一番争论的。当时瑞典诗人瓦尔纳-冯·海登斯塔姆大力推荐:“我读了这些诗歌,深受感动。我不记得过去二十多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远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在它们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显示的炽热和爱的纯洁性中,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够拥有这些品质,那么他就有权得到诺贝尔奖金。他就是这位泰戈尔诗人。”泰戈尔获奖时,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奈斯才十五岁,这位到了一九五五年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追述当年泰戈尔的影响道:“这个奇异的、细腻的和遥远的声音立即进入了我年轻的精神耳朵的深处。从那时起,我时时刻刻在自己心灵的深处体会它的存在。

吉尔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尔生前的朋友,他年过九十时还给《死亡之翼》的英译本写了个“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忆当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动西欧诗坛的盛况,称赞泰戈尔“是个真正的诗人,而且是个新型的诗人,他能使东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

周恩来:“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

蒋介石:“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

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

沈雁冰:“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

⑺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创作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着,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
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泰戈尔作品集》中译本

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着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⑻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创作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着,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
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泰戈尔作品集》中译本

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着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阅读全文

与泰戈尔生活在哪个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