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生活,生活应该什么样
生活就是向往美好!
努力创造空间,合理追求幸福,学会生存本领。坚持自由自主,不断学习进步!
一、生活态度
我的生活态度是闲适,不做“贤士”!我看过澳门的三百包。这个店每天做三百个面包。我想,这是“知足常乐”的态度!这种休闲,在快节奏的广州,是很难做到!
②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指导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指出:“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呢?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在阅读教学中教语言、教写法、练表达,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吸收,在阅读中学说、学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一、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大家都知道,文章作品有三大作用:?认识作用(即是通过阅文章、读作品就可以了解、认识社会人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不会写作文,常常是由于认识事物的水平低,认识写作材料价值的能力低,面对文题,无物可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文与题、人与事、事与理的关系,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时善思会想,有言可发。如教学《搭石》一文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 ?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学习
认识生活,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文章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不学好语言,就无法写好作文;不教语言,就是等于没有教作文;不教学语言的课,就不是语文课。语言教学主要是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使学生有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在阅读课文中认识、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以及语言对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和作用。一篇课文要学习的词句很多,教学时,首先要精选需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读课文过程中,采取“拿出来,钻进去,读出来,用得上”的四步法,让学生学习、品味、借鉴,把重点词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环境来理解、运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教学“写朝鲜老大娘送打糕给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要学的重点词是“雪中送炭”。针对这个词语可以这样提问学生:①课文用了哪些词语概括这个故事?(雪中送炭),(这叫做引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拿出来),(拿出来后,继续问)。②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在寒冷的雪天,送去炭火。)“课文说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是下雪天吗?是送炭吗?是什么?以此导入课文阅读中,达到钻进去的目的,使学生理解:‘雪中’是‘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样的恶劣环境,
‘送炭’是老大娘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去打糕。”这样学习语言,既理解深刻,更记得牢。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课文写法的能力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必须抓住课文中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作为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设计出精妙的教法,使学生明确读课文的特点,领会读课文的写法,以致运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十分明显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提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情,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缓,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因此,学生就会较深刻地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表达训练
这叫模仿训练,也叫“即席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语言和写法,必须通过表达才能提高说、写的能力。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有训练,口练、笔练都应该兼而有之,既练词句,又练写法。练词句,就是用一个词写一句话,或用几个词写一段话;练写法,就是练习写一些比喻句、抒情句、描写句、排比连用句、各种形式的开头(如托物起兴式开头、记叙和描写引入正文、抒发感情、开门见山式开头)和各种形式的结尾(如自然式结尾、点明中心式结尾、首尾呼应式结尾、总结全文式结尾,等等)。同时,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做到如下三方面。一是深入钻研教材,选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应该在“字、词、句、结构、写法”等方面多花时间考虑。二是以训练为主线,通过动手写、动口说的训练来突破各个知识点,使学生口、手、脑并驾齐驱,做到“既练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练写,提高写作水平。”三是要设计好每一课的练习题目。课堂上设计的题目,不要求大、求全,而要细致具体,抓住某一点来训练。
我们要把课文分析与作文指导课
结合在一起,做到“读课文学写作,以写促读,读写反复,搞好课堂小练笔,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把作文讲评与指导引入阅读课文中,变教师教学生作文为学生阅读中学作文,变教师批改作文为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自己作文的不足,自行修改;读一个片断,就写一个片断,这就是一次课堂小练笔。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紧扣写作,进行一些相应的单项练习,以及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如:练写一个场面、一个人物的肖像、一个人物的行动举止、一个人物的语言、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或练写一件小事,或练写表明自己看法的一段话,等等。每次练笔,都不要求写得长,而要求学生人人动笔。写几十个字,或写百来个字,都可以。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练写的机会就多,写作兴趣就得到培养,写作能力也就跟着提高。
总之,“读写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③ 做为一个高度近视者应该怎么保护眼睛呢
1、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减少近用眼,或者每隔半个小时望远10分钟都可以,再或者也可以用眼贴等缓解疲劳的东西。
2、注意饮食:电脑操作者可以多吃些胡萝卜、紫甘蓝、橙子、紫薯等紫色黄色的食物,以补充人眼需要的眼底营养。
3、注意正确的姿势:操作时坐资应正确舒适。应将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安装在与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线上,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在操作过程中,应经常眨眨眼睛或闭目休息一会儿,以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视力减退。
4、注意工作环境: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产生干扰光线。定期清除室内的粉尘及微生物,清理卫生时最好用湿布或温拖把,对空气过滤器进行消毒处理,合理调节风量,变换新鲜空气。
5、注意保护视力:欲保护好视力,除了定时休息、也要做到定期复查,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④ 一个好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父母怎样在家庭生活里创造阅读的氛围呢
家长如何在家庭里为孩子创造阅读氛围呢?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总会无意识的模仿家长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家长需要树立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这样家庭有一个阅读的氛围,孩子才能够模仿家长的习惯,先开始从无意识的阅读开始再逐渐过渡到有意识阅读,然后再发展成为爱上阅读。
任何的一种行为都需要时之以恒让读书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需要和孩子共同努力,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不要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去打扰他,要做的就是安静下来陪伴他,也可以在睡前和孩子讲解一个睡前故事,每天坚持这样一个家庭的氛围,就能够让孩子慢慢的爱上阅读。
⑤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幼儿在语言的发展期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并且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也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成长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设丰富语言环境?
总而言之,语言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适正确的引导。而家长在培养幼儿的语言环境时,应该要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要为幼儿创建一些丰富又有趣的语言环境,将幼儿的语言环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为幼儿未来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⑥ 什么是良好的阅读环境
1、修心养性。安静对于书房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效率要比安静环境中低得多。所以在装修书房时要选用那些隔音吸音效果好的装饰材料。天棚可采用吸音石膏板吊顶,墙壁可采用PVC吸音板或软包装饰布等装饰,地面可采用吸音效果佳的地毯,窗帘要选择较厚的材料,以阻隔窗外的噪音。
2、清新淡雅。在您的书房装修中,不要只是一组大书柜,加一张大写字台,一把椅子,您要把您的情趣充分融入您书房的装饰中,一只艺术收藏品、几幅您钟爱的绘画或照片,哪怕是几个古朴简单的工艺品,都可以为您书房增添几分淡雅、几分清新。
3、照明与采光。书房作为主人读书写字的场所,对于照明和采光的要求应该很高,因为人眼在过于强和弱的光线中工作,都会对视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写字台最好放在阳光充足但不直射的窗边。这样在工作疲倦时还可凭窗远眺一下以休息眼睛。书房内一定要设有台灯和书柜用射灯,便于主人阅读和查找书籍。但注意台灯要光线均匀地照射在读书写字的地方,不宜离人太近,以免强光刺眼。
4、工作效率的保证。书房,顾名思义是藏书、读书的房间。那么多种类的书,且又有常看、不常看和藏书之分,所以您应将书进行一定的分类存放。如分书写区、查阅区、储存区等分别存放,这样既使书房井然有序,还可提高工作的效率。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有一间安静、雅致的书房,恐怕是再好不过了。
⑦ 孩子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成长呢具体该怎么做
孩子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成长呢?具体该怎么做?
3.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尤其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只有环境真的安静了,他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所以可见安静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多重要。无论幼儿园还是中小学,课堂内容足够全面,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思考和举一反三;同时,要劳逸结合,既要有学习的时间,又要有足够的玩耍和休息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效率。过多的课外辅导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的麻木和厌倦。
⑧ 如何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化、模式多元化思考
重教轻写”或“读写脱节”一直来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象,而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读写结合”应是一种基于阅读教学并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结合单一文本或单元整体中存在的典型的“模仿点”(可以说写作的每一个训练点都能在阅读文本中找到范例),找准契机,或渗透或专题式地进行的针对性写作训练与指导。笔者现斗胆就此问题谈谈自身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论述如下: 一、科学认识“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教学活动的特点毋庸置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有着“藕断丝连”的天然的互补性关系。基于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除了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外,实践中还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读写结合”的整合性。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虽分属于两个范畴。但两者又都是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互补性的整体来看待。这个整合的根据:一是学生写作的实际,二是单元作文训练的目标。将单元写作目标分解,课课训练,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单元目标规定的大作文时,已是水到渠成了。这也是符合作文训练的逻辑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材及教学思路,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整合起来,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中重内容分析的陋习,把内容分析和写作特色赏析结合起来,增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自觉性。这一整合性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文言文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字词疏通”和“内容分析”的层面,学生就很难真正地感受这些“文言经典”的魅力!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岳阳楼记》,它产生于封建时代,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除了作者范仲淹心中于八百里洞庭激荡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之外,还应在于文章的“深广的意境,精妙的构思”和“严密的结构,灵活的手法”等“写作特色”。正是做到了“情美、理美、形美”三个层次皆具,它才成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高度的经典美文。《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应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官”和“怎样作文”的统一。由此观之,阅读教学只有做到类似这样的“内容分析”和“写作特色赏析”的“整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教材名篇的“经典魅力”。而这样的名篇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岳阳楼记》所在的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四篇文言文(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这四篇美文,若语文教师不能从“读写结合”的行动策略上,在教学中对这四篇文章进行深入挖掘的话,那么,势必造成学生不能真正感悟四篇“经典”的“记”的“多元化”魅力,更糟糕的是将严重地背离了教材编订者之所以将这四篇文章整合到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即游记类文言的读写指导)。因此,只有将这一“意图”作为主要写作指导目标和四篇美文的赏读目标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二)“读写结合”的序列性。所谓序列性,笔者以为就是按照写作知识或技能的深浅难易程度排项分级列序,由此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指导或接受训练。读写结合,要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序的写作知识、技法体系。要在整体作文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教学内容,并整合成一个有序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序列。这种序列性,一方面,体现在对“写什么”这一问题上对初中三年的整体作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安排。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怎么写”这一问题上对初中三年的整体作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安排。为此,教师可以按照“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主题定序列。事实上,从初一到初三的由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的由浅入深的整体写作训练安排,本身就体现了序列性的特点和要求。如初一年级重点进行“写人”的作文教学,为此,我们可制定这样一个训练序列:通过一件事来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直接表现人--间接表现人--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写出自己的情感--写出人物的品质)——用多件事表现人。而初二的作文训练,在“写什么”问题上,可以由写“人、事”拓展到写“景、物”。在“文体上”,则可以由写一般的记叙文,拓展到写一般的说明文。初三的作文训练除了继续巩固记叙文等文体外,有必要进行简单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多做一些深度训练。比如写作内容可从关注“小我”,拓展到关注“生活”。而对散文的训练,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精美散文篇目的情况,笔者认为要在初中三年中,利用随笔写作的形式进行常态化的散文训练(抓住特点来描写--描写中景情结合--描写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散文的构思--散文的立意)。当然,这种序列性的要求,更应常态化地体现在同一单元或同册教材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活动中。总之,在实际的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序列设计要分散难点,减少重复,训练要涵盖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注意前后衔接,形成系统。在训练步骤上,应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级上升形成一定梯度。即文体训练“由易到难”,写法训练“从简到繁”,内容广度“从局部到整体”,内容深度“从浅显到深奥”,形式广度“从单一到综合”,形式深度“从简单到复杂”。二、灵活运用“读写结合”实践中的操作模式(一)教材的阅读教学环节中“相机渗透”模式1.在教学环节中采取“问一问”。如“有什么值得写作借鉴的?”、“本文的标题有什么深意吗?”等。如笔者在《亲爱的爸爸妈妈》(八年级上)的教学的结束环节,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怎么来的?”学生纷纷回答说:是从文章的最后的“心愿”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师生的简单讨论,学生就深刻明白了这一“题目”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战争了。文章用孩子这一稚嫩的的呼唤声——“亲爱的爸爸妈妈”作为课文标题,使得上述的主题更显得深刻、凝重。在这里,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问一问”,带动了学生的“议一议”,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标题的如何提炼和做到深刻性的。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版语文教材中含有好题目的文章俯拾皆是,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鲁迅的《阿长于》、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毋庸多说,这些都是好题目,而且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线索型标题并且都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当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类似的“问一问”应该是随文而定,渗透其中,随处可见的。除了可以问一问“标题”外,还可以问一问“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如“布局谋篇”方面,以八年级语文上册为例:《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引文--小标题”、《阿长与》的“先抑--后仰”和《背影》的“开篇设疑,点出背影--回忆往事,追述背影--别后思念,难忘背影”(即“开篇--中间--结尾”),乃至文言文《观潮》的“首句总领点题--正面描绘叙写--侧面叙写烘托”的布局谋篇等,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在师生赏读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问一问”进行对文章写作特色的总结。实事证明,类似这样的在阅读教学环节中相机渗透进行的“问一问”(写作特色)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的,尤其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经典”的“钟爱”,使其爱上阅读。由此,“读”就促进了“写”,而“写”也提升了“读”。2.在教学环节中采取“点一点”。有些文章,由于难度较大或是学生初次接触,学生很难或不能总结和发现文本背后的写作特色,此时就需要由教师将教材中潜在的或隐藏着的写作特色点在教学中向学生“点化”出来,从而提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如,《旅鼠之谜》(八下)一文,笔者在与学生梳理完旅鼠的三大谜(繁殖之谜、自杀之谜、投海之谜)之后,就在教学的小结环节对本文写作特色作了简单的“点一点”(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旅鼠之谜》这样的说明的好处: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又如,《喂——出来》(八下)一文,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幻小说,教学中笔者顺势作了这样的“点一点”处理:⑴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警示)、幻想(翅膀)、小说(外衣);⑵小说基本情节(情节链):发现一个洞深不可测——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再如,《藤野先生》(八下)一文,通过师生的“常规性”的阅读教学,学生往往会认为这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记人文章而已,抒发的也只是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浓浓深情(学生对选自《朝花夕拾》的鲁迅作品往往有“思维定势”)。但我们都知道,对于这篇文章若仅仅只是这样的理解是非常不够的,也是肤浅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基本上能从文中感受到“我”对“先生”的无比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的同时,就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仅仅只是抒发作者对老师一片深情吗?)通过充分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才真正明白了:《藤野先生》一文并不只是为记藤野先生而记藤野先生的,它主要记鲁迅先生的日本留学生活,以及这些年对此的所思所想,目的在于清理自己,藤野先生是作为深刻影响了鲁迅选择的人而被载入文章的。因此,《藤野先生》首先是回忆录,而不是一般的纪念性文章。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理解,老师的“点一点”(《藤野先生》的双线结构:明线(主)是“我”与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暗线(副)是“我”的思想感情变化及其爱国思想)就水到渠成了。3.在教学环节中采取“练一练”。主要是结合句、段、篇的“模仿点”进行相应的练笔。比如,《敬畏自然》(八年级下)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文中有很多“模仿点”,如“每一段都有中心句”、对称性句子多等。所以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先后让学生进行了改写第八段(去掉问号,改成肯定句)和仿写“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的“练一练”写作训练活动。又如,笔者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小说那诗化的语言(如“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的魅力之后,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类似的“诗化语言”的模仿训练。有学生就写出了“天上星星稀疏,我脚步匆匆,老街依旧灯光暗淡,但路的尽头一盏灯光格外明亮……”(写的是晚自习后回家的心情)、“特殊的日子,清爽的晨风,我踏入那熟悉而陌生的校园,心中感慨万分。”(写的是开学初第一天的心情)等这些很具有生活化的“诗化”的语言。之后,笔者再用《天净沙·秋思》让学生进行诵读,感受诗化语言的味道,并借机概括出“诗化语言”(简言之,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叫诗化语言)的一般性特点:⑴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⑵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形象饱满,感情丰富;⑶句式灵活,整散结合。再如,笔者在教学完《陋室铭》后,让学生根据铭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偶句用韵”的文体特点进行仿写。首先,笔者通过课件呈现了我在博客中创作的《教室铭》(堂不在高,有童则名。室不在宽,有梦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德馨。晨曦沁堂明,晚霞映室新。谈笑有自律,往来皆诚信。可以音体美,读诗经。无散漫之乱神,无违纪之烦心。陈中读书院,二(3/4)求学庭。师者云:何梦不成?),一下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有学生就写出了“房不在大,有光则明。人不在多,知学就行。斯是教室,学子品清。聚精会神在,应考便得心。同窗皆好友,往来为知音。可以共玩乐,把心倾。杜外界之诱引,绝游戏之花心。匡衡苦凿壁,车胤奋囊萤。吾辈云:何苦之有?”这样不错的仿写文。当然,这样的“练一练”,还可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写作契机,有效地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写作片段训练(如读后感等)。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发现学生已经被父亲这份沉甸甸的爱而感动,于是适时地安排了一个“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的“真情告白”的写作训练,有学生就写出了“妈妈,现在我明白了,你平日里对我的点点滴滴的爱,哪怕是您的唠唠叨叨,现在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啊!妈妈,我爱你!请原谅我当初的疏忽和莽撞……”这样感人的心语。(二)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后的“专题指导”模式单元整组教学,就像是一部恢弘的交响乐,导语部分就相当于序曲,一篇篇课文就是疏密得当的乐章,而回顾与感悟就是乐曲主题的升华。就“读写结合”而言,单元导语就如“读写指针”,篇篇课文就如“读写实例”,而伴随阅读教学中的“相机渗透”则是写作“十八般武艺”的“小练兵”,最后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或写作”的要求而开展的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后的“专题指导”,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大练兵”。具体如下:(1)单元教学后的“主题写作”训练与指导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就很具有特点,如下表:课题题材主旨(人生感悟)写法走一步,再走一步事如何应对人生困难以事寓理蝉物生命不论短长要活好托物言志贝壳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紫藤萝瀑布景生命长河无止境人生应奋发借景抒情从表中,我们可以归结出:这几篇文章都是属于感悟类的文章。所谓“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如本单元中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首哲理诗)。引申到作文训练中,学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及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现或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而这样的因“感悟”而成的文章,就称为感悟类作文。感悟类作文因其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往往表现出动人心弦的作用,也往往能在考场中博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而且感悟类的作文在中考中有越来越被重视的倾向。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这类作文的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完本单元后,就让学生进行了感悟类作文的训练(作文题:《真没想到》,要求:或选一人,或选一事,或选一景,或选一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在“写作知识课”中,我为学生介绍了“感悟类文章的特点:或叙说一个事件,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叙写一种现象,或转述一个传说,或描绘一种景物,或吟咏一类物品,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在“作前指导课”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构思指导(构思提示: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要升华出一点什么,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感悟。表达感悟的那一句话力求精炼,有那么一点哲理、有那么一点诗意、有那么一点理性……);在“作文讲评课”和“作文升格课”中,我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师生互动式的“升格”指导;最后在“作文总结课”(即“写作理念课”)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此类作文的理念指导:要想写好感悟类作文,就要多积累生活,多观察现象,多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归结起来,这种模式遵循的是一个基于体验的操作过程,即“课文引路——技法提炼——佳作赏读——习作讲评——病文升格——真题演练”。(2)单元教学后的“写作特色”梳理与总结“专题指导”模式,并不只是采取“主题写作”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梳理与总结单元教材写作特色的方式进行。如,在教学完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这五篇课文后,笔者就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对这五篇课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了如下的梳理总结:《敬畏自然》通篇议论,但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对比鲜明,让人不得不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须对自然秉持敬畏之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史料、调研和考察,将罗布泊今昔呈现在人们面前,使我们也感染了作者的沉痛心情,想和作者一起大声疾呼,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旅鼠之谜》在记叙和对话中讲述旅鼠之谜,卒章显志,警示人类,用自然生动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让人容易接受。《大雁归来》是一篇科学小品,也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文中处处以拟人的手法对大雁进行“抒写”,使得本篇说明达到了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借助“想象”的翅膀,披上“小说”的外衣,传达“科学”的警示,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使人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这样的写作特色的梳理总结,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使得学生心中明白:把一个对象说得准确、清楚乃至生动,是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选择的。总之,基于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是实现作文教学“有效”乃至“高效”的重要方法之一。若能将这一方法在初中三年的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那么,笔者坚信语文教学的这艘航船因此能更好地承载起它应有的使命破浪远航。
⑨ 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我生活在一个朋友友善,家庭幸福,有人疼,有人宠,有人爱的生活环境,让我感觉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是善良的,自己也要学着善良的对待其他人,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和谐,善良起来。
⑩ 我们应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这要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喜欢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清闲,有人喜欢现代,有人喜欢古典,不同人不同的爱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并不知道,但是我们心中肯定都有属于自己的完美天地,但是这是不可能拥有的,每个人可能都有梦想,但是不能实现,我们只能在快乐自己的基础上,去寻找更为贴近梦想的地方,现实就是这么无奈,我们别无选择,如果不能反抗,我们只能去接受它